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廢」一個男孩有多簡單?如果我有兒子,我不會對他說這些話

2020-12-09 金櫻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如果家裡養的是男孩,這些話父母想必沒少說:

  • 「男孩子挨兩下打沒關係!」
  • 「你是小小男子漢不能哭!」
  • 「扭扭捏捏像個小姑娘家,沒有一點男孩子氣概!」

似乎「調皮搗蛋」是小男孩的標籤,而「乖巧懂事」則是小女孩的標籤。於是,小時候挨打最多的也是小男孩,似乎男孩更皮糙肉厚,打兩下沒關係。而且,父母通常認為男孩必須要堅強,不能像小女生一樣哭哭啼啼、扭扭捏捏。

這些「性別刻板印象」,很容易把一個男孩養廢,很多父母卻不當一回事兒。

養廢一個男孩有多簡單?父母最好別對孩子說這些話

01「男生挨打沒關係」

很多小男生天性調皮,就像《家有兒女》裡的劉星一樣,總是把劉梅氣得要打人。雖然劉梅只是嘴上說說,沒有真正地打孩子,但是劉星一看到媽媽生氣,就立刻躲到姥姥身後。

雖然男孩子比較叛逆、不聽話,但孩子的所作所為,真的非打不可嗎?其實還有別的教育方法,只不過父母的傳統觀念裡認為:「男生挨打沒關係,不打不長記性!」

挨打真的會讓孩子長記性嗎?實際上,「棍棒教育」只是在當下給孩子形成一種條件反射。

這與「巴甫洛夫的狗」是一個原理。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做過一個實驗:在給小狗餵食之前,會先亮起紅燈、搖鈴鐺。經過一段時間後,小狗形成了條件反射,紅燈一亮或者鈴鐺一響,就會分泌出大量的唾液。

實驗結果表明:本來不能引發某種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如紅燈和鈴聲),卻因為總是隨著某個能引起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如食物)出現,久而久之,這個「中性刺激物」也與本能發射產生關聯性。

比如孩子喜歡亂丟東西,被父母嚴厲呵斥或者用雞毛撣子打。多次之後,他會在潛意識裡形成一個條件反射,對父母的「嚴肅臉」或者「雞毛撣子」產生恐懼心理。

哪怕男孩子再「皮糙肉厚」也不禁打。孩子不但受到身體傷害,還會產生心理陰影,一看到父母變臉就瑟瑟發抖,變得自卑又敏感,不利於形成和諧的親子關係。

同時還有可能激發暴力傾向,不少男孩長大後會學著父母的方式,喜歡通過拳頭解決問題。

02「你是男子漢不能哭」

秦昊在一次節目上說自己養女兒一定會寵,對兒子則比較嚴厲、不許哭,還吐槽好友汪小菲也是「重女輕男」。

有一次臺灣發生地震,錄製節目的大S趕忙打電話關心家人。3歲的兒子因為害怕被嚇哭了,汪小菲在一旁「兇」他:「你哭了?一個男孩子,地震有什麼好哭的!」氣得大S直接回懟:「你閉嘴!」然後輕聲細語安慰兒子不要害怕。

對於子女的教養,汪小菲認為要個性化教育。他在一次節目上說到,如果女兒摔跟頭,他會很難過;但如果兒子摔跤還哭了,他反而會很生氣。因為汪小菲覺得男孩就該有男孩樣這沒有什麼好哭的。

人們通常認為女孩子比較柔弱、我見猶憐,而男孩必須堅強勇敢、有淚不輕彈。而且男孩子哭往往被看作是一種「丟人、沒出息」的表現。

所以,當男孩子被人欺負了,父母總是鼓勵孩子說:「你是男子漢不能哭!」還有些父母比較嚴厲:「哭什麼哭!被打了你不會打回去嗎?」

這都是因為「性格偏見」,每個孩子生來就會哭,哭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不應該剝奪男孩子哭泣的權利,就像有句歌裡唱的「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無論男孩、女孩,需要父母的呵護和疼愛。如果父母不能接納孩子,不允許他釋放情緒,他就只能把委屈、憤怒和恐懼等負面情緒一直積壓在心理,總有一天會崩潰。

而且男孩不善於表達,很少會與父母談心。所以,父母更要多關注男孩子的感受,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

03「沒有一點男孩子樣」

男孩就該有男孩的樣子,女孩應該有女孩的樣子!」父母常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當他們做出一些與「性別」不相符的表現時。

比如一個男孩穿裙子、喜歡粉色、跳芭蕾舞、塗指甲油、會針線活等,通常會被認為是「娘娘腔」、「不夠陽剛」、「像個小姑娘,沒有一點男孩子樣」等

但所謂的「男孩樣」和「女孩樣」其實都是「性別刻板印象」,會對孩子的成長設限。

BBC曾做過一個關於「性別」的實驗

實驗者找來一對年齡差不多大、看不出性別的男女寶寶,他們將寶寶們的衣服和姓名牌互換後,請一組志願者來照顧兩個寶寶。

果然,志願者們根據寶寶身上的衣服和姓名,給「男寶寶」玩機器人、小汽車,而給「女寶寶」玩粉色的毛絨玩具。

可見在「性別刻板印象」下,人們只根據表面的判斷可能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研究人員發現:家長引導孩子玩不同的玩具或遊戲,在短短3個月內,就會令他們的大腦出現生理性的變化。比如一個玩機器人的寶寶,對空間思維更敏感;而玩毛絨玩具的孩子,更擅長情感表達。

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就會根據孩子的性別,給他購置衣物和玩具。男孩子通常買藍色、黑色的衣服而非粉色、玫紅色;玩具也是買小汽車和塑料手槍,而非洋娃娃、毛絨玩具等。

可見,很多時候,不是性別導致了男孩和女孩的差異,而是父母的引導造成孩子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女孩並非天生不擅長數學,男孩也不一定都是「直男癌」、粗漢子。

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養好一個孩子很難,但養廢一個孩子卻很簡單。如果我有兒子,我不會對他說上面這些「傷自尊」話。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不該被定義,讓孩子有平等做自己的機會。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要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而強行改變孩子的性格特點。有的女生喜歡短髮、中性打扮,同樣可以很賢惠;有的男生看起來外表柔弱,但內心卻很硬漢。

也有父母擔心:如果不引導孩子認識男女生的差異,將來他對自己的性別產生錯誤認知。

男女生真正的性別差異是在生理結構上,因此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是有必要的,讓他了解男女生之間的生理差異,學會尊重異性和保護自己。

但要讓男孩在心理上認同自己的性別,更需要爸爸作為榜樣,多多參與到孩子的教育當中。

比如讓兒子和爸爸一起去攀巖、探險,培養勇氣和自信;爸爸平時在家裡修電燈、扛水桶等,也會讓孩子明白身為男性的優勢,以及爸爸對媽媽的尊重和照顧等,讓孩子學會承擔起男人的責任。

通過言傳身教,讓男孩從爸爸身上學到堅強、勇敢,有責任和擔當等品質,正確認識自我。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養廢一個男孩,有多簡單?
    (ID: breedboy)01養廢一個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因為每個孩子的氣質性格不同,同樣的方法這個孩子合適,但另一個孩子就不一定對路。但是,怎麼養廢一個孩子,只要你分析背後的那些方法,卻發現有驚人的相似。其實,把兒子養廢的幾種方法,很簡單。
  • 一位媽媽的懺悔:養廢一個男孩,到底有多簡單?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養廢一個男孩,其實很簡單
    其實,想要怎麼養一個好的男孩,方法真的不一樣。因為每個孩子的氣質性格不同,同樣的方法這個孩子合適,但另一個孩子就不一定對路。但是,怎麼養廢一個孩子,只要你分析背後的那些方法,卻發現有驚人的相似。其實,把兒子養廢的幾種方法,很簡單。可要留心一點嘍。
  • 肖不斯說:如何養育男孩?記住這3點,就能避免把男孩養廢
    難以想像這居然只是一個3歲的小孩,就有如此獨立的能力,真是讓眾多媽媽羨慕了,自己的孩子3歲的時候還啥都不會呢!肖不斯說,養育男孩或許沒那麼簡單,面對這個充滿活動,勇敢好動,卻又敏感脆弱的複雜生物,真的會感到頭疼。你不教訓他,那他就飄了起來,上房子揭瓦了。你教訓他,又怕傷害到他。
  • 一個媽媽的深度反思:養廢一個男孩,到底有多簡單?
    我六歲的兒子,也沒有像我期待的那樣,長成一個樂觀勇敢的小男孩。更可恨的是,育兒過程中,他就像是我的實驗品,我總是後知後覺,出現問題了,才能得出經驗教訓。這一路,我和「如何養好兒子」這件事一直在打仗,偶有驚喜,大多打成平手,也有失敗得羞愧不已的遺憾。
  • 一個媽媽的深度反思:養廢一個男孩,到底有多簡單?
    我六歲的兒子,也沒有像我期待的那樣,長成一個樂觀勇敢的小男孩。更可恨的是,育兒過程中,他就像是我的實驗品,我總是後知後覺,出現問題了,才能得出經驗教訓。這一路,我和「如何養好兒子」這件事一直在打仗,偶有驚喜,大多打成平手,也有失敗得羞愧不已的遺憾。我常常反思,如果能重新養育一次兒子,我絕對不會再犯以下同樣的錯誤......
  • 就不出去工作,我爸媽有養老金,養我綽綽有餘!網友:都養廢了
    就不出去工作,我爸媽有養老金,養我綽綽有餘!網友:養廢了(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裡,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這一緩就2年多,父母讓他出去找工作,他就鬧,反正就是不出去打工,嫌棄自己父母迂腐無知。後來他父母央求親戚朋友對兒子說教,起初兒子還有耐心,時間一長,他兒子直接說:就不出去工作,我爸媽有養老金,養我綽綽有餘!
  • 12歲男孩拉麵手藝走紅網絡:勞動磨練過的孩子,才不會被「養廢」
    1、創造條件讓孩子勞動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如果兒童讓自己任意地不論去做什麼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2、時常做個「懶」爸媽有人曾說:父母太能幹,往往會「養廢」一個孩子。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未必是好事兒,適當地偷偷懶,多讓孩子勞動,反而會培養出一個勤勞懂事兒的孩子。
  • 兒子是窮養好還是富養好,這些方面的「富養」會讓男孩更加有魅力
    很多人說起「窮養」這個問題,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回答養育男孩要窮養。原因是男孩應該用雙手創造自己的生活,讓他們多吃一些生活的苦,那麼未來他們便能多收穫些事業和工作上的甜。都說女兒要富養,其實兒子在這些方面也應該多多「富養」才更優秀。晉福是被父母「窮養」著長大的。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便告訴他他們家很窮,沒多少錢,他必須要努力學習才能改變他們的現狀。
  • 養兒子養廢了,父母后半輩子都難熬,媽媽養兒子一定要知道這些
    「養女兒養廢了,禍害的是別人家,養兒子養廢了,避不可避,後半輩子都遭罪」,最近劉阿姨每每提起兒子,都氣的血壓飆升,心口直痛。二十四歲的兒子已到該結婚的年紀,卻一事無成,不思賺錢,只知道伸手問劉阿姨要錢,出去揮金如土一通瀟灑,錢花光了回家往床上一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還整天埋怨劉阿姨賺錢賺得少,沒給自己買車買房,嫌棄自己父母土氣,從不允許劉阿姨出現在他的交際圈。
  • 13歲的孩子不會剝雞蛋,育兒專家:想養廢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投票最多的答案是3、4歲,那麼如果說孩子長到13歲了,卻仍然不會剝雞蛋的話,那想必一定有很多的要網友,會對此表示難以置信。而事實上,13歲還不會剝雞蛋的孩子並非個例,而這樣的成長尷尬則完全「得益於」家長們的全權代勞。當唯分數論佔據著教育理念的重中之重時,孩子身上的自理能力發展,反倒被大多數父母們選擇性忽視。
  • 13歲的孩子不會剝雞蛋,育兒專家:想養廢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投票最多的答案是3、4歲,那麼如果說孩子長到13歲了,卻仍然不會剝雞蛋的話,那想必一定有很多的要網友,會對此表示難以置信。而事實上,13歲還不會剝雞蛋的孩子並非個例,而這樣的成長尷尬則完全「得益於」家長們的全權代勞。當唯分數論佔據著教育理念的重中之重時,孩子身上的自理能力發展,反倒被大多數父母們選擇性忽視。
  • 我養你兒子6年,就換來一句長大打我的話,讓我怎能不寒心?
    我養你兒子6年,就換來一句長大打我的話,讓我怎能不寒心?4歲應該還是懵懂的年齡,6年能淡忘很多事,應該是這個母親會給孩子灌輸一些不是這男人親生的之類的思想,生了孩子有自己的孩子他長大了也不敢打你,因為你兒子也長大了!
  • 養兒子,真的很省錢?知道緣由的我,哈哈哈
    養男孩,你不需要花錢來買各種小配飾打扮他們,只要洗乾淨了臉就可以帶出去了。因為他們指不定在哪就會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是不是有句老話叫「窮養兒,富養女」,你有錢還不能隨便砸兒子身上。…… 誒,說的還真的有道理,養兒子好像是比養女兒要省錢啊!可是,總覺得哪裡有點不對勁啊。
  • 養兒子,真的很省錢?知道真相的我哈哈哈
    ,養女兒太費錢啦,如果生的是兒子就好了。養兒子,也有很多費錢的地方,真的! 2就拿買衣服這件事來說,男孩們好像天生就不怎麼上心。特別是小的時候,更是如此。每次帶小小魚去商場,說給他買衣服鞋子。他問的卻是吃點什麼好吃的呢?能不能去玩啊,什麼時候去。滿腦子想的就是這些。
  • 孩子養廢了,父母掙再多的錢有什麼用?
    「這個問題,跟咱們今天的課有關係嗎?」「我只是好奇,你就給我說說嘛!」「我老公就是B型血。好了,我們先把這道題完成。」老師無奈地嘆了一口氣,還是回答了他的問題。「老師,你生小孩兒了嗎?」小男孩繼續追問。「孩子,咱靜下來心上課,好不好?你如果想了解這些問題,我們下課再聊,好嗎?」老師還是壓著性子。
  • 白巖松:「我爺爺一句漢話聽不懂,我兒子一句蒙語也不會說了」
    ;我兒子生在鎮江,活脫脫是個小漢人了,現在再對我兒子講他老爺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遊牧生活,他聽著比格林童話都要遙遠。儘管東日布堅決不讓鑽探隊進他的草場,但也不能倖免地遭受到探礦的影響,他家草場上有一眼自流井,鑽探需要水,他的一個侄子每天都要在這裡拉水給鑽探隊送水,一車四五百元,一天下來收穫頗豐,礙於面子,東日布不好阻止,但拉水汽車去往各個鑽探點的車轍壓壞了很多草地,讓他非常生氣。「5000元很快就會花光,可這塊草場永遠地就廢了。以後羊吃什麼?」
  • 假如你有一個兒子,千萬不要對他說這些話
    遊樂場裡,有個男孩摔倒了,哇哇大哭。大人趕過來,往往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自以為是的「安撫」——不哭不哭,男子漢要堅強點!摔倒了爬起來就好啦,虧你還是男孩呢!什麼事情都哭哭啼啼的,沒出息!別哭啦!丟人死了,再哭我可要生氣了!
  • 這四句話太傷感情,想要養出真正「男子漢」,一句都不要對兒子說
    >我的大學同學小康家裡有兩個姐姐,按理說最小的孩子應該最受寵,可是父親認為男孩子就要多吃苦,從小隻要稍有忤逆就是一頓「皮鞭夾大棒」。他說,打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在青春期自己有了反抗意識後,父親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動不動就說:「你死在外邊得了」「你還回來幹什麼」這類話。
  • 班主任坦言:不想「養廢」男孩,最好在6歲前教會他「三種能力」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能夠養出聰明好孩子,可真的輪到父母親自上手時就會發現,教育孩子從來都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特別是那些家有男孩的家庭,如果孩子天性活潑,那註定全家將會「雞飛狗跳」,永無安寧之日。正所謂「因材施教」,對於男孩的教育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找到一條適合男孩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