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小規模學校是指位於農村且學生人數不足100人的教學點和村小。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把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提出了非常翔實而具體的工作思路。無論從國家政策出發,還是從現實情況看,挖掘農村小規模學校潛在優勢,對於保障村落學齡兒童就近入學及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小班化」教學利於實施精細化管理
鄉村小規模學校因落後偏遠而「小」,難免存在教育的自然人文環境和設施相對落後、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偏低、教師崗位吸引力缺乏、生源素質競爭力差等情況,但「小」有小的價值。小規模學校可以通過「小班化」教學來強化個別化教學、個性化關注,進行因材施教式的精細化教育和管理,教師可以通過微信與留守兒童家長之間保持密切聯繫。這種因「小」才能充分實施的精細化管理,會在未來長期的小規模學校教育實踐中凸顯出其優勢。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鐵嶺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小規模學校,留守兒童居多,近年來以「陪伴教育」為理念,充分利用「小而易改」的特點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學校很快從「小而弱」邁向「小而美」。該校在操場上設計出多種形狀的活動場地,孩子們在圓形的場地上「丟手絹」,在方形的場地裡玩「數樹懷抱」遊戲,在菱形的場地中「搖大繩」「打垛子」,在扇形的場地裡做投擲遊戲,在環形跑道上溜著鋼圈奔跑。正因為規模小,學校的課間活動不僅秩序井然,而且讓綜合實踐課、數學課等從室內走出室外,從書本走向生活。
天然的勞動課堂利於開發校本課程
鄉村學校有很強的地域情境、鄉土特色,有不同的鄉土文化基因,可以通過挖掘基於鄉土文化的校本課程來實現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特色發展。基於鄉土文化的校本課程不但有助於鄉土文化的傳承,也有利於深入探尋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鄉村教師、兒童的鄉土情懷,進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農村的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是相對開放的,農村兒童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大自然,這就為農村兒童提供了天然的生產勞動實踐課堂。吉林省鎮賚縣嘎什根鄉學校周圍都是稻田,學校以「耕讀教育」為辦學理念,把學校建設成了「春見百花齊放,夏聞蛙蛐鳴叫,秋觀魚兒稻浪,冬賞千裡冰霜,應時耕耘田園,四季沐浴書香」的鄉村學堂。學校的「農具園」裡展示著各種農耕老物件,犁杖、鎬、釘耙、鋤頭等,圍牆上繪著一幅幅農耕圖;學校的「百花園」裡有一塊塊長方形的菜畦,每個班級的學生都各盡所能,經營著他們的「自留地」,體驗到春種秋收的甘苦。「耕讀教育」實踐使鄉村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
相對「靈活」辦學利於「聯動發展」
鄉村小規模學校不能保證都有「音體美外」教師,本身因為教師少,無法形成教研氛圍。因此,無論從學校管理的要求出發,還是從教師自我專業發展的需要看,小規模學校之間的「同質性困境」便是「聯動發展」前提和優勢。他們與大規模學校最大的不同在於相對「靈活」,不被已有的經驗或成果所囿,在鄰近小規模學校之間進行跨校合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既符合學校發展要求,又能夠滿足教師發展需要。自2012年開始,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就有4所村小自發組建了「村小追夢聯盟」,他們攜手合作尋求發展路徑,共同打造研修文化。近兩年,「村小追夢聯盟」還改變原有的研修方式,把教師共同研修從「線下」轉向「線上」,把任務分配式改為自選式,為教師自學互助提供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微課程,使教師研修活動變得更加豐富。
當然,也可以嘗試實施中心校、村小一體化發展戰略,以充分激活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聯動發展」。中心校、村小一體化發展較之以強帶弱的集團化辦學那種外援式援助,更能切中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困境。自2012年以來,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便開始實施這種中心校、村小一體化管理,進而催生了「串校聽課」「聯動教研」「片區賽課」等鄉域教學活動,還通過聚焦學生需求,打破班級、學科、學校界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音體美特長教育,有效推動了中心校與村小一體化發展。在此基礎上,2014年該縣又出臺《創建溫馨村級小學指導意見》,對特崗教師和新教師的住宿安排、村小的食堂和菜園子建設等都進行了明確要求,推動了鄉村小規模學校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吉林省教育學院,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基於東北鄉土文化的農村學校校本課程研究」【FHB180618】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17日第8版
作者:陳賀 趙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