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尋找第五種基本作用力

2020-12-25 半月談網

在物理學的理論中,存在著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以及弱相互作用。這些都是自然界中「力」的存在形式。長久以來,物理學界認為,自然界中的基本力絕不止上述四種,肯定存在著第五種以及更多的基本力。而圍繞此假設開展的實驗為數不少。

匈牙利國家科學院核子研究所的阿提拉·卡撒茲納霍凱和其同事首先於2015年將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arXiv論文預印本網站上,又於今年1月正式發表在了《物理評論快報》上。這篇論文認為存在一種新的輕玻色子,只比電子重34倍。但這一報告沒有引起大規模關注。

然而在近期,以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物理及天文學教授馮孝仁為首的一組美國物理學家在論文預印本網站arXiv上發表了一篇分析文章,並且得出結論,認為該實驗有可能是第五基本作用力存在的證據。

1.神秘的第五種基本力

目前物理學界公認的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力中,在宏觀世界裡,能顯示其作用的只有兩種:引力和電磁力;在微觀的粒子物理的量子化中,經過有效的科研試驗與自然界粒子探索,人們已經發現了電磁力和強、弱相互作用力。

引力是所有物體之間都存在的一種相互作用。由於引力常量很小,因此對於通常大小的物體,它們之間的引力非常微弱,在一般的物體之間存在的萬有引力常被忽略不計。但是,對於一個具有極大質量的天體,引力成為決定天體之間以及天體與物體之間的主要作用。

電磁力是電荷、電流在電磁場中所受力的總稱。引力、電磁力能在宏觀世界裡顯示其作用。這兩種力是長程力,從理論上說,他們的作用範圍是無限的,但是引力與電磁力相比要弱得多。宏觀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所有接觸力都是大量原子、分子之間電磁相互作用的宏觀表現。

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是短程力,短程力的相互作用範圍在原子核尺度內。這兩種力只有在原子核內部核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才顯示出來,在宏觀世界裡不能察覺他們的存在。

但是無論是在宏觀世界呈現的電磁力與引力,還是微觀世界中的強、弱相互作用力,都是我們目前能夠觀測到的物質世界,他們也能夠在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得到實驗證實。

然而,在宇宙中,佔據了其質量約為27%的暗物質,卻始終沒有被人類清晰地認知。而且,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也難以解釋宇宙中的暗物質。所以,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非常少,同樣,這已經被公認的四種基本作用力,也不是自然界中所有力的總和,因此,物理學家們相信肯定有其他的基本力存在。其中,暗物質的神秘無疑為發現這項新的基本作用力構成了巨大的障礙。

「第五種相互作用還沒有定論,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任何一種新的相互作用都有可能是第五種相互作用。」清華大學粒子物理學博士莫方(化名)說。

理論學家提出了各種異常物質粒子和載力子的假說來尋找新的基本力。比如,在引力學說中,任何物體,不管是一個鐵球還是一根羽毛,如果在自由下落,其加速度必然是一樣的,這是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的結果。可是,這個理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一個以美國物理學家費希巴赫為首的科研小組,通過實驗發現,不同質量的物體,在真空中實際上並不具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費希巴赫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在物體下落時除了受到引力的作用以外,還受到一種尚不為人知的力的作用,他稱之為宇宙中的第五種力——旋轉力,但是最終也沒有進一步的實驗來證明。其他各種追尋第五種力的實驗也在相繼開展,但仍然沒能揭開第五種力的「廬山真面目」。

2.暗光子揭示新的基本力?

據了解,目前比較受推崇的,是以「暗光子」的理論假說來開展的尋找第五種基本力的實驗。卡撒茲納霍凱稱,他的團隊當時就是在嘗試尋找這種「暗光子」。

按照卡撒茲納霍凱的表述,他們的實驗結果是在尋找「暗光子」的過程中偶然所得。「暗光子的理論是在2008年前後提出來的,用來解釋暗物質相關的一些現象。它是一種新的相互作用裡存在的粒子,但是目前沒有被發現。」莫方說。

先來看一下光子的概念:光子是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一種規範玻色子。光子是電磁輻射的載體,在量子場論中光子被認為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光子靜止時其質量為零。光子以光速運動,並具有速度、能量、動量、質量。

以此類比,物理學家認為「暗光子」同樣具有光子的特性。並且,物理學家們將尋找暗光子也作為發現暗物質的重要手段。2015年初,研究人員找到了一條近年來最有價值的線索,並且伴隨著新的基本作用力的線索,他們發現一些新的作用力似乎能讓暗物質「開口說話」。這是在觀察宇宙角落裡一個名為Abell 3827的星團時發現的。

此後,天文學家利用「引力透鏡效應」(指光經過大質量物體時會發生彎折的現象)鎖定了暗物質在該星系團內4個相互碰撞的星系間的位置。哈勃空間望遠鏡和智利的甚大望遠鏡發現,至少圍繞在一個星系周圍的暗物質,明顯落在了普通物質的後面,這意味著一個從未被觀測到的現象:暗物質中的粒子正發生相互作用,並因此拖慢了自己的腳步。

由英國杜倫大學理察·馬西領導的研究小組推測,因為這一相互作用並未影響到普通物質,所以這種作用肯定是由引力之外的某種只影響暗物質的力主導的,比如一種由交換「暗光子」而形成的力。這類似於普通質子依靠電磁力進行相互作用的情形,即當兩個質子相互靠近時,每個質子都將釋放一個光子,並吸收對方的光子。動量由此交換,質子彼此分離。

根據莫方介紹,粒子物理學的目的是用一個理論來解釋所有的現象。既然標準模型不能解釋暗物質,就說明有未知的相互作用力。理論物理學家一直在努力構造新的理論來嘗試解釋暗物質,這些新理論中會包含新粒子,並且預言了它們的性質。實驗物理學家就通過做實驗來驗證或者否決這些理論。

3.實驗中的「凸起」或是新粒子造成

在實驗中,匈牙利的團隊用質子轟擊鋰-7薄靶,製造出不穩定的鈹-8核,鈹-8核會發生衰變,並釋放成對的電子和正電子。根據標準模型,隨著電子和正電子軌跡之間的角度(雖然電子和正電子都非常微小,但是實驗上仍然可以重建出它們的運動軌跡,運動軌跡的夾角形成角度)增加,物理學家觀測到的正負電子對的數量應該降低。但研究團隊報導稱,在二者運動軌跡的夾角成大約140°角時,這樣的正負電子對數量突增——在正負電子對隨角度變化的曲線上製造了一個「凸起」。而當角度繼續增大,正負電子對的數量又重新降低。

正是這個「凸起」,使上述實驗具有了不平凡的意義。

卡撒茲納霍凱說,這個「凸起」有力地證明,不穩定的鈹-8核中,有一小部分以一種新粒子的形式釋放了多餘的能量,這種新粒子進一步衰變成了正負電子對。也就是這些新粒子進一步衰變出來的電子對造成了這個「凸起」。

而且,他和同事計算得出,這種粒子的質量大約是17兆電子伏(MeV)。這也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眾所周知,類似的實驗中,一丁點的誤差就很可能造成實驗結果的差之千裡。因此,是否是試驗中的誤差導致的這個「凸起」,而不是研究團隊所宣稱的新的粒子呢?

「我們對實驗結果非常有信心。」卡撒茲納霍凱說,研究團隊在過去的3年中將測試重複了許多遍,並且排除了所有可以想像的誤差,「如果真的排除了誤差,那麼觀測到如此極端的現象,但卻沒有異常的現象發生的概率是兩千億分之一。」

這個實驗的初衷是用來尋找「暗光子」,而「暗光子」也是一種新的粒子,且沒有被發現。但是馮孝仁和他的同事則認為這個17MeV的粒子不是暗光子。

在對異常現象進行分析,並尋找了與前人的實驗結果相一致的特徵之後,馮孝仁的團隊得出結論,認為這種粒子可能是一種「疏質子X玻色子」。這種粒子傳遞的可能是一種只在原子核寬度數倍以內的距離中起作用的極短程力。如果這種粒子真的存在,而且就像馮孝仁所描述的一樣,那麼這個極短程力便可能是這次試驗中所發現的「第五種基本力」。

馮孝仁提出,這種新的粒子不是與電子和質子耦合,而是會與電子和中子耦合。

「更確切的翻譯應該是『某種疏遠質子的玻色子』,文章中提到這種粒子更喜歡跟中子反應,它會更疏遠質子,所以稱為疏質子X玻色子。玻色子是某一大類粒子的統稱,一般來說傳遞相互作用的粒子都是玻色子。」莫方說。

馮孝仁的團隊目前正在研究其他可以解釋這項異常的粒子,但是疏質子X玻色子是「最直接的可能性」。如果得以證實,那麼「第五種基本力」也將被證實。

4.實驗結果或將在一年內被證實

報導稱,馮孝仁的兩位同事在SLAC國家加速實驗室的交流會上討論了這項發現。來自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實驗裝置的物理學家博格丹·沃切豪斯基說,會上的研究者對此發現持懷疑態度,但是依然感到很興奮。「交流會的許多與會者正在構思不同的方法來檢驗這個發現。」他說。歐洲和美國的團隊表示,他們應該能在大約一年以內證實或證偽匈牙利的實驗結果。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耶西·泰利爾稱,馮孝仁的團隊提出的非常規耦合讓他懷疑新粒子是否存在。「如果我能隨心所欲地修改標準模型,這肯定不是我會寫下的第一件事,」他說。但是他 「正關注著」這種說法。「也許這是我們對超越可見宇宙的物理學的第一瞥。」他說。而研究者應該很快就能發現17MeV的粒子是否真的存在。

傑斐遜實驗室設計的「暗光」(Dark Light)實驗通過向氫氣靶轟擊電子,尋找質量在10-100MeV之間的暗光子。麻省理工的合作發言人理察·米爾納稱,現在,實驗會將17MeV範圍設定為首要目標,在約一年以內,暗光子實驗要麼可以發現這種粒子,要麼能對它與普通物質的耦合設定嚴格的限制。

其他將要搜尋疏質子X玻色子的還包括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他們的LHCb實驗將會研究夸克—反夸克衰變;此外還有兩項正電子轟擊固定靶標的實驗——一項將在羅馬附近的義大利核物理研究院(INFN)弗拉斯卡蒂國家實驗室進行,預定2018年啟動;另一項將在俄羅斯的布德克爾核物理研究所進行。(記者 王騰騰)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第五種基本作用力被發現?物理學大廈是否還有新的大門?
    最近,來自匈牙利的一組長期致力於尋找暗物質的科學團隊在研究過程中,意外發現他們可能找到了一種更令人震驚的成果——第五種基本作用力。我們知道,目前人類所認知的宇宙一共有四大基本作用力: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這四大基本作用力幾乎可以解釋一切我們可觀測的宇宙現象,並且即使是未解的現象,也很少會有人向第五種基本作用力求助。
  • 物理學家認為他們剛偵測到了第五種自然基本作用力
    有時物理學複雜得令人窒息,但是最直接明了的部分莫過於全宇宙在4種基本作用力控制下運作:重力或稱萬有引力(the gravitational force)、電磁力(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強作用力
  • 第五種基本力被發現了嗎?
    Q:(小聲)那應該是啥A:世界由很多基本粒子組成,但粒子間還有相互作用力。過去我們以為一共只有四種力。引力讓地球不散架,電磁力讓人不散架,強力讓原子核不散架,弱力做一些別的奇怪的事情。現在,我們可能找到了第五種作用力。
  • 物理學重大發現:自然界的第五種基本相互作用
    ­  匈牙利核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發現了放射性衰變中的一個異常現象,這或許意味著自然界在四大基本作用力之外還存在第五種基本相互作用。­  2015年,匈牙利物理學家在正負電子譜儀中發現了一種異常的放射性衰變,他們認為這代表著一種新的粒子,但近日,一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認為這或許代表著自然界的第五種相互作用。
  • 自然界是否存在第5種基本作用力?「暗光子」能竊取光的能量嗎?
    現代的自然科學體系以四大基本作用力為基石,科學家依靠它們來描述宏觀與微觀世界中的「常規物質」。這四種基本作用力分別是:作用距離極短的強核力,它使原子核成為一個整體;蒙著神秘色彩而且十分微弱的弱核力,它掌控著放射性同位素衰變,並能對被稱為中微子的亞原子粒子產生作用;生活中常見的電磁力;還有一種是引力,它在4種已知力中是最弱的,卻又是產生的影響最為普遍的。與「常規物質」相對的是暗物質。假如世界中存在第5種基本作用力,或許與暗物質有關。
  • 完成對自然界四種基本作用力的統一,是科學界任重道遠的任務!
    4種基本作用力的統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一般吃瓜群眾輕易能夠弄懂的。時空通訊本來就是吃瓜群眾之一,當然也是一臉懵逼。只不過時空通訊有點自知之明,不懂就學,可能就比那些不願學習,卻自作聰明想憑空創造一個重大理論,推翻現代物理學支柱的人好那麼一點點。
  • 自然界第五種力量是什麼?人類掌握它,能否揭開宇宙暗物質之謎?
    作者:文/星球科普為什麼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新的亞原子粒子?我相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我們的宇宙中仍然有許多無法通過科學解釋的謎團,而這些新的亞原子粒子或許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找到答案。不僅如此,科學家們也可以在這些新粒子當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成一些有用的新技術。
  • 第五元素成真?科學家可能發現了支配自然界的第五種力量
    英媒稱,人們早就認識到有四種「基本力量」支配著大自然,而科學家們如今可能已經發現了自然界的第五種力量。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1月20日報導,宇宙中的物質都是被這些力量拉到一起或者推開的。報導稱,多年來,有許多未經證實的觀點聲稱自然界存在第五種基本力量, 但尋找暗物質的長期努力卻沒有結果。為了填補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所無法解釋的空白,科學家付出了更多努力來尋找新的力量。暗物質是一種理論中存在的物質,據推測佔宇宙總質量的80%,但至今尚未被發現。
  • 4大基本作用力之弱相互作用力
    弱相互作用力:最早觀察到原子核的β衰變是弱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種現象,凡是涉及中微子的反應都是弱相互作用過程。十九世紀末,物理學家發現,有的原子核能夠自發地放出射線。後來發現,在放射現象中起作用的還有另外一種基本作用,即弱相互作用。
  • 基本作用力有:引力、電磁力,你還知道什麼「力」?
    宇宙中的第一種基本的力是萬有引力。你想想,我們平常所感受到的力,究其本質都是引力在起作用,比如我們每個人自身感受到的重力,就是地球對我們的引力,大氣壓力是空氣的重力,靜止在高山上的石頭滾落也是引力在起作用。
  • 高中物理 第二十講 相互作用力
    相互作用力,是宇宙存在的自然基本力,它的特點是: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施加一個力,他們是相互的。現代物理學認為,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相互作用力有四種,它們是引力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磁力相互作用力(彈力、摩擦力)、強相互作用力(核力)和弱相互作用力(衰變),就部目前而言,大自然萬物基本都是由這四種自然力構建起來的 ,也就是我們用這四種力來認識世界。
  • 4大基本作用力之一電磁相互作用力
    電磁互相作用力:電磁力我們比較熟悉,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電磁。十九世紀中葉,電和磁還被看成是兩種獨立的事物,但麥克斯韋研究證明它們實際上是現在叫做電磁現象的同一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可以用同一組方程式加以描述。到二十世紀中葉前,這一描述又改進到包括了量子力學效應,並以量子電動力學(QED)形式成為物理學家提出過的最成功的理論之一,它以極高精度正確預言了諸如電子等帶電粒子相互作用的性質。
  • 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一對平衡力的比較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在我們對物體受力分析時經常遇到,也是同學們經常出錯的地方,下面我們就這兩種不同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依賴關係不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相互依存,同時變化,不可以單獨存在。平衡力之間則沒有這種依賴關係,去掉其中一個力後,另一個可以單獨存在。比如說重力和支撐力平衡,當把支撐力去除後物體就會做自由落體運動。
  • 匈牙利科學家發現第5種基本力,難道物理課本要被改寫?
    物理課本或要被改寫,第5種基本力被發現,新粒子起到重要作用!可能對於一些文科生來說,說到物理這些東西都會感到比較頭疼,確實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我們在初中的物理課本上學過重力壓力摩擦力等等各種力,其實目前在宇宙當中發現能力可以歸結為4種,分別是重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這4種,這4種力被稱為宇宙的基本力。
  • 解讀粒子標準模型,深層揭示膠子,費米子和玻色子與四種基本作用力之間的關係!
    在看一些科普文章時,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物理學名詞或術語,比如費米子、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四個基本作用力等等
  • 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
    原標題: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9月9日電 (記者聶翠蓉)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官網8日發布新聞公報稱,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特殊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測出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內兩個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也叫範德華力),大小只有2皮牛頓(10-12牛頓
  • 為什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萬有引力有反作用力嗎?
    萬有引力的反作用力當然也是萬有引力,在牛頓力學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類型的力,並且總是大小相等,方向方向,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但是在相對論力學中,牛頓第三定律就具有局限性。分析:此時引力變化還未傳達到行星,行星還是照樣公轉,照樣受到一個引力作用,但實際上此時恆星已經不存在了,那麼這個反作用力在哪呢?或者說此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還是同時的嗎?
  • 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到底有多大?現在有了答案
    科技日報北京9月9日電 (記者聶翠蓉)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官網8日發布新聞公報稱,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特殊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測出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內兩個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也叫範德華力),大小只有2皮牛頓(10^-12牛頓)。
  • 作用力&反作用力
    忘記高中物理是怎麼用文字描述的,來自度娘的總結:       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作用力時,同時也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作用力
  •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區別
    物理的之間相互作用的一對力,我們稱之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成對出現的,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樣的規律也被稱為牛頓第三定律。延申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樣性質的力,比如地面物體的重力是由於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產生的,同樣地球也受到了該物體對地球的萬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