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吳大學畢業進了國企,10年時間從小助理做到了市場經理,年薪20萬,年終獎金12萬。
後來換了一個領導,也許是天生相剋,領導看不上小吳,小吳也看不慣領導,於是小吳處處受排擠。
恰逢這時有一個私企老闆向小吳拋出了橄欖枝,開出50萬的年薪,職位是市場部總監。
小吳想著憑藉自己的資源和能力,一定可以獎金拿到手軟,單子籤到前任領導眼紅,職位還比前任領導高,於是接下了橄欖枝。
本來前任領導還委託同事勸小吳不要離職,但是小吳火速辦理了辭職手續。
前段時間,原單位打電話給小吳現單位,通知他們轉移小吳的組織關係,得知小吳已經不在這家公司了。
那老闆本來也就是看重小吳的國企背景和資源,沒想到脫離了國企平臺的小吳,那些資源統統失靈,於是給小吳降職降薪。
本就心高氣傲的小吳,再次辭了職,本以為憑他的資歷,找一份月薪30萬的工作分分鐘的事,可現實是,連月薪1萬的工作都難找。
加上年初的疫情,他不得已跑去送快餐,風裡來雨裡去,還要小心翼翼的伺候好客戶,一個月最多才拿到過一次7000,每每想到以前「快活似神仙」的國企日子,他腸子都悔青了。
為什麼說不要輕易從國企離職?過來人親身經歷告訴你,別被這4個假象蒙蔽了。
01 誤把平臺當能力
在國企工作,總會有一些「夜郎自大」的錯覺,認為別人都來求著自己合作,是因為自己很厲害。
其實,平臺決定一切,人家看重的是你所在的平臺,而你,只是站在「蓋章」的位置上,這個位置上換了任何人,都會有人來求合作。
站在國企這個平臺上,意味著你有能力「蓋章」、調度資源、審查評比,但也只是所有環節中的一個流程,一個「螺絲帽」。平臺離開你,就好像「機器」換個零件這麼簡單,而你離開了平臺,可能連主心骨都沒有了。
那些從國企離職混的好的,都是擁有切換市場的能力,比如人家掌握一門很牛的核心技術,非他不行。比如人家能用人格魅力,將曾經的資源都能為己所用。
不然,那些「假能力」根本沒有用。
02 私企人際關係簡單
很多人對國企有一個誤區:國企人際關係錯綜複雜,有很多表面低調實際卻背景深厚的人,一個不注意,下一秒就被KO。
其實不然,因為群眾監督和舉報機制,領導都不敢對員工有過激的言行舉動,比如女員工懷孕了,在國企那可得是好生伺候著的。但是在私企的懷孕女員工,就很慘。
在國企,你是有身份感的,哪怕與領導再不合,領導也不敢把你開除,同事間再不悅,面子上都還過得去。但是在私企,明裡暗裡的爭鬥,為了資源和利益撕破臉的大有人在,老闆可以隨時開除你,大不了給你點補償金。
私企人際關係的冷漠、無情超出了國企人的想像。
有很多從國企跳槽的人,正是低估私企的人際關係,導致越混越差。
03 私企收入高
有人問:私企40萬,和國企30萬,到底選哪個?
其實翻開國企的財務報表就會發現,國企的人力成本是私企的160-200%,如果國企年薪30萬,那麼人力成本是48-60萬,已經超出了私企。而多出來的人力成本是要回饋到員工本身的。
除了工資外,國企的社保、公積金是按照最高比例購買,比如北京住房公積金最高6680元,年金2%+4%,每月最高2000多,這2金加一起8000多,甚至超過很多人的工資。
還有2%的救助幫扶金,讓你看病有補貼,2%的教育培訓經費,讓你讀書有補貼,還有固定節日福利費、通訊費、夏有高溫補貼,冬有取暖費,這些私企是能省則省了。
04 安穩不是稀缺資源
意外和明天,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到。
當還不能實現財務自由的時候,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定是保障生活穩定最基礎的因素。
很多雞湯文說:不跳出舒適圈,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潛力多有大。
但事實是,當意外來臨時,如果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你能不能捱得過這個意外?
有人在體制內安穩久了,認為這種安穩唾手可得。從國企跳槽出去之後,接連換了幾份工作,才發現,安穩原來是人生最大的稀缺資源。
為了消化就業壓力,國企原則上不裁人,體制內的人可以安心的做到退休為止。
而且還有一筆帳,國企的退休金很高。按照人均80歲的壽命,60歲退休,20年的退休金可不是一筆小收入。
我公公在國企退休,退休金一個月5000多,可以頂的上一個小年輕的月薪了。
所以,國企的安穩具有長效性,如果想從國企跳槽,沒有3倍工資,就不要動這個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