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拿起手機的你,不知道是不是依舊在為了生活而奔波?
你是否跟曾經的我有一樣的感覺,明明已經努力過了,自己的人生卻依舊是一片黑暗?不知自己的前路在何方?
懷揣著夢想的我們,不知疲倦地重複著別人的人生,這一刻,我們不再是自己,而是一個庸庸碌碌的人,如行屍走肉一般。
記得有這種感受是女兒出生的那一年,看著眼前可愛的小人兒,我卻找不到一點活著的希望和快樂。
身邊人都在勸我,女兒乖巧,別再想那些不該想的事,把孩子帶大,趕緊生個兒子才是好事。
沒有經歷過,只能從別人的口中確定自己即將要走的路,現在想來,確實後怕。
因為這世上歸根結底,人與人是不同的。雖說最後是殊同同歸,多少年以後,都會成為一捧黃土,但你的選擇至關重要。
如果有一天,你也如同昨天的我一般,總覺得自己幹啥啥不會,不如就這麼一天天混日子過活,建議你看看下面這三本書。
1.《斷舍離》
第一次看到「斷舍離」這三個字,是朋友圈中轉發的一篇文章,當時由於一個人帶孩子比較忙,匆匆看了一段,只留下了一個印象,斷舍離,就是將生活中的雜物清除。
簡而言之,就是扔東西。
此後,我每每遇到難以疏通的情緒時,除了用美食來討好自己,就是把家裡所有的東西都翻一遍,在整理的過程中,去除那些自己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物品。比如被整齊擺放在箱子裡的高跟鞋,穿了腳會痛,所以買來就沒怎麼穿過;藏在櫥櫃深處的好看碗碟,每次想用的時候,又覺得自己做的飯菜配不上這麼好看的餐具,於是作罷。
就這樣,抱著以為自己通過定期整理雜物,一定會讓生活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的心態,我對自己理解的斷舍離深信不疑。
直到我買下了這本書,仔細品讀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清理廢棄物只是站在斷舍離的門口,只是食知其味,不得其精髓。
作者山下英子在序言裡說,「斷舍離」並非如我理解的那般,就是扔東西圖個痛快,其真正的奧義在於讓一個人學會如何處理自己在精神層面不合時宜的過剩觀念,或者讓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譴責境地的消極思維以及情感紀念物。
她說,「只有放手這些東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人生是一場不斷的告別,很多時候,我們都抓不著自己想要的,也遺憾自己錯過了不該錯過的。
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及時清理掉埋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無用之物。
讀完這本書,我學著怎麼去避開那些本來不應該存在於我的生活中的烏雲,如今心頭輕鬆,對家人也不再暴跳如雷,希望你也能從中找到一條新的路。
2.《自卑與超越》
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且,我們一旦提到自卑這兩個字,下意識就覺得是貶義詞,是對自己不好的評價。畢竟,誰都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弱點。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在他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中的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原來,自卑並不是一件錯事,更不是壞事,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個心路歷程。之所以會感到自卑,往往是覺得技不如人,褪去了優秀的光環,自己一無是處。
可是,你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若想站在高處欣賞不一樣的風景,你需要的不是自卑,是如何解決現在所遇到的問題。
就拿我來說,常年在家帶孩子,可以說是沒有一技之長的,試想一個人連養活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她脫離了婚姻,該怎麼生活?尤其還是一個女人。
這時候的無力感和自卑感都是成倍數放大的。要想找到自己的出路,何其困難?
這本書裡告訴我,很多人會為了逃避自卑感,想方設法找到自己比別人優秀的地方,從而讓優越感來壓過自卑感。
殊不知,逃避只會讓問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唯有克服自己所面臨的問題,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活著的意義。
3.《菜根譚》
關於這本書,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的:
有句話說,心靜自然涼。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心浮氣躁,急於給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靜下心來,簡直就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
眾所周知,一個內心頻頻泛起波瀾的人,往往看不到事情的本質,忙著追求結果,卻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樂趣。
而「菜根」二字,是出自北宋學者汪信民
的一句話,「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在清貧的生活中怡然自得,那他無論做什麼,都會有所成。
還是那句話,靜下心來,你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事業。
受此啟發的洪應明,寫下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令人深受啟發。
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醜。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生活不是你做出了一個選擇,就能一勞永逸。
人生的十字路口是一個接一個,如果你不能堅守本心,很可能會迷失在追逐的過程中。
做出一個選擇並不容易,我希望你是在冷靜以後才做出的。過往的選擇造就了現在的你,如果你的內心不平靜,不妨拿出這本書,讀一讀。
今日話題:
你覺得還有哪些書,為你點亮了一盞燈?
請在下方評論區告訴我吧。我是木曜說情感,歡迎你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