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包含著無窮的智慧。我們如何學習它,實踐它,乃至做到某種程度上的開悟呢?釋迦牟尼從這5個維度解讀《金剛經》,指引我們獲得智慧源泉。

02角度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按照常規解釋說,「波羅蜜」是指到達彼岸,「金剛」最為堅硬鋒利,所謂「金剛般若波羅蜜」最堅硬最鋒利的到彼岸的大智慧,但是釋迦摩尼佛說:般若波羅蜜實際上代表了一種特別的思維方式而已,也就是說,般若波羅蜜並非般若波羅蜜。

03角度二:道理非道理,佛法非佛法
釋迦摩尼佛又問須菩提:你覺得我是講了什麼道理嗎?講了什麼佛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其實您老人家什麼也沒說。
這個對話聽起來蠻奇怪的,釋迦牟尼確實講了一堆道理,但是他自己說什麼也沒說。從《金剛經》的思維出發,就不難理解了。釋迦摩尼佛講完一個道理,一套體系,他會擔心你會把這套體系當作一個教條,所以他會馬上自我否定。那麼它真實意思是,你千萬不要把我說的,當作絕對的真理去框定自己的生活。

04角度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釋迦摩尼從微塵和世界的角度上,得出了一個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微塵」是用來分析物質構成,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原子。「世界」是指時間和空間的一個結合。
釋迦摩尼用「微塵」提醒我們:物質實際上是可以無限微小的。「世界」提醒我們:物質可以無限地大。小小的微塵也有自己的世界,大的世界裡也布滿微塵,那麼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都是名為微塵,名為世界而已。

05角度四:不能以生相見如來
眾生可不可以「生相見如來」? 釋迦摩尼回答不可以,因為佛的法生是無相的。
相傳釋迦摩尼佛有32相,通過長期的修行成佛後,你在身體上會呈現32種非常美好的特徵,有時候我們在很多廟宇裡面可以看到佛的32相。但釋迦牟尼佛說他32相其實也是一個假名,你不要執著於他,他根本上是無相的。
角度五:向他人講述《金剛經》,你會佛德無量
釋迦摩尼佛強調了,如果你能為他人說金剛經,哪怕只是四句,你獲得的福德就無量廣大。

06結語
在《金剛經》中,你會領悟到很多句子在表達空性。表達的含義看似肯定,同時又在否定,就是我在肯定的同時又否定,否定了同時又肯定。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每天都會有這種語言思維,但我們自己沒有感覺到,或者說沒有覺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