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指標PK 改革開放40年這才是中國發展最成功的城市

2020-12-22 騰訊大粵網

  改革開放40年,誰是最成功的城市?

  像深圳這樣,從小漁村一躍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故事,被稱之為奇蹟。大國崛起,必然帶來大城的崛起。只有一個奇蹟,顯然還不夠。

  但289個地級市(不含港澳臺),總有城市步子要快一點,發展要好一點。簡單地說,城市的競爭力總有高下。

  根據6月22日上午中國社科院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40座城市當選「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城市」,其中,東部沿海城市佔據23席,溫州、佛山、東莞等在民營經濟推動下發展的城市引人矚目。

  該報告由中國社科院財經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課題組倪鵬飛,龔維進,王海波共同完成。作為報告發布人,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總結中國城市的發展經驗,探討其發展動力,詮釋其發展原因,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究竟是哪40座城市入選?標準是什麼?又有哪些城市入選?先聽聽我們和倪鵬飛教授的快問快答。

  為什麼要選?

  改革開放40年來,城市像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

  在共同崛起的同時,城市的發展速度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分化與不同。尤其是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原有的產業體系和經濟空間布局發生了調整,有的城市加快融入世界參與全球分工,而有的則面臨地位的相對衰落。

  所以,在這個階段,總結中國城市崛起的經驗,探討中國城市發展的動力、解釋城市變化的原因、無論是對中國還是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城市在40年以來的發展都是很成功的,但我們要找到最成功的城市,回顧成功城市崛起的規律,就是找到『城市成功學』。」在倪鵬飛看來,選擇中國崛起中最成功的城市進行比較研究和案例分析,就是探尋「城市成功學」。改革、開放、創新這三個因素,是這些城市成功的最大共性,而誰的動作更快、力度更大,則能夠從主觀上影響城市的發展,比如市場化程度高、民營經濟發達的城市,或許能為更多的城市提供借鑑參考。

  標準是什麼?

  「兩個標杆」:40年來的人口密度變化和經濟密度變化

  「兩個門檻」:排除資源型城市和人口淨流出城市

  倪鵬飛表示,經濟密度就是地均GDP,是一個效率指標,「40年來中國城市因為行政區劃調整,地域面積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僅僅比較GDP總量或增長量,就會出現重大偏差。所以用了這樣一個標準。」

  同理可以解釋「人口密度」,並且,人口本身就是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體現。

  對於「門檻」的設置,倪鵬飛解釋到,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具有不可控性,「如果以20年為期,可能發展得還不錯,但到後面就停滯了,所以放到長遠來看,就能發現只靠資源是不行的。」

  結論是什麼?

  首先,區位優勢促進城市快速發展,40個城市中有23個城市位於東部沿海地區,且大多數城市為區域中心城市,城市發展的極化階段使得中心城市更有優勢。

  倪鵬飛表示,與外界聯繫越便利的區域越能實現改革與創新,而東南沿海地區具備這樣的天然優勢。過去40年,中國經濟處於起飛階段,按照先聚集後擴張的發展規律,資源會向經濟相對較好的區域聚集,也就是東南沿海和一些區域中心城市。

  其次,高城市行政級別促進城市快速發展,40個城市中包括4個直轄市、12個副省級城市,5個計劃單列市以及18個省會城市。它們均具有較大的城市規模,比如,4個直轄市的人口規模包攬前四名。同時收入水平也比較高,即使受區劃等外部因素影響,40城的收入水平至少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第三,改革創新促進城市快速發展,深圳和重慶等城市的快速發展得益於特殊時期的特殊發展政策。倪鵬飛認為,未來國家政策仍會在城市發展中繼續產生影響。

  亮點提示:

  從省域分布來看,在這40個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城市中,廣東有8個城市入選,領跑全國,江蘇、浙江分別以4城、3城緊隨其後。

  同時,貴州、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青海和西藏共7個省區沒有城市進入前40名。

  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最成功的40城究竟有誰。(排名不分先後,為方便查閱,以下按城市拼音字母排序)

  註:本文研究成果來自倪鵬飛,龔維進,王海波(中國社科院財經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課題組)

  北京:具備建設世界城市的潛力

  首都北京被稱為「首善之地」,是中國政治、文化、科技和外交中心。在全球化浪潮中,北京已具備建設世界城市的潛力。

  評語:截至2015年北京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19.6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9倍。北京以首都的地位對內輻射全國,匯聚全國資源,有廣闊的國內市場腹地;對外作為國際交流中心聯繫全球,有廣泛的國際聯繫。

  長沙:「兩型社會」和湘文化搶佔先機

  長沙是湖南省省會,是資源集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即「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評語:長沙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07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02倍。長沙是全國重要的高鐵和航空樞紐,同時具有較為成熟的裝備製造業,在基礎設施、引資體系、銷售物流、人力資源儲備方面初具規模,所有制結構多樣化,市場化程度較高,可以順暢地承接產業轉移。

  常州:借力中心城市發展外向型經濟

  常州位於江蘇省南部,與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鄰,與蘇州、無錫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評語:截至2015年常州經濟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5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的3.0倍。常州以「一核八園」建設國家創新科技園區,以「科教城」為核心,配之以創意、太陽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八大新興產業專題園區,其石墨烯、碳纖維、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傳統裝備製造業轉型加快。

  成都:歷史積澱、自然環境逐漸發力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是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是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的試驗區。

  評語:成都市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2.71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08倍。最近十年,成都歷史文化沉澱、優美和優越的城市環境、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發達的現代交通和通訊網絡縮短了與其他地區和城市的信息聯繫,均成為成都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重慶:三大機遇促發展

  重慶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點城市和內陸開放高地。

  評語:重慶市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85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68倍。作為西南地區的重要經濟中心,重慶成為直轄市、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三峽大壩建設是其快速發展的三大機遇。重慶腹地遼闊、資源豐富,擁有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也是中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大連:生態環境支撐經濟發展

  大連是東北地區遼寧省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屆中國夏季達沃斯舉辦地。

  評語:改革開放以來大連經濟密度差距逐步拉大,特別是20世紀90年d代以來差距加速拉大,截至2015年底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7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大連氣候舒適、風景迷人,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對內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對外與日本、韓國和俄羅斯相鄰,是中國東北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和最大的港口城市。

  東莞:發達的製造業託起「世界工廠」

  東莞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製造業發達,被稱為「世界工廠」。

  評語: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市經濟密度平穩上升,進入新世紀以來則陡然提速,截至2015年經濟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9.3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的7.6倍。東莞有眾多的外資、合資和民辦企事業,「三來一補」企業在東莞經濟發展初期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世界各國企業亦在東莞設立工廠或投資,例如杜邦、三星電子、諾基亞、可口可樂公司等。

  佛山:堅守民營製造發展本土經濟

  佛山是廣東省第三大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

  評語:截至2015年佛山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29.5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9倍。作為珠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城市之一,佛山區位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空間廣闊。其民營企業實力強勁,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特別重視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佛山經濟的一大特色是擁有大批國內外知名的專業鎮,專業鎮是推動佛山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福州:首批對外開放城市逐漸發力

  福州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首批14個對外開放港口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口和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和近代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評語:福州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21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74倍。福建作為中國最大的僑鄉和擁有大批在外的閩籍僑胞,省會福州得益於改革開放之後大量的外商投資,GDP一路突飛猛進。同時,通過發展民營企業,促進自身經濟增長,同時受海峽關係影響較大。

  廣州:領風氣之先引領中國改革

  廣州是廣東省省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和前沿陣地。

  評語:四十年來,廣州經濟密度呈指數級上升趨勢,截至2015年其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34.1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3倍。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廣州正著力打造與世界深度互聯互通的國際樞紐型網絡城市,成為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和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先行地,在中國經濟的全球化崛起浪潮中擔當起領頭羊的角色。

  杭州:「中小企業商都」服務全球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和長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G20峰會的舉辦城市。

  評語:截至2015年底其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44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04倍。杭州的電子商務模式為民營企業走向世界開闢了嶄新的路徑,越來越多的企業享受到電子商務帶來的低成本、快速和高效,杭州也成為了中國的「中小企業商都」。

  合肥:科技創新驅動工業化和城市化

  合肥是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節點城市。

  評語:合肥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97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37倍。作為皖江經濟帶的核心城市,合肥成為沿海向內地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同時,合肥利用高校和人才優勢大力推動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打造辦事效率高和服務意識強的有為政府,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江門:外向型製造業驅動超常規發展

  江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

  評語:江門經濟密度自改革開放以來平穩上升,其增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截至2015年經濟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的2.1倍。江門素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旅外僑胞達28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這對江門市在改革開放初期吸引外資起了重要作用。江門有南國紡織城之稱,是全國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之一。

  濟南: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發揮作用

  評語:濟南市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68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46倍,在所有城市中處於中上水平。濟南通過舉辦亞洲杯、全運會、中國藝術節和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等國家級和國際級盛會,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同時,濟南也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昆明:特殊區位優勢奠定樞紐地位

  昆明是雲南省省會,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地。

  評語:昆明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7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5倍。世界園博會彰顯了昆明特色和中國氣派,也給昆明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其特殊的區位優勢決定了昆明是東亞大陸與中南半島和南亞次大陸進行經貿往來的陸路樞紐,尤其是中國對緬甸、寮國和泰國開放的陸路樞紐。

  蘭州:區域綜合優勢成就快速發展

  蘭州是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其經濟規模與人口規模均快速發展。

  評語:截至2015年蘭州經濟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的1.4倍。蘭州的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等產業與中西亞國家有著較強的互補性,已經達成了中哈產業園、中韓產業園等多個合作項目。「一帶一路」的實施打開了蘭州向西開放的空間,有力推動了蘭州經濟社會發展。

  南昌:綜合優勢推動可持續發展

  南昌是長江中遊地區第三大城市,江西最大的城市。

  評語:南昌市經濟密度自改革開放以來平穩上升,進入新世紀以來則呈直線型上升,截至2015年經濟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0.6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的6.9倍。南昌是沿海地區商貿輻射中西部的中轉樞紐,市內大型商業蓬勃發展,形成了「城內大商場,城郊大市場,城外大物流」的格局。近年來南昌市經濟發展迅速,在全球發展最快的20個城市中名列第15名。

  南京:區域中心城市綜合潛力逐步顯現

  南京是江蘇省省會、長三角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和內河港行重要城市。

  評語:南京的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0.6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93倍。南京科研院所眾多,科技成果豐碩。工業經濟及技術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和現代化交通體系完善,通過市場化改革整合優勢資源,利用上海都市圈外部性發展,同時輻射蘇皖,聯動長江中下遊城市群整體發展,實現快速發展。

  南寧:區域中心城市逐漸發力

  南寧是北部灣核心城市、面向東協十國的通道、西南地區出海綜合交通樞紐、「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城市。

  評語:南寧市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15倍,其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2倍。在《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印發之際,南寧十三五規劃擬構建一區兩片、六帶多組團新型城鎮空間發展格局,保證南寧經濟穩定和快速增長。

  寧波:港通天下,製造業再添虎翼

  寧波是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和長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

  評語:寧波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1.41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17倍。寧波港貨物吞吐量在中國排名第一,是貨櫃吞吐量全球第四的天然港口,特別是2008年5月1日杭州灣大橋正式通車,使得寧波經濟發展如虎添翼。同時,寧波製造業以產業價值鏈高端、製造工藝精和技術水平尖著稱的「高精尖」而盛名海外。

  青島:名牌戰略走向全球

  青島是計劃單列市和副省級城市、山東經濟中心、國際性港口城市、「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

  評語:青島經濟密度是中國平均水平的11.54倍,人口密度是中國平均水平的4.85倍。青島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在發展上立足國際標準,堅持品牌戰略。1984年青島率先提出實施「名牌戰略」,開展了以「培育名牌、發展名牌、宣傳名牌、保護名牌」為主要內容的爭創青島名牌產品的活動促進品牌崛起,誕生了海爾、海信、青島啤酒等一批企業和知名品牌。

  三亞:區位環境匯聚資源

  三亞是海南島著名的熱帶海濱旅遊城市和海港。

  評語:改革開放以來,三亞市經濟密度平穩上升,進入新世紀以來則顯著提速。截至2015年其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3.2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9倍。坐落在海南省最南端的三亞是我國唯一熱帶濱海旅遊城市,其熱帶濱海資源稟賦十分優越,旅遊業是三亞經濟的支柱產業。

  汕頭:民營經濟推動經濟發展

  汕頭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粵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海峽西岸經濟區五大龍頭城市之

  評語:汕頭經濟密度自改革開放以來呈階段性指數級上升趨勢,新世紀以來開始加速。截至2015年其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11.9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0.1倍。汕頭市是粵東、贛南、閩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民營企業是其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上海:依託中國腹地匯聚全球資源

  評語: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經濟密度平穩快速上升,截至2015年經濟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5.5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的15.3倍。考慮到上海雄厚的經濟基礎和龐大的人口基礎,增幅不可謂不大。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生產總值約佔中國的4%。1992年批准設立的浦東新區,迅速成長為上海經濟新的增長極,也是內地經濟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深圳: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創造世界奇蹟

  深圳是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深圳將高科技產業和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

  評語:截至2015年深圳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122.7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3倍。作為連接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紐帶和橋梁,深圳在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方面肩負著試驗和示範的重要使命,近年來競爭力一直居全國之首。

  蘇州:與時俱進「蘇州模式」成果輝煌

  蘇州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北翼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是江蘇省經濟最發達、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長期居全省之首。

  評語:截至2015年蘇州經濟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5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的4.4倍。根據聯合國報告,蘇州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新興城市之一。「蘇州模式」遠近聞名,以政府吸引外來資本投資建廠的蘇州工業園,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取得經濟快速發展。1994年批准並成立蘇州工業園區是蘇州經濟的增長極。

  太原:豐富礦產資源支撐區域綜合優勢

  太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新材料和先進位造業基地。

  評語:太原市經濟密度自改革開放以來波動中上升,進入新世紀以來則顯著提速,截至2015年經濟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的1.8倍。太原是中國重要工業基地之一,以能源、冶金、機械、化工為支柱,擁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加上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優勢,近年逐步形成不鏽鋼生產加工基地、新型裝備製造工業基地。

  天津:依託新區快速發展

  天津是國家中心城市和中國北方最大沿海開放城市。

  評語:截至2015年天津經濟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9.4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的5.5倍。天津工業發達、門類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2005年納入國家戰略的「濱海新區」快速發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和「天津港-天津南港」的雙城雙港城市格局。

  溫州:民營企業之鄉盛名遠揚

  溫州是浙江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之一。

  評語:溫州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35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68倍。溫州經濟發展始於1986年的「溫州模式」,即「小商品、大市場」和活躍的個體私營經濟,秉承船小好調頭的經濟發展理念紅極一時。經歷過老闆跑路、信譽受損等議論,溫州通過龍頭企業培訓、中小企業升級、科技創新驅動和落後產能淘汰工程等途徑,使得經濟回升並由低級製造業向高級製造業和服務業轉化,再築溫州「鐵三角」經濟發展新趨勢。

  武漢:知識和區位逐漸成為驅動主力

  武漢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和唯一副省級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享譽全球的中國光谷。

  評語:武漢市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98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76倍。21世紀以來隨著高鐵的快速發展,武漢交通網絡快捷發達,區位優勢凸顯。同時,武漢工業基礎實力雄厚,通過提升現代工業水平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引領中部地區崛起和實現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光谷在2016年獲批國家首批雙創示範基地。

  蕪湖:呼應浦東承接產業轉移

  蕪湖是安徽雙核城市、南京都市圈城市和合肥都市圈城市。

  評語:蕪湖市經濟密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80倍,人口密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45倍。20世紀90年代初,安徽省政府提出開發皖江,呼應浦東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和重點培育汽車及零部件、新型建材和電子電器三個產業,全力打造先進位造業基地。由政府參與統籌外部資源和提供貼心服務,使得蕪湖經濟快速發展。

  烏魯木齊:從亞歐大陸「中心」快速崛起

  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位於新疆中部,地處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

  評語:截至2015年烏魯木齊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2.7倍。進入新世紀以來,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均有效推動了新疆的經濟發展,烏魯木齊抓住機遇,近年來增速居全國27個省會城市之首。

  無錫:外向型經濟創造蘇南模式奇蹟

  無錫是蘇南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

  評語:無錫的經濟密度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逐漸加大,截至2015年底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5.72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25倍,領先於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無錫在探索以科技創新創業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過程中做出了榜樣。

  廈門:依託海峽兩岸區位優勢快速發展

  廈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評語:截至2015年廈門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28.6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6倍。改革開放以來,電子、機械和化工三大產業逐漸成為廈門支柱。此外,廈門區位優勢顯著,是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

  西安:高新區發展迅猛,硬科技強勢發力

  西安是陝西省省會,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文化、商貿之心,新歐亞大陸橋及黃河流域最大城市、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

  評語:西安市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04倍,西安的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64倍。西安在重大尖端技術、高校技術領域處於中國領先地位,特別是在航天、航空、兵器、電子信息等重要科研硬科技的發展高地。1991年經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國家級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迅猛,累計轉化成果10000餘項,其中90%以上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銀川:「高精新」發展路徑貫通中阿

  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寧蒙陝甘毗鄰的中心城市,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城市,也是中國陸上絲綢之路重要的節點城市,打通了與中東和阿拉伯國家的經貿通道。

  評語:銀川市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3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9倍,遠低於中國東部杭州和南京等城市。21世紀20年代以來,銀川在「高精新」發展思路指導下,選擇以電競為主的消費信息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經濟起飛。

  鄭州:巨大人口紅利加速經濟增長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和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評語:截至2015年鄭州經濟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6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的8.8倍。鄭州是中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也是內陸地區熱點投資城市,人力資源豐富,人口紅利巨大,目前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鄭州。2001年以來,以國際招標方式建設的鄭東新區快速發展,成為河南省乃至我國中部區域新的增長極。

  中山:綜合協調、均衡發展成為樣板城市

  中山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接廣州,毗鄰港澳。

  評語:截至2015年中山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13.4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5倍,形成了城市的平衡發展態勢。其先後被評為: 「全國文明城市」之一, 「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基本建成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示範城市,有望成為全國和諧社會示範城市。

  珠海:宜居宜業吸引人才和企業

  珠海於1979年3月5日建市,是中國的經濟特區之一。

  評語:截至2015年珠海經濟密度約為全國的16.4倍,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6倍。珠海擁有極佳的地理區位,2009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經濟活躍,環境優美,宜居宜業。近年來隨著港珠澳大橋興建以及一些CBD項目開工,珠海的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株洲: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

  株洲是新中國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和中國老工業基地,京廣鐵路和滬昆鐵路交匯點。

  評語:株洲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91倍,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0倍,明顯低於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其他城市。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之一,株洲的軌道交通、硬質合金、航空裝備和新能源汽車等製造業優勢猶存,推動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撐起株洲經濟的快速發展。

相關焦點

  • ...外媒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
    【中國那些事兒】外媒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 原標題: 圖片來源: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截圖  中國日報網12月12日電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的這個月,中國領導人帶領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實現了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經濟和社會轉型。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多家外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報導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歷史劇變。
  • 從深圳發展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開欄的話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輝煌的成就和生動的實踐,印證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 改革開放40年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與啟示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改革開放40年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與啟示■汪玉明 劉 鵬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引領人民披荊斬棘、砥礪奮進,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回顧
    重溫40年改革開放昂首闊步新徵程  曹庭瑞在致辭中談到,改革開放的浩蕩浪潮,讓中國融入廣闊世界,讓世界發現新的中國。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洪流中,中國紡織工業主動融入全球化潮流,把握住了機遇,也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發展。今天,站在全新的歷史關口,面對新的、複雜的內外形勢,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艱巨程度更甚於40年前,需要我們繼續付出加倍的努力。
  • 人民大學校長劉偉:中國改革開放40年為什麼能夠如此成功?
    關於改革開放40年的回顧,我想是這樣的,這40年,我們確實有很多問題,但是在中國近代、現代、當代史上找不出第二個40年,帶來中國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有這40年變化更深刻的。我們可以對這40年提出很多反思,總結很多問題,但是你找不出第二個40年,給中國的現代化,包括物質世界發展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有這40年變化深刻的,特別在歷史上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
  • ...奮進新時代」之改革開放40年來發展最成功的40個城市經驗與啟示...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之改革開放40年來發展最成功的40個城市經驗與啟示新聞發布會發布詞 發布時間:2018-11-14 13:09:10  作者:李勇諭  【字體大小:大中小】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 何金鋼:感謝改革開放40年給我們帶來的發展機遇
    1月7日晚,由中國房地產報、鳳凰網、中國住交會組委會聯合舉辦的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暨CIHAF中國住交會20周年「時代人物」頒獎盛典在北京鳳凰國際傳媒中心隆重啟幕。  王石、馮侖、黃文仔、潘石屹、何金鋼、孟曉蘇、楊鏗、吳旭、田明、毛大慶、李思廉、孫蔭環等數十位改革親歷者出席。
  • 時代性互文互動: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譜系
    時代性互文互動: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譜系 2019年10月08日 08:57 來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年第12期 作者:何蘇六 韓飛 字號 內容摘要:
  • 改革開放40年 法學專家暢談中國民法學發展
    日前,「改革開放40年中國民法學的發展暨王利明民法學研究系列(典藏本)新書發布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行。與會專家對改革開放40年來的民法學研究進行了總結與回顧、展望。改革開放40年來,民法學始終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受到立法和司法實踐推動以及網際網路、高科技發展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劉志表示,此次發布的新書記錄了王利明教授的學術研究歷程,也見證了中國當代民法學從恢復重建到走向繁榮的發展史,系統展現了中國當代民法學研究的進步。
  • 讀懂改革,讀懂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規律丨文稿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20世紀和21世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最重大的事件,因為它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古人說「四十而不惑」,什麼是「不惑」呢?不惑,也就是對事物發展變化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雖然改革開放40年了,但是在國內外都存在著「讀懂改革」和「讀懂中國」的問題。
  • 制度改革與制度定型: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制度發展的雙重合奏
    1992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之際,鄧小平在「視察南方談話」中首次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372在這裡,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十餘年後,及時地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提出一個新命題: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和定型。不過,這個新命題雖然已經提出,但當年只是一種預測,並沒有制定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1500-2000字心得 改革開放40年作文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也取得了累累的碩果。下面是一些不錯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與作文範本,僅供參考。  改革是中國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偉大歷史性創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等等,構成了我們的改革精神、時代精神,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於我們的營養,創造性地推動中國發展。40年來,我們在世界這個汪洋大海中,沿著中國航線,駕駛著我們這艘不斷成長的「中國號」巨艦,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反思!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2019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國策41周年。在這一時間節點,回顧中國藝術品市場走過的41年曆程具有特殊的意義。 藝術品市場行情是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雖然其體量、規模較小,但「窺斑見豹」,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軟實力和宏觀經濟基本面。1978年以來,伴隨中國社會的逐步開放和銳意改革,藝術品市場逐漸復甦,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市場。正如中國經濟騰飛的奇蹟一樣,短短40多年間,中國藝術品市場也取得了驚豔世人的非凡成就。
  •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圖片展」在波蘭考明斯基大學展出
    人民網華沙10月25日電(記者 于洋) 由中國駐波蘭大使館舉辦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圖片展」25日在波蘭考明斯基大學舉行。此次圖片展展出的40餘張照片內容涉及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歷史節點,重點突出了中波之間政治經濟交流和民間人文交往,是波蘭民眾觀察中國發展、了解中波交往的一個窗口。 為配合圖片展的展出,考明斯基大學還舉辦了一場以「中國是否會改變世界」為主題的研討會,來自波蘭政界和學界的代表兩百多人參加了研討會。上午十點半,研討會還沒有開始,考明斯基大學報告廳裡座無虛席,連報告廳的廊道上都坐滿了聽眾。
  • 紀念改革開放40年: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
    實踐證明,正是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讓我們成功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讓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這是一條強國之路。 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2017年,已經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臺階。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宋志平:國企改革的守望者
    原標題:【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宋志平:國企改革的守望者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建材今天有6000多億總資產、3500多億的收入、兩三百億的利潤,每年的社會貢獻有六七百億,這是不容易的。回顧過去,我們曾是那麼弱小,16年來一路成長發展,成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這就是改革的成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建材。
  • 繼往開來 邁向復興——從改革開放40年看中國未來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題:繼往開來 邁向復興——從改革開放40年看中國未來新華社記者王敏、王希、王炳坤這是風雲激蕩的40年——中國人民以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智慧,寫下光輝精彩的篇章,創造出改變中國和影響世界的偉績。
  • 深論|2019開年筆談② 改革開放40年,深圳做對了什麼?
    大潮起珠江,改革憶崢嶸。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時強調,我們要不忘改革開放初心,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提升改革開放質量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對深圳強調要「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並明確指出總結好改革開放經驗和啟示的重大意義所在。
  • 奧媒看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奇蹟
    原標題:奧媒看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奇蹟  參考消息網1月1日報導奧地利《趨勢》雜誌網站12月21日刊登題為《中國:龍的世紀》的文章稱,1978年改革開放後,所迎來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崛起。
  • 《篤行致遠 砥礪前行——改革開放40年全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發展...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京清擔任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策劃和牽頭,邀請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45家圖書館及相關機構共同編撰的圖書《篤行致遠 砥礪前行——改革開放40年全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