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彭飛文圖
白天在微信上編輯推送文章,夜晚在別人的耳朵裡施展自己的手藝。「微信編輯/街頭採耳師」的雙重職業身份,讓22歲的男孩兒張兆華被稱為「斜槓青年」。
張兆華說他是鄭州一家健身機構的微信編輯,編採健身領域的故事。今年6月初,他鼓足勇氣、拾起手藝,決定每天在朝九晚六的工作結束後到街頭採耳,一來增加自己的收入,二來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對於採耳師,別人認為就是「掏耳朵的」,而在張兆華看來,採耳不僅是清潔耳朵,還帶給人「享受」,是一種休閒文化。
顧客一個接一個,最忙到凌晨兩點
7月3日晚,下班後,張兆華一如既往地帶著「傢伙」齊全的工具箱,在一公園裡為顧客採耳。一張靠背椅、公園裡的板凳,就是他的工作場所。
當晚,他的第一個顧客是和妻子在公園散步的青年男子,「掏一下吧」,給妻子打了聲招呼後,男子就坐下了。
酒精消毒,按摩耳朵,用專業工具在耳朵口附近輕輕「走一圈」,隨後再用彈性耳扒往深一點的地方「刮一圈」,最後進行清洗、放鬆·····。張兆華手法嫻熟,一套流程下來大概需要20分鐘。最初在街頭給人採耳時,他還擔心手法會不會太重了,後來每次顧客的好評,讓他更有信心。
張兆華開始前,先認真檢查下顧客的耳朵。
一晚上,他能給10個左右的顧客採耳,最多時有16個,忙到凌晨兩點,賺了320元。這些顧客中,據他介紹,三分之二的人是沒有體驗過的20來歲的年輕人。在鄭州,街頭採耳還很少,張兆華工作時,不少路人圍在一旁觀,不少人表示第一次見到,第一次體驗。
不少人第一次見到街頭採耳,路人們在一旁圍觀。
有人說,採耳不就是給人掏耳朵的嘛。張兆華不以為然,他覺得,採耳屬於一種市民休閒文化,帶給人「享受」。不過,在今年6月初決定出來當街頭採耳師前,張兆華的確經歷過一段心理掙扎,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後來才說服自己。
張兆華用彈性耳扒清潔顧客的耳朵。
從小就喜歡給人掏耳朵
張兆華做街頭採耳師的念頭源於去年9月份。當時他正處於工作變動期,於是就跑到了成都,在專業門店學了一個月的採耳,想著下班後賺些外快。他說,自己從小很喜歡給家人、同學掏耳朵。
開頭和結尾,張兆華用專業工具給顧客的耳朵做放鬆按摩。
不過,學成後,張兆華遲遲不敢到街頭上給人家採耳,心想「碰到熟人怎麼辦」。直到今年6月份,他才鼓足勇氣,朝九晚六之餘在街頭擺攤採耳,「既然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從小喜歡動手,而且還能賺些外快,那就去吧。」到今天,他已經在街頭採耳快一個月了。
張兆華說,如果工作沒什麼變動,接下來他還會繼續在工作之餘當一名街頭採耳師,「鄭州的採耳師還很少,希望自己能帶一些對採耳感興趣的人,做一些普及。」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朱振國
實習編輯:崔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