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是「小天才」「小機靈鬼兒」,盼望著自己的孩子天賦異稟,聰明伶俐。
但聰明和聰明也不同,有的孩子是「真聰明」,懂事乖巧,讓家長又驕傲又省心,但有的孩子卻是「假聰明」,小時蒙蔽父母,時間長了害了自己還不自知。
如果家長不能從小分辨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長大後一事無成不說,可怕的是誤入歧途,走上邪路。
有個朋友的女兒樂樂,從小長得高挑漂亮,家裡很是寵愛,養成一副大小姐脾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公主病」。
進入小學後,樂樂也享受眾星捧月的快感,用大方的零花錢吸引了一大幫的小朋友,組成了所謂的小團體,要是有小朋友不順她的心意,樂樂就帶著她的小團體排擠他人,恃強凌弱。
班主任找過朋友說起樂樂的情況,朋友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還覺得樂樂這是有當領導的天賦,組織能力強,將來一定能夠幹成一番事業不受制於人。
久而久之,樂樂越來越強勢霸道,升入初中後更是發展成校園霸凌中的一員,險些被開除,因為要維持小團體成員的推捧需要零用錢,樂樂甚至從爸爸媽媽那偷錢。
進入高中後,這些情況變本加厲,樂樂因為聚眾鬥毆被學校開除。朋友為此以淚洗面,直言自己太后悔了,沒有從小正確教育樂樂,釀成今天的惡果。
其實樂樂小時候,就有很多人提醒過朋友,應該教育樂樂不要這麼霸道,但朋友始終認為這是樂樂天賦異稟有領導才能,聰明精明,還經常給她講一些名人離經叛道的故事,沒有管束。
沒想到樂樂並不是真的有當領導的才能,反而自傲自大,以自我為中心,最後把自己害得很慘。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深的,卻也最容易當局者迷,看不清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問題。
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通過不斷地分析和對犯罪心理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罪犯從小就有了端倪,養成一些惡劣的壞習慣,又沒有受到正確引導,最終導致他們走上了違法犯罪這條道路。
李玫瑾教授一直呼籲:家長要抓住孩子早期教育的關鍵時期,識別孩子的真實想法,看透孩子是真聰明還是假聰明。
有些孩子有點小聰明,外向又嘴甜,發現甜言蜜語可以哄得老師的誇獎,父母的獎勵,親戚朋友的小禮物,嘗到了甜頭更愛油嘴滑舌,投機取巧。長大後,沒有學本事的心思,一心想像小時候一樣靠著溜須拍馬前進。
但這樣的假聰明就像稀鬆的一盤沙,風一吹就散了,成不了氣候,而有些孩子比較內向,也比較踏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有真本領傍身,幹什麼成什麼。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喜歡認真聽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講座,因為她講的很多道理,都不是空話,而是根據真實事件推敲而來的,也就是我們說的「血的教訓」。
她曾在一次講座中發出感嘆,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假聰明」,蒙蔽父母的同時也誤了自己。真正的聰明,應該是寬容、善良的,行正道,做正事,不搞旁門左道,這樣的孩子心眼明正,長大後也不能不被眼前蠅頭小利迷惑。
聰明孩子能夠控制情緒、解決問題,而不是想方設法避開問題。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氣的孩子是真聰明,他們知道亂發脾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應該求助該求助的人。
育兒路上,沒有一件事是小事。有些家長只知道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興趣班,卻把管教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全權交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機會,給了孩子耍心機的可乘之機。
【一】立好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必須從小給孩子立下界限的概念,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一定要說清楚。比如有的孩子好說謊,有的孩子會拿父母的錢,更有的孩子一言不合就打其他小朋友,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母沒有在他們心中,立下分明的界線。
【二】做好情商啟蒙
智商來自先天,情商卻是可以後天培養的,而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抗壓能力等,在進入社會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很多都來自於童年父母的情商培養。特別是在現在複雜的社會,有時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其實,不管孩子是天才還是平凡人,活潑還是內向,只要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就是爸爸媽媽最開心的事。
留言板話題:你家孩子是不是「假聰明」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