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微博@吳知山
導讀
今天是第五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14日晚,位於香港維港南岸多家大廈點亮醒目的戶外屏幕,「珍惜香港這個家,維護安寧靠大家」等標語依次閃過,向香港市民宣傳介紹「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的重要意義。一些境外NGO組織扮演著亂港角色,今天我們就來揭開他們的真面目。
老吳上大學那會,正是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在中國方興未艾的時候。針對這種西方舶來的新鮮玩意兒,老吳的老師花了挺大的功夫才說服了大家:「『非政府組織』不是『反政府組織』,它在政府與民眾之間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以非官方或半官方的身份服務民眾,把政府顧及不到的事務做好……」
大到國際援助、環境保護、人道主義救援,小到法律援助、動物保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NGO組織。作為國際都市,香港的NGO比內地關注的領域更廣、根基更深、來頭更大,數量自然也更多,不說數萬,至少也有數千。
如此之多的「非政府」人馬,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其中一些更是在這次香港之亂中扮演了「禍首亂源」一般的角色,讓筆者重新想起了上學時經常聽到的那句話:「名為非政府,實為反政府」!
一、是「特赦組織」還是亂港分子的「特種部隊」?
儘管亂港分子老奸巨猾、行事詭秘,但在超過5個月的修例風波中,他們還是免不了被人抓住狐狸尾巴。老吳經過一番分析發現,在香港的眾多NGO中,有212個「不簡單」;進一步進行深入調查,發現其中48家組織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此次亂港事件,表現最為「突出」者,當屬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又稱「大赦國際」,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人權組織」,號稱在全世界150多個國家或地區擁有超過700萬名會員及支持者。國際特赦組織在香港自然也建有分會,業務包括舉辦人權教育講座,以及為所謂的「人權受侵犯」的個人提供國際聲援。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在此次修例風波中跳得尤其高、角色尤其重、影響尤其壞。它利用臉書等社交媒體長期通過人權話題煽動情緒、激發矛盾,曾發起聯署要求釋放示威者,並譴責警察暴力行為「傷害人權」。
警方每一次發射豆袋彈和催淚彈,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都要出來罵一頓街,在他們眼中,警員們面對窮兇極惡的暴徒只有乖乖挨打,才算是不「侵害人權」。
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這列「火車」跑得快,離不開「車頭」帶。該組織總幹事譚萬基是這次香港事件中造成影響最重大的不法分子之一,譴責修訂逃犯條例涉歧視、妄稱「香港人權迅速崩壞」、呼籲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等等言論一個不落,可謂「五毒俱全」。
譚萬基這麼囂張,他難道不心虛嗎?答案是肯定的。老吳發現,不光是他,就連整個國際特赦組織在大打人權牌的時候都有理由心虛,因為在這個「全球人權捍衛者」的光輝形象之下,潛藏著他們提也不敢提、洗也洗不掉的超級「黑歷史」。
國際特赦組織這個全世界最出名的人權NGO,創立時卻是英國外交部和殖民地事務部的「白手套」——相信看到這一點,不少人會驚掉下巴。
這可不是老吳胡說,維基百科上就清清楚楚地有寫,大赦國際的聯合創始人彼得·本納森是一個公開的反共分子,曾在英軍的一個破解密碼中心工作,與軍事情報機構關係密切;另一位聯合創始人路易斯·庫特納則向美國聯邦調查局舉報了黑人民權組織「黑豹黨」領導人弗雷德·漢普頓,導致後者幾周後在自己公寓被FBI亂槍打死。
顯然,國際特赦組織的靈魂人物並不那麼關心人權,而是更關心英國和美國的「權」。
國際特赦組織創立的1961年,正值某個「日已落帝國」逐步從殖民地撤出之際。雖然「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但英國外交部和殖民地事務部仍企圖繼續掌控當地的情況,於是「人權活動人士」便取代殖民地官員粉墨登場,開始了幾十年的「搞風搞雨」。
1963年,英國外交部指示其海外工作人員為大赦國際的活動提供「謹慎的支持」;同年,本納森寫信給殖民事務大臣,建議「不應該允許共產主義的影響在非洲的這個地區蔓延,在目前的微妙局勢下,大赦國際希望支持女王陛下政府的任何此類政策。」
1964年,他以畫家的身份潛入海地,英國國務大臣還特意叮囑他,「我們必須小心一點,不要讓海地人覺得你的訪問實際上是由女王陛下的政府贊助的。」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這個「人權捍衛者」在香港的所作所為,再次讓這個組織的居心昭然若揭。很顯然,國際特赦組織並未「忘本」,它以前是、現在也依然是西方勢力伸向世界的「白手套」,是顏色革命的一支「特種部隊」。
二、NED,CIA的「白手套」
英國人有國際特赦組織做「白手套」,美國人自然也有自己的「人權活動家」。1983年,美國總統隆納·雷根提出「民主基本建設」計劃、在全球「推廣民主」後不久,美國國會通過《國務院授權法》,撥款3130萬美元成立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並讓其享受免稅待遇。該組織領導人物均是美國政界名流,目前的主席卡爾·格什曼就曾是裡根政府派駐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的代表。
「NED成立於1983年,在此之前,一系列的醜聞揭露了中央情報局針對外國政府的血腥秘密行動。」卡爾·格什曼1986年對《紐約時報》說。「全世界的民主團體都覺得,如果跟CIA扯上關係,那可糟透了。我們在60年代就看到了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已經不這麼幹了——這也是為什麼要創建這家基金會。」
NED的另一位創始人艾倫·溫斯坦也向《華盛頓郵報》承認:「我們今天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25年前CIA秘密進行的。」
NED有四個主要分支,其中至少有兩個活躍在香港:團結中心(SC)和國家民主研究所(NDI)。後者自1997年以來一直活躍在東方之珠。NED對香港NGO組織的資助一直是「一致的」,NDI負責亞洲、中東和北非項目的副主席路易莎·格雷夫說。
2018年,NED向SC撥款15.5萬美元,向NDI撥款20萬美元用於在香港的工作,還向香港人權監察(HKHRM)撥款9萬美元。HKHRM本身不是NED的分支機構,而是香港的合作夥伴。1995年至2013年,HKHRM共收到超過190萬美元的NED資助。
看看它的組織人事,第一副主席莊耀洸赫然在列。老吳之前的文章提到過,這位律師是「亂港堡壘」香港教協的副會長,還曾擔任「民陣」召集人以及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執委會成員。
今年6月,70多個NGO(其中許多是國際組織)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反對修改《逃犯條例》,但是只有大赦國際、香港人權監察和人權觀察(HRW)三家的董事在聲明上簽了名。HRW總部設在紐約,美國政府的背景比之NED不遑多讓。
通過其NDI和SC分支,NED與香港的其他NGO組織有著密切的聯繫。NDI曾與香港記者協會、公民黨、工黨和民主黨合作。對於資金往來,這些組織全都諱莫如深,但還是露出了蛛絲馬跡:美國新聞網站MintPress新聞報導稱,SC僅在7年時間裡就向「香港職工會聯盟」捐款了54萬美元。「職工盟」的頭目就是李卓人,他的老婆鄧燕娥則是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的委員。你說巧不巧?
有趣的是,記協、公民黨、工黨、民主黨和「職工盟」,正好都是香港遊行集會示威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民間人權陣線」的骨幹。NED為什麼專挑這些組織資助,答案不需老吳多言。
諷刺的是,美國當初建立NED是因為CIA的牌子已經臭了、讓人避之不及,而如今NED的牌子也已經臭了。MintPress新聞稱,一些抗議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組織與NED的關係。路易莎·格雷夫則告訴「美國之音」,在香港,「活動人士知道與NED合作的風險」,但還是忍不住誘惑。
三、一張盤根錯節的陰謀大網
香港人權監察的高層是教協副會長、「民陣」召集人、國際特赦組織執委,「職工盟」秘書長的老婆也是國際特赦組織委員……這樣的「身兼數職」,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本次風波中的另一個重要反派——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該機構除了在不斷在各種平臺叫囂「反送中」,還在示威中充當「後勤處」的角色,為示威者提供緊急需求、情緒支持、洗手間、水和食物等支援。
翻開社聯的組織架構,我們在「執行委員會委員」一欄中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佔中九醜」之一的邵家臻。再往下,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也被抓到於6月16日直接參與了示威遊行。
比如打著人道主義救援的幌子、持續為暴徒提供現場急救和心理輔導的某國際」人道主義組織「。該組織高官、國際及賑災服務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及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傳訊顧問小組成員方某某,正是臭名昭著的「叛國亂港四人幫」之一陳方安生的堂妹。
方某某也是香港媒體《立場新聞》董事會成員之一,而立場新聞與香港「攬炒」團隊的關係密不可分, 作為唯一曾對「我要攬炒」帳號的「真身」進行專訪的媒體, 擁有和攬炒團隊進行溝通聯絡的渠道。同時,方某某還公開表達過自己贊同港獨青年的行為,表示自己「可能都會去」。
再比如老吳上面提到過的職工盟。除了秘書長李卓人,該組織的主席吳敏兒也是個公開的港獨分子,多次參與有港獨色彩的活動,曾多次在個人社交帳戶發文公開污衊香港警察是「黑警」。
更有甚者,「職工盟」幹事鄧建華今年5月曾到印度出席了「藏獨」論壇,與境外反華勢力一同鼓吹西藏、臺灣和香港擁有「自決權」。
上梁不正下梁歪,在這些港獨分子的帶動下,職工盟成為本次風波中影響力最大的團體之一,示威活動幾乎一場也沒落下。不僅如此,他們還熱衷於「告洋狀」,宣布致信國際職工會聯盟、並已獲得對方支持,稱其回應「呼籲全世界工會行動起來向中共施壓」。
這位鼓吹港獨的「上梁」,同港獨組織的關係自然良好。5月的香港工黨(李卓人所創立)周年晚宴上,吳敏兒就親密地攬著「香港眾志」成員周庭合照。這位「學民女神」和黃之鋒的關係,那就更是密切了。
這些NGO之間就是這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平日裡互相串聯密謀,一有事就迅速掀起「大合唱」,共同織成了一張禍港亂港的陰謀之網,生動地詮釋了什麼叫一丘之貉,什麼叫蛇鼠一窩。
四、非政府?反政府?
在由8名國際知名學者合著的《NGO與顏色革命》(Helping or Hurting)一書中,印度學者艾倫·希拉瓦斯特瓦指出,國際特赦組織本質與無國界記者等國際組織一樣,採取雙重標準,以NGO外衣為西方利益服務,輸出西方意識形態。
國際特赦組織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北愛爾蘭獨立運動者遭鎮壓、南非種族隔離、波多黎各獨立運動等事件上長期刻意消音,卻對某些國家的事件有出乎尋常的熱情。
為《NGO與顏色革命》一書中文版寫序的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認為,這些NGO的目的都有製造別國內亂的動因,為歐美製造武力或非武力幹預的藉口,最後在當地扶植一個親西方政權、或是退一步至少讓其陷入動蕩與無法發展,減少西方的競爭者數量。
「許多非政府組織不是那麼『非政府的』。本書旨在揭示早已潛在政治化非政府組織的本質和其顛覆性活動,成群的特工滲透乃至把持非政府組織作為掩護,事實上早已嚴重損害了非政府組織的合法性與真誠無私的聲譽,其中既包括一些早已眾所周知的非政府組織。」張亞中寫道。
在香港發生的事件,為這段話增加了一段最強有力的註腳。
第四屆「中國青年好網民」
優秀故事徵集開始啦!
值班編委 | 王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