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哈哈! 等於沒說!
□ Herbs' Secrets □
我還是個孩子啊,你不要騙我……
Photo by Frank Mckenna
說實話,這是個有些一言難盡的話題,以至於在我剛開始遇到此類問題時,也琢磨了很久,卻始終難有一個答案可以回復的很圓滿。所以今天這篇文章並不是對某個「標準答案」的解讀,算是我的一個思路整理,和對過往對此類問題觀察後的總結。
現實中最常見的情況是這樣的:
我們為了調理某些問題(皮膚問題居多)使用了含有精油的產品,例如去痘痘的面油或是改善溼疹的身體按摩油,之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 原來的症狀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變本加厲起來,像是痘痘越發越多,或溼疹的情況程度越來越嚴重等等。
於是,用戶就會來質疑產品有問題,是產品引起了過敏。而芳療師卻一口咬定:no no no…這是排毒反應。但凡是有點好奇心的用戶便會追問:什麼是排毒反應?回答道:就是皮膚或身體裡原本堆積的毒素通過精油的作用被加強代謝出來了!
乍聽起來好像沒什麼毛病,但就皮膚的表現來看,與過敏如此相像,萬一真的是過敏呢?過敏還是排毒,依據是什麼?為什麼一用你的精油就會排毒?我也用其它的精油啊,怎麼就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 (嗯!我是好奇寶寶本寶👶)
先梳理一下「過敏」和「排毒」兩個概念
過敏(allergy),現代醫學定義指人體對外來物質(通常是無害的)所產生的一種異常免疫反應。通俗地講,就是當接觸到某些物質、或某些物質進入人體後,它們(即:過敏源)被人體判斷為「不好的」、「不適合」的東西,便以炎症等方式表達,將其極力排出。皮膚就是主要的排出通道之一,此外生理途徑上還有呼吸道、腸胃道,表現為像:哮喘、腸漏等症狀。
排毒(detoxification),對於「排毒」這個概念,常規的理解中主要將這個重擔落在 肝 髒 的「肩膀」上,比方說解酒毒、排藥毒都需要肝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但我們也可以更宏觀的來看,所謂排毒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人體新陳代謝過程。即使我們不喝酒,不吃藥,每天也都在進行排毒。
人就是這麼被「設計」的,一陰一陽,一升一降,一吐一納,吸收供身體運作的「養分」,排出身體不需要或不利的「毒素」,所以無論是被叫做「過敏」還是「排毒」,無論身體內部哪個系統在負責主要工作,身體都是在做一件相同的事情,就是把他認為的「毒素」排出去。
而且從身體層面的運作來看,我們無法把排毒器官和免疫系統絕對地割離,認為它們只負責某些工作。因為免疫系統貫穿著日常的新陳代謝(exp. 衰老、凋零的紅細胞就是由免疫系統負責清理),而排毒器官也同時肩負著免疫防禦職能(exp. 肝臟在現代醫學的理解中,已不僅僅是消化系統中參與的一員,同樣也是重要的免疫系統防禦器官,進行著一系列複雜的免疫應答。)這或許也提供了一個角度讓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排毒反應有時候會有類似於過敏的免疫反應。
由此,在「過敏」和「排毒」的關係上,我傾向於把「過敏」理解成一種更廣義上的「排毒」。不過,過敏是會發展的(免疫系統的運作實在太複雜),可以理解為「排毒」的階段僅限於它的急性症狀期(即:急性炎症發生期),當它慢慢演化成慢性過敏,甚至是自體免疫疾病時,就完全不是簡單排毒二字可以囊括的了。所以使用精油後如果產生短期、可控的免疫反應,可以理解為身體正在排毒。(更多見下「排毒反應」)
在有了這些觀念後,就可以逐步來理解發生在精油使用後的種種情況了。
由於皮膚是吸收精油最主要的途徑,所以發生在皮膚上的狀況也最多,其中又可以被細分為:皮膚刺激、皮膚過敏、皮膚光毒反應以及排毒反應。
皮 膚 刺 激
從物質屬性來看,精油是一種高濃縮的含有豐富化學分子的有機物,因此,直接接觸皮膚,或錯誤使用會對皮膚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甚至是直接傷害。而精油的錯誤使用主要是在濃度的把控上,以及含有刺激性成分(主要是:酚、芳香醛)精油品種的不當運用。
精油對皮膚的刺激反應一般是立即的,或在幾分鐘內很快呈現。表現為明顯的灼熱、灼痛感,泛紅(甚至是紅腫),也有可能會有不瘙癢的小疹子/風塊,極為嚴重的情況下也會出現水泡。人體對此會有一定自愈能力,輕則幾分鐘內自行消退,嚴重的會持續若干小時(但無論何種程度都需要知道補救措施)。
也有部分精油雖不會產生上述嚴重的刺激反應,但具有收斂皮膚的效果,如:茶樹,在直接使用若干次後皮膚會出現異常乾燥,蛻皮,輕微疼痛,也屬於對皮膚的直接刺激與傷害。
容易引起肌皮膚激的精油:中國肉桂、錫蘭肉桂、野馬鬱蘭、百裡酚百裡香、冬季香薄荷等。
皮 膚 過 敏
精油是否會引起皮膚過敏,在學術界是有點爭議的。有些學者認為:過敏是人體對蛋白質,肽和胺基酸的錯誤免疫反應,而精油中沒有這三種物質,所以應不會產生所謂的「過敏」,主要還是刺激性為主。但另一些學者則表示,不一定啊,還有很多物質可能引起過敏的,例如青黴素,精油與皮膚中的蛋白質反應也可能引發過敏的。
我個人還是覺得過敏的情況是存在的,但不乏一些症狀是由刺激先引起,或是伴隨刺激同時發生的。與皮膚刺激在表現上不同的是,過敏症狀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內陸續、逐步發生(半小時到24小時不等),譬如說疹子/風塊會在一段時間內變得越來越多,當然在發生區域也會伴隨熱脹、瘙癢等不適。精油直接接觸的皮膚區段經常是重災區,這類情況去醫院診斷的話,會被認定為接觸性皮炎。不過國外也有研究指出,有時候僅僅是嗅聞或口服精油也可能造成皮膚上表現的這種過敏症狀。
這裡,我再根據所經歷過的情況,
將過敏原因做了以下歸納:
>> 對特定精油品種過敏
橙花,大馬士革玫瑰原精(溶劑萃取)…這些氣味美好,常常被人愛用於面部護膚的品種,其實過敏率還有點高的。尤其是一些溶劑萃取的原精,儘管現在的萃取技術已經很好了,溶劑的殘存率控制到了極低,但有些皮膚脆弱的人還是有可能會有過敏反應。
>> 受損型皮膚是過敏的高風險人群
皮膚病初愈(或接受醫美治療後),有較為嚴重的皮脂膜或角質層受損情況,這類人群在使用精油時會因皮膚屏障受損而使精油的吸收速度加快,造成刺激過度,並引發過敏。而且有些人情況實在嚴重的話,即使是單純的植物油都有可能過敏,我遇到過對椰子油、荷荷巴油、橄欖油…過敏的。所以在對於這類需要先修復再調理的問題皮膚上取用局部皮膚做過敏測試顯得尤為重要。
>> 與護膚品疊加使用後產生過敏
一些護膚品含有這酸那酸,帶有美白效果的,與精油疊加使用致敏性很高。過敏的原因一方面是護膚品使得角質層變薄,加大了精油刺激皮膚的風險;另一方面護膚品中的成分遇到精油後就開始一場複雜的化學反應,如果不想讓皮膚變成化學實驗室,還是儘量不要冒這類風險。與精油類產品搭配使用的護膚品,我多推薦芳療品牌出品的無香基底型產品,或是有機類護膚品,因為它們是芳香療法應用於護膚領域的延伸。
>> 其它
還有兩種常見的,會導致過敏的情況:① 使用的精油是「假精油」,尤其是添加有塑化劑的產品,其致敏率很高;② 一些護膚品DIY愛好者在無香基底中添加精油後採用手動攪拌,這樣做的弊端是並不容易將精油和乳霜基底均勻且充分混合,也有可能造成皮膚的灼痛刺激,甚至過敏。
皮 膚 光 毒 反 應
也被稱為光過敏,是由於使用了含有呋喃香豆素的精油後馬上讓相應皮膚直接受陽光照射而引起的過敏反應。主要症狀與日光性皮炎有些類似,會有炎症,自覺的熱痛感,紅斑等等。但也有可能完全沒有上述症狀,而直接顯現為膚色變黑,皮膚出現褐色曬斑。我推測,光敏感呈現的不同反應主要還是和人種膚色的差異有關,因為不同膚色的人對於紫外線的耐受性不同,從而在受到光敏感後的反應也會有一定差異。
容易引起光敏感的精油:佛手柑,歐白芷根、圓葉當歸、檸檬、芹菜葉、葡萄柚、芸香、萬壽菊等。
皮 膚 排 毒 反 應
我把精油使用後促成的皮膚排毒反應分為了「直接性」和「間接性」兩種。
直接性 指的是直接排出皮下累積的毒素,通常為藥毒或不良護膚/化妝品殘留。常見於長期使用類固醇激素藥物控制過敏症狀的人群,或是用過各種祛痘藥膏的痤瘡皮膚,以及一些人想從日化產品轉成精油護膚的最初幾個月。
他們在開始使用精油配方後,將首先面臨一輪嚴峻的排毒考驗。在此期間,藥毒(或化妝品殘留)會通過溼疹、痘痘炎症加重的形式再次重現,發生時長短則2個月,長則1年(根據使用藥膏時長、皮膚和身體本身的狀況、日常護理和作息等諸多因素決定),但基本上不會是用了精油以後立即出現的,配方對症的情況下會在2-7天左右時間開始顯現症狀。
不過對於這類問題皮膚,出現症狀後不可立即武斷:這就是排毒反應,而要十分留意觀察,因為也有可能是過敏,這兩者的界限在這類皮膚的表現上十分模糊,只有通過多了解使用者在使用後的感受,觀察皮膚在一天和一段時間內的態勢等才能確定到底是在排毒,還是持續性的過敏了。一般來說,排毒的炎症反應是會有起伏和周期性規律的,就是不會一直惡化,而是時好時壞,容易反覆。
間接性 是指在我們身體裡未被完全新陳代謝的「毒素們」通過皮膚的通道進行排出,這些「毒素」可以是有形的,比如說脂肪(需轉化後再排出),也可以是無形的,比如說寒氣。
排毒作用的發生有賴於精油對人體的影響,較易引發排毒反應的品種通常帶有以下幾種功能
間接性排毒在皮膚的發生區域通常是身體的某些薄弱點,或是經絡巡行的路徑,而不一定是精油直接接觸皮膚的區段。皮膚的表現和過敏症狀非常類似,紅疹、蕁麻疹…並伴隨瘙癢,不過這種情況的持續性一般不長,7-14天是我觀察到的常見周期。當然,有些人的情況比較複雜和嚴重,就有可能反覆,好了再發,發了又好。此外,年齡越長,排毒的時間也會被拉得越長。
其實這類「排毒反應」是在自然醫學或自然療法治療過程中非常注重的階段,它預示著疾病在演化過程中暫停並開始倒退。
任何疾病,尤其是發生於內在臟腑的病症都非一朝一夕形成,都有一個從表向裡的演化過程,在表的時候未被治療或被壓制性治療(只是讓症狀消失,但並未解除病灶),病就會逐漸向裡走,越走越深。古中醫講的六經辨證看待病位就是這個思路。所以,當我們藉助植物、藉助針灸等方法使人體開始發揮自愈力,使病好轉時,病就會停止向內深入,而呈現一個倒退的態勢。
舉個🌰:
如果一個人最開始的過敏症狀在皮膚,卻採用了類固醇類藥物治療,那病就會逐步向裡走,變成呼吸道的問題,再進而影響到肺,慢慢變成哮喘。而當開始有自然療法的方式(精油、草藥、針灸、食療…這些方法都可以)介入治療哮喘後,病有起色時,就會陸續在鼻、耳、皮膚上再來一輪過敏症狀。病是如何進來的,就得原路返回出去。所以,這種反應也會被俗稱為「排病反應」或「好轉反應」。西方自然醫學將其稱為「逆轉反應」(reverse reaction),中醫裡也稱其為「瞑暄反應」。
不過身體的好轉反應並不局限表達在皮膚層面。這裡依然以精油使用後的情況來看,還會有以下發生在人體上的可能:
身 體 層 面 :
❗頭痛(偏頭痛居多)
❗ 女性月經周期紊亂(應不超過半年)
❗ 女性白帶增多(通常是幾天)
❗ 特定部位感到冷或隱痛(冒寒氣)
❗ 嗜睡,或覺得人異常疲勞
❗ 便溏,腹瀉或小便次數增多
心 理 層 面 :
😡 憤怒的釋放(就想找人吵架,或沒事找事吵架,一點點小事情暴跳如雷)也可能在夢裡和人吵架
😢 悲傷的釋放(想大哭一場)
🤐 平時言語很多的人,一下子變得安靜了,自己都覺得全世界很安靜
等等 … …
寫到這裡,突然覺得「病」也是挺好玩的,還自帶倒車功能。而每倒退到的一個節點所表現出的症狀其實本是我們在過往的某時某刻就該引起注意和做出調整的「功課」。所謂人生沒有捷徑,也真是體現在了方方面面。
倒車,請注意……
關於精油使用後出現的各種反應的觀察總結就暫告一個段落。而關於如何應對各種反應問題,如何預防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我將在「哈密瓜的寶藏」中陸續分享。點文末【閱讀原文】哦。
---
References:
. Kristina Bauer,Essential Oils and the 「Detox」 Theory
. Trattner A, David M. 2003. Patch testing with fne fragrances: comparison with fragrance mix, balsam of Peru and a fragrance series. Contact Dermatitis. 49(6):287-9.
□ Herbs' Secrets □
· 關 於 Herbs' Secrets ·
Herbs' Secrets 這個欄目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它,來讓更多人能夠深入地接觸、了解和使用中西方這些樸素而又行之有效的植物療法、自然療法,並且能幫助更多的愛好者,逐步找到在芳香療法、中西方草藥學、自然療法領域中適合自己的學習和成長之路。
☀
· 往 期 內 容 ·
其實,學習芳療的人最終都會沾染上一種「重病」
怎樣用真正薰衣草精油來護理生理和情緒問題?
淺談樹脂的形成和樹脂類精油的特點
與健康有關的植物學
另一種視角理解自然
-
這裡也能找到我們
微博 / @尹影
知乎專欄 / Herbs' Secrets
嗶哩嗶哩 / 尹影工作室
☀
「赫本的秘密」所有原創內容均採用CC BY-NC-ND 4.0 International協議授權。轉載請務必標明出處並遵守本協議所有細節。尹影工作室保留對違反本協議行為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力。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用,
請點右下角的「好看」支持我們呀(ฅ´ω`ฅ)
點這裡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