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瑩
在來西雙版納之前,特意攻略了一下這裡的熱帶植物園。官網上說,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地處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當地人稱勐侖植物園。自1959年創建,植物園歷經近60年發展,有著佔地16000多畝的面積,38 個專類園,系我國保存熱帶珍稀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國家科普教育基地、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因為收集了 13700 多種熱帶植物,保存了大片神秘的原始熱帶雨林,引得全世界的人趨之若騖。一時間,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成了科學與藝術的聖地、生態與旅遊的天堂,而 21.5℃的年均溫,更使這裡成為理想的避寒勝地。
神秘的「熱帶雨林」
我們的車從景洪出來就上了小磨高速,往勐臘方向一路行駛。快到勐侖鎮,霧越來越大,整個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像是被大霧籠罩著,「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標識字樣若隱若現。接待我們的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旅遊營銷總監方亞萍穿著厚厚的呢子大衣,看著我們穿得單衣薄衫就說,這裡不比景洪,中午十二點到兩點,霧散了才會暖和。原來,距離景洪有 56 千米的勐侖植物園是個寶島,處在東經101° 25′、北緯 21° 41′、海拔 570 米的位置上。流到這裡的瀾滄江支流——羅梭江剛好拐了一個彎,把陸地圍成一個葫蘆形的半島,人們就把它叫做葫蘆島,植物園就建在島上。
在葫蘆島上,版納植物園分為東西兩區兩部分,東區是一片狹長的熱帶雨林,適合徒步穿越。我國熱帶地區全年無四季之分,但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旱季又分為霧涼季和乾熱季。其實,對地球上的版塊上來說,真正的熱帶雨林是高溫高溼的,西雙版納達不到非州像亞馬遜那一帶的溫度和溼度,但是因為有霧,對熱帶植物的保護和生長起到重要作用。方總監說,這裡的植物園熱帶雨林層次凸顯,藤蔓豐富,和江浙一帶、北方都不同。這裡每天都有霧,早上起,中午散,霧一散,溫度就起來了,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下午七八點鐘的時候,霧又起了,繼續把白天的溫度罩在上面,像給植物蓋了一床被子。就這樣形成了一片神秘的熱帶雨林。
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學術界都認為中國不存在熱帶雨林。西雙版納地區緯度偏北 ( 已接近北回歸線 ) 和海拔偏高,加上早第三紀處於乾旱環境,長期以來許多外國專家都斷定這裡沒有真正的熱帶雨林。老一輩科學家經過艱苦考察,發現西雙版納確實有熱帶雨林,它們集中分布在勐臘縣低海拔盆地的低丘、溝谷及山坡下部。這類熱帶森林植物種類組成極其豐富,層次結構複雜,上層喬木高達 50-60 米,林內常見大板根、老莖生花現象,附生植物、木質大藤本十分豐富,在結構上具有典型熱帶雨林的特徵,它們不僅是真正的熱帶雨林,而且發育典型。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有這麼多樹青翠綻綠,這不僅是一個園子的幸事,更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幸事。由於喜馬拉雅山對北方冷空氣的阻擋 , 在西雙版納的低谷畦地形成了溼熱的氣候 , 從而滋生了繁茂的熱帶雨林。這樣的條件是在晚第三紀當喜馬拉雅山隆升到一定高度,東亞季風氣候形成以後才具備的。特殊的地理和地史背景也造就了西雙版納十分豐富的動、植物資資源。如果說雲南是「動植物王國」,那麼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就是植物王國鳳冠霞帔上最璀璨的綠寶石。穿境而過的羅梭江,純美多姿的熱帶植物及熱帶雨林的風光,是自然對人類的一種恩惠。
在熱帶天堂漫步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西區則由多個小的植物園組成。東西區之間距離較遠,遊玩主要看點在景區是用電瓶車聯通。我們最先參觀的是棕櫚園,棕櫚是熱帶最典型的一種植物標誌。聽方總監說,整個棕櫚家族有 2600 多種,西雙版納收集的就有 500 多種。她指著樹上掛的紅色牌子的棕櫚道,這些都是瀕危保護的植物。原來,細緻的科研人員在每株樹上都做了標註。開著紅色花朵的叫木棉,如紡錘般樹型的叫王棕,很多人戲稱為飛彈棕,是古巴的國樹。
棕櫚的特徵挺有意思,如果不是細細流連,根本不會發現每一種棕櫚的葉子都不一樣。有像扇子一樣的叫扇尾葵,還有一種每根葉片都像魚尾巴的魚尾葵,還有高大挺拔的董棕,一般董棕的樹形都很美觀,這裡的董棕更顯得偉岸霸氣,膨大的莖幹似一巨大花瓶,三人才能合抱過來,尤其是向四周開展的羽狀葉像孔雀開得美美的屏。董棕開花是非常金貴的,必須保證充足的陽光、高溫和溼潤的環境,約20 年才能開 1 次。雖然董棕花期長,但它傳遞給人的審美意趣和精神內涵,一點也不亞於繁花朵朵的木棉。
茂密的棕櫚林,蔥翠的灌木,綠意茸茸的草坪,時深時淺的水塘,我們仿佛走入了原生的雨林。最有趣的是木棧道連接著各式各樣的亭軒,每個亭子都有名字,像檳榔榭、聽雨閣、南燻軒、露兜舫等非常別致。「聽雨閣」的周邊種植了大量的寬葉軸櫚屬植物,雨點打在葉片上的聲響,叭嗒叭嗒的,無端讓亭中休憩的遊人生出一種詩情來,不由自主地端座在美人靠上,看雨打芭蕉,體會著歲月的靜好。這裡的亭閣和曲橋以及小徑與島相連一體,熱帶風光的棕櫚與溼地景色相互映襯,這湖中有島、山上有亭、路回水轉、瀑鬧鳥鳴的獨特園林景觀讓人流連忘返。
棕櫚樹性格比較果斷,不纏不攀獨自垂吊成一種風景,走進榕樹園深處,卻又是另外一種景。藤攀根繞的絞殺樹、寄生附生、絲絲縷縷的氣根等奇觀比比皆是,它們成束、成排地從高處往下吊著,就像是從天而下的,很是奇美。當我看到兩條直徑超過十公分扭曲盤旋如蟠龍般的藤,自下而上包裹著一棵幾十米高的油棕樹,看上去既像樹雕渾然一起,突然明白了,當地人為什麼叫「絞殺」樹了。榕樹的種子伸入泥土之中,形成自身強大根系。時間久了粗如樹幹,漸漸擴張,繼而取代了油棕。這種親密無間卻又相互纏殺的姿態發人深思。或許每一棵樹都是一個傳奇,每一片葉子都是一個智慧的長者,都在告訴我們生存的法則。
走到傳說中傣族香發公主住的地方,我們停下了腳步。這時候,霧散了,陽光透過枝葉細碎地灑在身上,伴著鳥鳴聲聲,令人陶醉。不知道公主徜徉在植物園的小道上,會是什麼感覺?我總認為生命是相通的,植物與植物之間,人與人之間,植物與人之間,都有一種超物質情感交流。忽然羨慕起香發公主來,生活在這樣熱帶天堂真是愜意。呼陽光吸雨露,不受凡塵俗世的幹擾,盡情享受著原始生態。其實我們來到這裡,何嘗不也在享受,我們呼吸著被綠淨化了的負氧離子,體味著瀾滄江環保理念以及植物園傳承的意義。植物園不僅是生態的,還具有哲學的,美學的,文化層面上的意義。
「世外桃源」的傳承
微風輕撫著鐵力木樹葉,發出颯颯的聲響。植物園五彩紛呈、爭奇鬥豔。既有地造天成的自然景觀,又有人工培育的奇花異卉和園林建築。我們在遊人最喜愛的「奇花異卉園」裡,看到了旅人蕉、神秘果,會變顏色的花朵,隨音樂顫動的跳舞草,只有樹幹不長葉子的光棍樹,以及見血封喉的箭毒木等各色奇異花草,令人大開眼界。有種不開花的葉子花,也叫三角梅,紫的、紅的、白的,一串串地沿著廊架上攀爬,色彩豔麗而奪目,特別是紅色的葉子花,蒼勁中透著自在,壯美中透著自然,彰顯著一種成熟的自然美。
《詩經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說的是當河邊蘆葦呈青灰色時,露水也因氣溫降低而轉化為霜花了。「白露為霜」實際上就是深秋季節空氣水份的一種態相變化。而西雙版納的這個時節,能源區的禾草正是「花開繁盛」,蘆竹、五節芒、細葉芒、銀葉芒等相繼開放,叢叢簇簇的花絮,在風中翩翩起舞,交織成密密的一層層、一團團,遠遠望去,白得像雪,粉得像霞,青得像玉,雲一般飄浮著,景象甚是動人。禾草的生命是多彩的,也是多義的,植物園對禾草有專門的收集與保育,作為能源植物種植在能源植物園纖維區,也是學生最喜愛的科普基地。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夕陽西下的時分尤為醉人,有著一種不真實的色彩和氣息。當我們來到百花園旁邊的蒲葵大道,漫步在這條「網紅」路上,無聲的夕光穿透樹梢,在路面上投下一個個縱橫交錯的的樹影。許多不同國籍的人站在縱深的蒲葵大道上微笑或是奔跑,用相機定格著精彩瞬間。路的對面,是一池沐浴著黃昏之光的午蓮,花已經合攏,而圓盤一樣的王蓮,正在金光灩瀲的水上微笑,所有的蓮都籠罩在那柔美的光澤中,美得如同虛幻。方總監介紹說,這時候王蓮很小,它的盛長期在六月到九月,大的直徑能有兩米,人可以站在上面,植物園連續九年推出的「我的王蓮我的船」的活動,許多漂亮的傣家女子站在上面以葉泛舟。
方亞萍在園區工作近三十年了,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感情深濃。她認為,植物都是有思想的,譬如龜背竹,葉片故意長不滿,留出的縫是就是讓蟲子爬的;跳舞草只要你對著葉子唱歌,它就會對著你跳舞……,每介紹到一個園子,她都會提到創始人蔡希陶教授的堅守與熱愛。蔡希陶教授覺得雲南物種太豐富,30 年代就到雲南來,成為深入了解雲南植物的第一人,先在昆明建植物所,後在版納建熱帶植物園,並在探索橡膠、龍血竭等熱帶資源上作出巨大貢獻。他四處尋找發現有經濟價值的熱帶和亞熱帶植物加以試種;通過國際交換關係和華僑,收羅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各地的經濟作物加以實驗栽培;栽培各種有學術意義的植物。
「學茂物、趕皇家」 是蔡希陶提出的植物園發展口號。蔡教授的人生是感性的,也是浪漫的,解放前他屬於熱血青年,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他帶領職工在版納披荊斬棘,開創了一個綠色寶島。其間多次變更名稱,甚至幾乎倒閉,最終堅韌地存活下來,並成長壯大成中國最好的植物園之一。1981 年,這個畢生精力都獻給植物事業的人在昆明逝世。植物園裡至今都有他的塑像和展區。用專業人士對植物園的評價來說,在全球的所有植物園裡,無論是縱相還是橫向排比,前十名裡一定有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給人一種返璞歸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輕鬆氛圍,我們在充分感受邊陲「世外桃源」時,不禁對蔡希陶這樣一批甘於寂寞,在邊疆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感到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