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紅軍失散人員範石秀進城記

2021-01-10 中國江西網贛州頻道

  2月24日,正是紅軍失散人員範石秀100歲生日。當天,範石秀在兒孫們的幫扶下坐上了孫子的汽車,從興國縣均村鄉中洽村家裡,來到20多公裡外的均村圩鎮,親戚朋友們在酒店裡準備了一臺豐盛的壽宴,為她慶祝百歲生日。

  當天中午壽宴後,範石秀在孫子、孫媳的陪同下,高興地坐上孫子的汽車前往在興國縣城紅軍樓的新家。

  範石秀是一位紅軍失散人員,蘇區時期曾在當時的均村區參加革命,後調到位於瑞金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財政部工作。紅軍長徵後,範石秀又回到家鄉繼續從事革命工作。

  黨和政府沒有忘記範石秀。一直以來,範石秀享受到江西省優撫對象定量補助。今年70歲的範石秀繼子黎敬糧介紹,範石秀每季度享受優撫對象定量補助3000元,還享受到政府發放的高齡補貼、農村醫療保險等政策。

  「我16歲就參加革命工作,由於沒有文化,在(臨時中央政府)財政部工作時,領導就讓我去紅軍夜校學文化。」範石秀仍然對蘇區時期的工作記憶猶新。她向記者介紹她第一任丈夫就因為她參加革命工作怕受牽連而離婚,家公因此對她非常刻薄。「我也常跟他們作鬥爭,在他們家我只好『唱獨角戲』。後來嫁到黎家,丈夫黎愛民很支持我參加革命,他也參加了革命工作。現在的兒子雖然是過繼來的,但和自己生的一樣,後輩待我很好。」範石秀雖已百歲高齡,卻能扶著凳子自己行走。歷史遠去,她仍抹不去那些艱苦歲月,把這些陳年記憶一一告訴記者。

  在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中,黨和政府為老紅軍遺孀、紅軍失散人員等送去了親切的關懷,興國縣特地在縣城建設了紅軍樓,讓每一位老紅軍遺孀、紅軍失散人員等住上新房。2014年12月,由政府出資建成的紅軍樓交付使用,興國縣民政部門為範石秀送去了新房鑰匙。

  黎敬糧介紹,範石秀近30年沒有再赴均村圩,40多年沒有去興國縣城。眼看著要進城居住了,兒孫們為範石秀準備了兩天,裝了幾大箱行李。

  2014年除夕前,範石秀孫子購買了新家具,計劃2015年春節後為奶奶慶祝生日,並帶奶奶進城居住。「黨和政府這麼關心,但奶奶年齡大了,我們決定由我們夫妻倆到縣城照顧好奶奶的一切。」從陝西嫁過來的範石秀孫媳告訴記者。

  2月24日下午,範石秀頭一回坐孫子汽車行駛60多公裡,終於來到紅軍樓的新家。範石秀摸摸光亮的牆壁、漂亮的家具,雖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但為眼前這套100多平方米的新房高興。

  她驚訝地問孫子:「哪來這麼多錢,建了這麼好的房子?」當孫子告訴她是黨和政府對她的關心,專門為他們這樣的革命先輩建的新房時,範石秀接連說:「沒有想到啊,沒有想到。」(記者蕭森)

相關焦點

  • 市領導慰問紅軍失散人員及紅軍家屬
    市領導慰問紅軍失散人員及紅軍家屬 www.gxbszx.gov.cn  2011-03-13 22:04  閱讀:479073次  作者:覃新嬋  編輯:  來源:廣西百色政協網
  • ...在鄉西路軍紅軍老戰士、紅軍失散人員)、帶病回鄉退伍軍人...
    文 / 爾東琛2020-08-01 12:42:42來源:FX168 【@退役軍人:今起部分退役軍人撫恤金再提高、全國統一換發殘疾軍人證等4種證件】根據退役軍人事務部、財政部日前發出的通知,從2020年8月1日起,傷殘人員(殘疾軍人、傷殘人民警察
  • 失散紅軍,不能忘記的迭部記憶
    尼瑪才讓的爺爺肖光勝是位紅軍老戰士。肖光勝有一把軍號,一直珍藏在自己的房間裡,從來不讓別人碰。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把軍號拿出來,仔細地擦拭一番。尼瑪才讓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達拉鄉崗嶺村村民,他至今保留著爺爺的紅軍老戰士光榮證。這個紅色封皮的證件,由迭部縣民政局頒發。
  • 紅軍激烈的第三次反圍剿,三位師長犧牲興國,建國後下屬重返緬懷
    1931年7月,不甘心前兩次"圍剿"失敗的蔣介石,調集30萬大軍,採取"長驅直人"的戰術,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圍剿",當時,紅軍高層領導率領3萬紅軍,從福建建寧千裡回師江西興國,以寡擊眾,連戰連捷,一舉粉碎敵人的第三次"圍剿"。
  • 他參加過長徵,外號「三共產」,是黃平縣唯一健在的失散紅軍,101歲
    他15歲加入紅軍隊伍,17歲參加長徵,曾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為中國解放事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還曾被人送外號「三共產」,是黃平縣目前唯一健在的失散紅軍戰士,他的名字就叫馬崇德。1932年,15歲的馬崇德在南昌參加戰鬥,被紅軍俘虜後,加入了紅軍隊伍。1934年,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徵,17歲的馬崇德隨紅軍一起長徵。長徵途中,馬崇德在湖南湘江戰役中腳部受槍傷,但是他強忍疼痛,繼續前進。當他隨軍長徵到貴州黃平縣黃飄鄉蒙加村鳳凰山時,傷口潰爛,加之身體極度虛弱,馬崇德便昏倒在了一塊田角邊,被當地苗族同胞沈光健所救,居住在沈光健的家裡。
  • 評論|築起守護失散人員的長城
    在一場場認親大會上,失散人員重回故鄉,失散家庭破鏡重圓,場面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與親人失散,對於家庭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使家庭每天處在牽腸掛肚、日夜焦灼的心情之中。與家人的失散,讓失散人員天天生活在思念與慌恐中。在我們地方黨政、公安局、派出所、各類媒體以及志願者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讓一個個失聯家庭重新團聚。
  • 興國建設將軍公園
    本報訊江西省興國縣革命傳統教育新景觀——興國將軍公園建設進展順利,54位興國籍將軍雕像的安放儀式日前在這裡舉行。 興國縣是全國聞名的「將軍縣」,為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作用,教育下一代向先烈學習,該縣決定興建將軍公園。
  • 【紅色追憶】失散老紅軍凌南青的傳奇人生
    這樣,凌南青便隨魏平來到十六師,當上了魏平的警衛員,正式成為一名紅軍戰士。 二、麥市突圍,他與紅軍隊伍失散。回到家後,他親眼目睹父親被反動派槍殺 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長徵後,湘鄂贛革命根據地遭到敵人優勢兵力的包圍,損失慘重。
  • 贛南師範大學結對興國縣紅軍子弟小學
    中國江西網贛州訊 通訊員周炳金報導:10月16日,贛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與興國縣紅軍子弟小學戰略合作項目籤字、揭牌儀式在興國縣紅軍子弟小學隆重舉行。標誌著興國縣紅軍子弟小學正式成為「贛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探索實驗學校」,這是興國縣教育對義務教育發展的新探索,填補了興國教育與高校合作辦學的空白。    贛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與興國紅軍子弟小學的聯合就是與興國教育的結合。
  • 紅色下難掩的撲鼻香氣—江西興國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僅有二十三萬人的興國縣,就有八萬人參軍作戰,這些參加紅軍的興國兒女們,經過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用鮮血孕育出了許多革命將領,僅解放初期授銜將軍的就有五十四位,將軍數量之多,列江西之首,全國第二,故美名將軍縣。
  • 跨越90載 興國再調查
    據《興國調查》記載,李昌英家有六人,年景好時只能收十七石谷,而每年要吃四十石谷,不夠的靠番薯補充,除逢年過節外平時吃不上肉。李昌英家境況,是當時興國貧苦農民生活的寫照。據《興國調查》記載,當時的興國第十區,佔總人口百分之六的地主富農佔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貧苦農民要遭受地租、高利、稅捐等多種剝削,「貧農百分之六十房子不夠住」。
  • 風雲變幻志不移——武平縣桃溪鎮失散老紅軍王兆琳的紅色家事
    1959年4月的一天,返鄉視察的開國上將劉亞樓和夫人翟雲英,在警衛人員的護送下,雙雙騎馬從武平縣城前往湘店。路經武平縣桃溪鎮湘裡村霞朝嶺下,將軍突然翻身下馬,快步走進了路邊一座普通的古民居,並不顧警衛人員的勸阻,痛快地喝下了女主人捧上的大碗茶。隨行人員不解其意,上將卻談笑自若,關切地詢問男主人王兆琳的近況。  為什麼共和國空軍司令會對一位普通農民如此親暱,曾經的過往有多少深刻熟稔的記憶?
  • 興國警方成功破獲5起拉車門盜竊案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11月20日22時,徐某將車停在瀲江鎮紅軍路某廣告公司門口,停車時忘記了鎖車門。 現已查明,2020年11月份以來,有多次拉車門盜竊車內財物前科劣跡人員李某、廖某,在興國縣紅軍路、步行街等路段,物色沿街及居民區內停放的未鎖車門的小車為作案目標
  • 金鷹紀實丨獻禮建軍90周年,《永不失散》拍攝中!
    由金鷹紀實衛視原創出品 專業紀錄片團隊 傾力打造的獻禮紀錄片 《永不失散》 也正在緊鑼密鼓的拍攝當中 紀錄片《永不失散》 從中國三大將軍縣之一的 湖南平江縣說起 紀錄片 以飽滿的人物形象為故事主體 講述平江籍8位健在失散紅軍老人 和平江籍開國將領 對這片革命熱土的特殊情感。
  • 江西興國:紅小舉行別樣的升旗儀式
    5月25日,江西興國縣紅軍子弟小學(簡稱:興國紅小)舉行了復學後特別的升旗儀式。活動中,全體學生在教室內靜靜聆聽,老師在教室內肅立,與同學們一起見證莊嚴的時刻。升旗結束後,全校學生齊唱隊歌,歌聲嘹亮,響徹整個校園。
  • 山東調整部分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
    原標題:山東調整部分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   山東調整部分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   在鄉老復員軍人生活補助每月增加150元   近日,山東省退役軍人廳、省委組織部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調整部分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的通知
  • 西安退役局喊優撫對象來信息採集,主要包括這十二類人員
    採集對象:信息採集對象主要包括以下十二類人員:軍隊轉業幹部;退役士兵;軍隊離退休幹部和退休士官;軍隊無軍籍離退休退職職工;退伍紅軍老戰士,包含紅軍失散人員;復員軍人;殘疾軍人;傷殘民兵民工;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現役軍人家屬。
  • 兩條鐵路為江西興國「繞道」,這個贛南小縣為何如此受照顧
    京九鐵路猶如一條帶動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傳動鏈條,既促進了本地農民工外出務工,又促進了外地企業家來興國投資,大大提升了興國知名度。這還是一條「扶貧路」!京九鐵路為江西經濟發展鋪就致富路,還打破了制約贛南老區發展的交通「瓶頸」,極大地改善了贛南的對外交通條件,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撐。
  • 閩西革命基點村巡禮54上杭蕉坑村:紅軍後人林福建重返的家鄉
    深山裡的蕉坑村鳥瞰 今年國慶前夕,紅三十四師失散老戰士林中輝後人林福建一家,從湖南搬回上杭縣官莊鄉蕉坑村,在社會各界幫助下,蓋起了新房,實現了先輩返鄉定居的願望
  • 碧桂園首個機器人扶貧項目落戶興國
    興國七個工業重點項目開工  長期以來,自然資源部情系贛南蘇區,大力支持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定點幫扶興國縣,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興國的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然資源部扶貧辦主任劉晞充分肯定了興國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的決心,以及目前取得的成績。  「革命老區由於地勢條件的制約,經濟基礎差的影響,脫貧攻堅的任務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