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講複雜很複雜,講簡單又很簡單。要而言之,學習書法,無非用筆、結字,再加上整幅作品的布局謀篇。這兒就其扼要,先談用筆。趙孟《蘭亭十三跋》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說,由於社會上每個人的情性、審美都各不相同,因此每個人對於字體結構的書寫也千變萬化各不相同;然而就書法藝術而言,雖然結字變化多端,乃至無窮,可是對於書寫的筆法,卻只有中鋒與偏鋒,也就是正鋒和側鋒兩者而已,而其中更以中鋒用筆為千古不易之法。此外,又有藏鋒、露鋒等法。
一、中鋒
中鋒」是書法用筆的靈魂。所謂「中鋒」,是指寫字之時,作書者應當努力把毛筆的主鋒,儘可能地保持在字畫的當中。在古代,中鋒有時候也叫「正鋒」。如何保持用筆的正鋒運行呢?明朝趙宦光《寒山帚談·用材》講:「正鋒全在握管,握管直則求其鋒側不可得也,握管袤則求其鋒正不可得也。鋒不正不成畫,畫不成,字有獨成者乎?趙宦光的看法是,欲求正鋒,全在握筆正直得法,這是一個方面;然而在具體的書寫過程中,按照具體筆畫的轉左側右,順勢而為,隨時隨地把筆鋒調正到字畫的當中,則又是一個方面。
由於毛筆是個頂部收尖的圓錐體,毛筆主鋒周圍,平均地簇擁著很多副毫,故而用筆中鋒,一筆下去,主鋒居中,兩旁副毫鋪展,墨汁沿著筆尖順流而下,自然而然地向四面平均滲開,故而點畫自然圓潤飽滿,富有內在的生命,正如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所說:「中鋒畫圓,側鋒畫扁。」因此歷來書家無不主張「筆筆中鋒」,並從而造成中鋒用筆在書法當中不可動搖的根本地位。清代王澍《論書賸語》說得更加全面:「中鋒者,謂運鋒在筆畫之中,平側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繩。如此側筆鋒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鋒。筆至八面出鋒,斯施無不當矣。」
我國古代書論,為了形象地說明問題,對於中鋒用筆的藝術效果,也有稱之為「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等等。可是實際上無論是「錐畫沙」、「印印泥」也好,「屋漏痕」、「折釵股」也好,若要創造出這種書寫筆畫線條的藝術效果,非中鋒用筆不辦。但反過來說,中鋒用筆創造的藝術效果,非僅止於「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而已。由於「折釵股」、「屋漏痕」在我國歷代書法創作用筆中所形成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性,這裡且擇要而述。
1、錐畫沙、印印泥
這是講書法中鋒用筆,藏鋒含蓄之妙。「錐畫沙」、「印印泥」,意謂中鋒落筆造成入木三分的效果,就好比用錐尖畫進沙裡,劃出一線,沙形兩旁稍許隆起,當中凹成一條深入的線路;又好比用印章蓋在紫泥上面(古封泥印),沉穩有力,起落清楚。當年唐朝褚遂良《論書》提出:「用筆當如錐畫沙、印印泥。」後來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就進一步發揮:長史曰:予傳授筆法,得之於老舅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後問於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欲悅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劃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真草用筆,悉如畫沙,點畫淨媚,則其道至矣。如此則其跡可久,自然齊於古人。但思此理,以專想功用,故其點畫不得妄動。
2、屋漏痕
所謂「屋漏痕」,這是比喻中鋒用筆從上到下,筆畫需要自然而然,生動有致,就好比屋漏痕跡的蜿蜒而下,饒有韻趣,幹萬不可一口氣縱筆直下,使得筆畫僵硬而沒有變化。當年,懷素與顏真卿談論草書筆法,懷素說:「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聽後補充:「比起屋漏痕來又怎麼樣?懷素聽後興奮得立刻站起身來,握著顏真卿的手說:「我獲得了書法用筆的箇中三昧啦。」可見前人探索書法,彼此交流啟發的良苦用心,以及對於顏真卿所說「屋漏痕」的高度認可。
3、折釵股
這是比喻書法用筆在轉折處,也要筆鋒圓轉流利,挺勁有力,毫不僵硬扭曲,就好比釵股雖經曲折,依舊圓勁有力的勢態。正如姜夔《續書譜·用筆》所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
以上「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釵股",講法雖然多種多樣,取譬也各有形象,可是就其實質來說,卻都落在了中鋒用筆、飽滿渾圓而有力度的點子上。至於宋朝黃庭堅《論書》所說:「張長史折釵股,顏真卿屋漏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則又是從另一角度,對於古人「折釵股」、「屋漏痕」等,體悟到了心手如一,心手雙暢的用筆法則。
二、偏鋒
這是一種與中鋒相對而言的用筆方法。其法在行筆時,筆的鋒尖不落在字畫當中,而落在點畫的一面。一般來說,由於用手執筆的生理定勢,偏鋒時筆尖所偏,就橫畫言,多偏向於橫畫的上端,就豎畫言,都偏向於豎畫的左端,就撤畫言,多偏向於撤畫的左上端,就捺畫言,則偏向於捺畫的左下端或者是右前端,都有可能。
偏鋒用筆的好處,在於「側以取妍」。這「側以取妍」從廣義來講,一是講寫字時把字的姿態寫得稍許傾側一點,二是講用筆時偶爾帶出側鋒,也就是偏鋒,從而藉以增加字的妍媚度和筆畫的妍媚度。
由於偏鋒用筆,筆的鋒尖側向於點畫的一面,故而往往引起毫腹著紙從而容易引起行筆輕重不勻,產生半邊光,半邊毛的弊病。所以在通常情況下,或者對於初學來講,並不提侶使用偏鋒,此所以古人才有力主「筆筆中鋒」的原因。
三、藏鋒
如果說「中鋒」和「偏鋒」是一個矛盾的兩個對立面的話,那麼「藏鋒」和「出鋒」,也同樣如此。所謂「藏鋒」,是指筆鋒出入的痕跡,蘊藏在點畫當中而深藏不露的一種用筆方法,即所謂的「藏頭護尾」。藏鋒的優點在於使所寫點畫蘊藉含格,迴環而有厚度。其法,寫點畫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把筆之跡完全隱藏在接下來的行筆過程當中。收筆亦然,止下而收上,止右收左。古人論藏鋒用筆,慣常愛把「錐畫沙」和「印印泥」聯繫在一起,認為兩者其實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即中鋒再加藏鋒之理,明朝潘之淙《書法離鉤.筆鋒)》就說:「張旭說:褚河南論書,用筆如印混畫沙,始不悟。後於江岸以錐畫沙,始信其言,貴藏鋒也。」
四、露鋒
與「藏鋒」相對,所謂「露鋒」,也就是出鋒,這是一種起筆時筆鋒直入不回,或者收筆時筆鋒直出不藏的用筆方法。清朝馮班《純吟書要》說:「出鋒者,末銳不收。褚雲透過紙背者也。」蔣和《書法正宗·筆法精解》指出:唐宋碑刻,多出鋒,芒鎩銛利。
藏鋒和露鋒各自顯示書寫效果,藏鋒取其蘊藉含蓄,露鋒現其神採越,兩者相反相成,既有各自的優越性,又有較大的互補性。不過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觀君子藏器來說,大多認為藏鋒優於露鋒,其實這種觀點放到今天來看,也未必成為定讞。
從毛筆的運用規則來看,中鋒、偏鋒、藏鋒、露鋒之外,尚有築鋒、挫鋒、縮鋒、裹鋒、絞鋒、翻筆等等,其中單就絞鋒、翻筆來看,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綴法第二十一》說:「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