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署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作者署名首先應該從學術規範角度來考慮。
一篇論文的任何署名作者均須有實質性貢獻,且知曉論文的全部內容和投稿事項。一些期刊在收到稿件時,會給每名作者單獨發信確認是否知曉自己是作者。
未有實質性貢獻的人如果是基於某種利害關係而成為作者,可能會被判定為學術不端。
即使有貢獻,在成為合著者時也需要謹慎,因為一旦論文存在學術不端現象,那麼所有作者可能都需要承擔責任。
接著需要考慮誰是第一作者和誰是通訊作者的問題。
有多名作者時,人們可能會看重是否為第一作者(見《都在搶論文第一作者,怎麼解決?》),誰是通訊作者。嚴格而言,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有不同含義。
從根本上來說,通訊作者在投稿出版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而第一個作者實際上是做研究和寫稿件的人。摘自 Author Service, Elsevier
https://scientific-publishing.webshop.elsevier.com/publication-recognition/what-corresponding-author
雖然有以上嚴格定義,但研究生導師和團隊領軍人物往往會將自己列為通訊作者。由於人們可能會看重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一部分期刊允許聲明多名通訊作者和多名共同第一作者。如果是學位論文工作產生的論文,研究生導師一般會將研究生列為第一作者。也存在資深學者主動將年輕學者列為第一作者的情形。對於多名作者的情況,往往會依據相對貢獻的大小來安排作者排序,有的甚至在文尾部分的合適位置聲明每位作者的貢獻。
在貢獻大小區別不明顯或者相互不在乎這種區分情形下,合作者可能選擇「阿爾法貝塔」(α-β)順序排序,即按姓的首寫字母的順序排名(圖2)。這種排序往往暗示署名作者被視為同等貢獻。見《都在搶論文第一作者,怎麼解決?》。
圖2 按字母順序排名的例子 (圖片來源:SINUM)排序,並不總是意味著排名。例如,你在A方面是專家,合作者在B方面是專家,兩人用各自的特長合作了一份工作,形成了一篇結合A與B的文章,此時排序總得有左右,不管排序如何,同行還是會認同每人的貢獻。存在一些真實作者不願意署名的情形。下面是一些大家可能熟悉的例子。
期刊《文字改革》於1958年第3期發表的「常用漢字筆畫統計」一文的作者位置顯示Y·N,即沒有留作者姓名。見https://wap.cnki.net/qikan-YWJS195803022.html 。
推送《寫作趣聞- 貓是怎樣成為論文作者的》介紹了人們使用貓作為論文作者的一些情形。
推送《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但這個人卻並不存在》提到,數十卷《數學原本》的作者尼古拉·布爾巴基並不是該書的真正作者,而是被借用的一位將軍的姓名,真實作者則是一群人。
注1:英文期刊對姓和名誰前誰後有明確規定,寫反了會導致將名誤認為是姓。具體如何排列似乎與期刊有關,一般在對錄用稿進行校樣時,邀請作者確認。
注2: 當某篇文章有多名作者情形下,人們在按作者姓氏引用該文獻時,可能只引用第一作者的姓(名),而將其他作者「等」掉,例如「Smith et al (2001) found that ...」。
本公眾號建有「論文投稿寫作交流群」若干,有興趣的用戶可加小編個人號xiaobianss,或掃以下加友:
英文潤色 由常年為我們英文刊提供語言支持的母語專家團隊提供,面向所有作者開放,點擊潤色詳情獲取更多信息,或加小編xiaobianzn好友詢問.
微信加群 為方便找同行交流,我們建有以下微信群,加小編個人微信號xiaobianss好友,備註要加入的群名稱,小編會拉您進相應微信群。機構營銷廣告人員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