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T專利申請量四十年首超美國後,中國科技創新的短板在哪裡?

2020-12-18 騰訊網

「短期內通過專利規模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專利質量的短板。但中國更應關注在新賽道、新標準下申請新型專利來構建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文 | 《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4月8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相關消息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近日公布的2019年專利、商標和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註冊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成為通過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下簡稱《條約》)途徑提交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

自1978年WIPO公布相關數據以來,美國的專利申請數量排名第一已持續了四十多年。而單純以專利數字計算:1993年時,中國向WIPO提交了1份專利申請;1999年時提交了276份;到2019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58990份,比美國多了1000多項。

「從成績角度來看,這一方面體現出了中國在創新領域的積累和投入取得了相關的績效。另一方面也證明了中國的創新正在邁入『規模性創新』階段、相關成果層出不窮。但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中國暫居第一背後,依然尚未形成具有原創性的專利競爭力乃至專利壟斷力,依然存在著專利轉化程度弱、對產業的附加值提升貢獻小的短板。如何通過創新轉化成產業能力、產品能力和議價能力,都仍面臨艱巨的考驗。」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鍾雄對《財經》記者解析稱。

4月9日,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正式公布,其中提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支持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等領域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市場化運營。」

數據要素的共享、開放、保護,加之技術市場將更好地利用沉澱在傳統科研院校的寶貴財富,將為中國的技術創新增添新的動能與可能。

最多不等於最強

分析該《條約》的含金量可見:中國相關企業及組織在向海外進行專利布局時,目前主要有兩大途徑,即《巴黎公約》(下簡稱《公約》)與《條約》。

前者全稱為《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於1883年3月20日締結,是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管理下的條約之一,其目的是保證某一成員國的工業產權(包括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權等)在所有其他成員國都得到保護。中國於1985年3月加入。

《條約》則是繼《公約》後專利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條約,於1970年6月在華盛頓籤訂,1978年6月1日起實施,由總部設在日內瓦的WIPO管轄,中國於1994年1月1日加入。根據《條約》規定,專利申請人可通過該途徑遞交國際專利申請,向多個國家申請專利。一旦通過申請獲得指定國家的專利授權,企業便可提高在相關國家的競爭力,同時可有效提升企業國際形象。因只有發明可通過《條約》申請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不能通過該途徑獲得保護(在國際商標註冊及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註冊領域,則分別有馬德裡體系及海牙體系)。

在2018年3月時,WIPO就在其相關年度報告中預測稱:中國預計將在3年內成為《條約》規範下的最大申請來源國。單純從數字角度來看:在過去20年中,中國通過《條約》系統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翻了200倍左右。

2019年則是過去十年中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一年,通過《條約》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在2019年增長了5.2%至26.58萬。位居中美之後的國家分別是日本、德國和韓國。分區域來看,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專利申請數量佔到了全球專利數的超過一半,佔比為52.4%。

「通過智慧財產權組織,中國迅速成長為國際專利申請的頭號申請國,這突顯了創新重心向東方轉移的長期趨勢。」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居裡(Francis Gurry)對此公開表示。

相關數據也折射了全球科技競爭的熱點領域:計算機技術所佔專利申請比例最高,達到8.7%,數字通信技術佔比7.7%,電子設備佔比7%,醫療技術佔比6.9%,測量技術佔比4.7%。從專利申請數的增長率來看,半導體和計算機技術的增長最快,增速都到達了12%。

雖該組織對中國在專利申請方面的成就表示認可。但接受《財經》雜誌採訪的多位國內相關研究認識亦提醒說:肯定成績之外,中國相關各界不應過度解讀專利申請數量全球第一的含義,應將申請量和授權率等指標結合在一起擠出「水分」,提升「含金量」。

據2020年1月初時公布的相關最新消息顯示:2019年前11個月,中國智慧財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達到371.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60.1億美元,同比增長19.2%。

一方面,為提升發明專利數量,中國已將其納入企業上市標準,鼓勵初創企業在研發方面投的投入。根據科創板上市的三項常規指標,「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是被認定為具有科創屬性的重要評判標準。

另一方面,「中國式的創新更多的是以規模取勝,這一點是由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創新能力水平所決定的。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的專利累計並不佔優,在國家和企業層面,都仍然面臨著發達國家巨大的專利壁壘。因為技術的趕超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短期內,通過專利規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專利質量的短板。但也應認識到:一方面,這種相對優勢不可能持續很久,價值也相對有限,為了保持數量增長而出現非理性的申請實無必要;另一方面,為了應對發達國家的專利壁壘,中國應從模仿式起步,但也更應關注在新賽道、新標準下申請新的專利來構建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曹鍾雄稱。

深圳的活力

進一步解析WIPO的相關數據,則可發現中國的《條約》專利申請亦存在地域性特點。

整體來看,據深圳市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消息顯示:2019年深圳全市PCT國際專利申請1.75萬件,已連續16年全國城市排名第一,佔全國總量30.63%,佔廣東全省總量70.61%。

此外,2019年時,深圳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也首次超越北京,位列全國首位;有效發明專利五年以上維持率穩居全國首位;對比重點國際創新城市(國家),2019年深圳的PCT國際專利申請公開量僅次於日本東京,領先於矽谷、紐約和以色列。

圖說:2019年深圳全市PCT國際專利申請1.75萬件,已連續16年全國城市排名第一。圖為深圳街頭的宣傳海報。《財經》記者 焦建/攝

深圳創新的背後,「是依託企業為主體,應用性和產業化的需求動力強勁。特別是以深圳核心城市,聚焦了一批科技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深圳一位科技創新管理界人士對《財經》記者解析稱。

深圳是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8年3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的實施,讓示範區的建設有法可依。除此之外,針對科技創新領域內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老大難」問題,深圳則於2019年3月1日起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智慧財產權保護條例》,這是中國首部涵蓋智慧財產權全類別、以保護為主題的地方法規。施行一年多來,深圳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被普遍認為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從公司角度來看:在2019年通過《條約》提交國際專利申請的企業當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下簡稱「華為」)以4411件申請排名第一。這已經是華為第三年佔據企業申請量榜首。排名第二的公司是日本三菱電機(2661份),而韓國的三星電子則排名第三(2334份)。

據《財經》記者獲悉:截至2019年底,深圳的美國公開專利被引用數排名第一的是華為的網絡設備專利;被引用數最高前十名當中,華為的專利佔據一半左右。

在專利申請公司前50強中,來自中國深圳的公司共有7家,比前一年增加2家,除華為之外分別為:平安科技(1691件,第8位)、中興通訊(1085件,第18位)、大疆創新(874件,第23位)、華星光電(654件,第31位)、騰訊(485件,第43位)和深圳傳音控股(476件,第45位)。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專利申請分類,是教育機構。在2019年全球PCT申請排名前50的教育機構中,共有14所中國大學,其中清華大學以265件位列中國教育機構之首,深圳大學以247件的申請數量位居全球第3的位置,僅次於加州大學系統和清華大學,超過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東京大學等。

中國自2008年起實施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高校取得的專利數量持續增長,甚至達到歐美高校的5倍以上,但是高校的專利轉化率卻普遍低於10%。以美國高校的專利轉化率為例,普遍在40%左右。相較之下,中國高校的專利還只是處於產出的高峰,並沒有真正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更加有力的支撐。

與國內其他高校相比,深圳大學在扶持創新方面的成績並非曇花一現:在2018年時,深圳大學PCT申請公開數量201件,位列全球高校第3位、中國高校第1位。近年來,深圳大學則通過加大與企業開展協同創新、集成攻關,創造出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智慧財產權。作為支撐,深圳大學於2017年時啟動了《智慧財產權標準化管理》工作,從智慧財產權權屬認定、智慧財產權申請保護、智慧財產權轉化流程、智慧財產權分配機制、智慧財產權獎勵辦法、信息披露、保密性審查以及智慧財產權檔案管理等實現全方位管理。

不僅如此,該校還建立了「智慧財產權雲平臺」,從專利的申請、實審、信息查詢、資助、運營等全過程,統一管理,大大減少了科研人員工作量。圖書館專門組建學科情報研究團隊,依託圖書館購買的專利資料庫等資源,方便教師進行PCT專利的申報。其也修訂了科研獎勵辦法,出臺了《深圳大學智慧財產權獎勵辦法》,對取得PCT申請國際檢索報告進行獎勵,為促進成果轉化,該校在2010年就出臺了《深圳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辦法》。

「從宏觀來說,面對更加複雜的國際發展環境,如何把創新推向深入,如實現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跨越,正成為緊要課題。從微觀上看,我國企業和研究機構要繼續奮發有為,扭轉在核心技術領域常常遇到的被動局面。」新華社在近期的一篇相關評論中指出。

深圳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的公司及高校在科技創新角度方面到底有哪些值得吸取的本土化經驗,值得繼續深入研究。」前述人士稱。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居PCT專利榜首,TCL科技貢獻硬核力量
    中國PCT專利申請量四十年首超美國,位居全球第一。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PCT的申請率持續增長,以265,8001件的PCT申請量再次打破往年的申請記錄。中國首次超過美國躍升至第一位,以5.784萬件的申請量成為全球專利申請提交量最多的國家。
  • 中國PCT專利申請量首超美國,世界第一!廣東企業和高校表現搶眼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從沙龍上了解到,中國在2019年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在申請人分類排名上,華為位居企業申請人排名第一,而深圳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均進入高校申請人的前十。國際專利申請量:20年翻200多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智慧財產權服務中心品牌交流處處長周德東介紹,中國2019年共提交了58,990件PCT申請,首次超過了美國躍居到世界第一。中國在1999年的申請量是200多件,到了20年時間翻了200多倍。
  • TCL華星PCT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五!
    ,中國國際專利申請量首次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1999年中國的專利數量僅有276件·2019年中國的專利數量就達到58990件在短短20年內,增長了200多倍!這一驚人的成績背後離不開中國政府對企業自主創新的鼓勵和支持。為慶祝中國首次取得第一,WIPO官網做了一個2005年至2020年中國國際專利申請量的排名變化。
  • 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俄羅斯的國際PCT專利申請量對比
    專利申請人還必須履行各國相關單位的其他手續。當然了,申請專利還是要繳費的。鑑於種種「限制」,真正提交PCT申請的國際專利都是高質量的,且數量稀少。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各國、地區提交的PCT國際專利總量在增長了5.2%背景下,也只有26.58萬件。而中國、美國、歐洲等專利局每年收到的各種專利申請動不動就是一兩百萬,規模小一點的國家其每年收到的專利申請也是好幾十萬件。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京東方2019年PCT專利申請量位列全球第六
    中證網訊(記者 傅蘇穎)近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了2019年全球專利申請排名情況,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該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框架下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其中BOE(京東方)以 1864件PCT專利申請量位列全球第六。
  • 中國PCT專利躍居世界首位的五點冷思考
    在最引人矚目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方面,中國以5.899萬件首次超過美國(5.784萬件),躍居世界第一,這也打破了自PCT制度自1978年建立以來,美國連續40年保持的PCT年度申請量第一的記錄。 看看這就是中國速度! 毫無疑問,這是令人鼓舞的數據!見證了中國智慧財產權三十多年來的巨大成就。
  • 加速智慧財產權國際布局 PCT專利申請量稱冠全球只是個開始
    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通過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了5.899萬件專利申請,超過美國(5.784萬件)躍升至第一位,成為提交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 早在2017年,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首次升至全球第二,以當時的發展趨勢,中國有望3年內趕超美國,成為國際專利申請的最大來源國。如今,這一判斷成為現實。
  • 深圳金融科技專利和商標申請量均居全國第二
    「從深圳金融科技智慧財產權布局現狀來看,深圳企業高度重視金融科技領域技術創新,在金融科技領域專利和商標申請量排名中,均位列全國第二、廣東第一。」白皮書由中國平安通過調研全球金融科技市場發展規模、梳理全球政策發布情況、分析全球智慧財產權布局現狀後得出,以期為金融科技行業發展建言獻策,為企業培育、聯盟建立、市場化合作提供科學參考。白皮書稱,2017年以來,全球金融科技領域智慧財產權申請總量超過23萬,表現出了較高的智慧財產權布局活躍度。
  • 2018年我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量超九萬件 百度位列第一
    2018年我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量超九萬件 百度位列第一 站長之家(ChinaZ.com) 12月5日 消息:近日,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人工智慧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
  • 2019年PCT專利擠進全球前十背後 平安科技的專利養成史
    平安科技法律合規部總經理田甜認為,或許可以從平安近些年智慧財產權的發展脈絡來解答平安的新一面標籤。平安科技獲貫標認證2020年2月20日平安公布2019年度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的科技專利申請數量累計已達21383項。
  • 2019區塊鏈專利申請量全球性退潮,中國「統治力」增強
    2019年結束,互鏈脈搏統計了截至2019年12月底的區塊鏈專利申請情況,中國去年新增區塊鏈專利4488件,數量上再次成為全球冠軍。同期美國專利申請量551件。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申請量是中國的零頭。整體來看,2019年,全球區塊鏈專利申請熱度較前一年度大幅下降。英語區,2019年申請量較2018年下降了36.42%。當中,美國申請量下降39.78%。日、韓都有超過80%的降幅。中國2019年新增申請區塊鏈專利4488件,較2018年的6143件下降了接近27%,是主要經濟體中,降幅最小的。
  • 專家解析2019年中國專利申請量24年來首次下降原因
    原標題:質量大幅提升 對經濟發展支撐作用明顯提高   全球專利申請量10年來首次下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基準性年度報告《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顯示,2019年全球專利申請下降3%。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專利申請量的減少。如果不包括中國的數據,則全球去年的專利申請數將增長2.3%。
  • 機械設備行業發明專利申請量排行榜:中國中車第一
    來源:新浪財經相關閱讀證監會發布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新浪財經訊 中國的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類型。根據《專利法》的定義,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發明專利申請量反映了公司技術創新的活躍度。
  • 2018年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企業排行榜 超越BAT的是它!
    本文中,前瞻將結合2018年全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的發明專利量及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和強度情況,評選出2018年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企業TOP10。   我國專利申請和授權居全球第一,企業創新主體逐步提高   根據1月10日國家智慧財產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54.2萬件,共授權發明專利43.2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34.6萬件,國外企業申請並被授權的發明專利8.6萬件。
  • 人工智慧:基礎在創新,關鍵在專利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與市場發展的深度融合,人工智慧領域充分釋放出巨大的創新能量,我國該領域專利申請量呈現指數性增長,但其創新能力與專利質量是否匹配等問題常常被人們所關注。最近,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人工智慧中國專利質量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從多個維度揭示了我國人工智慧專利質量情況。
  • 2018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首位
    1月9日在京舉行的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傳來好消息:去年科技工作再創佳績,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支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創新型國家建設邁出新步伐。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強,主要科技創新指標穩步提升。全社會R&D支出佔GDP比重預計為2.15 %。
  • 專利總數量和商標申請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我國向智慧財產權創造...
    智慧財產權保護為何重要  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誌等智慧財產權,是關乎人類創新的智力勞動成果的專有權利。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法治觀念的逐步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  「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在於保護,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創新。
  • 中國專利申請量5年全球第一,李彥宏成為AI「牧羊人」
    如果現在全球選一個既具備經濟發展的活力又有活躍的科技創新氛圍的國家,那麼中國無疑是當前最有生命力和潛力的國家。特別是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更是不斷刷新過去的成績,讓世界意識到中國的強大存在感。
  • 華為5G專利申請量居第一名,證明了它在5G技術上確實有獨到的優勢
    據IPlytics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10月份,就5G專利申請量而言,華為、高通、三星分別位居前三名,它們的專利申請量分別為6372件、4590件、4052件,諾基亞以2690件位居第四名,LG以2666份位居第五名。 不過從已獲得的專利授權量來看,排名則有所不同。
  • 海外建5G實驗室,全球專利申請量超5萬+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了全世界,尤其是手機行業,近年來國產手機的崛起更是讓對手感到恐懼。12月18日著名調研統計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機銷量報告,TOP 6廠商分別為三星、華為、小米、蘋果、OPPO以及vivo,在排名前六的廠商中,國產品牌就佔了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