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2019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國策41周年。在這一時間節點,回顧中國藝術品市場走過的41年曆程具有特殊的意義。
藝術品市場行情是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雖然其體量、規模較小,但「窺斑見豹」,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軟實力和宏觀經濟基本面。1978年以來,伴隨中國社會的逐步開放和銳意改革,藝術品市場逐漸復甦,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市場。正如中國經濟騰飛的奇蹟一樣,短短40多年間,中國藝術品市場也取得了驚豔世人的非凡成就。
回首往昔,展望未來,「四十不惑」,中國藝術品市場依然在不斷前行的路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培育、發展,正在逐步建構起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價值發現平臺。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市場規模、結構與業態的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與發展的新機遇。總結與分析、反思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可謂是恰逢其時,非常必要。
199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響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的首場交易——1992北京國際拍賣會。之後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便展開了自己的精彩畫卷,26年來既有萬紫千紅的春天,也有寒風蕭瑟的冬天。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態勢
1、藝術品市場發展快。
一是培育了一個近4000億的藝術品市場及相應的市場體系,並且市場發展的規模結構不斷豐富,新業態不斷生發,表現出了勃然的創新發展態勢;
二是經過40年的不斷發展,逐步建構起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價值發現平臺。最突出的市場表現就是好的作品可以賣出好的價格,市場的價格逐步地在向價值,特別是藝術價值回歸;
三是培養了一批規模不斷壯大的收藏家或者是收藏機構隊伍,並且,這隻隊伍經過40多年的歷練,不斷成熟,實力不斷增強,眼光不斷國際化。
四是藝術品交易體系不斷完善,快速發展。最突出的就是現代畫廊業,現代拍賣業、博覽業及其新興的市場業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五是管理組織,特別是行業管理體系不斷健全,比如畫廊協會、藝術品行業協會在很多省市已經落地。這些管理組織,特別是行業管理組織的健全與發展也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2、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平臺期。
表現在拍賣業總成交(包括私下洽購)大約保持在600億的規模水平,藝術品市場的總交易額(包括私下交易)大約保持在4000億上下的水平。
3、藝術品市場社會關注度高。
最突出的表現有4個方面:
(1)參與人群,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藝術品市場及其收藏愛好者參與人群已經達到近1億人,對藝術品收藏這樣一個小眾的市場,參與度是非常高的。
(2)參與機構的水平 與能力在不斷提升,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包括各大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等都在參與藝術品投資,不同類型的大型研究機構及其高校都在積極的參與藝術品投資人才的培養與行業的研究分析,加之各種類型的投資運營機構廣泛參與,使得藝術品市場的關注度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3)媒體的廣泛介入,目前幾乎所有的大眾媒體都在參與藝術品市場的推介,媒體的廣泛參與是社會關注度提升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4、藝術品市場正在結構化轉型。
表現在三個方面:
(1)市場形態正在轉型,表現為由以前以禮品為主導正在向以收藏投資為主導的市場轉型,也就是說在整個藝術品市場的規模結構中,禮品市場的規模結構正在下降,收藏投資市場的規模結構正在上升,特別是在當前的政治生態下,這種趨勢的變化更加明顯。
(2)資本結構正在轉型,原來資本構成是由藏家和禮品買家這些散戶組成,而現在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參與到市場裡,也就是說我們正在經歷由散戶投資向機構投資這種市場轉型。
(3)定價機制正在轉型,一個市場最重要的是供求關係,而決定供求關係是否正常的是定價機制,之所以中國藝術品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很多扭曲現象,實際上就是因為定價機制出現了問題。定價機制的轉型主要就是由官本位的市場形態逐步向價值投資定價形態轉變。
5、藝術品市場資產化趨勢明顯。
表現在4個方面:
(1)藝術品市場發展趨勢的推動,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有其內在的邏輯關係,即市場發展的一條主線:雅賞——商品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這種邏輯的推動使藝術品不斷的從商品變為藝術品資產與金融資產。
另外它與別的資產不同的是其價值在發現中是不斷增長的,所以藝術品資產的這些特性是藝術品資產趨勢不斷明顯化的內在市場推動力。
(2)巨大的潛在需求的刺激使藝術品資產化的方式出現不斷創新的趨勢,據測算藝術品市場潛在需求大約為2萬億,而我們現在能夠實現的藝術品總成交額是4000億,這2萬億與4000億之間巨大的差距就是藝術品巨大的潛在需求,在這種需求刺激下,藝術品資產化的創新舉措近幾年非常多。
(3)金融體系的廣泛參與和介入,保險、銀行、信託等金融機構都在積極參與藝術品資產化過程,他們一開始是為其高定製客戶進行鑑賞服務,然後推出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如保險、信託、質押融資等,再到如今直接將其納入為銀行的常態化業務。
(4)藝術品資產化被越來越多財富人群作為財富管理工具,以前財富人群把房產、股票、重金屬等作為財富管理的工具。
6、藝術品市場國際化格局在形成中。
中國藝術品市場國際化格局已經開啟,這種國際化進程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中國藝術品走出去,二是國際藝術品引進來。
除了前幾年國際大的畫廊不斷進入中國以及中國的一些畫廊不斷的走出去外,不僅是西方投資者在購買中國藝術品,中國藏家也在購買西方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
近幾年,還出現了兩種重要的現象:
一是國際上大的拍賣公司,像蘇富比(微博)、佳士得都已經進入到中國,分別設立了分支機構並分別進行了拍賣,同時,中國一些大的拍賣公司,像嘉德、保利都紛紛在香港以及國外一些藝術品市場發達的國家設立辦事處;
第二個是國際上非常大的藝術品信息服務機構,像Artprice、Artnet等一些大的藝術品信息服務機構紛紛進入中國,與中國一些信息服務機構進行合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提供信息服務,發掘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信息需求。
另外,回顧近十年來世界藝術品市場發展做一個概括,具體的來說,全球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正在走向多元化、多樣化與多極化的發展格局。發展中國家藝術品市場成長迅速,亞洲藝術品市場的比重在不斷提高。
「我們國家花了20年的時間就在文物藝術品拍賣上超過了英國,在世界排了第二,這就是中國的速度。」趙榆不無感慨地說,「中國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已佔到全球這一市場的30%以上,從資金量來說應該是首屈一指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是中國增強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文物藝術品拍賣越來越活躍,對文物內在價值的普及與傳播是有益的,它會讓社會各個層面的人都關心文物和保護文物,不只是一個收藏者的一己之私。」
7、藝術消費時代正在到來。
隨著人均GDP的不斷提升,人們的消費結構進入快速轉型期,文化藝術品消費不斷崛起,這是藝術品消費發展的不竭動力。
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大目標、大趨勢就是不斷推動藝術品市場與消費的大眾化。這種大眾化,
一方面是指參與的大眾化、消費的大眾化;
另一方面,利用市場機制進行社會美育的大眾化。
藝術品消費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它不僅僅是需要的是消費的低端化,隨著人們消費能力與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的中高端化發展與提升也在所難免,這關鍵取決於藝術品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水平,以及消費產品的提供能力。
8、藝術科技發展迅速。
新科技的融合發展與藝術品業務的創新關係越來越密切,甚至出現了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隨著中國藝術科技及其體系不斷成熟,以網際網路平臺化為主導的技術及其體系不斷發展,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範圍、交易邊界以及交易規模擴大,正在改變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格局。
特別是在最近幾年,新技術的融合會給中國藝術品市場帶來新的發展可能與格局,特別是基於大數據的綜合服務平臺技術、科技鑑定、鑑證備案技術與體系、網際網路藝術金融、區塊鏈、客戶管理(客戶畫像)、智能投顧、數據服務、人工智慧、VRARMR用戶體驗和場景參與技術等的互相疊加和創新,不僅會催生新的業態,也會進一步推進跨界融合與業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這一進程的深化。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一些反思
1、在不斷拓展市場規模,豐富市場結構,提升業態的發展水平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提升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中國藝術品市場近幾年發展雖然非常快,規模也不斷的拓展,但其在整個文化藝術產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始終沒有得到凸顯。
我們認為,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有兩大板塊是可以落地的,一個是以版權為核心的產業創意,包括創意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新興創意產業業態;
另一個是藝術品產業,包括藝術原創作品、藝術衍生品,從這兩個可落地的板塊中我們可以看出,藝術品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但目前藝術品市場的戰略地位無論是從其戰略構成中的地位,還是規模水平所應有的地位方面來看,都沒有得到非常好的體現。
更重要的是,藝術品市場的美育功能長期被忽視。人們認為藝術品市場就是一種投機性的商業行為,而往往忽略了其運用市場機制拓展社會美育,推動藝術大眾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用。
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運行中,畫廊、博覽會、拍賣、藝術傳媒等載體無一不是社會美育的重要窗口與傳播途徑。
2、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創新發展必須尋找新的發展力量。要解決上述藝術品市場存在問題,不能僅僅依靠藝術品市場自身的發展。
一方面,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發展了40餘年,市場中存在的問題並沒有轉好的趨勢。
另一方面,時間證明中國藝術品市場本身也沒有能力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必須要尋找新的發展動力,要依靠資本的力量來建構誠信機制、儘快地確立定價機制、拓展退出機制、完善支撐服務體系。
當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系統的要素、結構、機制及其環境,只能支撐現有的市場基礎與規模,要做大做強中國藝術品市場,
從近期看,如果不考慮藝術品本身,就是要儘快推進中國藝術品市場資產化的步伐,從遠期看,就是要大力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動力機制建構,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發展,始終把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徵信體系建設作為誠信體系建設的核心來抓。
3、按照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內在規律,建構創新發展基本的架構,不斷深化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已摸索出了一個基本的架構,這一架構的重點要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積極推動藝術品資源系統化、資產化、金融化為中心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資產化進程,是當前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核心環節;
二是積極推動藝術品要素市場為中心的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展壯大,是從長遠上保證中國藝術品市場壯大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是積極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以徵信體系為核心的誠信體系的建設,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做大做強的最為有力的支撐;
四是積極推動以藝術品市場立法為核心建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監管體系,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科學、規範、持續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與前提;
五是積極推動以前沿理論研究與實踐前沿為中心的理性精神及企業家創新精神的培育,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壯大的重要前提與不可缺少的市場精神建設;
六是積極推動以建構藝術品市場的管理體制為中心的「政府——行業組織——市場---企業」為主體的管理體系,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壯大的體制保障;
七是積極推動以審美文化重建為核心的利用市場機制來推動社會美育及藝術大眾化發展,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要的環境建設。
4、要把推動中國藝術品產業,以及在此基礎上藝術金融產業的發展,當成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基礎來抓。積極推動中國藝術品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以授權為核心的藝術衍生品產業的發展。
推動藝術品產業的發展,是進一步提升藝術品市場發展方式、發展內涵與發展能力的重要戰略舉措。
藝術品產業的重要目的是關注藝術品資源的優化配置,根本目的之一就是研究探討促進藝術品產業資源在藝術品產業轉換及發展層面上的優化配置。
應重點抓好:第一,中國藝術品產業的發展必須緊密依靠科技進步,必須大力發展藝術品產業技術,特別是面對通訊技術、網際網路技術、信息處理與管理技術融合所可能帶來的因為藝術品產業技術躍升產生的新產業、新業態的創新發展。
第二,中國藝術品產業必須發展與金融業融合發展的業態,要大力發展藝術品產業金融,不斷推進中國藝術品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的進程、水平與能力。
第三,中國藝術品產業的發展必須做實產業基礎,必須做牢產業支撐與服務體系。
第四,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的前提是需求導向,核心是培育、挖掘與滿足消費需求,培育與發展藝術品的消費能力。
第五,中國藝術品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文化立場,要從兩頭整合資源,吸取力量:一是向傳統文化回溯,特別是向民間藝術學習;二是要面向世界,要有國際化的視野。(作者:西沐,系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特約專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業界普遍認為,大力推動中國文物拍賣的國際化進程,勢在必行。如按照國家有關自貿區發展的總體部署,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擴大自貿區文物市場開放;樹立國際視野,認真研究國際文物拍賣的發展趨勢,既要從世界一流企業數百年發展的經營理念、管理制度和行為規範中吸取營養,又在「網際網路+時代」積極創新,為文物拍賣這一古老行業的未來貢獻中國智慧;加強國際合作,中國文物拍賣讓文物活起來,歡迎中外企業通過拍賣這一價值發現和資源配置的獨特優勢,為國內公眾提供更多國外優秀文物藝術品收藏鑑賞服務,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建,開創合作共贏的中國道路。「只有這樣發展的藝術品市場還是會繁榮的,只不過繁榮的形式將大不一樣。」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