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內通過專利規模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專利質量的短板。但中國更應關注在新賽道、新標準下申請新型專利來構建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文 | 《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4月8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相關消息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近日公布的2019年專利、商標和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註冊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成為通過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下簡稱《條約》)途徑提交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
自1978年WIPO公布相關數據以來,美國的專利申請數量排名第一已持續了四十多年。而單純以專利數字計算:1993年時,中國向WIPO提交了1份專利申請;1999年時提交了276份;到2019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58990份,比美國多了1000多項。
「從成績角度來看,這一方面體現出了中國在創新領域的積累和投入取得了相關的績效。另一方面也證明了中國的創新正在邁入『規模性創新』階段、相關成果層出不窮。但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中國暫居第一背後,依然尚未形成具有原創性的專利競爭力乃至專利壟斷力,依然存在著專利轉化程度弱、對產業的附加值提升貢獻小的短板。如何通過創新轉化成產業能力、產品能力和議價能力,都仍面臨艱巨的考驗。」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鍾雄對《財經》記者解析稱。
4月9日,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正式公布,其中提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支持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等領域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市場化運營。」
數據要素的共享、開放、保護,加之技術市場將更好地利用沉澱在傳統科研院校的寶貴財富,將為中國的技術創新增添新的動能與可能。
最多不等於最強
分析該《條約》的含金量可見:中國相關企業及組織在向海外進行專利布局時,目前主要有兩大途徑,即《巴黎公約》(下簡稱《公約》)與《條約》。
前者全稱為《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於1883年3月20日締結,是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管理下的條約之一,其目的是保證某一成員國的工業產權(包括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權等)在所有其他成員國都得到保護。中國於1985年3月加入。
《條約》則是繼《公約》後專利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條約,於1970年6月在華盛頓籤訂,1978年6月1日起實施,由總部設在日內瓦的WIPO管轄,中國於1994年1月1日加入。根據《條約》規定,專利申請人可通過該途徑遞交國際專利申請,向多個國家申請專利。一旦通過申請獲得指定國家的專利授權,企業便可提高在相關國家的競爭力,同時可有效提升企業國際形象。因只有發明可通過《條約》申請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不能通過該途徑獲得保護(在國際商標註冊及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註冊領域,則分別有馬德裡體系及海牙體系)。
在2018年3月時,WIPO就在其相關年度報告中預測稱:中國預計將在3年內成為《條約》規範下的最大申請來源國。單純從數字角度來看:在過去20年中,中國通過《條約》系統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翻了200倍左右。
2019年則是過去十年中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一年,通過《條約》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在2019年增長了5.2%至26.58萬。位居中美之後的國家分別是日本、德國和韓國。分區域來看,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專利申請數量佔到了全球專利數的超過一半,佔比為52.4%。
「通過智慧財產權組織,中國迅速成長為國際專利申請的頭號申請國,這突顯了創新重心向東方轉移的長期趨勢。」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居裡(Francis Gurry)對此公開表示。
相關數據也折射了全球科技競爭的熱點領域:計算機技術所佔專利申請比例最高,達到8.7%,數字通信技術佔比7.7%,電子設備佔比7%,醫療技術佔比6.9%,測量技術佔比4.7%。從專利申請數的增長率來看,半導體和計算機技術的增長最快,增速都到達了12%。
雖該組織對中國在專利申請方面的成就表示認可。但接受《財經》雜誌採訪的多位國內相關研究認識亦提醒說:肯定成績之外,中國相關各界不應過度解讀專利申請數量全球第一的含義,應將申請量和授權率等指標結合在一起擠出「水分」,提升「含金量」。
據2020年1月初時公布的相關最新消息顯示:2019年前11個月,中國智慧財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達到371.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60.1億美元,同比增長19.2%。
一方面,為提升發明專利數量,中國已將其納入企業上市標準,鼓勵初創企業在研發方面投的投入。根據科創板上市的三項常規指標,「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是被認定為具有科創屬性的重要評判標準。
另一方面,「中國式的創新更多的是以規模取勝,這一點是由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創新能力水平所決定的。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的專利累計並不佔優,在國家和企業層面,都仍然面臨著發達國家巨大的專利壁壘。因為技術的趕超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短期內,通過專利規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專利質量的短板。但也應認識到:一方面,這種相對優勢不可能持續很久,價值也相對有限,為了保持數量增長而出現非理性的申請實無必要;另一方面,為了應對發達國家的專利壁壘,中國應從模仿式起步,但也更應關注在新賽道、新標準下申請新的專利來構建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曹鍾雄稱。
深圳的活力
進一步解析WIPO的相關數據,則可發現中國的《條約》專利申請亦存在地域性特點。
整體來看,據深圳市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消息顯示:2019年深圳全市PCT國際專利申請1.75萬件,已連續16年全國城市排名第一,佔全國總量30.63%,佔廣東全省總量70.61%。
此外,2019年時,深圳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也首次超越北京,位列全國首位;有效發明專利五年以上維持率穩居全國首位;對比重點國際創新城市(國家),2019年深圳的PCT國際專利申請公開量僅次於日本東京,領先於矽谷、紐約和以色列。
圖說:2019年深圳全市PCT國際專利申請1.75萬件,已連續16年全國城市排名第一。圖為深圳街頭的宣傳海報。《財經》記者 焦建/攝
深圳創新的背後,「是依託企業為主體,應用性和產業化的需求動力強勁。特別是以深圳核心城市,聚焦了一批科技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深圳一位科技創新管理界人士對《財經》記者解析稱。
深圳是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8年3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的實施,讓示範區的建設有法可依。除此之外,針對科技創新領域內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老大難」問題,深圳則於2019年3月1日起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智慧財產權保護條例》,這是中國首部涵蓋智慧財產權全類別、以保護為主題的地方法規。施行一年多來,深圳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被普遍認為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從公司角度來看:在2019年通過《條約》提交國際專利申請的企業當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下簡稱「華為」)以4411件申請排名第一。這已經是華為第三年佔據企業申請量榜首。排名第二的公司是日本三菱電機(2661份),而韓國的三星電子則排名第三(2334份)。
據《財經》記者獲悉:截至2019年底,深圳的美國公開專利被引用數排名第一的是華為的網絡設備專利;被引用數最高前十名當中,華為的專利佔據一半左右。
在專利申請公司前50強中,來自中國深圳的公司共有7家,比前一年增加2家,除華為之外分別為:平安科技(1691件,第8位)、中興通訊(1085件,第18位)、大疆創新(874件,第23位)、華星光電(654件,第31位)、騰訊(485件,第43位)和深圳傳音控股(476件,第45位)。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專利申請分類,是教育機構。在2019年全球PCT申請排名前50的教育機構中,共有14所中國大學,其中清華大學以265件位列中國教育機構之首,深圳大學以247件的申請數量位居全球第3的位置,僅次於加州大學系統和清華大學,超過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東京大學等。
中國自2008年起實施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高校取得的專利數量持續增長,甚至達到歐美高校的5倍以上,但是高校的專利轉化率卻普遍低於10%。以美國高校的專利轉化率為例,普遍在40%左右。相較之下,中國高校的專利還只是處於產出的高峰,並沒有真正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更加有力的支撐。
與國內其他高校相比,深圳大學在扶持創新方面的成績並非曇花一現:在2018年時,深圳大學PCT申請公開數量201件,位列全球高校第3位、中國高校第1位。近年來,深圳大學則通過加大與企業開展協同創新、集成攻關,創造出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智慧財產權。作為支撐,深圳大學於2017年時啟動了《智慧財產權標準化管理》工作,從智慧財產權權屬認定、智慧財產權申請保護、智慧財產權轉化流程、智慧財產權分配機制、智慧財產權獎勵辦法、信息披露、保密性審查以及智慧財產權檔案管理等實現全方位管理。
不僅如此,該校還建立了「智慧財產權雲平臺」,從專利的申請、實審、信息查詢、資助、運營等全過程,統一管理,大大減少了科研人員工作量。圖書館專門組建學科情報研究團隊,依託圖書館購買的專利資料庫等資源,方便教師進行PCT專利的申報。其也修訂了科研獎勵辦法,出臺了《深圳大學智慧財產權獎勵辦法》,對取得PCT申請國際檢索報告進行獎勵,為促進成果轉化,該校在2010年就出臺了《深圳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辦法》。
「從宏觀來說,面對更加複雜的國際發展環境,如何把創新推向深入,如實現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跨越,正成為緊要課題。從微觀上看,我國企業和研究機構要繼續奮發有為,扭轉在核心技術領域常常遇到的被動局面。」新華社在近期的一篇相關評論中指出。
深圳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的公司及高校在科技創新角度方面到底有哪些值得吸取的本土化經驗,值得繼續深入研究。」前述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