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民族服飾的姑娘,用小刀在梅肉上雕刻出委婉曲折的花紋,從空隙處擠出梅核,稍加擠壓,梅餅就綻開成為一朵花的形狀。根據白族風俗,每個即將出嫁的姑娘,都要製作這樣一盤雕梅,這是呈獻給婆家最好的見面禮……
這是紀錄片《本草中華》中的一個畫面。從藏北高原的冬蟲夏草,到福建武夷山的靈芝;從山東俚島鎮的昆布,到廣西平南縣的肉桂……《本草中華》攝製組遍訪中國30多個省市區,只為講述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本草故事。9月3日,這部紀錄片登上了東方衛視的黃金檔,10日第二集播出後,豆瓣評分高達8.8分,成為了電視螢屏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觀眾的既往印象中,周末黃金檔是上星衛視的「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一線衛視的黃金檔,一直被綜藝節目和電視劇霸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東方衛視竟然選中了《本草中華》這部紀錄片在周日黃金檔播出。這部紀錄片到底有什麼魔力,能讓一線衛視大膽拍板獻出黃金檔之位呢?
衛視愛上紀錄片 《本草中華》登陸黃金檔
剛剛過去的暑期檔,文化類綜藝吹響了「集結號」。浙江衛視的《漢字風雲會》,山東衛視的《國學小名士》,湖南衛視的《詩詞天下星》,江蘇衛視的《成語中華》等節目陸續開播,取得的反響卻不及預期。
文化類節目的扎堆出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政策調控。隨著廣電總局出臺相關文件,要求控制娛樂類的節目,鼓勵製作播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創節目,一線衛視紛紛發力製作文化類節目。但就目前來看,文化類綜藝的內容一直在字詞、成語、詩歌的圈子裡打轉,已陷入同質化的怪圈。什麼樣的文化類節目才能打動觀眾,成為了各大衛視面臨的一大難題。
正在這時,東方衛視把目光轉向了紀錄片。9月3日,《本草中華》登上了東方衛視的周日黃金檔。據了解,這是首部在一線衛視八點檔播出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由《本草中國》的原班人馬打造,由雲集將來製作,雲集將來、愛奇藝聯合出品,講述的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本草故事。
雖然鼓勵製作文化類節目是大勢所趨,但讓一部紀錄片登上一線衛視的周末黃金檔,看起來仍像是一個冒險的選擇。然而,這個看似「大膽」的舉動背後,是紀錄片這一小眾的藝術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信號。
實際上,自《舌尖上的中國》意外爆紅以來,紀錄片市場已逐步釋放出了回暖的信號。《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接連成為「網紅」,《岡仁波齊》、《二十二》等紀錄片都在院線斬獲了過億的票房佳績。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統計,2016年中國紀錄片年生產總投入34.2億元,總產值超過52億元,同比增長均超過10%。
如此來看,內容優質的紀錄片早已擺脫了市場的冷遇,讓各大衛視認識到了紀錄片的市場價值,紛紛向紀錄片發起攻勢,東方衛視也不例外。
畫面精緻情懷動人 《本草中華》頗具爆款潛質
說到《本草中華》,就必須提到去年播出的《本草中國》。作為國內首檔中醫藥文化紀錄片,《本草中國》首播就斬獲了0.83%的高收視,超過了同時段播出的《天天向上》。在網絡上,該片也受到了年輕觀眾的追捧。截止到目前,該片的豆瓣評分高達8.4分。
由《本草中國》原班製作團隊打造的《本草中華》,延續本草系列的中醫藥文化題材。這部紀錄片以主題分為6集,通過《相傳》、《五味》、《步履》、《奇遇》、《容顏》、《功夫》分別探討了本草的傳奇神秘、食療並用、調理滋養、奇藥軼事、駐顏有術、製法技巧等6個方面。截止到發稿前,《本草中華》的收視率已從第一期的0.7%上升至第二期的0.85%,豆瓣評分已高達8.8分。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中醫藥文化無疑是神秘而陌生的。觀眾對於中草藥的認識,可能僅僅停留在養生節目中聽到的隻字片語。《本草中華》卻通過講述與人們息息相關的本草故事,尋訪與中藥有淵源的人物,帶領觀眾走進了神秘而又充滿生命力的中藥世界。
為了捕捉到本草最美的畫面,《本草中華》全程採用4K拍攝,更加入了無人機航拍、升格和高速攝影等特殊手法。據該片的總導演孫虹透露,該片還罕見地用到了廣告級的超高速攝影(子彈攝影)。最終,這部紀錄片呈現出了精緻細膩的畫面效果,每一幀都頗具美感。
雖然是紀錄片,《本草中華》卻並沒有給人帶來枯燥的感覺。從成片效果來看,這部紀錄片節奏明快、剪輯流暢,兼具了故事性和人文性。在已經播出的第一集《相傳》中,講述了冬蟲夏草、益安寧、枸杞、少林黑膏藥等四味藥的採集、製作故事,並以AE動畫的形式通俗易懂地進行藥材小科普,讓觀眾能夠迅速融入到中草藥的世界。
點綴在卡布奇諾上的肉桂,給菜餚增鮮添味的海帶,味苦卻清香的荷葉,酸甜適口的烏梅,甘甜滋陰的百合……打開《本草中華》的第二期《五味》,恍惚間還以為到了《舌尖上的中國》。實際上,這些聞之口舌生津的美味,也是赫赫有名的中藥。原來,本草也是身邊常見的植物,端上餐桌是一道美食,到了藥人的手中卻成為了一劑良藥。這不得不令人稱奇。
而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製藥過程中穿插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江才平措跟隨父親攀上冰雪覆蓋的藏北高原,只想親手挖到一根蟲草給爺爺治病;無意繼承家族中藥事業的何貴傑,在與父親採摘靈芝的過程中,讀懂了本草的意義;早已過了「繞床弄青梅」年紀的林伯順夫婦,在五十年的烏梅製作中詮釋著相伴相守的真諦;一生為枸杞忙碌的老張,在別人的眼裡是個不懂取巧的「傻子」,但他只不過想把父親發現並保留的枸杞品種,好好地傳承下去……
《相傳》中,張維忠無意說出的一句話感動了不少觀眾。在被問到「如果人們忘記了你,你會難受嗎」時,張維忠說,「這個沒啥嘛,我是農民,忘記了就忘記了。」這句樸實的話,相信也是《本草中華》紀錄片中每個「藥人」的心聲。
對他們來說,採集和製作中藥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從不會標榜自己的工匠精神,甚至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如果沒有這部紀錄片,可能很多觀眾並不知道中國還有這樣一群人,在不同的地方默默守護著中醫藥傳統。記錄這些人,記錄這些技術,記錄這些險些被遺忘的中華傳統文化,或許這就是《本草中華》這部紀錄片的意義所在。
快時代的慢紀錄 紀錄片成為文化焦慮的解藥
從某種程度上說,《舌尖上的中國》、《本草中華》等紀錄片也可以成為中國觀眾文化焦慮的解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傳統文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備受冷落。強大的社會壓力,迫使年輕人把全部精力都向工作傾斜,很少有機會再去發掘傳統文化的魅力。很多年輕人非但不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會或多或少地對傳統文化提出質疑。
就拿中醫來說,很多年輕人都會對中醫有一定距離感,甚至產生排斥心理。觀看《本草中華》,可能會讓你有一些新的領悟。原來每味中藥的製作過程,都巧妙融合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方式。追溯中草藥的採集和製作過程,也是一個回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智慧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來看,《本草中華》無疑是意義深遠的。這部紀錄片站在中華文明的高度,以人文視角打通了自古而今的行業脈絡,也傳遞著屬於中國人的自然觀、價值觀和生命觀。在這裡,我們讀懂了「草木有靈」,讀懂了「匠心精神」,也開始領會「天人合一」的奧義。有別於綜藝節目帶來的一時嬉笑,這樣的節目才能夠給觀眾帶來精神上的滋養。
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30多名紀錄片工作者穿越全國30多個省市和地區取材和拍攝。對製作團隊來說,拍攝這部紀錄片的過程同樣是一次充滿艱辛的「生命之旅」。《本草中華》能夠登上黃金檔,贏得觀眾的喜愛,無疑是對這場「生命之旅」的最好回饋。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任珊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