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9日訊(記者 李慧穎)9月7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全國169個城市2018年8月和1-8月空氣品質狀況公報》。公報顯示,成都8月份的空氣品質相對較差,在169個重點城市中排名倒數第十(160名)。
這樣的結果無疑讓不少市民大為困惑:一方面是成都空氣品質穩步改善,今年1-8月收穫的優良天數早已超過2013年全年總天數,在全國重點城市中進步最大;而另一方面卻是8月全國排名相對落後。今年8月成都的空氣品質到底「輸」在哪裡?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接下來的治氣工作將怎樣推進?記者就此專訪了成都市大氣辦副主任、市環保局副局長曠良義。
曠良義表示,今年1至8月,成都市空氣品質31天優、124天良、60天輕度汙染、18天中度汙染、4天重度汙染,達標天數比例65.4%。主要汙染物SO2、NO2、PM10、PM2.5月均值分別為10微克/立方米、48微克/立方米、83微克/立方米、51微克/立方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數為1.4毫克/立方米,O3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值第90百分位數為183微克/立方米。相較於上年同期,優良天數增加了4天,達標天數比例增加3.3個百分點;主要汙染物濃度均同比下降,SO2、NO2、PM10、PM2.5、O3和CO濃度分別下降16.7%、7.7%、5.7%、5.6%、1.1%和17.6%。應該說,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成都市空氣品質改善明顯。
今年8月,臭氧對達標天影響大,二氧化氮對空氣品質綜合排名拖累大。根據監測結果,成都市今年8月空氣品質2天優、14天良、13天輕度汙染、2天中度汙染,達標天數比例51.6%。對比去年同期,今年8月優良天因臭氧汙染減少了7天。「需要說明的是,儘管今年8月成都市空氣品質全國排名相對靠後,但與2013年以來的歷史同期相比,今年8月仍是近年來空氣品質較好的一年,僅次於2017年。這也說明我市近兩年在臭氧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今後的夏季臭氧防控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曠良義說到。
造成今年8月空氣品質同比下降和排名靠後的原因是什麼?曠良義解釋,「這裡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生態環境部對169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使用的是『綜合質量指數』這個指標。」所謂「綜合質量指數」是前面提到的6項空氣品質指標的「單項成績」的加和,這就是說單項成績不佳或影響總體成績。今年8月對成都空氣品質拖後腿最大的指標是臭氧和其前體物二氧化氮。
成都今年8月空氣品質下降和排名靠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二氧化氮濃度過高;二是夏季顆粒物濃度不具優勢;三是臭氧濃度居高不下。從近期有關研究分析成果來看,移動源對大氣顆粒物的綜合貢獻佔比較大,對PM2.5和PM10的綜合貢獻分別達到27.9%和24.7%。由於成都市機動車增長迅速,全市現有530餘萬輛的保有量和2.3萬餘輛施工現場燃油工程機械除對顆粒物的直接貢獻外,移動源排放的NOx(氮氧化物)和VOCs(揮發性有機物)佔全市相應汙染物排放總量的62.9%和17.6%,對形成類似今年8月以臭氧汙染為主的重汙染天影響很大。
另外,由於成都地處四川盆地腹心,常年靜風頻率較高,特別是在歷年的8月,本身隨著日照的加強就極易出現臭氧汙染。加之今年同期受副高控制,成都地區總體水汽輸送條件差,氣溫高、降水量少、平均風速小,以晴熱天氣為主,氣象擴散條件為中等或中等偏差,大氣汙染物擴散稀釋困難。今年8月,成都氣溫較歷史同期偏高2.2℃、降水較歷年同期減少3成、溼度較歷年同期水平偏低0.8個百分點,風速偏小,更容易出現臭氧汙染天氣。所以說,「天公不作美」也是今年8月成都市空氣品質排名靠後的一個重要因素。
根據今年秋冬季成都氣象條件及空氣品質預測情況,成都市大氣汙染防治形勢不容樂觀,曠良義表示,為了防範今年秋冬可能出現的重汙染天氣,將建立完善分工明確、統籌協調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和任務要求,認真抓好「鐵腕治霾」,落實2018年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以更加嚴格的要求、更加精細的管理、更加嚴厲的懲處,抓好大氣汙染防治各項工作。也呼籲全社會積極參與、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