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如果家裡養的是男孩,這些話父母想必沒少說:
似乎「調皮搗蛋」是小男孩的標籤,而「乖巧懂事」則是小女孩的標籤。於是,小時候挨打最多的也是小男孩,似乎男孩更皮糙肉厚,打兩下沒關係。而且,父母通常認為男孩必須要堅強,不能像小女生一樣哭哭啼啼、扭扭捏捏。
這些「性別刻板印象」,很容易把一個男孩養廢,很多父母卻不當一回事兒。
01「男生挨打沒關係」
很多小男生天性調皮,就像《家有兒女》裡的劉星一樣,總是把劉梅氣得要打人。雖然劉梅只是嘴上說說,沒有真正地打孩子,但是劉星一看到媽媽生氣,就立刻躲到姥姥身後。
雖然男孩子比較叛逆、不聽話,但孩子的所作所為,真的非打不可嗎?其實還有別的教育方法,只不過父母的傳統觀念裡認為:「男生挨打沒關係,不打不長記性!」
挨打真的會讓孩子長記性嗎?實際上,「棍棒教育」只是在當下給孩子形成一種條件反射。
這與「巴甫洛夫的狗」是一個原理。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做過一個實驗:在給小狗餵食之前,會先亮起紅燈、搖鈴鐺。經過一段時間後,小狗形成了條件反射,紅燈一亮或者鈴鐺一響,就會分泌出大量的唾液。
實驗結果表明:本來不能引發某種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如紅燈和鈴聲),卻因為總是隨著某個能引起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如食物)出現,久而久之,這個「中性刺激物」也與本能發射產生關聯性。
比如孩子喜歡亂丟東西,被父母嚴厲呵斥或者用雞毛撣子打。多次之後,他會在潛意識裡形成一個條件反射,對父母的「嚴肅臉」或者「雞毛撣子」產生恐懼心理。
哪怕男孩子再「皮糙肉厚」也不禁打。孩子不但受到身體傷害,還會產生心理陰影,一看到父母變臉就瑟瑟發抖,變得自卑又敏感,不利於形成和諧的親子關係。
同時還有可能激發暴力傾向,不少男孩長大後會學著父母的方式,喜歡通過拳頭解決問題。
02「你是男子漢不能哭」
秦昊在一次節目上說自己養女兒一定會寵,對兒子則比較嚴厲、不許哭,還吐槽好友汪小菲也是「重女輕男」。
有一次臺灣發生地震,錄製節目的大S趕忙打電話關心家人。3歲的兒子因為害怕被嚇哭了,汪小菲在一旁「兇」他:「你哭了?一個男孩子,地震有什麼好哭的!」氣得大S直接回懟:「你閉嘴!」然後輕聲細語安慰兒子不要害怕。
對於子女的教養,汪小菲認為要個性化教育。他在一次節目上說到,如果女兒摔跟頭,他會很難過;但如果兒子摔跤還哭了,他反而會很生氣。因為汪小菲覺得男孩就該有男孩樣,這沒有什麼好哭的。
人們通常認為女孩子比較柔弱、我見猶憐,而男孩必須堅強勇敢、有淚不輕彈。而且男孩子哭往往被看作是一種「丟人、沒出息」的表現。
所以,當男孩子被人欺負了,父母總是鼓勵孩子說:「你是男子漢不能哭!」還有些父母比較嚴厲:「哭什麼哭!被打了你不會打回去嗎?」
這都是因為「性格偏見」,每個孩子生來就會哭,哭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不應該剝奪男孩子哭泣的權利,就像有句歌裡唱的「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無論男孩、女孩,需要父母的呵護和疼愛。如果父母不能接納孩子,不允許他釋放情緒,他就只能把委屈、憤怒和恐懼等負面情緒一直積壓在心理,總有一天會崩潰。
而且男孩不善於表達,很少會與父母談心。所以,父母更要多關注男孩子的感受,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
03「沒有一點男孩子樣」
「男孩就該有男孩的樣子,女孩應該有女孩的樣子!」父母常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當他們做出一些與「性別」不相符的表現時。
比如一個男孩穿裙子、喜歡粉色、跳芭蕾舞、塗指甲油、會針線活等,通常會被認為是「娘娘腔」、「不夠陽剛」、「像個小姑娘,沒有一點男孩子樣」等。
但所謂的「男孩樣」和「女孩樣」其實都是「性別刻板印象」,會對孩子的成長設限。
BBC曾做過一個關於「性別」的實驗:
實驗者找來一對年齡差不多大、看不出性別的男女寶寶,他們將寶寶們的衣服和姓名牌互換後,請一組志願者來照顧兩個寶寶。
果然,志願者們根據寶寶身上的衣服和姓名,給「男寶寶」玩機器人、小汽車,而給「女寶寶」玩粉色的毛絨玩具。
可見在「性別刻板印象」下,人們只根據表面的判斷可能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研究人員發現:家長引導孩子玩不同的玩具或遊戲,在短短3個月內,就會令他們的大腦出現生理性的變化。比如一個玩機器人的寶寶,對空間思維更敏感;而玩毛絨玩具的孩子,更擅長情感表達。
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就會根據孩子的性別,給他購置衣物和玩具。男孩子通常買藍色、黑色的衣服而非粉色、玫紅色;玩具也是買小汽車和塑料手槍,而非洋娃娃、毛絨玩具等。
可見,很多時候,不是性別導致了男孩和女孩的差異,而是父母的引導造成孩子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女孩並非天生不擅長數學,男孩也不一定都是「直男癌」、粗漢子。
養好一個孩子很難,但養廢一個孩子卻很簡單。如果我有兒子,我不會對他說上面這些「傷自尊」話。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不該被定義,讓孩子有平等做自己的機會。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要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而強行改變孩子的性格特點。有的女生喜歡短髮、中性打扮,同樣可以很賢惠;有的男生看起來外表柔弱,但內心卻很硬漢。
也有父母擔心:如果不引導孩子認識男女生的差異,將來他對自己的性別產生錯誤認知。
男女生真正的性別差異是在生理結構上,因此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有必要的,讓他了解男女生之間的生理差異,學會尊重異性和保護自己。
但要讓男孩在心理上認同自己的性別,更需要爸爸作為榜樣,多多參與到孩子的教育當中。
比如讓兒子和爸爸一起去攀巖、探險,培養勇氣和自信;爸爸平時在家裡修電燈、扛水桶等,也會讓孩子明白身為男性的優勢,以及爸爸對媽媽的尊重和照顧等,讓孩子學會承擔起男人的責任。
通過言傳身教,讓男孩從爸爸身上學到堅強、勇敢,有責任和擔當等品質,正確認識自我。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