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現在的印度,很多國人不以為然,認為印度是典型的第三世界國家,因為印度貧窮、落後、髒亂、愚昧。其實這種看法帶有一些偏見。
凡是到過印度的人應該知道,雖然印度的總體經濟實力不如中國,更不如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但印度的一些大城市還是很發達,很現代的,像孟買、加爾各答。
再者,在很多印度人看來,他們和中國相比似乎有一些特殊優勢,比如他們採用的是西方式民主制,可以直接和歐美社會接軌,所以經濟、貿易、文化方面的往來比較便捷。
除此以外,印度宗教文化非常發達,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印度人信仰印度教,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性宗教,所以多數印度人其實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並不高,他們基本上沒有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貧窮。
記得孔子在《論語》中有一段對話很有意思,孔子的學生問孔子:請問老師,」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孔子回答說,這種心態遠遠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貧窮的人僅僅是不向富貴者諂媚還是不夠的,最好的心態是忘掉物質貧窮,快樂地追求道德之「道」,不把金錢、物質當回事,這就是一種最高境界了。
孔子的話耐人尋味,在孔子看來,這種忘掉貧窮,努力追求道德生活的境界叫安貧樂道。想想看,古今中外的許多歷史名人都是這種類型,像中國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莊子,西方的聖人蘇格拉底、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康德等,還有佛教佛祖釋迦摩尼,他們不都是這樣的人嗎?
如果根據孔子的看法,那些信仰宗教的印度人似乎也有這麼一種味道:他們並不把物質生活的貧窮當回事,而是專心致力於宗教生活和神靈祈禱。
這是印度社會和文化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因為跨文化差異的關係,印度社會以外的人們不一定完全理解和感受得到,而僅僅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印度人,這其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文化偏差。
綜合來看,衡量一個國家民族幸福指數的標準不一定只是物質和金錢,還包括其他方面,像社會、家庭、精神、宗教等等。總之,人的幸福追求和快樂體驗多種多樣,很難用一個完全客觀和唯一的標準去衡量和裁斷。
或許對於大多數印度人而言,宗教信仰和神靈祈禱就是他們幸福生活的全部或大部,只是局外人很難完全理解而已。
再如現在的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寮國等東南亞國家,如果單單從經濟層面看,他們是第三世界國家:其經濟總量低、現代化水平落後,以農耕經濟為主。但如果根據宗教心理調查信息,這些宗教國家的民眾之幸福感指數並不低,甚至還高於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其中的原因為何?恐怕只有從精神生活層面才能夠解釋,恐怕只有自己國家的民眾心裡最清楚。
中國人常說,一雙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自己心裡最明白,就是佛家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道理。這類說法很有啟發性,同樣適用於人們對印度人生活的感受和評價。
綜合來看,一個人的幸福感指數無非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和金錢,二是精神生活和情感,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只是不同的國家民族,不同的社會文化有所偏重而已。
在那些強調宗教信仰的國家,如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這些國家的民眾更看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滿足,比如宗教。在一些缺少宗教文化傳統的國家,人們似乎更看重物質生活的追求,比如金錢。就像時下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拼命工作,拼命賺錢,然後是盡情享受生活。
不多說了,最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作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用在人的幸福感體驗方面是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