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這個村有口百年轆轤井,曾是全村人的「救命井」

2020-12-25 新時代新汝州

說到轆轤井,年紀稍長一點的人們可能還會想起那在過去歲月中,遍布在鄉村的、由轆轤頭、支架、井繩等部分構成的民間汲水設施。

如今的年輕人幾乎不知轆轤井為何物,即使知道的,也大多是從影視劇裡看到的、亦或者是在書畫或者攝影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情景了。

筆者與朋友到小屯鎮張村做曲種普查。正在大隊部給化妝的演員們拍照時,無意中往門口一瞥,發現有人挑著水桶,從門縫輕盈閃過。

現在幾乎都是用自來水,怎麼還有人挑水?

有些疑惑,就起身往門口尋望。發現在大隊部不遠處,竟然保存有一口完好的轆轤井!

水井的外觀有些簡陋。

井臺是用水泥鋪成的一塊四方形落腳地,圓形的井口只有水桶般粗細,井臺井壁都是用石塊壘砌而成,由於年久磨損,石塊已經變得十分光滑。

井口的後面,佇立著一塊約一米多高的青石條,石條的上部挖出一個直徑約二十公分的圓孔,孔中間穿進一條長長的圓形鐵柱。縫隙處,塞入幾片小木條作為楔子,將鐵柱牢牢地固定起來。

靠近井臺處,另有一石條,石條的下部,看形狀好像是一個碾場用的石碾子。石條嵌入石碾,用水泥將其融合成一體。

那根長長的鐵柱就橫亙在這兩塊青石條上。鐵柱的另一端,就是鐵轆轤了。

轆轤上纏著一圈又一圈特別粗的繩子,可能是使用年份太久的緣故,本應是纏繞扭結的繩子,中間部分有很多處已經披散成了條狀。讓人實在是擔心它是否還結實?是否可以承擔那一桶滿滿的水重?

繩子的下端,連接著一段鐵鏈,鐵鏈大都是長方形的環,環環相扣,約有一米多長。鐵環的盡頭,是一個彎彎的鐵鉤子,這就是俗稱的「捫環」。

用捫環來拴套水桶,不但可以防止因繩子長期浸泡水中發生黴變腐爛而變得不牢固,另外,也可以避免繩子溼水後不易解開等問題。

只是,如今生活富裕的人們早已告別了吃土井、吃機井水的歷史,清澈的自來水譁譁譁不分晝夜源源不斷地流入千家萬戶。不但淨化、衛生讓人吃了放心,而且省時、省力,使用起來方便。怎麼張村到現在還在使用這座古老的水井?

帶著這個疑問,我走到旁邊小賣鋪,和悠閒坐在那裡納涼的兩位老人攀談起來。

老人告訴我說,位於塔山南面山腳下的張村,是個有著一千多口人的大自然村子。身邊這口位於村子正中的轆轤井,是村中一大姓人家於光緒七年所建,自建成以來,一直是全村人賴以生存的「救命井」。

光緒七年,也就是1881年。那就說明這口井距今為止,已經整整使用了135年了?!

看我吃驚的樣子,老人指了指井臺旁邊,說那裡有一塊石碑,是當年修建水井的時候立的。

順著老人的手指方向望去,井旁的地上,果然有一塊殘缺不全的石碑。

歲月的變遷,再加上風雨的侵蝕,碑文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但是,仔細分辨,依舊可以看出「大清光緒七年......」字樣。

看到我在拍照,幾個村民也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對我講述著這口井的歷史,話語中無不顯露出滿滿的自豪和驕傲。

原來,附近村子和他們村一樣,一般都會有一口或者是幾口轆轤井,遇到旱災比較嚴重的年頭,其他村的井大都會出現乾涸現象,但他們村的轆轤井的水依舊還是深不可測。

特別是隨著附近幾個大型煤礦的建立和開採,村民賴以為生的水源遭到了致命的破壞。周邊好多村子的泉水都已經斷流,村民們的人畜用水成了問題。

而他們村雖然也處在四面煤礦的包圍之中,卻幸運地保存住了水源。

這口歷經百年的水井依然清澈甘甜,旱澇不竭,也從未發生過渾濁或者是變質現象。那從井底冒出來的潺潺細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為村民們提供著無盡的源水,以至於吸引了周邊幾個村子的村民前來挑水。

近年來,他們村也建立了供水塔,但由於偶爾水塔出現斷水,或者是附近村民習慣了井水的甘甜,所以,依舊經常會有人來此挑水飲用。故而,這口井一直延續使用至今。

村民們對這口代表著村子歷史的古井愛惜有加。不但將原來的木柱換成鐵柱子,而且還在井口上增加了遮蓋的木板,遇到下雨或者是颳風,就將井口蓋上,這樣既可以減少灰塵的侵入,也可以防止雨水改變井水口感。

談話間,適逢有村民前來挑水。

只見他熟練地將水桶扣進捫環,一手扶著井繩,一手搖動把手。隨著咕嚕嚕一陣轉動,大桶牽著井繩迅速滑向井底。

很快,我們便聽到了水桶碰撞到水面發出的「咕咚」聲。村民抓住井繩,嫻熟地左右搖擺幾下後,便單手抓住安在轆轤上的把柄絞起來。不一會兒,盛滿水的大桶便被拉出了井口。

村民遞給我一個杯子,示意我舀上一杯,品嘗一下他們這「來自大地深處的、沒添加任何淨化劑,沒受到任何汙染,原生態的天然純淨水。」

雖身處三十多度的盛夏,這絞上來的井水,卻猶如剛剛融化的冰雪,冰涼透骨,清冽甘甜。這對用久了加有漂白粉、淨化劑自來水的我來說,頓覺眼前一亮。

想起來時路上,村口小樹林裡的那潭清水。

同來的朋友老家就在這裡,他說他小時候,這條河水河面很寬,河水也特別乾淨,村民經常在此洗衣服。這裡也是孩子們夏季玩耍的樂園,下河洗澡嬉戲捉小魚,幾乎填滿了他童年回憶的全部。

而今,雖然清泉不在,但慶幸的是,村子水源依舊,,水質也基本上未變。這在當今,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值得慶幸的事。

回首望望,那口歷盡滄桑,年代悠久的轆轤井,如同老態龍鐘的老人,隱藏在綠蔭之中。

非常感激大自然對這一方子民的厚愛和恩賜,感激我們先民的發明創造。也真心希望這個曾經給人們帶來諸多實用價值的古老汲水工具,不要徹底退出現代人的生產生活舞臺。或保護或加以修繕,讓它永遠成為我們鄉土文化中最有分量的歷史記憶。

相關焦點

  • 《難忘的轆轤井》
    那紅色帖子下面的「掛錢兒」在冽冽的寒風中瑟瑟地抖著…… 我家在沒有這口井之前是挑水吃的。    距我家不遠的巷子西頭有一口大井,那是一口用木頭刻的轆轤井,在我記憶的底版中,那口井與電視劇《轆轤.女人和狗》中的那口井相似,不同的是我家巷子口的那口井不是石頭砌的,而是用厚厚的木頭板子刻成的。
  • 【閱讀】老屋門外的那口井
    我的老家位於渭北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上世紀七十年代,全村大約20餘戶人家不足200口人,由於地處在有「十三村」之稱的上官村這個大村之南的高坡上,名為「南坡村」。全村只有一口飲用水井,它就坐落在我家老屋的大門外,約三十多丈深。要知道這口井究竟有多深,只記得小時候村裡請來皮匠割開牛皮合成井繩時,井繩在街道上繞了好幾個來回。
  • 記憶中的忻州古城轆轤井
    這些被人熟知的街巷相通相連,通四門達八方。古城內的「轆轤井」星羅棋布,基本滿足古城發展的用水需要。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早已成為古城發展的必要條件。城裡人,家家有水甕,戶戶珍惜水,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穩定的「轆轤井」供水,確保城內居民安居樂業。古城石狼巷和周家巷的西端,連接著「三眼閣」、「三官廟」和「棗澗」一帶。
  • 河南舞鋼:一口「轆轤」井敘說往日故事
    河南舞鋼訊(董顏麗 劉偉兵)5月8日,雨過天晴,碧空如洗,舞鋼市楊莊鄉水田村村頭的農耕文化園宛如一幅靜止的水墨畫,一口老井旁,老人搖動轆轤,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似乎在敘說著往日的故事。這口承載著村民飲水記憶的老井,是水田村最早的飲水工程,也是全村人的生命之源。「這是水田村的第一座井,幾乎全村群眾都在這兒挑水吃,一早一晚老井旁都是排隊擔水的村民。」68歲的村民李二凡是這口老井的見證者。村頭不遠處是一座二三十米高的磚砌水塔,白身藍帽、清新醒目,塔身上寫著巨幅標語「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 誰用過鶴壁趙莊村這樣的轆轤井,說明年級已經大了
    隸屬於靈山街道辦事處,轄東趙莊、西趙莊、窄狹、碾溝、地谷嶺5個自然村趙莊村依山而建,村中石橋、石路、石房、石凳對自然資源成分利用。趙莊有座引水橋,跨河溝南北長約100米,高約5米,5大孔,10小孔,水在橋上流,人在水下行,別有一番滋味這是趙莊村村中的轆轤井,據村民說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 「往事悠悠」趙一農:轆轤井
    文者其人趙一農,男 。1951年生浙江舟山人大學文憑中共黨員江蘇省紀監委退休幹部。1970年6月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九團,1973年9月讀書離開北大荒,愛好寫作,出有多部論著。突然,一口與電影《地道戰》裡一模一樣的轆轤井赫然在眼前!這是北方農村最普通的轆轤井,但在南方知青眼裡,卻是新鮮又好奇!於是,放下行李,大夥就端著臉盆毛巾,匆忙趕到井邊打水洗臉,看個究竟。
  • 微小說:青蛙王子的轆轤井
    蔣娘家的老大投了轆轤井,這件事在幼小的榮子心裡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從那以後,榮子再沒喝過轆轤井裡的水,也沒吃過三伏天從井裡取出的冰,更沒扒著井臺喊過青蛙王子。聽說蔣伯年輕的時候抽過大煙,還在國民黨的隊伍上幹過幾年,定成分時被定了個富農,成了受人監督的改造對象。蔣伯長得又瘦又老,塌陷的兩腮黑黢黢的,兩道長壽眉像兩把掃帚,耷拉在顴骨的兩側。他不愛說話,手裡總拿著一根很長的菸袋,有時根本不點燃,只是叼著它閉著眼睛靜坐,像是靈魂出竅,遨遊太虛似的。蔣家就住在轆轤井的東邊,井臺緊挨著他家的院子。
  • 和睦井鄉這個村公示了
    建議在wifi下觀看視頻近日,省文旅廳公示了第二批河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評選結果。經縣級申報、市級初評、省級評定和驗收,全省共50個村擬入選第二批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其中咱們辛集和睦井鄉小士莊村榜上有名!
  • 一隻百年烏龜死在井中,卻救了一村人的性命,古人常拿它做這事
    在古代,人們就經常會用烏龜做的這件事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有些可笑,但是在關鍵時刻真的可以救下很多人的性命。據說,在古代就有這麼一隻烏龜救了一整個村子的人,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相傳,在宋朝有這樣一個村子,在挖井的時候,照例在井中放了一隻烏龜。剛放進去沒多久,人們就看到烏龜翻了肚皮冒出來,便趕忙將烏龜給撈了出來。
  • 閩侯白沙井下村「三步走」落後村蝶變旅遊景點
    閩侯白沙井下村「三步走」落後村蝶變旅遊景點­  走在閩侯縣白沙鎮井下村,除了整潔的村容村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這裡的許多民房外牆都塗了有特色的漫畫和標語,使得民房在青山綠水襯託下顯得格外敞亮。  井下村富有年代感的圖案和標語,讓很多遊客憶往昔歲月­  井下村是白沙鎮唯一的革命老區村,解放戰爭期間,這裡曾組織過金鐘山戰役。
  • 一位清宮老太監曾說:故宮72口井,井水卻無人敢喝,為何會這樣?
    清朝一位老太監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故宮中大小水井共有70多口,但是井裡的水卻沒有人敢喝」。為什麼會出現「井水無人敢喝」的現象呢?這井水難道是有毒,還是有什麼令人恐懼的地方?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故宮裡這70多口水井裡的水都是硬水,硫酸鈣等元素眾多,喝多了之後會對人的身體有害。
  • 【漣源古建】六百年古泉明鏡井|劉秋階
    位於漣源市鬥笠山鎮明鏡井村的明鏡井。要不是親眼看到,真不敢相信,眼前這個不起眼的荒涼凋敝的凹地和溝渠,在六百多年前竟然是古安化梅山十景之一,比山東濟南的趵突泉更早聞名於世。 三條溪流匯入筍山水、珍漣水、陳家井水、天井水,流經祖保、明鏡井、方八、紹元、石壩、惠民、碧林、金鈴、天井等九個村。因了明鏡井的古泉水,八千多畝良田,水旱無憂,年年豐收。
  • 尋找老物件|秤桿井 大荔縣槐園村曾經的取水利器
    都說水是生命之源,而在以前取水不方便的情況下,一口井可以說是一個村子裡最寶貴的財富了,今天的東秦百姓尋找老物件我們來到了大荔縣蘇村鎮槐園村,這裡有一口用十餘米長的樹來提水的秤桿井;什麼是秤桿井,你是不是很好奇呀?別急,跟著記者去槐園村看看就知道了。
  • 情系革命老區 小窪村新井落成千人用水無憂
    情系革命老區 小窪村新井落成千人用水無憂 2010-11-06 11:14:00    作者:王洪濤杜輝升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5日下午,在沂南縣馬牧池鄉小窪村,由省地礦局、大眾報業集團共同投資220萬元的新井落成啟用,近千名村民自此告別了祖祖輩輩的吃水難。
  • 曾經半村人吃水的西溝井,如今成這樣了,吃水的村民高興地說——
    村西以前就有一口水井,深不過丈五,手提水桶,腑腰就可汲水上來,實在方便啊! 由於這口井就在去西溝的進口處,離村還有一段距離,就稱這口開為「西溝井」。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這口井擔負著村上街與南街半村人的吃水用水。
  • 深更半夜,聽到村井轆轤響,看到大山深處飄過兩盞紅燈籠,咋回事
    他們是我心中的英雄,其中有同村的張文藝、李向青、李元平、李青山,還有外村的王春明,侯瑞龍。他們長我幾歲,過五十五,奔六十歲的人了,卻發童心發宏願攀登鏵子尖。城裡有鄉下人的樓房,鄉下有城裡人的爹娘。我們是村裡的一茬莊稼,父親用他們的艱辛和汗水,養育了我們。
  • 奔赴徵程忽如歸——追記沿河自治縣司法局副局長、沙子街道井壩村...
    朝夕奮戰的戰友突然離去,使沙子街道財政分局局長、井壩村脫貧攻堅副指揮長張學文內心十分沉痛,張學文在崔林權之前曾任過井壩村的指揮長,深知他肩上的責任和壓力有多大。村主任楊勝武說,8月9日是井壩村脫貧攻堅隊和村民吃連心飯的日子,為了和村民吃好連心飯,縣裡為井壩村配送了144隻肉雞。
  • 彭水櫻桃井村:端上「生態碗」 吃上「綠色飯」
    守住好山水盛夏時節,走進櫻桃井村,連綿起伏的青山映入眼帘,茂密的樹林掩映著民居,清新涼爽的空氣撲面而來,讓人頓感神清氣爽。櫻桃井村位於彭水西南部、潤溪鄉北大門,系潤溪鄉所屬行政村,彭務二級貫通全村,距靛水新城20分鐘車程,緊鄰國家AAAA級風景區、天然氧巴摩圍山風景區腹地,森林覆蓋率80%以上,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交通便捷,森林資源豐富,氣候涼爽,常年平均氣溫18℃,年均降水量1400mm,年均降雪日數40天。
  • 駐村日記|從白泥井到阿水村,這一趟「認親」之旅
    我出生於滇東北,一個叫白泥井的小山村。白泥井是我的生身之地,註定了一生將難以割捨,而在八百裡之外的滇西南,一個叫阿水的山區小村,也與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全村289戶人家,1200餘口人,百分之九十多的村民都是彝族,屬於典型的少數民族貧困村。我與之初次相遇,是在2017年那個陰雨綿綿的季節。單位辦公室通知,幹部職工要分批次到掛包村阿水去進行走訪。每個人的心裡便充滿了想像,阿水村會是什麼樣子的地方呢?
  • 它是神話的化身,有莊就有井,井中泉水湧!
    有莊就有井,井中泉水湧。呂祖泉村有眼清水泉,傳說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點化的呢!說話講透,聽話聽全。說起這眼泉水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哩。不知是哪朝哪代,黃河以北大旱,當地居民背井離鄉。有這麼夥二十多戶人家的難民,跋山涉水來到齊長城以南的山窪地裡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