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毗尼當然不是我的。
因為在那裡待的時間比較長,所以也有了自己的不一樣的體會。
比起旅遊攻略,我更想告訴你們一個地方的故事。所謂攻略,不過是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對風景的喜好不同,便也有了值得與不值得之分。私以為攻略其實是一個很私人化的東西,不可全然效仿。還不如隨便走走逛逛,說不定摸出了自己的節奏,與另一座城市的故事,是不期而會的際遇。
就好像冥冥中有什麼在指引著你。說指引是有點玄了。總之因緣際會,反正是遇到了,碰到了,且停留了。
我跟藍毗尼的開始便是這樣。
那時候我已在尼泊爾待了小半月,一路沒有喝生水,但也嘗試了各種當地的美食,並且都很適應,自認為已經是到了水土已服的地步。
到藍毗尼是一個下午。那天不知怎的,忽然肚子痛。接連幾天的腸胃不適讓我在那座城停了下來。
尼泊爾的景點很多,堪稱景點的城市也有很多。藍毗尼並沒有什麼特殊,至少在我看來,我並不篤信佛教,也不是虔誠信徒。不過是路上旅人一個,再尋常不過。
我出發只是想要出發,沒有那麼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尋找自己或是發現之旅,於我都是不存在的。我只是對那一個國家好奇。
這就是我出發的原因。好奇。
如今已經是許多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那時候的藍毗尼,記得園子往裡走是一大片的泥土路,記得有一座湖,記得在水泥路的一端,有個小小的孩子指天的神情——那就是小小的釋迦摩尼。據說他出生的時候,便說了一句話,上天下地,唯我獨尊。
傳說不可考據,今人所見才為經歷。藍毗尼有一個大園子,裡面有各個國家的寺廟,其實就是每個國家把他們的寺院和僧侶帶到這裡來,畢竟這裡算是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淵源地,是佛祖釋迦摩尼的出生地點。
我在那住的時候,每天都有許多的印度人前來,有一些還是拖家帶口,也許對他們來說,這裡是信仰的源頭。
六月的藍毗尼是盛夏時節,因為地理位置靠近印度的關係,所以比起尼泊爾其他的城市都要更熱。我住的韓國寺門口有一棵很大的花樹,每天火紅色在樹尖綻放,參觀的遊客到了此處一定會停下來打卡拍照。
而我住在二樓,隔著短短的距離看樓下的人流熱絡。
事實上,很多人不會選擇在這個地方住這麼久,因為萬國園雖說壯觀,卻也不過是一個景點。逛完了也就逛完了。而我卻像是紮根在那裡,看日出日落,聽雨起雨歇,住成了當地人一樣散漫無聊的節奏。
韓國寺的對面是中華寺。中華寺的師傅們燒飯用的是礦泉水,宿舍裡有空調,每天早起敲鐘念經,一日三餐都是家的味道。可是我還是沒有住在中華寺,因為中華寺裡的規矩太嚴,吃飯不能發出一點聲音,清規戒律不是我喜歡的。
我不過是嘗鮮,不過是好奇,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我去了隔壁的韓國寺。那時候韓國寺修繕到一半,資金不夠了,所以有對外出租的床位。背包客旅行到了藍毗尼,很多選擇住在韓國寺的床位通鋪裡。
一日三餐聽著鐘聲,什麼都不用愁。那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甚至是有點難得的珍貴——如今想來。
藍毗尼萬國園內有許多個國家的寺廟,德國寺加拿大寺新加坡寺泰國寺緬甸寺斯裡蘭卡寺中華寺韓國寺......寺院眾多,信仰佛教的國家多會在此處建寺,不勝枚舉。
最有名的景點,應該要算是佛陀的出生地,也就是摩耶夫人祠。這裡進入是需要門票的,萬國園不需門票,可以隨意來回。
那是個傍晚,我散步到了這裡,天色漸漸昏沉,沒有看到旁邊的題字,只是順著小道往裡走,看到需要門票正打算繞道,裡面一個工作人員說,進來吧進來吧!
於是我就這樣參觀了佛祖的出生地,具體來說,是一個小池子。那個工作人員一邊帶我進去,一邊在前面引路介紹。印象深刻的除了他尼泊爾口音的英語,還有那一個夜幕下的盛情難卻。
本不過是隨手一走,沒有刻意想要去哪裡,也沒想過會有誰做我的導遊。諸此種種的遇見,誰都說不出是誰的因緣。
後來,我在園子裡散步,白天的時候能清晰地看到兩邊路上有許多的芒果樹。芒果一顆一顆碩果讓人垂涎。我期待著能被一顆芒果砸中。在摩耶夫人祠,應該是在這裡面,有一座很大很大的菩提樹,有苦行僧在此處冥想,風雨無阻,一動不動,看著好像雕像。
從萬國園往外走,是藍毗尼的村莊。有小賣部販賣當地的小甜食,我買過幾款餅乾,在啟程前往加德滿都的時候充當一頓飯吃,沒想到會這麼美味。可惜當時買的太少,只因為嘗鮮,害怕買錯。
藍毗尼園子外面,有釋迦家族的後人——據說是佛祖釋迦摩尼的後人經營的飯店。當時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去到那裡,每個人點自己喜歡的一樣,彼此分享,都能吃到喜歡的菜,也能嘗到不同的精彩。十來個人坐了一桌,吃喝談天,都成過往。而那十幾個人,也不過是萍水相逢。小小的聯合國,每人故事卻不同。
前塵往事在此處匯攏,海晏河清從來與記憶無關。有一天跟著院裡的師傅們去藍毗尼的郊野。當時英文翻譯過來,是說已經離去的人剩下的東西所在之處。因為這話的主語是釋迦摩尼,所以我猜可能是舍利子。麵包車載著我們往外去, 往村莊的村莊裡面一路駛進,我看到有一處凸起的小土包,像是國內的土墳那般。
師傅們在那做著儀式,我們幾個像是觀光的遊客被帶入全新的世界。我看到外面漸漸有許多小孩子圍過來,髒髒的,眼睛乾乾淨淨的。有當地人從麵包車上搬下一箱又一箱的東西,我看到裡面是文具和麵包。只聽那個搬運的人說了句什麼,那些小孩子一下排出了一條長長的隊伍。這是我第一次參與施捨——也是因緣際會的相逢。
出發之前我從不知道還會有這樣的場景。但是看到那些小孩子從我手上接過東西,我感覺並不是我給出了什麼,而是從這份所謂的施與儀式裡找到了什麼。那什麼二字,很難形容。
施比受更有福,再也不是一句乾巴巴的句子。因為真實的體會過,感受到了當下的無法言說。因為那清澈的眼神是再髒再破的衣服都無法掩飾擦除的美好。
那時的韓國寺不富裕,建造的大殿只到了水泥階段就停工在那,因為資金已然不夠,所以會用出租房間來聚攏一些錢用於後續的建造。
藍毗尼當地的那些小孩子也不富裕,甚至可與貧窮掛鈎。現實不是負負得正的關係,但人心向善是金錢物質抗衡不了。
我想多年後我沒有忘記藍毗尼,不是因為我曾與佛陀多麼接近,也不是我如何信仰佛教,紅塵割不斷,俗世拋不卻,我不過是庸人一個。但是在藍毗尼,我感受到了跨越國界的大愛無言,我看到了一個普通人身上可能有的榮光,也在千裡的跋涉中聽到風吹過田野,帶來了遠古的輪迴。
有什麼是亙古不變的?信仰是,善也是。
朝聖之路不僅僅是去相信,也不是歷經辛苦就可逢人便說的誇誇其談。朝聖只是一個過程,無論遠方有誰,你的心都是你的承載。
花朵借泥土而生,終會腐爛成泥。石獅子堅硬,打破了那些石塊,便也剩了虛無。藉靠外物得來的,終有喪失去處。
萬國園內日升日落,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