「對自己的生活境況不滿意,卻又遲遲無法做出改變。」|這種重要...

2020-12-15 騰訊網

KY作者 / Jojo

編輯 / KY主創們

"To dare is to lose one’s footing momentarily. To not dare is to lose oneself." (放膽去做會令你暫時失去節奏,不敢嘗試則會令你失去自我。)—Soren Kierkegaard

最近,我在閱讀文獻時,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僵化的生活狀態。恰好,在後臺,我們也收到了一封與此相關的留言。

「我感覺生活被我搞得一團糟。我總是熬夜到一兩點才睡,第二天再硬拖著自己起床,去做一份根本沒興趣,也看不到前途的工作。我試過健康生活,但壓力一大,每天都想吃炸雞、蛋糕,健身也堅持不下了。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我只想癱在家裡,和朋友們也好久沒聯繫了......總而言之,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真的處處不滿意。」

這位粉絲所提到的現象非常常見。生活中,很多人過得不開心,其實就是因為這種僵化的生活狀態。一方面,我們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另一方面,我們又不知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境況。

破局的關鍵是什麼?改變應該從何做起?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聽起來有點俗氣,但卻沒有從專業角度被足夠討論過的概念——勇氣(courage)。

01.

對穩定感的渴望,

令我們的生活陷入僵化的狀態

想要戒掉某個壞習慣(例:熬夜),但難以堅持

因為社交恐懼,儘量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場合

覺得生活中有很多束縛,活得很不自由

經常沉浸在過度焦慮中,明知不該如此,依然停不下來

身邊很少有人理解自己,經常感到孤獨

慣性單身,嘴上喊著想戀愛,卻對真正的親密感到恐懼

明知某段關係對自己不夠好,甚至傷害了自己,也難以主動離開

上述場景中,人們所面對的問題似乎各不相同,但它們所涉及到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僵化的生活狀態。《Psychological Courage》一書的作者Daniel Putman認為,這種狀態的產生,是因為人們害怕打破ta們的心理穩定感(psychological stability)。

簡單來說,在長久的人生經歷中,我們建立起了一套穩定的精神系統。我們以比較固定的方式看待世界、認識自己,並在這一系統的運作下應對每天的生活。

當我們遇到新鮮、刺激的觀點,或是做出與習慣並不相符的行為,這套系統就會受到動搖,此時,我們會感受到一種源於內在的、劇烈的不穩定感。

而我們生來就是恐懼不穩定的。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被迫面對強烈的不確定性。我們感到恐懼、焦慮、缺乏安全感,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這種狀態下,像是感受到了「精神死亡」的威脅。

因此,為了維持內在穩定,我們「放棄」了更新精神系統的機會,抗拒改變,僵化在當前不夠令人滿意的生活狀態中。我們沒有辦法作出更好的選擇,因為在這種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有著我們非常渴望的穩定感。

想要打破僵局,我們就必須主動為自己打破穩定、走出舒適圈,迎頭面對焦慮和恐懼的情緒。從這個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勇氣是違反常規人性的。

然而,它仍是值得追求的。因為精神與生活的迭代與改變,第一步就是勇氣。

02.

站在令人並不滿意的穩定中,

改變的第一步是產生勇氣

我們在這裡所討論的勇氣,不只是在極度危險環境(自然災害、暴力襲擊)中敢於站出來應對的能力表現,而是一種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心態、意願和選擇。

在生活中,一個有勇氣的人:

敢於進行自我覺察:ta對自己的動機、感受、欲望、認知等有更真實、更大量的覺察和了解。

能夠處理和評估批評:ta不去迴避與自身相關的負面信息,敢於面對自己有失敗、犯錯的可能性,也願意聽從有建設性的意見。

更好地處理焦慮:在那些來源於自身的焦慮中,ta能夠分辨出哪些是不夠合理的,並有效應對。

創造更親密的關係:ta在關係中更坦誠、不懼展露缺點,做真實的自己,也鼓勵對方真誠投入。

有勇氣的人是與現實更為接軌的,因為ta們能夠通過不斷更新認知,看到世界以及自己更真實的模樣。在這一前提下,ta們更清楚地判斷出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未來想要獲得什麼,並制定出有效計劃。因此,ta們更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過上一種有意義的、更好的生活。

*但獲得勇氣非常困難,因為膽怯才是我們的本能

心理學家S. J. Rachman認為,恐懼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主觀感受——預料到可怕的事即將發生,感到擔憂、恐懼

生理反應——心跳加速

行為反應——試圖逃離

在面臨威脅時,想要逃跑是生存本能。而一個有勇氣的人,能夠在感受到擔憂和害怕(甚至顫抖、冒汗)時,依然容忍不適、壓制住想要逃跑的自然反應,選擇面對當下令人恐懼的場景。

馬克吐溫曾說,勇氣是對恐懼的阻抗與掌控,而不是恐懼的缺席。我們常常以為,有勇氣的人無所畏懼,但這只是一個誤解。事實上,若是沒有恐懼,勇氣也就無從談起(no fear, no courage)。

從這個角度來看,盲目自大和衝動行為都不是有勇氣的表現。人們首先要謹慎地審視環境,評估風險與威脅,才可能做出恰當的決定和行為。因此,高速飆車,或是衝動退學「追夢」都不能證明你的勇氣。

勇氣是一種美德(virtue),亞里斯多德認為,當人們在怯懦(cowardice)和狂妄(rashness)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ta們就能做出「有勇氣」的行為。

而當這種行為成為習慣,人們可以在不同場景下、經常性地克服恐懼,ta們就成長為一個有勇氣的人,並在人生中獲得最大化的成長和發展。

03.

如何能夠成為一個有勇氣的人?

逃跑是自然反應。很多時候,我們在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因為恐懼、焦慮,而連續做出了不利於人生的選擇。比如,選擇「不會出錯」的專業,和「大家都說合適」的人結婚。

因此,我們首先要為自己創造出一段能夠做出選擇的心理空間。正念覺察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點。

我現在感受到了什麼?身體有什麼感覺?腦中看到了哪些畫面?產生了什麼衝動?

通過正念練習,我們能夠對自己當下的體驗有更高的覺察,及時調整行為,減少「事後後悔」的情況發生。

尼採曾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在難以堅持的情況下,當我們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忍耐,就能夠提升成功的可能性。這份動機可能是自我成長,可能是更好的生活狀態,也可能是為了你在乎的人。

大學畢業後,我決定去支教,但當我向爸媽表達了這個想法,卻遭到了強烈反對。Ta們的理由有理有據:我從沒一個人獨立生活過,不夠了解當地習俗,遇到危險也很難應對……每天聽著這些聲音,我也對支教這件事產生了恐懼。就在我準備放棄的時候,我看到了雜誌上刊登的一篇小學生寫給支教老師的感謝信。我好像突然被「叫」醒了——支教的路確實難走,但如果我也能夠點亮一些孩子們心中的火花,這樣的決定就是無悔的。

——阿水,男,25歲

自信對勇氣的影響重大。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面對困境的信心,依賴於過去的成功經驗。過度關註失敗令我們難以獲得信心,也無法獲得面對當下困境的勇氣。

因此,我們鼓勵你重新梳理自己的記憶,在過去的「失敗」經歷中找到其中做得還不錯的地方,並加以強化(例:雖然結果不理想,但我這次成功抗住了壓力,總算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你也可以有意識地留意自己的「高光時刻」,並記錄下來(例:今天臨時得知開會,雖然壓力超大,我還是在最短時間內總結出了材料,盡力把事情做好了)。

通過生活中這些微小的、重複性的成功體驗,我們就能夠積累出對自己的信心,獲得勇氣面對更大的挑戰。

另一個對勇氣影響深遠的元素,是對自我效能感的知覺——我認為我能夠做到我想做的事情嗎?

當人們提前對某個任務進行技能上的準備,ta們能夠逐漸獲得一種心理上的認識,即「我有能力應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我的能力與這一挑戰是相匹配的」。因此,ta們更可能在依然感到恐懼的情況下,鼓起勇氣迎擊挑戰。

比如,要去總公司演講,我特別緊張。因此,我提前學習了很多演講技巧,精心設計ppt,又試講了幾次。雖然現在依然緊張,但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好好完成。

最後,支持性的環境對我們至關重要。

研究表明,勇氣是具有「傳染性」的(Rachman, 2010)。你可以試著在生活中為自己找到有勇氣的榜樣,或是令自己置身於某個鼓勵相應行為的團體。

我以前有嚴重的電話恐懼症。入職上一份工作之前,我本來不知道它需要打這麼多電話。看著身邊的同事都在遊刃有餘地電話溝通,我慌得不行。最終,還是在鄰座小姐姐的鼓勵下硬著頭皮拿起話筒。沒想到,幾天下來,困擾我幾年的電話焦慮竟然就這麼好了......現在我已經離開那個崗位,不過它帶給我的「獎勵」卻一直沒丟。

——卡卡,女,31歲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將自己的目標告訴身邊信任的朋友、家人。在又一次面臨困擾場景時,想像自己如果勇敢邁一步,能夠令ta們感到多麼驕傲。在這種支持鼓勵與心理暗示下,我們也更容易走出艱難的一步。

最後,我們想要強調,勇氣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選擇。它關乎於我們將成為誰,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存在。

「成為有勇氣的人」聽起來很難,它也確實如此,但任何偉大的道路都是從腳下的一步開始走出。

我們鼓勵大家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勇氣」開始鍛鍊起(例:在傷害了親近的人時敢於認錯,在沒有被公正對待時敢於發聲),一點一點地進步。通過這些看似很小的成功體驗,我們會逐步積累出更高的信心和能力,以克服更大的恐懼。通過不停地練習「有勇氣」的行為,我們最終就可以成長為一個「有勇氣」的人。

任何人都有潛力成為一個有勇氣的人,也只有你自己,才可能將生活從泥濘中拯救出來。

以上。正文到此結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對自己的生活境況不滿意,卻又遲遲無法做出改變?
    我總是熬夜到一兩點才睡,第二天再硬拖著自己起床,去做一份根本沒興趣,也看不到前途的工作。我試過健康生活,但壓力一大,每天都想吃炸雞、蛋糕,健身也堅持不下了。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我只想癱在家裡,和朋友們也好久沒聯繫了......總而言之,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真的處處不滿意。」這位粉絲所提到的現象非常常見。
  • 生活感悟:改變不了世界,就改變自己
    就像《蓮坡詩話》裡形容的那樣:「 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事事都變更,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怎樣的一種可悲?由此可見,改變自己,是人在社會立足的必要條件,誰也不能免俗。但極少有人知道,改變自己,其實也是改變世界的前提!
  • 《像哲學家一樣生活》: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選擇不被世界改變!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被世界改變。——題記生活的藝術更像是摔跤而不像是跳舞。——馬克·奧勒留《沉思錄》多數人嚮往良好的生活,卻只有少數人了解它的前提。如何了解呢?如果你是宿命論支持者,你應該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有必要去把自己現在的境遇和另外一種更佳的情況進行比較。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斯多葛哲學的生活藝術》中,斯多葛派哲學家告訴我們不應該沉溺過去,永遠都不要去想已經過去的事情。對於過去,我們沒有必要去沉浸於自己的錯誤或者失敗,因為這份經歷和經驗是屬於個人的一段深刻且獨特的事物。
  • 如果無法實現彎道無法超車,就轉換跑道:生存才是生活的重要保障
    但是,今年他們不敢有太大的奢望。以往都是他們挑工地,但今年有很多的工地遲遲沒有復工。就算已經開了的工地,包工頭也不敢象之前那樣承諾他們工資會及時兌現。所以,他們現在有點進退兩難。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快一點恢復到常態,否則,一大家子的生活要面臨很大的困境。
  • 你對於自己的相貌滿意嗎?你是否不喜歡自己
    你有多久不願面對鏡子前的自己你對自己的長相滿意嗎?你是否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意面對那個鏡子前的自己,總覺得只要不去看鏡子前那個不好看的自己,其實你也很棒!其實很多人都很好看,只要稍微收拾下自己的外貌並不是他們眼中那麼的難看,可是很多人都無法接受自己,就像是那個可怕又可悲的自卑感,一直抓撓著他們的內心,用一個不容易被注意的聲音告訴他們別再出去「嚇到」別人,趕緊躲在自己的被子裡一輩子好了。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就像那些你認為已經十分好看的人,可是他們對自己的外貌依然不滿意甚至無法正視自己。
  • 努力讓自己遠離窮困這種病
    生在這個世界,活在這個社會,沒有人的生活是容易的,我們會有各個層面的壓力,我們要面對生老病死,但畢竟,我們不是社會學家,面對社會這個大問題,我們的吶喊往往顯得無力,但是,如果面對這種問題,我們來思索和反思,從自己身上做提升,也許功效才是最大的。自己變好了,就是為社會做出的最大貢獻。
  • 為什麼我們要努力做出改變?
    在這段視頻中,我們將通過關注一種被稱為「抗拒」的心理現象來探討這些問題,換句話說,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無法積極地改變他們的生活。這種特徵只有在我們成年後才會變得不適應,如果我們把它推廣到沒有潛在虐待的情況下,它才會變得不適應。
  • 塔羅牌佔卜:下半年你需要做出哪些改變?
    你或將迫於現實而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與家人關係緊張,有可能會產生逃避心理。 另外,不知不覺,2020年已經過去了一半了。這半年裡,很多人都過得不容易。但即使如此,大家還是很努力地在生活。 如果想過得更好,下半年你們需要做出哪些改變呢?往下選張牌,讓塔羅告訴你們答案吧。
  • 《你無法改變環境時改變自己》:屌絲逆襲不是夢
    屌絲一詞的流行更多的在於網友對自身處境和生活狀態的自嘲,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自稱屌絲其實更多的是一種不甘和無奈,內心嚮往的仍是逆襲成功的未來。  當環境無法改變時,你該怎麼辦?這輩子,我們只能這樣嗎?近日,由北京理工大學推出的《你無法改變環境時改變自己》一書,在各大書店和網店開始熱銷,引發讀者紛紛熱議。
  • 給高職大一新生的話:歷史無法改變,但未來可以塑造
    在大學生活即將開始之際,讓我們重新定位和思考,思考對於專科層次的我們,該如何看待與規劃自己今後的人生?,開始了一段新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過去的已然成為歷史,歷史無法改變。不管過去的記憶我們是否深刻、過去的成就我們是否滿意,一切皆成過往,在我們踏入校門、成為外包的一份子時,過去的一切全都清零。我們既不要躺在過去的成績單上沾沾自喜,也不要糾結於曾經的時光虛度自怨自艾,歷史無法改變。
  • 做出正確的選擇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
    而造成這樣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在辦公室工作的不開心,因為為利益而被同事陷害,每天重複著無聊的工作,不停的加班卻沒有加班費不停的被老闆壓榨剩餘價值,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薪水太少。在一些一線城市工作,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收入,那麼將無法在這個城市立足,甚至說無法生存下去。既然生存都成了最大的難題,那麼在面對在公司所遇到不公平待遇的的時候,而且有時候還要面對老闆不停的向你「畫餅」。
  • 西班牙裔美國人生活境況不佳
    新華網洛杉磯7月16日專電美國西班牙裔人的最大組織「全國種族理事會」16日提供的一份報告表明,儘管西班牙裔美國人的總人口在不斷增長,但他們的生活水平繼續落後於白種人。同年,只有46%的西班牙裔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而非西班牙裔的白種人家庭擁有自己住房的比例則達到了72%。報告還顯示,年收入達到或低於1.5萬美元的非西班牙裔白種人家庭相比年收入達到或低於4.5萬美元的西班牙裔美國人,擁有自己住房的可能性更大。  報告還表明,在三、四歲的西班牙裔兒童中僅有36%接受學前教育,遠遠低於白種人兒童的55%和非洲裔兒童的60%。
  • 為什麼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很重要,卻遲遲不肯開始做
    為什麼身材走形已久,卻遲遲不肯鍛鍊? 為什麼明明有些事情很重要,就是不肯去做? 在生活當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前段時間,我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到一個讓我很有感觸的事情——找對象。完美主義者往往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覺得自己是完美的,所以,他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也奢望能做到完美。只要事情有一點點的瑕疵,他們就會覺得這是一種對自身的否定,他們非常懼怕這種否定。 我那個朋友,他害怕的並不是異性,而是不完美的自己。他覺得在異性面前臉紅心跳,是不完美的,甚至是醜陋的,他完全沒法接受這樣的自己。這是他的內心當中最大的恐懼。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自己做出改變,才能改變孩子
    教育孩子,無非是要塑造在父母心中孩子該有的樣子,但是想要改變孩子,必須要改變自己!父母情緒激動時,需要冷靜下來做出怎樣正確的決定呢?父母總是在擔心孩子的安全、健康、學業,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等問題。然而大多數的父母都處理不好「愛」和「害怕」的分寸,這兩種情感表現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問題在於,如果我們在養育兒女的路上感到害怕,該怎樣做既能承認懼怕,又能不被因為懼怕產生的一些作為而左右呢?
  • 搖到的車牌不滿意怎麼辦?別急,用這個辦法可以重新換!
    隨著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買車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了,汽車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帶我們去到世界各地,在世界範圍內,汽車的廠家有很多,汽車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汽車不僅代表著一個人的審美觀和品味,還代表了一個人的經濟實力,買車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車牌號了,因為現在人們收入水平已經相比於之前提高了不少,汽車的價格不再是人們選擇汽車的第一要素
  • 心理學:當你無法看清自己真實需求時,就會做出錯誤決定
    當你意識到自己好像缺什麼的時候,你的匱乏感就產生了。這種匱乏感是個體的情緒感受,並不完全符合個體的現實需求。一個喜歡逛街、看電影的人,身邊好像缺一條狗的陪伴。可是當他擁有了這條狗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更喜歡逛街、看電影。因為有許多事情,根本無法兼顧,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心理學研究發現,正是因為人們有填補匱乏感的本能,所以有時候會因為無法看清自己真實需求,做出錯誤決定。
  • 我會不會到了36歲,仍然無法對自己和生活滿意?| 觀劇:《This is US》
    生活的際遇,有時很難分清對錯好壞凱文(Justin Hartley 飾)是一位好萊塢的喜劇演員,英俊帥氣,飾演的《靚男保姆》頗受大眾歡迎。但凱文對目前的狀態不滿意,因為他在劇中不需要發揮什麼才華,露出誘人的好身材再抖抖笑料,觀眾就會開心滿意,還將他的身子戲稱為「披薩」。
  • 科技改變生活,聯通推出「大王卡」,老用戶免流能否成真?
    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人們隨時隨地上網的願望,當人們習慣了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地用手機上網時,網際網路套餐的出現給人們這樣行為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因此在給自己選擇月租套餐時,人們越來越偏向於選擇更實惠的網際網路套餐。
  • 《慶餘年2》遲遲無法開機?一位演員很難邀約,不是陳道明而是宋軼!
    《慶餘年2》遲遲無法開機?一位演員很難邀約,不是陳道明而是宋軼!說到《慶餘年》,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看過,一經上線就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無論是在劇情還是演員陣容上,都十分讓人滿意,因此成為了當之為愧的爆款。
  • 科技改變生活,小米人工智慧,從全方位為改變你的生活
    科技改變生活,小米人工智慧,從全方位為改變你的生活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人工智慧逐步走進千家萬戶,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方便。其中不乏多項超你想像的功能,來給你的家提供全新的科技感。小米公司自問世以來,就從不缺乏創造力,雷軍帶領的小米糰隊一直以攻堅克難為己任,力爭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科技品牌。就拿小米手機為例,起初人們不認識這個品牌,都將他和一些低端國產機歸納為一列,大多數國人還不相信國產品牌能有和歐美等技術強國有競爭的機會,其中很大原因也是因為小米定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