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2020-12-13 然好

最近,我國臺灣漫畫大師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了。從此紅塵再無蔡志忠,佛門多了一個釋延一。

小的出於對延一的景仰,拜讀了許多他出家前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一本《《金鋼經》解密》的書;當翻開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這本書序下的一句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延一在序中講述了他收藏的一張唐卡裡,有一個喇嘛獨座畫前專心一意畫畫的情境。後來,他體會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好處,因而愛上的孤獨,享受著孤獨,感覺到自己在獨處的時候,像 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人的存在,故常常這樣不由自主的感嘆生命的美好。後來,他時常一個人獨立完成許多事務,曾經有過42天不開門,關在屋子裡完成一件工作的「記錄」。

延一在序中說他是看到五祖弘忍講過「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句話而受到啟發的。當小的讀到這裡的時候,立馬就想到這句話出自於《佛遺教經》,原句是「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五祖弘忍也只是引用佛陀的話而已。不過,佛經那麼多,浩如煙海,延一沒讀到原句出處倒也不足為奇,重要的是他受到了這句話的啟發,應用到日常和工作中並且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的也受到《《金鋼經》解密》這本書的影響,重溫了《佛遺教經》這部經,讀著讀著就淚流滿面起來。

佛陀在《佛遺教經》裡對眾弟子作最後的教誨,第一句就是叮囑眾弟子要以戒為師,接著他教誨著說:「心才是我們的主人,因此大家應當好好制約自己的心。如果把心專注在一個地方的話,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

「人之所以沉於苦海,其根源在於受到世間的種種貪慾的束縛,所以大家應當學會遠離。」

「如果是欲望多的人,往往因為貪求利益的緣故,帶來的苦惱也非常多;相反,欲望少的人,內心就會坦然無求,就不必奉承別人,就不會被六根境界束縛,為人處事就處處遊刃有餘。如果一個不知足的人,即使置身於天堂之中也不會覺得稱心如意,雖富猶貧;相反,一個知足的人,即使躺在地上也會覺得平安和快樂,雖貧也富。」

「倘若(我們的)心能制之一處,就不會再散亂了,就能降伏自己的心。能夠恆常精進的話,就好比水滴石穿,沒有什麼是辦不成的。」

「(你們)應當知道這個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生滅無常的,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緣滅,其本質都必然逐漸走向衰敗和毀滅,世間萬象都是如此。所以,有相會就必定會有分離,大家都不要為我的入滅而感到憂傷懊惱。」

佛陀作完最後的教誨後就入滅了,這是多麼慈悲啊,毫無保留地教誨著眾生,一生都是為了眾生著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讀來怎能不教人落淚呢?

佛陀在《佛遺教經》中強調的「制心」,就是教誨我們要守住自己這顆心,不隨外界的種種欲望而轉動。六祖慧能當年就是因為在風幡公案裡一句「仁者心動」語驚四座,講的也是「不要心動」,告訴人們要懂得制心,不管外界如何轉變,都不要受到任何影響。

何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呢?《陰符經》有這麼一說:「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 返晝夜,用師萬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把力量放在一個點上,能量會放大十倍;如果連續三個晝夜都這樣做,能量會放大萬倍。如果我們能夠把心集中在一點的話,發出的能量就會很大;如果又 能夠持之以恆,對著一個目標待續作用就會產生水滴石穿的效果;如同一盞燈,把所有的光集中到一點,發射出去就會既遠又亮,像雷射一樣能夠穿透許多事物。

佛陀在《佛遺教經》裡本來是教人修行,本意是若能「制心一處」,把心定在一處,就得定了,要證得涅槃、悟道成佛也並不是可能的事。「制心一處」就是入定,有淺深差別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越是「專一」,效用就越大。

小的之所以以延一的例子為引,是因為他活學活用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句話,受到這句話的啟發並應用到工作當中取得了非凡成就。小的覺得,我們也可以從這句話得到一些啟迪;我們平常總是覺得成事太難,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的欲望太多、心太散亂了的緣故,倘若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也能「制心一處」,則「無事不辦」啊。

佛門不打妄語,佛陀更不會打妄語。如此看來,我們平常說的專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會神、感情專一等等,都是通向「無事不辦」的法門啊。

因此,當我們平常生活中感到生活不美滿、事情難辦、事業遇到瓶頸、感情追不到手等等的時候,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沒能「制心一處」了,如果一個人慾望越多、想法越多、心太散亂的時候,往往不會覺得美滿和都難以成事。你說呢?

以上是小的讀《佛遺教經》的心得,引薦給大家,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編撰:然好

相關焦點

  • 制心一處,臻於至善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使命,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回答,在平凡生活中盡力發揮創造力,同時感知最讓自己有激情的方向,然後朝這一領域深入下去,為社會的利益和進步努力。人生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但要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即知道怎樣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追隨本心,不刻意追求,才是最精妙的為人處世之法。楊絳說過:「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跌倒,不用傾軋排擠,可以抱起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 講經:佛遺教經講記 (勉求出離) | 聖嚴法師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講於紐約象岡,林孟穎筆錄)  附錄  佛遺教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  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佔相吉兇、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  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  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
  • 制心一處,無事不成
    這樣就不容易導致心慌等。但是如果氣沉不下去,腿就會容易麻,心會容易亂,身體會比平時更緊了。對治的方法是:打坐時要多晃海,先把身體調伏了,就能坐住了。問:我把眉間的慧眼和觀頭頂的蓮花融合在了一起了,這樣不知對不對?答:這也沒有什麼對錯,放在一起是一層功夫,分開又是一層功夫。
  • 一個人,把自己的身心,專注在這一個地方,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一個人,把自己的身心,專注於在一個地方,就沒辦不到的事。1、保持素心,全神專注於自身的目標。《易經》履卦說:「初九,素履往,無咎。」素,是質樸無華,一件事的本質,人的本色。素履往,向著目標前進,簡單專注於,不為物累,不為情遷,這般輕裝前行,才能夠達到自身的夙願和初心。始終保持一顆素心,全神專注於自身的目標,是做事的最基本功夫。
  • 佛教:生活不如意時,牢記這兩句話,福氣自然來!
    萬事稱心如意,不過是我們凡夫俗子的一廂情願,《佛說八大人覺經》有言:「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成住異滅,是娑婆世界亙古不變的道理,上至朝代興衰更迭,下至凡夫生老病死,都不能出離此規律。同樣的,人生不可能永遠雄踞山巔,也不會永遠身處低谷。當生活不如意時,牢記下面兩句話,福氣自然來。
  • 升米恩、鬥米仇——是無慚無愧生起得太快
    如果你後來發現他已經恢復了勞動能力,你不救濟他了,他就會對你記仇。這是因為,對方把原本你愛心資助的東西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鬥米恩,石米仇。指的就是對別人的幫助,讓其形成了依賴,由感激變成了理所當然,以至於最後成仇。為什麼會如此呢?這是無慚無愧生起得太快,馬上把別人的幫助合理化了。
  • 佛教:生活不順時,心中默念這3句話,好運自然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遇到不順,可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佛法講究出世,為何也來談生活呢?其實,這是對佛法的誤解,因為佛法既有世間的事相,更有出世間的智慧。「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學佛人所要做的,就是以出世間的智慧,去體察世間的事相。通俗來講,就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 698分北京文科狀元家教經:放養可以,但必須以這一點為前提!
    考察這個女孩的成長史家教經,去尋找學霸長成的促進因子,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通過這些學霸們自身和家庭因素的分析,得到可以複製的培養模式,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在一般家庭裡,父母都無一例外地要求孩子勇爭第一,可是,在胡天惠的家庭裡,父母特別是他的父親,卻一直要求女兒不要勇爭第一,學會放鬆自己。
  • 廈門求姻緣最靈的寺廟,平時不收門票,為支援疫情防控捐200萬
    不收門票的廈門必去之地如果不是疫情,廈門南普陀寺永遠都是人山人海的地方。始建於唐朝的南普陀寺,寺廟依山面海,居於鷺島名山五老峰前,這裡更有廈門八大景之一的「五老凌霄」,隔壁就是中國最美校園的廈門大學。環境優美,四季常青。國內很多久負盛名的寺廟會收門票,但廈門南普陀寺是免費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