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轆轤井》

2021-03-01 北方歲月

        

我家老宅院子那口功德無量的轆轤井,兩年前終於乾枯了。

無論如何,母親都不能接受這一切:「三十多年的井咋說枯就枯了呢?他爸活著時不是說井水越用越甜,越用越旺嗎?可…… 。」

        

有時母親自然不自然地搖著轆轤把水桶放入井底,當聽到水桶撞擊井底沙子發出「咚咚」的響聲時,才確信井里真的沒有水了。

哥哥幾次欲將井板鋸掉,把那口井填了,每每都會遭到母親的呵斥:「你個沒良心的東西,你是喝著這口井水長大的呀,咋忍心把它鋸掉呢?」

每年春節,母親照例還是吩咐我寫一張歪歪扭扭的「井水興旺」的紅帖子,貼在井板上,祈盼著那口井哪一天再興旺起來。那紅色帖子下面的「掛錢兒」在冽冽的寒風中瑟瑟地抖著……

 

我家在沒有這口井之前是挑水吃的。

    距我家不遠的巷子西頭有一口大井,那是一口用木頭刻的轆轤井,在我記憶的底版中,那口井與電視劇《轆轤.女人和狗》中的那口井相似,不同的是我家巷子口的那口井不是石頭砌的,而是用厚厚的木頭板子刻成的。

        

冬天時,由於打水的人多,井沿兒上和周圍凍成了一座小冰山,我們男孩子放寒假就在冰面上打滑溜兒,一見女孩來了就喊:「小丫蛋兒,上井沿兒,打出溜滑,摔屁股蛋兒。」那些女孩子摸著屁股,羞著臉跑到一邊去了。

每每見有大人來打水,我們就湊乎過去,找來兩塊兒帶平面、大小適宜的冰塊兒,用大人撒的水蘸一下,快速粘在棉烏拉鞋上,一雙自製的「小高蹺」大功告成。走在雪地上,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身高也一下子增加了不少,頓時萌生一種很牛逼的感覺。

現在想來,那粘了冰塊兒的鞋跟高蹺根本就不搭界。要說和滿族女旗人穿的高底旗鞋相像還賴乎情,不過,人家女人穿的高底旗鞋地位和身份的象徵,而我們的「高底鞋」既寒酸,壽命又短,在雪地上擰扯一會兒,冰塊就磨碎了,我們立刻亮就又成了鼻涕拉瞎的傻小子。

   

    等我們回到井沿兒從頭再來,可剛才大人撒的水卻早已結冰,我們只能大眼兒瞪小眼兒地盼著下一個大人來打水了。

        

到了文革中期,聽大人說一個右派分子跳進了那口井,是大頭朝下跳的,死了。從此再未見有人去那口井挑過水。

距我家很遠的地方還有口大井,忒遠,父親挑一次水來回要用兩袋煙工夫。於是我家這口轆轤井終於光榮誕生了。

打井那天,父親找來單位的四個同事來幫忙,在院子裡挖了一個好大的坑,到了中午坑底才見水。

大人們把用落葉松做的井板豎下去,(落葉松是我們東北林區最耐腐的樹種,據說能挺五十年不爛),然後再用沙土填平,剩下的活計就是淘水了。

        

大人們將一個小水桶用轆轤放進井去淘帶有沙鏽的水,他們淘水要用三四個小時,淘出的水開始是紅色的,後來變成灰色,最後打出冰涼清冽的井水,他們淘水淘到日落西山,淘得我家門前淌成一條小河。那轆轤發出的悅耳的「嘎吱」聲一直到晚飯前才停止。

打完井,幫忙的叔叔們要在我家吃上一頓所謂「豐盛」的晚餐,喝頓素日不沾嘴邊兒的老白乾,他們一直喝到微醺,以示我家又添了一個「大件」。

是呀,饑渴,饑渴,渴的問題解決了,那不是大事嗎?

從此,每天早上,我們在夢中就能聽到屋外院子裡轆轤的嘎吱吱聲,知道是父親在打水,我們也該起炕了。那轆轤的嘎吱吱聲就像農村村頭大樹上的鐘聲,我們聞聲起炕,那轆轤聲一直陪我長大。後來我大一些時,接過父親的轆轤把,搖著它迎接每一天的黎明。

        

自家有了轆轤井,用起來既方便,又衛生,也免去了父親去遠處挑水之苦。有了井,給園子澆水就不成了問題。夏天的晚飯後,全家總動員,打水的、拎水的、澆水的各有分工,像是大會戰。待到第二天日出三桿,園子裡的莊稼發瘋了似地長,整個園子都綠意盎然。

每每這時,母親的臉上總是掛滿愉悅的笑容,父親總是覺著不夠勁兒地說:再打幾桶,再打幾桶,井水越用越清,越用越甜。

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真箇叫冷。聽大人說一個小男孩在最冷的三九天出去撒尿,一不注意,尿凍成了一道弧形的柱,愣是把小雞雞給粘上了。後來我們小孩在外面撒尿都要甩動著撒,怕粘上。你說我家的井能不凍嗎?

    我家的井口內徑小,打水時水常溢到井幫上,就會凍成一層薄冰,不肖用幾天,水桶就卡在井的中間上不來,下不去,這時就需要燙井了。

        

外面再冷,屋裡卻很熱乎,山裡人家冬天的爐子從不停火,母親便將灌滿水的水壺放在爐子上面。我和弟弟在爐蓋子周圍烤土豆片,那烤得焦黃的土豆片實在是誘人哈喇子,我倆只顧吃土豆片,卻忘了看管水壺,母親見了便嗔怨著:「餓死鬼兒託生的,不怕撐著?快點兒燙井去。」

我倆麻溜提起燒沸的水壺,小跑著去燙井。壺水如注,順著井幫流向井底,熱氣從井口竄出,在凜冽的寒風裡形成一柱撲面的熱氣,好似溫泉上面的霧。井裡的冰是燙不盡的,只要燙到能讓水桶自由上下就鳴鑼收兵。

 

    直到夏天,井裡還留有殘餘未化的冰,我和弟弟找來鐵器穿井裡的冰,用水桶撈上來當冰棍吃。一不小心,鐵器墜入井裡,害得父親想辦法撈鐵器,熱得父親大汗淋漓,我倆免不了又挨一頓臭罵。

    

井裡的冰不但可以當冰棍吃,而且可以做製冷劑。那時家裡根本就沒有冰箱,母親就將吃剩的菜飯包好,放進小水桶豎到井裡附冰的部位,兩三天拿上來,飯菜還是瓦涼瓦涼的,那口井就是我家那個時代的天然冰箱。


    一次,母親將兩塊大豆腐包好交給我:「去, 把這兩塊豆腐豎到井裡,留著明天早上吃。」

    我出了屋,行的呼哧兒地把大豆腐豎到井裡,可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我沒把井繩綁牢固,連水桶帶豆腐都沉到井底了。豆腐早已泡成乳狀,從井裡打上來的是一桶白乎乎的豆腐漿子。

    這次,父親只是瞪了我一眼,沒有罵我:「正好今天是禮拜天,你別吃早飯了,就在這淘水吧,多暫把水淘清亮了,你再進屋吃飯。」

    我一下子傻迷了,賭氣囔噻地搖著轆轤把:「這大清早的,不讓吃飯,空肚子淘水,都趕上惡霸大地主了。」

 

    到了九十年代末,鎮子上的轆轤井鮮見了,大多人家都用上了自來水或鐵管壓井,但我家那口井依然立在院子的犄角,雖轆轤磨得精細兒,打出的水還是清甜爽口,只是水層淺了許多,每次只能打出半桶水。母親說也許是家裡人口多,用水量大,使那口井過於透支才變淺了吧!我不語。

    

其實,我心裡跟明鏡似地。近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建設速度不斷加快,攜與俱來的是用沙量的加大。

於是,非法採沙者遍布河道兩側。這些人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惜破壞環境,突擊採沙,甚至把隔水層破壞,地表水位急劇下降。居民家裡的轆轤井自然也就在劫難逃了,它們都變成了一口口乾涸的枯井。

那口曾使我家蒙蔭太多太多弘潤的井,孤零零地立在院子的犄角,終於乾枯了,那張「井水興旺」的紅帖子早已退色……

一口沒有水的井還是井嗎?

      答案是肯定的,水沒了,井沒有乾枯,那方方正正的空間裡盛滿了我不盡的記憶和情結。夢裡,我搖著轆轤把,把水桶放到井底,肆意地打撈著漸遠歲月,然後,我仰起頭,舉起水桶,忘情地品咂著早就忘卻了那歲月的酸澀和清苦

相關焦點

  • 「往事悠悠」趙一農:轆轤井
    人生坎坷,歲月如夢,彈指間離別北大荒快五十年了,有人難忘那皚皚白雪,有人懷念那金色麥浪,我卻依稀夢見那屋旁路邊的轆轤老井,吱呀吱呀轉不停的聲音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突然,一口與電影《地道戰》裡一模一樣的轆轤井赫然在眼前!這是北方農村最普通的轆轤井,但在南方知青眼裡,卻是新鮮又好奇!於是,放下行李,大夥就端著臉盆毛巾,匆忙趕到井邊打水洗臉,看個究竟。
  • 記憶中的忻州古城轆轤井
    古城內的「轆轤井」星羅棋布,基本滿足古城發展的用水需要。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早已成為古城發展的必要條件。城裡人,家家有水甕,戶戶珍惜水,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穩定的「轆轤井」供水,確保城內居民安居樂業。古城石狼巷和周家巷的西端,連接著「三眼閣」、「三官廟」和「棗澗」一帶。記憶中,這一片區的「甜水轆轤井」約有五口,「鹹水轆轤井」一口。
  • 微小說:青蛙王子的轆轤井
    蔣娘家的老大投了轆轤井,這件事在幼小的榮子心裡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從那以後,榮子再沒喝過轆轤井裡的水,也沒吃過三伏天從井裡取出的冰,更沒扒著井臺喊過青蛙王子。蔣家就住在轆轤井的東邊,井臺緊挨著他家的院子。榮子經常跟小夥伴去井邊玩,大伙兒一起趴在井臺上看水裡的倒影,或者衝著井底「嗷嗷」大叫,希望喚醒外婆瞎話裡講到的青蛙王子。有一次,榮子正跟幾個孩子在井沿上折騰,出來挑水的蔣老大竟「咣當」一下躺到了井臺邊兒上,他臉色煞白,兩眼緊閉,嘴裡吐著白沫,發出很瘮人的叫聲,嚇人極了。
  • 汝州市:這個村有口百年轆轤井,曾是全村人的「救命井」
    說到轆轤井,年紀稍長一點的人們可能還會想起那在過去歲月中,遍布在鄉村的、由轆轤頭、支架、井繩等部分構成的民間汲水設施。如今的年輕人幾乎不知轆轤井為何物,即使知道的,也大多是從影視劇裡看到的、亦或者是在書畫或者攝影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情景了。筆者與朋友到小屯鎮張村做曲種普查。
  • 誰用過鶴壁趙莊村這樣的轆轤井,說明年級已經大了
    趙莊有座引水橋,跨河溝南北長約100米,高約5米,5大孔,10小孔,水在橋上流,人在水下行,別有一番滋味這是趙莊村村中的轆轤井,據村民說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轆轤是提取井水的起重裝置,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轆轤的製造和應用,在古代是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
  • 河南舞鋼:一口「轆轤」井敘說往日故事
    河南舞鋼訊(董顏麗 劉偉兵)5月8日,雨過天晴,碧空如洗,舞鋼市楊莊鄉水田村村頭的農耕文化園宛如一幅靜止的水墨畫,一口老井旁,老人搖動轆轤,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似乎在敘說著往日的故事。「這是水田村的第一座井,幾乎全村群眾都在這兒挑水吃,一早一晚老井旁都是排隊擔水的村民。」68歲的村民李二凡是這口老井的見證者。村頭不遠處是一座二三十米高的磚砌水塔,白身藍帽、清新醒目,塔身上寫著巨幅標語「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是水田村的第二代飲水工程,20世紀80年代建成的。
  • 搖轉「生命的轆轤」
    以健身氣功十二段錦中的第五式搖轉轆轤為例,張明亮老師把第五式搖轉轆轤,比喻成搖轉「生命的轆轤」。 對轆轤關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使我茅塞頓開,又有了新的認知與感悟,點滴體會,與大家分享。一、 轆轤的由來轆轤,為古代的汲水裝置與設備,是提取井水的起重裝置,井上豎立井架,裝有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轆轤的本質是通過連續轉動的槓桿,來提高勞動的效率。
  • 汲井用的立式水車,效率遠高於轆轤,特殊之處竟在這!
    起初,他們是靠著自己一點一滴的從河裡或者井裡面去挑水,灌溉莊稼。到後來就用到了「立式水車」,那什麼是「立式水車」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甲骨上刻的、鐘鼎上鑄的,古「錄」字畫下轆轤汲水的圖景,而它的讀音則是取自轆轤轉動的聲響。這樣一個「錄」,後來加上「車」旁,成了「轆」轆轤, 古人將立於井口的這汲水裝置,歸人「車」類。
  • 【閱讀】老屋門外的那口井
    要知道這口井究竟有多深,只記得小時候村裡請來皮匠割開牛皮合成井繩時,井繩在街道上繞了好幾個來回。    這口老井,並不是將井繩纏繞在轆轤上打水的那種井,而是採用我們當地稱之為「雙下索」的絞水方式。它是由青磚砌成約一米寬、兩米高的井座上嵌入並固定著老式牛車的車軸,再將直徑約50公分的轆轤套在車軸上,轆轤上生鐵鑄就的把手早已被絞水人磨得明光閃亮。
  • 深更半夜,聽到村井轆轤響,看到大山深處飄過兩盞紅燈籠,咋回事
    但有時深更半夜聽到轆轤響時,我大爺和我大娘就會說,「呀!誰又死了?估計福狗子不在了?」我問怎麼了?他們說人死後都要給家挑滿水才走。我問:「人死了還能挑水?怪了?」「就那個意思,那能挑回去?不放心家裡唄」。
  • 郭勇:千米井下書相伴|「我最難忘的一次閱讀」徵文·27°黔地標...
    在千米井下,白天也是黑夜。為打發難熬的時間,每月「三班倒」的我就是借著礦燈的燈光,利用空閒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書籍的。而閱讀的書籍中,我尤喜《中國煤礦文藝》(現在的《陽光》雜誌)。閱讀是一種樂趣,可在千米井下閱讀的感受,沒有下過井的人估計體會不到。我給自己的總結是「有兩怕」:一怕把書弄髒。我開溜子的工作面下巷是進風巷,看書得背著風,否則在巷道中飛舞的煤塵掉落在書上的會更多。為避免把書弄髒不好給借我書看的礦工會大姐「交待」,每看完一頁還得將頁面上的煤塵吹掉再翻看另一頁;二怕被領導發現。
  • 神奇井水能衝出雞蛋茶,村裡人飲用此井上千年,雙胞胎佔大半
    古井取水使用的仍是較為傳統的轆轤。守護人符先生告訴作者:古井井口距離水面約8米左右,水深有3米左右,經年不幹。2014年,曾經對該井井底淤泥進行了一次清洗,在井底發現一通石碑,呈東西走向,石碑是什麼年代產生的,上面記載了什麼,由於石碑無法取出,目前還不清楚。符先生稱:根據記載,北魏延昌二年在這裡設縣,這口井就已經存在了,到現在已經1000多年的歷史。
  • 我國唯一被北回歸線穿越的縣城,有一口神秘的「雙胞胎」井
    在這裡有為數不多的立杆不見影的景象,還有一個神秘的井,具有以前多年的歷史。傳說如果有人在喝井裡的水,可能會懷上雙胞胎,所以這裡的很多人都叫它是雙胞胎井。這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素有「綠寶石」之美譽。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是普洱市直轄,雲南省下轄的一個縣,從昆明前往普洱的必經之地。這裡最令人難忘的,難忘的地方是墨江的北回歸線標誌園。
  • 中國唯一被北回歸線穿越的縣城,有一口神秘的「雙胞胎」井
    在這裡有為數不多的立杆不見影的景象,還有一個神秘的井,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說如果有人在喝井裡的水,可能會懷上雙胞胎,所以這裡的很多人都叫它是雙胞胎井。這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素有「綠寶石」之美譽。
  • 西北油田:聽「老石油」講沙48井的故事
    專門邀請參加西北油田完井測試管理中心井控裝備項目管理部主題黨日的「老石油」張玉林和馮江力,與黨員們一起在沙48井教育基地分享他們在這裡的創業故事。記憶的閘門就這樣打開了。沙48井是塔河油田奧陶系油藏的首批勘探井之一,是西北油田四十年發展歷程的見證者,是西北油田發展史上三大裡程碑之一,也是西北油田主力油田——塔河油田的發現井、功勳井、王牌井。「重回沙48井,這裡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張玉林深情地說:「我離開這裡已經23年了,這是離開後第一次來到沙48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