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海鹽,是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特產,是我國地理標誌產品。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國沿海地區的海鹽生產已初具規模。此後,以鹽城為中心的江淮沿海地區,逐漸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海鹽生產基地。尤其是元中葉,兩淮29個鹽場產鹽380萬石,達到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強,鹽城境內13個鹽場產鹽290萬石,佔淮鹽總產的76%。有「兩淮鹽稅甲天下」的說法。
鹽城海鹽古稱淮鹽,質量上乘,潔白晶瑩,在文學作品中稱為吳鹽。李白在《梁園吟》中有「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的盛讚。
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裡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 「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 「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鬱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當時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所以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
在2014年12月0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鹽城海鹽」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歡迎大家來到我的家鄉來品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