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平江鄉友網,為您推送平江各類歷史文化資訊
作者:何 卿 徐校雄
2013年12月,平江縣委宣傳部組織了一次關愛抗戰老兵的活動。受童市鎮政府的委託,我有幸採訪了參加本次活動的白花村凌南青老人。在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中,凌南青那起伏跌宕、富於傳奇的人生經歷像革命歷史畫卷一樣一幅幅在我們的眼前展開來……
一、出生於革命家庭,9歲加入童子團,13歲參加紅軍
凌南青, 1922年10月11日出生,原恩溪鄉(現童市鎮)白花村人。凌南青於出生於一個革命家庭,父親凌雲漢是平江的革命烈士。1927年,凌雲漢在家鄉白花尖水碓洞創建了恩溪鄉第一個農民協會,在黨的領導下,他帶領廣大農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武裝鬥爭。
1930年湘鄂贛蘇區成立後,恩溪成了蘇區核心地區。蘇區實行全民皆兵,青壯年大都參加了正規紅軍,年紀稍大的男性一般是赤衛隊和遊擊隊隊員,少年兒童則全部加入了童子團(兒童團)。
受革命家庭的薰陶,凌南青8歲入列寧學校(蘇區小學),加入了童子團。「當時,我們的任務一是讀書;二是為黨組織在村裡召開會議時替他們站崗;三是喊口號、貼標語搞革命宣傳。」談到在童子團的經歷,凌老禁不住高聲唱起童子團時的革命歌謠:「紅孩兒,笑哈哈,來讀書,來革命,努力讀書!努力革命!」「天地間,人最靈,創造者,工農兵……」他說,這都是蘇區政府派教師教會他們的,這些歌謠,他一輩子都不會記憶。
1930年,凌老的父親凌雲漢任中共平江縣楊晉區區委書記。1935年初,調任中共詠生縣委組織部長,參與領導全縣的遊擊鬥爭。在艱苦的鬥爭歲月中,凌雲漢與湘鄂贛蘇區和紅十六軍(師)的領導人高詠生、徐剛彥、塗正坤、駱奇勳、魏平等同志結下深厚的革命情誼,他們經常到恩溪的凌雲漢家開會,商討鬥爭策略。少年英俊的凌南青深受這些革命先輩的喜愛,他們經常將凌南青抱到馬背上玩。
1935年,紅十六師48團團長魏平來到恩溪凌雲漢的家裡,執意將凌南青帶到身邊擔任警衛員,當時,凌南青年僅13歲。魏平將凌南青抱上馬背時對凌雲漢說:「現在是我保護他,將來靠他來保護我!」
這樣,凌南青便隨魏平來到十六師,當上了魏平的警衛員,正式成為一名紅軍戰士。
二、麥市突圍,他與紅軍隊伍失散。回到家後,他親眼目睹父親被反動派槍殺
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長徵後,湘鄂贛革命根據地遭到敵人優勢兵力的包圍,損失慘重。
1935年上半年間,在廣大指戰員的努力下,紅十六師在湘鄂贛邊界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紅十六師迅速發展到5000人。
1935年5月,省級機關隨紅十六師轉移到南江和虹橋相接的中坪地區,凌南青隨魏平來到中坪,此時,魏平任紅十六師副師長。國民黨軍震驚於紅16師的壯大和連續作戰的勝利,將進攻中央蘇區的主力湯恩伯、樊松甫等部調至湘鄂贛邊區,會同湘軍何鍵的部隊,建立了一個大包圍圈和三道封鎖線,向湘鄂贛省黨政軍機關及紅16師的集中地實施大舉「清剿」。
6月底,湘鄂贛省委、省軍區在平江長慶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堅決突出重圍。7月中旬,紅16師突向修水渣津西北一線時,遭到敵幾道碉堡火力的嚴密封鎖,遭受巨大損失之後,一道封鎖線也沒有突破,向東突圍失敗。
16日夜,紅16師決定分3路向北面通城麥市突圍:徐彥剛、明安樓率46團為中路;方步舟、魏平和鍾期光率48團為左路;傅秋濤、嚴圖閣、劉玉堂率領的省委機關和47團為的右路。左路和中路於黎明前順利渡過麥市河,右路被敵軍發現,未能突過河去。
由於凌南青身體尚未發育成熟,體力不支,渡過麥市河後,未能跟上隊伍。
與隊伍失散後,凌南青在九嶺山區流浪了一段時間。不久,便從通城一路乞討到南江鎮。在南江鎮,走投無路的凌南青被馬古寺收留。
在南江放了四個多的牛後,他回到恩溪。他一回到家裡,母親就告訴他,父親被捕。
原來,在縣委機關向河東方向轉移時,為了使縣委不受拖累而迅速安全轉移,身患嚴重痢疾病的凌雲漢主動要求留下。不久,被搜山的敵軍發現逮捕。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企圖通過下達不殺的赦令勸降,遭到嚴詞拒絕,國民黨反動惱羞成怒,遂決定在鍾洞羊源洞處決凌雲漢。
凌雲漢犧牲時,凌南青和母親就躲在羊源洞的山上,他親眼目睹了父親犧牲的經過——子彈從後頸射入,從頭部穿出。
他母親帶著他,含淚就地埋葬了父親。
三、失散回家後,他在姑媽的帶領下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埋葬父親回到因溪後,以吳桃秋為首的挨戶團將凌南青當紅軍家屬抓捕。由於他們對凌南青參加紅軍的事情並不知曉,在大糙道士姚念希等人的擔保下,凌南青被保釋出來。此時,母親因躲避反動派的追捕,不知逃往何處。凌南青孤身無依,只好跟著姚念希學做道士。
湘鄂贛省委和十六師於麥市突圍後,鍾期光和魏平率48團一路轉戰鹹寧、鄂城、陽新,後轉移至龍角山隱蔽, 11月回到黃金洞時,僅剩下十幾個幹部和少數戰士。
到黃金洞不久,魏平師長得知凌南青與部隊失散後回到恩溪,便派人與當地黨組織聯繫,將他接到黃金洞。
在反動派的圍剿下,湘鄂贛革命根據地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為了適應對敵鬥爭的需要,省委領導分散到各地開展遊擊鬥爭,紅十六師則以部分兵力開赴外線活動,以突破敵人的清剿。
1936年底,魏平副師長率紅十六師一部在修水、武寧、銅鼓一帶開展遊擊戰爭。在由武寧至修水途中,部隊被打散。失散後,凌南躲過反動派的追查,沿武寧、修水至平江的山路,返回平江。魏平同志在途中收集部隊後,在進攻銅鼓沙洲頭敵軍雕堡時英勇犧牲。
凌南青回到平江後,與姑媽凌迪然取得了聯繫。他姑媽迪然也是共產黨員,看到凌南青已無家可歸,便將他帶到東坑,一起為黨做聯絡工作。當時,東坑是詠生(平江)縣組織的活動中心。湘鄂贛特委塗正坤、曾金聲等人經常到姑媽家來召開秘密會議,開會時,凌南青就為他們放哨。
1939年6月「平江慘案」發生後,革命工作的環境進一步惡化,共產黨員不斷遭到捕殺。10月,挨戶團包圍東坑,凌迪然帶著凌南青從後門撤向山中。因凌迪然懷孕在身,行動不便,在敵人快要接近他們的時候,她推開凌南青,將敵人引向自己,壯烈犧牲。這是凌南青第二次親眼看到親人被殺害。
姑媽凌迪然犧牲幾天後,共產黨員黃丹桂遭敵人追捕逃到東坑。凌南青即帶著黃丹桂躲到梓木尖荒坡裡。在跳下一陡坡時,黃丹桂頭撞在竹樁上,尖銳的竹樁將他上嘴唇的人中劃開,血流如注。為了讓黃丹桂得到救治,凌南青將他帶到丈古亭王大嫂家,進行了簡單的包紮。之後,又將他送到水碓洞共產黨員黎介保家修養。兩個月後,黃丹桂的嘴巴才告痊癒。「黃丹桂離開水碓洞之後,我再也沒有得到過他的音信,估計後來他也為革命獻出了生命①。」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為了保存革命力量,1940年6月,湘鄂贛特委接到上級命令,將特委、平江縣委均撤回省委。特委書記駱奇勳調省委任職。駱在離開平江前,來到恩溪,委託凌南青幫他把手槍藏到一個可靠的地方。凌南青與駱奇勳一同來到水碓洞大灣裡嚴確清的家裡,三人將駱的手槍埋在嚴確清家的牛欄裡。
駱奇勳離開平江不久後,平江各級黨的組織完全停頓。凌南青失去了最後一個「家」,從此,他便成了一個真正無家可歸的孤兒,他只好又回到白花村。
四、被抓壯丁,走上了抗日前線,參加過兩次長沙會戰
1938年,日軍佔領武漢,年底,日軍沿粵漢鐵路南下,佔領嶽陽,平江成為第九戰區抗日的前沿地區。
1940年8月,凌南青回到白花村不久,便被吳秋桃等人盯上。由於當時地方各保甲完不成徵兵任務,吳秋桃等人便將凌南青充作壯丁,強行送往國民政府的平瀏綏管區。凌南青小時候在蘇區的列寧學校啟過蒙,能讀懂花名冊,綏管區便安排他在平江縣城做接送兵的工作。在綏管區幹了一年後,1941年6月,他被編入楊森的27集團軍第4軍,走上抗日戰爭戰場。凌南青在軍中擔任機槍手,和他一同在班當兵的有虹橋人鄧師古。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開始。駐防在新牆河一線的第4國即遭到日軍優勢兵力的進攻。
在日軍強大的炮火進攻下,國軍幾無還手之機。由於雙方力量懸殊,新牆河一線的陣地很快被突破,第4軍只得以少數兵力遲滯日軍的進攻,將主力撤至雙石洞、洪源洞一帶側翼陣地待機。汨羅江陣地被突破後,第4軍經岑川梅仙撤至甕江。日軍攻陷甕江、金井後,鄧師古英勇犧牲,凌南青所在部隊被打散。隨後,第4軍南下瀏陽,凌南青被後續的第58軍收容。
10月,日軍全線北撤,第九戰區全線反擊。凌南青隨部隊追殺日軍,從平江直至嶽陽縣的黃岸市。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為了策應香港及南洋方面的作戰,發動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當時,第20軍駐守在新牆河南岸的縱深陣地。日軍突破新牆河防線後,為了防止第20軍被日軍包抄殲滅,第九戰區司令薛嶽急令第20軍、58軍向東南山地撤退,從側翼牽制敵軍。之後,第20軍又奉命馳援九嶺地區。12月底,部隊在九嶺與日軍激戰,凌南青身負重傷,等他醒來時,部隊已不知去向。在當地老百姓的幫助下,凌南青得到救治。兩個月後,他回到恩溪。
五、解放後,他從未對人提起過參加紅軍的經歷。1984年,經平江前縣委書記駱奇勳證明,他失散老紅軍的身份才得以確認
回到恩溪之後,為了避免再次抓丁,他逃到詠生的周坊村,替人打短工。因幹事賣力,凌南青深得僱主的喜歡。一餘姓僱主將女兒餘正英許給他,他便在周坊了結婚。
周坊離恩溪不遠,1946年,保長吳秋桃得知凌南青在周坊落戶,準備到周坊捉拿他。姚念希得知消息後,立即告知凌南青。凌南青即潛往清水凌氏宗詞。
解放後,他回到恩溪。清匪反霸時,殺害父親的吳秋桃、吳雁橋、吳苦桃、吳紹泉等人被人民政府鎮壓。在鎮壓反革命的公判大會上,人民政府請他擔任審判長。在宣布執行槍決反革命的時候,他黙黙地向父親、姑媽、魏平等革命先輩禱告:反動派已被打倒,人民政權已經建立,讓他們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息。
1954年,凌南青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他被任命為白花大隊大隊長。
凌南青一家有6位親人為革命犧牲:父親、伯伯、叔叔、三位姑媽,他是革命烈屬的後代。但作為失散紅軍的經歷,他從未向人提及。1984年,曾在革命戰爭時期擔任縣委書記、湘鄂贛特委書記有駱奇勳來到平江。當時,平江在冊的紅軍失散人員的尚有兩百多人,但與縣委、特委關係密切的革命同志已所剩無幾。當駱奇勳得知凌南青健在的消息後,立即趕赴恩溪,兩位老戰友在闊別40多年後終於重逢。他們一同來到水碓洞大灣裡,在嚴確清家的牛欄裡挖出了駱奇勳臨走時埋下的手槍,凌南青紅軍時期的傳奇的革命經歷才為世人所知,他的失散老紅軍的身份才得以確認……
「要吃辣椒不怕辣,要當紅軍不怕殺;刀子架在脖頸上,砍掉腦殼碗大疤……」
現在,凌老已年屆92歲,但依然精神矍鑠,談起革命往事,唱起熟悉的革命歌謠,他依然鬥志昂揚……
注釋:①黃丹桂於1940年由黨組織安排,搬至江西抗日前線,後為革命犧牲。已收入平江革命烈士英名錄,見《平江人民革命史》第671頁。
(作者何卿系平江縣第十一中學教師,徐校雄系平江教育局幹部)
【更多內容】
【民間藝術】破 篾
記憶裡的紅薯粉
每日為您推送最有趣、最讓你耳目一新的內容。
長按二維碼關注 平江鄉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