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轆轤井,年紀稍長一點的人們可能還會想起那在過去歲月中,遍布在鄉村的、由轆轤頭、支架、井繩等部分構成的民間汲水設施。
如今的年輕人幾乎不知轆轤井為何物,即使知道的,也大多是從影視劇裡看到的、亦或者是在書畫或者攝影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情景了。
筆者與朋友到小屯鎮張村做曲種普查。正在大隊部給化妝的演員們拍照時,無意中往門口一瞥,發現有人挑著水桶,從門縫輕盈閃過。
現在幾乎都是用自來水,怎麼還有人挑水?
有些疑惑,就起身往門口尋望。發現在大隊部不遠處,竟然保存有一口完好的轆轤井!
水井的外觀有些簡陋。
井臺是用水泥鋪成的一塊四方形落腳地,圓形的井口只有水桶般粗細,井臺井壁都是用石塊壘砌而成,由於年久磨損,石塊已經變得十分光滑。
井口的後面,佇立著一塊約一米多高的青石條,石條的上部挖出一個直徑約二十公分的圓孔,孔中間穿進一條長長的圓形鐵柱。縫隙處,塞入幾片小木條作為楔子,將鐵柱牢牢地固定起來。
靠近井臺處,另有一石條,石條的下部,看形狀好像是一個碾場用的石碾子。石條嵌入石碾,用水泥將其融合成一體。
那根長長的鐵柱就橫亙在這兩塊青石條上。鐵柱的另一端,就是鐵轆轤了。
轆轤上纏著一圈又一圈特別粗的繩子,可能是使用年份太久的緣故,本應是纏繞扭結的繩子,中間部分有很多處已經披散成了條狀。讓人實在是擔心它是否還結實?是否可以承擔那一桶滿滿的水重?
繩子的下端,連接著一段鐵鏈,鐵鏈大都是長方形的環,環環相扣,約有一米多長。鐵環的盡頭,是一個彎彎的鐵鉤子,這就是俗稱的「捫環」。
用捫環來拴套水桶,不但可以防止因繩子長期浸泡水中發生黴變腐爛而變得不牢固,另外,也可以避免繩子溼水後不易解開等問題。
只是,如今生活富裕的人們早已告別了吃土井、吃機井水的歷史,清澈的自來水譁譁譁不分晝夜源源不斷地流入千家萬戶。不但淨化、衛生讓人吃了放心,而且省時、省力,使用起來方便。怎麼張村到現在還在使用這座古老的水井?
帶著這個疑問,我走到旁邊小賣鋪,和悠閒坐在那裡納涼的兩位老人攀談起來。
老人告訴我說,位於塔山南面山腳下的張村,是個有著一千多口人的大自然村子。身邊這口位於村子正中的轆轤井,是村中一大姓人家於光緒七年所建,自建成以來,一直是全村人賴以生存的「救命井」。
光緒七年,也就是1881年。那就說明這口井距今為止,已經整整使用了135年了?!
看我吃驚的樣子,老人指了指井臺旁邊,說那裡有一塊石碑,是當年修建水井的時候立的。
順著老人的手指方向望去,井旁的地上,果然有一塊殘缺不全的石碑。
歲月的變遷,再加上風雨的侵蝕,碑文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但是,仔細分辨,依舊可以看出「大清光緒七年......」字樣。
看到我在拍照,幾個村民也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對我講述著這口井的歷史,話語中無不顯露出滿滿的自豪和驕傲。
原來,附近村子和他們村一樣,一般都會有一口或者是幾口轆轤井,遇到旱災比較嚴重的年頭,其他村的井大都會出現乾涸現象,但他們村的轆轤井的水依舊還是深不可測。
特別是隨著附近幾個大型煤礦的建立和開採,村民賴以為生的水源遭到了致命的破壞。周邊好多村子的泉水都已經斷流,村民們的人畜用水成了問題。
而他們村雖然也處在四面煤礦的包圍之中,卻幸運地保存住了水源。
這口歷經百年的水井依然清澈甘甜,旱澇不竭,也從未發生過渾濁或者是變質現象。那從井底冒出來的潺潺細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為村民們提供著無盡的源水,以至於吸引了周邊幾個村子的村民前來挑水。
近年來,他們村也建立了供水塔,但由於偶爾水塔出現斷水,或者是附近村民習慣了井水的甘甜,所以,依舊經常會有人來此挑水飲用。故而,這口井一直延續使用至今。
村民們對這口代表著村子歷史的古井愛惜有加。不但將原來的木柱換成鐵柱子,而且還在井口上增加了遮蓋的木板,遇到下雨或者是颳風,就將井口蓋上,這樣既可以減少灰塵的侵入,也可以防止雨水改變井水口感。
談話間,適逢有村民前來挑水。
只見他熟練地將水桶扣進捫環,一手扶著井繩,一手搖動把手。隨著咕嚕嚕一陣轉動,大桶牽著井繩迅速滑向井底。
很快,我們便聽到了水桶碰撞到水面發出的「咕咚」聲。村民抓住井繩,嫻熟地左右搖擺幾下後,便單手抓住安在轆轤上的把柄絞起來。不一會兒,盛滿水的大桶便被拉出了井口。
村民遞給我一個杯子,示意我舀上一杯,品嘗一下他們這「來自大地深處的、沒添加任何淨化劑,沒受到任何汙染,原生態的天然純淨水。」
雖身處三十多度的盛夏,這絞上來的井水,卻猶如剛剛融化的冰雪,冰涼透骨,清冽甘甜。這對用久了加有漂白粉、淨化劑自來水的我來說,頓覺眼前一亮。
想起來時路上,村口小樹林裡的那潭清水。
同來的朋友老家就在這裡,他說他小時候,這條河水河面很寬,河水也特別乾淨,村民經常在此洗衣服。這裡也是孩子們夏季玩耍的樂園,下河洗澡嬉戲捉小魚,幾乎填滿了他童年回憶的全部。
而今,雖然清泉不在,但慶幸的是,村子水源依舊,,水質也基本上未變。這在當今,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值得慶幸的事。
回首望望,那口歷盡滄桑,年代悠久的轆轤井,如同老態龍鐘的老人,隱藏在綠蔭之中。
非常感激大自然對這一方子民的厚愛和恩賜,感激我們先民的發明創造。也真心希望這個曾經給人們帶來諸多實用價值的古老汲水工具,不要徹底退出現代人的生產生活舞臺。或保護或加以修繕,讓它永遠成為我們鄉土文化中最有分量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