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全省科技獎勵大會上,浙江金盾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馬夏康作為獲獎代表發言。拿到浙江科技一等獎,只因造出能裝高壓氣體的密封鋼瓶。
在醫院,危重病人床前往往擺著氧氣鋼瓶;在有電焊的地方,氧氣鋼瓶也缺不了;在馬路上,燒壓縮天然氣的轎車尾部,都背著一個鋼瓶。
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鋼瓶,卻也曾是中國製造業的痛,10年前,它們清一色靠進口。
之前像包餃子一樣造鋼瓶
進入新世紀,中國有了自己造的高壓鋼瓶,不過,中國初期造的鋼瓶沒有一個能賣到西方,人家覺得安全係數不夠高。
中國式的造鋼瓶技術是這樣的:先鍛造出一根管壁厚度均勻的鋼管,再像包餃子一樣,在高溫下讓鋼管變軟,讓兩端開口黏合起來,就成了一個罐子。
包好的「餃子」,在黏合處有明顯口子,這是整個氣瓶的軟肋。若這個鋼瓶用來裝水,問題倒不大,可高壓氣瓶裡,裝的是時刻想衝破束縛的高壓氣體,一旦可燃壓縮氣體從瓶子兩端黏合處洩漏,就有爆炸的可能。
鋼管造的氣瓶一般充氣1.5萬次後,就不敢再用。
依照木桶原理,木桶的容量取決於最短木板的長度,鋼瓶承受氣體壓力最強的部位在它的彎曲處,這個部位的鋼板厚度決定著鋼瓶的好壞。然而,用於造瓶子的鋼管各個部位厚薄一致,好鋼沒法用在刀刃上。
現在像燒陶瓷一樣造鋼瓶
2003年,金盾公司開始了追逐之旅,他們的目標是造出比西方更好的高壓鋼瓶,而對於鋼瓶的琢磨,西方國家已持續了100年以上。
獲悉金盾的野心後,有國外專家直言「瘋狂」,他認為,鍛造時瓶子各處受力多少,每個部位需要用什麼樣的火苗加熱,瓶子上的每個釐米都有太多講究,中國人短期內沒法搞懂。
8年後,這位曾經不屑的專家變成了金盾的技術顧問,8年間,金盾造了140多萬隻無縫鋼瓶,它們中的絕大多數賣到了國外,帶來近20億元的財富。
金盾找到的造瓶技術叫做衝拔式:在1250攝氏度的高溫灼燒下,鋼錠變得柔軟,此時它被投入模具,依照預設的外形細細打磨,走下生產線就是一個成形的鋼瓶。因這套技術有太多創新,它拿到36項國家專利。
馬夏康的描述讓人聯想到景德鎮燒陶瓷,不過,其難度遠非燒陶瓷能比。
鋼瓶上的每一寸見方,何時用長火焰烤,何時用短火焰燒,何時用脈衝火焰,都得精確到秒,一套加工細節被製成電腦程式。
在精細化控制下,鋼瓶上的關鍵受力部位變厚,非受力段變薄,光這一項,就省去鋼鐵26%;更關鍵的是,一次製成,沒了致命封口,鋼瓶的壽命從1.5萬次充氣提升到4.5萬次。
一輛天然氣轎車,若是平均每天充氣兩次,一個氣瓶能用61年,遠超過一輛汽車的壽命。
能否破解新能源汽車困局
燒汽油依然是全世界汽車的首選。對於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困擾是加滿燃料後的行駛裡程。
在山城重慶,所有出租汽車都是用壓縮天然氣,雖然省錢,但一輛計程車一天得加三四次氣。加氣尖峰時段,排隊的計程車可蜿蜒三五公裡。
重慶計程車的氣瓶容量是60升,動力大致相當於10升汽油,10升汽油在城區頂多能跑150公裡。
放眼全球,因技術所限,最大容量的天然氣瓶直徑不過279毫米。用上金盾公司的新技術,當前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鋼瓶被造了出來,它的直徑有42釐米,能裝200升壓縮天然氣,動力相當於36升汽油。
熟悉汽車的人都明白,油箱裡有36升油,心裡有底。
手握定價權 最高利潤有六成
一家企業,若是擁有一招鮮的技術,造出他人無法造出來的產品,那麼,它就抓住了這件產品的國家定價權。
金盾公司部分型號的氣瓶,具有全球範圍內的定價權,它們的利潤最高能達到60%。
馬夏康說,這就是科技的巨大財富誘惑,若是按照傳統工藝造鋼瓶,利潤能有5%-10%就很不錯了。
技術超越西方同行,拼價格,中國企業從來不懼,更低的資源成本,更低的人力成本,金盾的氣瓶比西方同行生產成本低三成。
手握技術、價格雙重優勢,之前一隻高壓鋼瓶都無法出口的中國企業,3年內就把鋼瓶賣到了世界70多個國家。
據都市快報 記者 王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