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國臺灣漫畫大師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了。從此紅塵再無蔡志忠,佛門多了一個釋延一。
小的出於對延一的景仰,拜讀了許多他出家前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一本《《金鋼經》解密》的書;當翻開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這本書序下的一句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延一在序中講述了他收藏的一張唐卡裡,有一個喇嘛獨座畫前專心一意畫畫的情境。後來,他體會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好處,因而愛上的孤獨,享受著孤獨,感覺到自己在獨處的時候,像 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人的存在,故常常這樣不由自主的感嘆生命的美好。後來,他時常一個人獨立完成許多事務,曾經有過42天不開門,關在屋子裡完成一件工作的「記錄」。
延一在序中說他是看到五祖弘忍講過「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句話而受到啟發的。當小的讀到這裡的時候,立馬就想到這句話出自於《佛遺教經》,原句是「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五祖弘忍也只是引用佛陀的話而已。不過,佛經那麼多,浩如煙海,延一沒讀到原句出處倒也不足為奇,重要的是他受到了這句話的啟發,應用到日常和工作中並且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的也受到《《金鋼經》解密》這本書的影響,重溫了《佛遺教經》這部經,讀著讀著就淚流滿面起來。
佛陀在《佛遺教經》裡對眾弟子作最後的教誨,第一句就是叮囑眾弟子要以戒為師,接著他教誨著說:「心才是我們的主人,因此大家應當好好制約自己的心。如果把心專注在一個地方的話,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
「人之所以沉於苦海,其根源在於受到世間的種種貪慾的束縛,所以大家應當學會遠離。」
「如果是欲望多的人,往往因為貪求利益的緣故,帶來的苦惱也非常多;相反,欲望少的人,內心就會坦然無求,就不必奉承別人,就不會被六根境界束縛,為人處事就處處遊刃有餘。如果一個不知足的人,即使置身於天堂之中也不會覺得稱心如意,雖富猶貧;相反,一個知足的人,即使躺在地上也會覺得平安和快樂,雖貧也富。」
「倘若(我們的)心能制之一處,就不會再散亂了,就能降伏自己的心。能夠恆常精進的話,就好比水滴石穿,沒有什麼是辦不成的。」
「(你們)應當知道這個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生滅無常的,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緣滅,其本質都必然逐漸走向衰敗和毀滅,世間萬象都是如此。所以,有相會就必定會有分離,大家都不要為我的入滅而感到憂傷懊惱。」
佛陀作完最後的教誨後就入滅了,這是多麼慈悲啊,毫無保留地教誨著眾生,一生都是為了眾生著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讀來怎能不教人落淚呢?
佛陀在《佛遺教經》中強調的「制心」,就是教誨我們要守住自己這顆心,不隨外界的種種欲望而轉動。六祖慧能當年就是因為在風幡公案裡一句「仁者心動」語驚四座,講的也是「不要心動」,告訴人們要懂得制心,不管外界如何轉變,都不要受到任何影響。
何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呢?《陰符經》有這麼一說:「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 返晝夜,用師萬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把力量放在一個點上,能量會放大十倍;如果連續三個晝夜都這樣做,能量會放大萬倍。如果我們能夠把心集中在一點的話,發出的能量就會很大;如果又 能夠持之以恆,對著一個目標待續作用就會產生水滴石穿的效果;如同一盞燈,把所有的光集中到一點,發射出去就會既遠又亮,像雷射一樣能夠穿透許多事物。
佛陀在《佛遺教經》裡本來是教人修行,本意是若能「制心一處」,把心定在一處,就得定了,要證得涅槃、悟道成佛也並不是可能的事。「制心一處」就是入定,有淺深差別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越是「專一」,效用就越大。
小的之所以以延一的例子為引,是因為他活學活用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句話,受到這句話的啟發並應用到工作當中取得了非凡成就。小的覺得,我們也可以從這句話得到一些啟迪;我們平常總是覺得成事太難,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的欲望太多、心太散亂了的緣故,倘若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也能「制心一處」,則「無事不辦」啊。
佛門不打妄語,佛陀更不會打妄語。如此看來,我們平常說的專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會神、感情專一等等,都是通向「無事不辦」的法門啊。
因此,當我們平常生活中感到生活不美滿、事情難辦、事業遇到瓶頸、感情追不到手等等的時候,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沒能「制心一處」了,如果一個人慾望越多、想法越多、心太散亂的時候,往往不會覺得美滿和都難以成事。你說呢?
以上是小的讀《佛遺教經》的心得,引薦給大家,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編撰: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