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業第二個春天來了,現在處於早春,後面的好日子還長著呢。」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我國核工業未來發展如是說,指出我國核工業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他解釋道,這是相對「兩彈一艇」第一次創業時期而言的。「20世紀50年代建設五廠三礦搞『兩彈一艇』,全國大力支持核工業,這是核工業的第一個春天。」而第二個春天來臨的標誌性事件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之際作出重要指示,為新形勢下我國核工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這是一聲春雷,我國核工業發展又步入春天了,進入了『兩彈一艇』以來發展的最好時期。」
關於這個春天將持續多久,他進一步闡釋道,從核電發展的角度看,核電機組從建設、運行到退役前後跨越約一百年。核電需要核燃料,能夠帶動核地質礦冶、核燃料體系等核工業產業鏈的發展。這是其一。另外,從核能發展「三步走」戰略的角度看,國內高溫氣冷堆、快堆等第四代反應堆的建設都已經啟動,聚變堆可以解決人類能源的終極問題,現在也逐步向前推進。再有則是我國核工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核電「走出去」,與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海外市場也在進一步擴大。「以上就是我為什麼說核工業一直在往前走,現在還處於早春,屬於起步階段的原因。」王壽君說。
隨後,他重點聚焦高溫氣冷堆、數字核工業、核技術應用、核科普等內容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建設高溫氣冷堆一舉三得
「自1970年2月8日周總理批示自主搞核電站以來,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1991年30萬千瓦的秦山核電站投產那個時期屬於第一個階段,國家提出了適度發展核電;到21世紀初進入第二個階段,提法是加快發展核電,國內大部分核電機組都是在第二階段批覆建設的;第三個階段則是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叫安全發展核電。」王壽君說。
從「適度發展」「加快發展」到「安全發展」,關鍵詞的演變充分反映了近40年中國發展核電的鮮明態度。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之於我國核電的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溫氣冷堆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蒸汽供應系統,屬於第四代核電技術,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性,顯然符合這一原則。
「建設高溫氣冷堆,可以說一舉三得。」王壽君表示。呼籲建設高溫氣冷堆是他將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的重要提案之一。
「其一,能夠推動我國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發展,滿足海外市場推廣需要。」王壽君說:「目前國內高溫氣冷堆20萬千瓦示範工程已經進入最後的調試階段。作為全球首座將四代核電技術成功商業化的項目,示範工程受到了國際廣泛關注。所以,高溫氣冷堆後續項目的建設將極大促進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的發展,推動『中國創造』的『走出去』。」
「二就是貫徹實施國家能源政策,優化當地能源結構。」王壽君隨即以落地東北為例進行了說明。目前,東北某省以煤炭為主體能源,但省內剩餘資源日漸枯竭,已成為煤炭淨調入省份。而且,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和城市集中供熱比例不斷提高,能源缺口高達3400萬噸標準煤。
「高溫氣冷堆具備同時提供工業蒸汽、採暖供汽和發電三種用途。如果在供暖負荷中心附近建設一臺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熱電聯產機組,不僅可以保障1100萬平方米建築六個月的供暖,同時還可以提供200℃至500℃範圍的工業蒸汽以及每年高達45億千瓦時的發電量。」王壽君說。
「十三五」時期,國家積極優化能源結構,擴大清潔低碳能源比重,東北某省煤炭淘汰落後產能形勢嚴峻。比如說,某市2019年工業用電量合計約為49億度,大部分能源均來自當地中小型燃煤電廠,且當地6臺20萬千瓦裝機的燃煤電廠即將到達設計壽期。「正好可以用核能來替代,建設兩個60萬千瓦的高溫氣冷堆,不僅解決了供電、供熱的問題,還優化了能源結構。」王壽君說。
其實,在東北某省建設高溫氣冷堆還有另一大優勢,就是帶動核電裝備製造企業發展,創造新經濟增長點。「高溫氣冷堆採用模塊化設計,對設備需求量大,且主設備製造周期長、精度高,需要有強大的工業製造加工體系做支撐。而中國一重在設備製造,特別是鍛件方面具有雄厚的實力。所以說,建設高溫氣冷堆不僅能為中國一重等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拉動相關產業增長,也解決了高溫氣冷堆主設備長距離運輸的問題,既符合新發展理念、響應東北振興戰略,又滿足了當地多方面需求。」
「核工業新基建」發展恰逢其時
「當前全球暴發新冠疫情產生的嚴重影響,引發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衝突和去全球化趨勢,特別是美國與我國在核儀控相關領域的競爭,可能會導致國外封鎖關鍵技術、產品和零部件,對核工業產業鏈造成負面影響,這將倒逼我國核儀控的安全自主可控和國產化進程。」王壽君在談及新冠肺炎疫情對核工業的影響時重點強調了核工業數位化安全自主可控和裝備國產化的重要性,「數位化是保證核工業安全高效建設、運行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而儀控是數位化核心,是核工業的大腦神經控制中樞,對核工業安全高效運行和核安全至關重要。」
據介紹,當前我國包括投運的核電機組在內的核工業數位化儀控,主要以國外進口品牌為主。在建和將要建設的核電機組等儀控國產化工作雖然已經邁出一大步,但核心技術與跨國公司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中高端晶片、作業系統、伺服器、儀器儀表、分析儀表、電纜及連接件等仍然為進口品牌,核心的資料庫技術、核心算法和安全管控軟體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賴國外。
另外,核電機組一般平均壽命為60年,而儀控平均壽命約15年,對現役運行核電機組數位化儀控改造的任務緊迫而繁重。
讓他慶幸的是,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數字中國建設的偉大戰略,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又提出「新基建」戰略布局。國家有關部門明確了「新基建」範圍: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以數位化轉型為主要特徵的高質量創新發展已經是我國核工業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可以說,『核工業新基建』的發展恰逢其時,更需要快馬加鞭。」王壽君說。
經過改革開放後四十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我國製造業,特別是儀控行業的研發和製造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具備推進核工業數位化和裝備國產化的基本條件。他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夠對核工業數位化產業提供政策支持,促進核工業實現先進數位化轉型;依託國家重大專項設立專項資金,研發核工業數位化產品。中國核學會將聯合有關組織開展中國核工業數位化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積極推進核工業數位化。
必須加大力度推進核技術應用產業
作為當今世界重要的高科技領域之一,核技術應用產業也是王壽君近年來一直關注的重點。他說:「核技術應用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現在許多發達國家都把它視為高科技制高點並進行大力開發應用。中國核學會近年來把核技術應用作為重點來推廣,但是我國在這方面發展還不夠充分,還有很大市場潛力,必須要加大力度推進。」
「其實,核技術應用的市場需求非常大,是我們跟不上需求。」隨後,王壽君以核技術應用的重要方向同位素應用為例進行了說明。目前,同位素被廣泛應用於核能、醫學、公共安全、環境、工業、農業以及基礎科研等各個領域。特別是在醫學領域,同位素在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我國放射性同位素產能嚴重不足,除鈷-60等少數幾種同位素外,其餘幾乎都要依賴進口。王壽君對此深感擔憂,「同位素進口,供應不穩定而且售價高昂且不說,如果國際關係一旦緊張,同位素產品可能會面臨斷供的危機,這將嚴重阻礙我國核醫學等核技術應用產業的長遠發展。」
「核技術應用這個市場太大了,現在做得還遠遠不夠。」王壽君因此呼籲,希望國家能夠加大對核技術應用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導並鼓勵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持續提升我國核技術水平,推動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的快速發展。
「我去過車諾比,還希望到福島看看」
近年來,王壽君一直在呼籲設立國家核科學日,「主要目的一是為了繼承並發揚核工業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二是為了激勵廣大核工業人和核科學工作者;三是加強核領域的科普工作,讓公眾正確客觀地了解核、認識核、接受核,為核能發展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
王壽君認為,社會公眾的支持和認可是核能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他所領導的中國核學會,一直將核科普工作作為學會的一項重點內容,盡最大努力「拆掉核與公眾之間的那堵牆」。
據了解,中國核學會一直以來立體推進核科普宣傳,組織全國各涉核部委、企業、高校全方位、多層次開展核科普工作,已經連續舉辦七屆「魅力之光」杯中學生核電科普知識競賽及夏令營活動,去年參與人數達到64萬人,創歷年新高。僅在2019年,中國核學會不僅承辦了中國科協「科普中國——綠色核能主題科普活動」,還舉辦了首屆全國核行業科技英語演講大賽、首屆開放式核科幻小說結局徵集大賽,到寧夏開展科普扶貧工作等等,這些舉措都為我國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和輿論氛圍。
「我們組織『魅力之光』等活動,社會效果很好,但是下一步還要繼續創新,要打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品牌活動。」王壽君說,「人們產生了恐核心理,與三次核事故不無關係,其實核並不可怕,只要管理好,是沒有問題的,更何況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他說到此處時突然表達了一個願望:「我去年去了車諾比核電站,今年希望再去日本福島看看,就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核、認識核,並且支持核。」
【責任編輯:趙藝涵】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