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各位緣友,福慧常駐。
離上次發文友一段時間了,看到評論希望可以繼續發文,這裡就會開一個長篇,試著來從一個現代人的角度,理解下佛教經典《金剛經》。上回我們說到了第一品,今天我們來說下第二品。
再說第二品之前,有人私信問我為什麼佛陀的僧團要依次化緣,而且這個和南傳佛教很像,但是和中國佛教又有不同。下面就會給出一些我的理解:
在佛陀的時代,修行的僧團往往沒有固定的居所,或在樹下,或在林中,或在巖穴修行,除了衣缽以外沒有任何私有財產,不允許有任何是生產勞動活動,一切供給完全靠乞討得來,嚴格的執行日中一食、過午不食的戒律。
但我想這可能是和當時古印度的自然、社會環境有關。印度地處熱帶,氣候炎熱,無需禦寒的房屋,在野外也能生存,而且當時的社會氛圍,民眾對出家修行的人尊崇程度很高,出家人具備乞討生活的社會條件。出家人既然不從事生產勞動,體力消耗自然不多,日中一食也可以基本滿足熱量需要了。而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很多戒律就顯得不太適合當地的實際了,比如中國很多地區冬季非常寒冷,就必須要有固定的寺院才行;而且民眾對於僧眾布施的熱情也遠不能和南亞大陸的國家相比,所以寺院得有自己的田產作為長期供給的有效保障;由於有了田產和固定的寺院,就滋生出了很多必須要進行的勞動,到了唐代百丈立禪規的時候就提出「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了,由過去的完全乞食,摒棄生產勞動,變為中國式的「農禪」模式了。我想這就是戒律和禪修的與時俱進吧。
經常從事生產勞動,體力消耗當然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再堅持日中一食,好像也不太符合實際了,可惜的是現在好多學佛的人依然在強調日中一食,並且論述日中一食對身體的種種好處,我想這應該是食古不化了。
而現今的社會,和唐代又是一番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在佛教戒律,宣揚佛法的方法上,是否也應該有所改變呢?
言歸正傳,下面開始說第二品
第二品:善現啟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善現啟請
翻譯:
此時,長老須菩提從大眾中站起,袒露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掌恭敬的對佛陀說:「舉世稀有的世尊,您以最殊勝的護念,護念了那些大菩薩;以最殊勝的付囑,付囑了那些大菩薩。世尊,發了菩提心,想要達到最高大道的人,應當如何把這份發心安穩住,不退失,又如何能降伏住自己這一顆躁動,煩惱的心,讓它平靜下來呢?」
佛陀告訴須菩提:「你問的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像你所說的,我以最殊勝的護念,護念了那些大菩薩;以最殊勝的付囑,付囑了那些大菩薩。你現在可以仔細的諦聽,我為你一一解說,發了菩提心,想要達到最高大道的人,應該怎樣安住自己的心,不退失,這樣降伏自己躁動、煩惱的心。」
「啊,是!我很願意,很高興,也很想聽到這些」。
注釋:
長老
長老是對人的尊稱,在僧眾中,凡年高、德重、位崇、能悟解佛法的,都可以成為長老。
須菩提
須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解空(對於空性的理解)第一。在漢譯名字中還被譯為空生、善現、善吉、妙生。
長老須菩提有如下故事:
須菩提誕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財寶、用具都忽然不見了,全家人都非常的憂心,所以很快的請相師回來卜卦。
相師卜卦後,說道:「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們家所生的是貴子,室中金銀寶物在貴子初生時會一切皆空,這象徵著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為他取名『空生』吧!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將來不會為世間的名聞利養所束縛,就是為他取名『善吉』也好。」
相師的話,安定了全家人的心,從此,尊者的大名,有人稱他「空生」,也有人稱他「善吉」,直到三天以後,尊者家中的財寶和用具,才又恢復原狀。所以須菩提有又善現。
本品經文的「善現啟請」就是用的善現這個名字。
在《西域記》中記載,須菩提本來是東方青龍陀佛(本來早就已經成佛了),在釋迦摩尼的法會上以羅漢(比佛的級別要低)的形象出現,來輔助佛陀度化眾生。因此,古代大德所註解的《金剛經》有的被稱為《青龍疏鈔》。
提到《青龍疏鈔》,讓我想到了一個有趣的禪宗公案,在這裡和大家順便分享一下:
德山是四川劍南人,俗姓周,早年出家,博覽律藏,精通《金剛經》,時人稱為周金剛。聽說南方禪學興盛,大為不平道:「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然後才能成佛。南方魔子,竟敢說即心即佛,真是大逆不道!」
他決心到南方向禪宗挑戰,於是挑著闡釋《金剛經》的專著《青龍疏抄》,由四川而下湖南。初到澧州,路上見到一個老太婆賣油餈,便放下擔子,要買點心吃。
婆子問:「你挑的是什麼東西?」
德山說:「是《金剛經》的疏抄。」
婆子說:「我有一個問題,如果你回答得上來,白送油餈點心。如果答不出,你就到別處買去。」
德山自負地說:「但問不妨。」他心想,就憑你這個老太婆,還想把我難倒?你還不知道我這個研究《金剛經》大名家的厲害啊。
婆子悠悠地說:「《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麼你『點』的是哪個『心』?」
德山無言以對,汗如雨下。
婆子說:「你還是去參訪禪宗大師吧。」說罷,挑起擔子,飄然而去。
點心,本是口頭詞語,指用來充飢的糕餅等零食。老婆婆卻巧用漢語一字多義的特點,把「點心」的「心」說成是大乘空宗所宣揚的抽象本體:真心,也就是清淨心或佛心、佛性。
於是德山想,一個茶店的老婆婆都能問得如此高妙,肯定附近有高僧。他就向老婆婆打聽,老婆婆告訴他五裡之外有龍潭寺,住持就是龍潭崇信禪師。德山便按老婆婆指點去參學龍潭和尚。那天到了龍潭禪院,德山剛到就問:「我早就嚮往龍潭,可是到這裡,潭也不見,龍也不現。」龍潭和尚從屏風後走出來告訴德山:「你已經到了龍潭了。」德山與龍潭和尚進行了一番論戰之後,就決定在龍潭寺住下了。一天夜裡,他侍立在龍潭身邊,龍潭說:「夜已深了,你先退下去休息吧。」德山就向龍潭道別,掀起帘子往外就走,可外面漆黑一團,德山不得不折轉回來,說:「外面黑」。龍潭便點燃一枝燭火遞給德山。德山正想接過來,龍潭卻又把燭火吹熄了。德山頓時豁然開悟。
還有坊間傳說,須菩提就是孫悟空的師父菩提老祖,當然,這只是純粹的傳說了。大致的意思是,吳承恩在寫作西遊記的時候,是以須菩提為原型去寫孫悟空的師父的。
總之,須菩提是個很牛的人,提出的問題自然也不同凡響,正是由於他的這個提問,引出了整部《金剛經》的講述。
偏袒右肩
為何要偏袒右肩?因為在印度的風俗中,露出右肩是表示一種恭敬的禮貌,表示弟子以右手持勞逸之禮。
右膝著地
左腳掌著地,右膝蓋著地,這是佛教裡面的表示恭敬的禮儀。禮拜的時候則是雙膝著地。
合掌
佛教弟子行禮時為何合掌呢?而不是象我們古代那樣抱拳,這裡面也是有象徵意義的。合掌,表示歸向中道。合,不持外物,吾人兩手東拉西扯,全是塵垢,今則合之,即是背塵合覺。
如來
如來是佛陀的另一個稱呼。佛有十種稱呼,分別是:如來、供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天人師、佛、世尊。以後讀者見到以上各種稱呼,就知道都是在稱呼釋迦摩尼了。
善
這裡的善,不單單是善於的意思,還包含著大慈悲,殊勝,巧善,智慧的意思。
護念
「護念」一詞,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在靜義翻譯的版本裡翻譯為「利益」,在玄奘翻譯的版本裡為「攝受」
南宋佛學家李文會解釋為:善護念者,善教諸人不起妄念也。
菩薩
普通人提起菩薩,首先會想到一手拿楊柳枝,一手拿玉瓶的觀音菩薩,知識再多一點的人還知道有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和文殊菩薩,在大眾人群的心目中,菩薩是級別僅次於如來佛祖的高級別神仙。
但在真正的佛教經典裡面,所定義的菩薩,和大眾所想像的菩薩還是有區別的。我們這部經典裡面所說的菩薩,所指為何?是僅僅指的觀音、普賢、地藏、文殊四大菩薩嗎?不是的。
在這裡順便將佛教中菩薩的涵義向讀者普及一下。
菩薩,為梵語中菩提薩錘的簡稱。翻譯成中文意思,是覺有情,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乘行者。從廣義上說,從發心度眾生到成佛之前的生命體都可稱為菩薩。也就是說,根據大乘佛學裡面,「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都稱之為菩薩。從狹義上說,只有破除了一切的分別執著,同時又能修一切的善行,才是真菩薩。菩薩具有兩種基本含義:菩薩是覺悟了的有情生命體;菩薩能幫助有情生命體覺悟。
有情,就是具有情感的意思。
之所以在這裡詳細介紹菩薩的概念,是因為在金剛經的後續部分,多次提到菩薩的概念,以我個人的理解,本經所提到的菩薩,是指廣義的菩薩。在有些佛教論壇,或者佛學群裡面,經常見到有人讚嘆對方是大菩薩,指的就是這種廣義的菩薩。
付囑
付囑:叮嚀,教誨之意。
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不僅是指善良的男人、女人之意。這裡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聞聽佛法,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男人和女人,也就是上文所說廣義的菩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首先說一下讀音:耨,讀nòu
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阿耨多羅,翻譯為:無上。這裡的無上,並不是說最上,而是超越了一切的意思。
三藐,翻譯為:正等。三菩提,翻譯為:正覺。
一句話完整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又是什麼意思?不是一句兩句能解釋清楚的,只能在後續的對金剛經的研讀中逐漸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