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玻璃棧道、吊橋、蹦床、滑道等遊樂項目越來越受歡迎,不少景區和遊樂場所爭相開設這些網紅遊樂項目。但是,由於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網紅遊樂項目的建設和產品生產缺乏約束,安全事故不斷敲響警鐘。(9月18日《工人日報》)
「網紅」,是近來來伴隨網際網路的全面滲透而生的一種新生的社會現象、文化符號,同時也是一種經濟形態。例如在直播中網紅可以更高效的帶貨,在各種文藝形態中當然也都有標新立異的「網紅」。在文化旅遊領域,近年來各種吸引八方遊客前往「打卡」的文創網紅和網紅城市、景點還有許多網紅遊樂項目更是不斷湧現,有力的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振興。
於是乎,現在越來越多的景區、遊樂場,都在盤算著怎樣引進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網紅遊樂項目,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打破同質化嚴重的窘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更多遊客前來玩樂,從而顯著增加旅遊收入。
雖說景區、遊樂場,為生存發展而尋求創新,為擴大營收和知名度而引入或打造網紅項目,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任何時候都應以遊客為本,以安全為紅線、底線,絕不能為了過分追求網紅效應而忽略了遊客的人身安全。
例如,可稱景區「第一網紅」的玻璃棧道類遊樂項目的身影如今已經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的大小景點和遊樂場,而城市裡各種網紅遊樂場所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網紅遊樂項目玩的人不少,一些「樂極生悲」的慘劇也令人觸目驚心。就在上個月的8月19日,遼寧本溪虎谷峽景區,一處玻璃棧道就發生人員碰撞事故,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傷。其它如蹦床之類網紅項目,出事的也不少。
誠然,網紅遊樂項目發生事故的原因可能都是複雜的,有的是設施安全性能不過關,有的則是運營方安全管理不到位,還有的是由於遊客自身違規操作,但是來自項目本身的原因往往更為主要。「網紅」,意味著新奇,但從另一方面講也就意味著設計、技術及更重要的安全保障上可能都還不夠成熟,因此出問題的機率往往更大。
據了解,當前在玻璃棧道等網紅遊樂設施中普遍存在著缺乏施工標準和安全規範的狀況,應急管理、市場監管、文化旅遊等部門多頭管理也令監管相對比較鬆散,這些都給事故意外造成了可乘之機。
為此,要將景區網紅打造成安全網紅,還需多管齊下。首先是要完善行業安全標準,加強設計生產安裝階段的安全審核和驗收,安全性不過關的堅決不允許投入運營。其次是要整合監管力量,形成監管合力,避免出現「九龍治水」的結果。再者就是經營方要強化安全思維,加強遊客安全保護和監督,盡力將安全風險降至最低。此外,作為遊客更要對各類網紅遊樂設施保持謹慎態度。遊玩前應查驗相關安全資質,認真閱讀安全提示,絕不輕易以身試險。在玩樂過程中更要遵守規則、按章操作,不做危險動作,不置自己於險境。
文/徐建輝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王涵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