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的早期,很多工作都是個人獨立完成的,發表文章也自然成為個體行為。比如弗萊明和青黴素的發現。
但是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合作的開展,參與一篇文章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這種情況在科學和醫藥領域尤為突出。這個時候,誰應該被列為作者,如何給眾多的作者們排序,這些都成為了科研人員,特別是初出茅廬的研究生們經常提及的問題,可能有些高校對此有特殊的規定,我們暫且不做考慮,今天只來看看國際慣例是怎樣的。
一、國際規範
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在 1979 年首次發表了「生物醫學期刊投稿的統一要求」,之後多次修訂以適應時代的變化。
ICMJE 規範裡提出了應該怎樣確認文章的作者身份,這一規範目前被很多醫學甚至生物領域的期刊廣泛採用。具體來看,要成為一篇文章的作者,需要滿足一下條件:
1. 對研究工作的思路或設計有重要貢獻,或者對數據的獲取、分析以及解讀有重要貢獻;
2. 起草論文或者在重要的內容上對論文進行了修改;
3. 對將要發表的版本作最終定稿;
4. 同意對研究工作的各個方面承擔責任以確保與論文有關的準確性或誠信有關的問題能夠得到恰當的調查和解決。
所有被指定為作者的人都應該同時滿足上述 4 條標準。也就是說,所有參與實驗設計和執行的人,還需要參與論文的寫作過程,並願意擔保論文的全部內容都準確無誤。
滿足這些條件,你才可以作為論文的作者之一。這裡要注意的是第 4 點,作者們也需要對其他作者完成的工作負責,換句話說,如果是合作文章,請一定要和你能夠相信的人合作,防止被拖下水。不能同時滿足這 4 條標準的人應該放在致謝部分,對他們的貢獻表示感謝。
這裡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保證參與實驗工作人員的貢獻不被忽略,所有滿足第 1 條標準的合作者都應該有機會參與稿件的審閱、起草以及最終定稿。
所以,各位研究生同學們,根據上述規範,在遇到下述情況時,你應該這樣做:
1. 師兄畢業走了,我接手他的工作,撰寫並發表了論文,作者只有我和導師的名字
前面說了,任何人的實驗貢獻都不應該被忽視。在你打算把師兄的數據和結果寫進文章的時候,就應該和師兄聯繫,確認師兄是否同意發表文章。通常情況下,如果師兄已經不做科研了,應該都會同意的。
但是如果他已經開始獨立做研究,有可能會對已經做的實驗有別的想法,比如擴充結果以發表更好的文章,這個時候就需要你的導師和師兄共同商議,看怎麼安排你的實驗結果,合作發表,從而讓雙方都能獲得最大收益。
另外,在師兄同意由你主筆來發表文章之後,請師兄幫忙審閱草稿,最好是在給導師審閱之前,確保導師看到的是不那麼粗糙的版本;最後定稿的時候也要記得邀請師兄加入。
2. 師姐畢業了,導師讓我整理她的畢業論文投稿,這樣算抄襲嗎?中間的方法、結果和圖片都是師姐的。
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滿足規範中的第 1 條,「對研究工作的思路或設計有重要貢獻,或者對數據的獲取、分析以及解讀有重要貢獻」。仔細看,這裡並沒有說一定要做過實驗,所以如果你能夠在結果分析和討論部分提出新的東西,那麼作為論文作者,你是實至名歸的,完全不需要擔心。
3. 導師對我文章裡面的討論和結論和我觀點不一致,我們都無法說服對方。導師最後說支持我投稿但他不署名,並且跟我解釋這是正常現象,是合理的,不影響其它任何問題。我該怎麼辦比較好?論文費了很大的心血寫,現在基本已經接近投稿的要求了。
恭喜你,你有一個守規矩的導師。導師說得沒錯,看看那 4 點規範就知道了,導師不認同你的結論,所以不願意為你的論文「背書」,但是他 / 她也沒有否認你論文的價值,讓你投稿就是交由審稿人決定。所以沒必要擔心,投出去等審稿人意見再決定怎麼修改就好。
4. 前段時間帶了幾個本科生一起做實驗,現在要把實驗結果寫成文章發表,要不要把他們加到作者裡面,如果加上的話,還有幾位老師,作者會不會太多了?而且他們也不能幫忙寫文章,但是不加的話,他們確實幫我做了很多事。
作者太多現在根本不是問題,不用擔心。
作者本人也遇到過類似問題,當時我給本科生發郵件,告訴他們我會把實驗結果總結成文章發表,因為他們參與了實驗工作,如果他們願意加入到文章寫作過程,比如看草稿提提意見,可以把他們加入作者名單。他們都很開心地同意並認真地給了意見。
以上問題均選自網絡真實案例,相信很多同學都面臨過相似的問題,希望剛剛的解釋能夠給您一些幫助。今天的文章能給您一些幫助。
最後,我不得不提醒一句,這是國際慣例,幫助你了解怎樣做是正確的或者是在國際上能夠被接受的。但是我們還有中國特色,所以具體情況請參照實驗室慣例,避免激化和導師或者同事、同學之間的矛盾。
二、課題組規則
中外實驗室其實都有實驗室慣例或者課題組規則,區別僅僅在於有的規則合理,能讓人信服;有的卻不合理而受人詬病吧。
比如有些課題組並沒有完全照搬 ICMJE 規範,特別是非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他們採用了積分制來量化作者們的貢獻度,希望用更直觀的方式確定作者順序。
1985 年,當時在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學院任副教授的 Roger Winston 提出了一種量化論文作者貢獻度的方法,他給出了一個數據分析類項目的給分方式作為例子:
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各個記分項可以酌情刪減,最後計算個人總分,Roger Winston 認為總分未達到 50 分的參與人,其貢獻不足以列入作者名單。舉例來說,一個數據分析項目共有 4 人參與,他們各自的貢獻如下:
提出研究思路:學生甲提出了研究問題,並和教授乙一起確定了最終的研究方向,所以學生甲 30 分,教授乙 20 分。
文獻調研:這部分主要看個人在文獻調研上所花費的時間來給分。學生甲在圖書館用了大量時間做調研,所以有 30 分,教授乙的 3 分是因為他從個人收藏的文獻裡貢獻了兩篇和本課題相關的文章,學生丙自願幫忙整理文獻,獲得 2 分。
實驗設計:教授乙是主要設計人,獲得 20 分。學生甲和丙協助乙完善實驗設計,各獲 5 分。
設備選擇:教授乙獲得 8 分,因為他提出的實驗設備最終確定可以使用且符合項目各方面要求;學生甲搜索了使用該設備的文獻並對設備是否適用做了技術評估,獲得 2 分。
數據收集:學生甲 28 分,她利用 2 個月時間收集了項目所需的大部分數據。學生丙協助處理數據,獲得 10 分,教授乙從所教課堂上幫忙收集了一部分數據,獲得 2 分。
統計分析方法選擇:博士後丁具備統計分析背景,建議可使用一種複雜的統計分析方法來處理數據,獲得 8 分。教授乙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最終確認該方法可行,但是因為不具備專業知識,必須在丁的協助下才能處理數據,所以乙只有 2 分。
統計分析和計算:學生丙獨立輸入數據並編程進行統計分析,因此包攬 10 分。
數據解讀:博士後丁用統計分析知識幫助解讀數據,獲得 5 分。教授乙和學生甲用各自的專業知識參與數據分析,分別獲得 3 分和 2 分。
文章草稿:第一版草稿,學生甲獲得 30 分,教授乙 15 分,學生丙協助繪製表格,獲得 5 分。第二版草稿由學生甲匯總其他人的意見獨立完成,所以包攬 30 分。
定稿:中間沒有第三版或者第四版草稿的後期編輯工作,定稿過程中教授乙對第二版草稿做了簡單的語法修正,工作量不大,所以沒有把全部 10 分都分配出去教授乙獲得 6 分。
計算總分之後,學生甲 142 分,教授乙 79 分,學生丙 32 分,博士後丁 13 分,最後甲為第一作者,乙為第二並通訊作者,並在致謝中感謝丙和丁的參與和協助。
Roger Winston 的方法發表已經超過 30 年了,但是仍然被很多實驗室採用。受量化作者貢獻這一思路的啟發,有些課題組也設計了更適合自己研究領域的作者積分制度。
哈佛大學 Kosslyn 教授提出了一種滿分 1000 分的積分制度,他希望藉此減少作者排名引起的爭議,同時又能打破所謂指導教師即自動享有作者署名權的潛規則。美國南加州大學 Andrea Armani 教授課題組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形成了自己的制度。
具體包括:
新思路 250 分,這部分分值較高,因為這是研究的基礎;
實驗設計 100 分,實驗準備 100 分,包括訂購材料、設計儀器和開發軟體等等,因為學生通常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實驗,所以這部分分數會在實驗人和導師之間按一定比例分配,分配比例視導師的參與程度而定;
實驗操作 100 分;數據分析 200 分,這裡的數據分析不僅僅是把實驗數據用軟體作成圖表,重點在於分析和解讀;
寫作 250 分,如果多個人參與草稿的寫作,分數按照最終稿裡面個人寫作的部分所佔比例來分配,如果寫了草稿,但是所寫內容沒被最終稿採用,不給予分數。
這裡 Andrea Armani 教授希望能夠鼓勵組員和學生有效地工作,而不是單純地為了獲得高分就無意義地增加用於寫作的時間。
看了這幾種確定論文作者和作者排序的方法,你更認同哪一種呢?希望國內越來越多的實驗室能夠採用更透明的作者排名規則,讓所有真正做事的人的貢獻都能夠得到認可。
來源於生物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