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頭?從皇帝到名臣 清代最多「趙雲粉」 可惜都把趙雲長相弄錯了

2020-12-27 半壺老酒半支煙

乾隆皇帝是個敗家子,大清就是從他手裡由盛轉衰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他這個人很有學問,這一點也毋庸置疑,全國的教育資源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他讀的史書,遠勝於今天任何人,也不足為奇。

乾隆最大的錯事之一,就是讓「倡優大學士」紀曉嵐編了那本鳥《四庫全書》,把傳統文化典籍毀掉了一多半,以至於我們至今連關羽、趙雲的年齡都鬧不清楚。

但就像今天查違禁品的人最多接觸違禁品一樣,乾隆和他的大臣們(包括他前輩的大臣)們接觸的史書典籍一定要比我們多得多,所以他們的一些歷史觀點,可能要比我們更靠譜。

那麼在滿清皇帝和精通經史的大臣眼裡,三國武將誰最值得尊敬呢?可能大家會異口同聲地說:關羽呀!關羽那是武聖人。

可是您可能不知道,康熙當年冊封聖人的時候,文聖人毫無爭議那是孔老夫子,但是說起武聖人,那是有爭論的,很多人更傾向於嶽飛。最後還是康熙最後拍板:嶽飛抗金,我們大清最初也叫金(後金那是後世史家叫的),不行,還是關羽吧!據說乾隆皇帝還專門跟嶽飛的後人、「三朝武臣巨擘」嶽鍾琪解釋過這件事。

在清朝,最受歡迎的人物,是在君臣眼中都沒有汙點的趙雲——關羽驕傲、張飛暴躁,只有趙雲威猛嚴重而又顧大局識大體。

清代君臣對趙雲的評價有多高?

康熙年間的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沒跟藍齊格格談過戀愛,也沒當過臺灣巡撫)就曾在書中寫過:戰雲不但是個有謀略的武將,見事明決持重老成,真可以稱得上是古之重臣。

於李光地同時代的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魏裔介也說過:倘用順平(趙雲諡順平侯)之言,舍孫權而取關中,秦隴響應,漢室可興矣。

乾隆皇帝的觀點跟魏裔介的觀點差不多:使如趙雲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要是蜀漢聽趙雲的話,穩穩地佔據黃河和渭河上遊,以此為出發點打曹操,一統三國也是可能的。

至於寫了《季漢五志》的清朝歷史學家把趙雲拔到了三國第一人的高度,他列舉了趙雲兩次救劉禪之後說:趙雲的「功烈才品」遠在三國時期所有人之上。並進一步解釋說:順平真儒將哉,其律己也嚴,接人也慎,其見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當陽救主,奮不顧身,漢水立功,威還似虎——這評價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聖人了。

最後乾隆組織編寫的那個《四庫全書》中有個《史傳三編》,直接把趙雲的空城計救黃忠嚇跑曹兵被劉備贊為「子龍一身是膽」,跟孫臏的減灶計戰敗龐涓並列當做戰例典範。

關於趙雲的武功、戰功和人品,大家已經討論很多了,再寫就要被噴了,所以咱們接下來就聊聊趙雲的相貌是咋變的。

趙雲怎麼一夜之間白了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幾乎任何版本的《三國演義》電視劇,趙雲都仿佛是在一夜之間,就從一個英俊少年變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將,這其實也怪不得導演和演員,因為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年齡就語焉不詳甚至自相矛盾。

比如趙雲一出場的時候大戰文丑救了公孫瓚,袁紹滅公孫瓚是公元195年(漢獻帝興平二年),但是到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演義中說是建興五年春(227年),月有人說是建興六年(228年)春,反正是剛過了三十二三年,趙雲就從一個英俊少年(不到二十才叫少年)就變成了一個七十歲的老將,被偷走了十七八年光陰。

而我們知道,181年出生的諸葛亮在趙雲七十歲那年,應該是四十六七歲,也就是比趙雲小二十三四歲。於是搞笑的場面就出來了: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只有二十七八歲,但卻仙風道骨長鬚飄飄,而五十多歲的趙雲卻少年英俊白面無須。還要說一句的是,有據可靠的是,劉備整整比諸葛亮大二十歲,也就是說,劉備要比趙雲還小三四歲。

劉備比趙雲小三四歲,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劉備過江娶孫權的妹妹為什麼帶趙雲了:哥哥跟著去迎親那是符合禮法的,要不然老頭子劉備帶著英俊小夥子趙雲去迎娶漂亮小姑娘孫小妹,那就是劉備腦袋進水了。

其實三國演義裡有幾處描寫是比較靠譜的,跟《三國志》比較合拍,我們綜合一下,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趙雲身高一米九三(八尺),大臉盤子雙下頜(闊面重頤),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大漢,而且比較嚴肅(趙雲嚴重),所以劉備很放心地把甘夫人和劉禪託付給趙雲照顧,後來孫小妹恃寵而驕欺負荊州諸將和老百姓,還是派趙雲管理內務,這才鎮住了場子。

京劇臉譜化把趙雲弄成了小白臉

其實在清朝以前,人們只知道趙雲武功高強人品高尚,再多一點也就是白馬銀槍。

當年不流行畫像,也沒有手機可以自拍再來個美顏功能,所以每個人心目中英雄的長相,據全憑猜測了。即使是「闊面重頤」也未必靠得住,因為那是明清以前的美男子標準。所謂「闊面重頤」,就是「國字臉」,那是選拔官員時候面試的第一等相貌(身言書判,體魄強健相貌端正排在第一位,而相貌中要以國字臉為第一),在明代以前還要有一把好鬍子,比如張居正就是因為有一把好鬍子而受到了萬曆皇帝老媽的青睞。

到了清朝,人們在剃頭的時候順便把鬍子也颳了,這才把滿朝大臣都變成了下巴光溜溜的太監。

而京劇的興起,更是把人物臉譜化了,比如劉備白面五縷長鬚(鬚生),關羽紅面長髯(花臉),而趙雲則是「武生」的翹楚,自然就是白面無須英俊無比了。

因為京劇的第一擁躉是以慈禧為代表的的達官顯宦家的太太小姐,他們喜歡的當然是白面小生,要是真把趙雲畫成一個比劉備還老的方正嚴肅中年,估計大家連三國戲(尤其是「長坂坡」「甘露寺」)也不願意看了。

小說始作俑,京劇臉譜化,威武剛正的趙雲就變成了奶油小生,不知道趙雲自己知道了,是不是也會哭笑不得……

相關焦點

  • 清代調皮的名臣紀曉嵐:戲弄同僚吃屎,稱呼皇帝老頭子
    一提起清代乾隆年間的名臣,就不得不說紀曉嵐,他之所以有名氣,不是因為政績,也不是因為軍功,而是因為他的文才和幽默風趣。牛應之《雨窗消意錄》曾評價他說:「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紀曉嵐的詼諧幽默自然與他的才思敏捷分不開,這種機警也反映在他與乾隆皇帝的相處中。紀曉嵐身體肥胖,害怕暑熱天氣。有一年夏天,天氣太熱,紀曉嵐汗流浹背,衣衫盡溼。因此,他在衙門辦公時習慣於脫掉衣服,光著膀子納涼。
  • 他沒文化也能做四品大官,成為清代名臣!是因為他和皇帝有關係嗎
    他沒文化也能做四品大官,成為清代名臣!是因為他和皇帝有關係嗎?李衛,字又玠,江南銅山(今江蘇徐州豐縣大沙河鎮李寨)人,清代名臣。康熙五十六年,李衛捐資員外郎,隨後入朝為官,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賞識,歷任戶部郎中、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為官清廉,不畏權貴,不論所任何職,在位時能體察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愛戴。李衛於乾隆三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諡敏達。李衛、年羹堯和田文鏡,這是雍正皇帝的三大心腹。李衛是富家子弟出身,家庭非常富有。
  • 懷寧發現清代名臣楊汝榖題贈牌匾
    國內統一刊號: 懷寧發現清代名臣楊汝榖題贈牌匾 本報訊 一塊由清代名臣楊汝榖題寫的牌匾,日前在懷寧縣洪鋪鎮白雲村謝家花屋組被發現。
  • 歷史上真正「七進七出」的猛將 有小趙雲之稱 可惜生不逢時
    《三國演義》中,趙雲血戰長坂坡七進七出救阿鬥的故事傳誦千古,他身跨戰馬,手持銀槍,在陣中完全把曹軍當塑膠「我又來了,我又出去了」誰都擋不住,還順便砍了幾個雜魚武將,將他的蓋世神勇描繪得淋漓盡致。可惜,這一段其實是羅貫中自己加上去的,史書上只有記載趙雲救了阿鬥,並沒有提到「七進七出」的情節,趙雲在歷史上獨當一面領兵作戰的紀錄也不多,大多是擔任劉備禁衛軍隊長的角色,與演義形象其實有所出入。不過先別失望,在歷史上還真的有一位七進七出的猛將,可以說是三國末期戰鬥力數一數二的將領──文鴦,有小趙雲之稱。
  • 在乾隆皇帝眼中,紀曉嵐到底有何地位?一個給自己解悶的戲子而已
    正如清代名臣、文學家洪亮吉對其「子云筆札君卿舌,當代無人可共論」的評價一樣,紀曉嵐絕對屬於乾嘉時期文壇上的風騷人物。擁有如此才能,考個進士出身自然不在話下,能得朝廷重用更是情理之中。02 紀曉嵐的外貌長相,註定其不會被乾隆皇帝重用在民間傳說中,紀曉嵐乃係風流倜儻,一表人材的「美男子」形象;在諸多影視作品中,以張國立為代表的俊朗演員更是將紀曉嵐塑造成了「風流才子」該有的正面形象。
  • 三國裡最可惜的將軍,趙雲徐晃張遼都不是他的對手,卻敗給關羽
    《三國演義》,這部中國人都很熟悉的小說,一說到這部名著,小編和很多人一樣都會想起武功很厲害也很帥氣的趙雲關羽等。的確,不管是在小說還是歷史裡,趙雲都是一為讓人不敢小覷的將領。這個時候,公伯珪手下的得意大將趙子龍出來迎戰文丑,武力高強的文丑和公孫瓚大戰了十幾個回合之後,又跟趙子龍大戰了六十回合,最後趙雲卻只能和文丑大了平手。讀過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一提起趙子龍,連曹操都不禁打寒顫。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文丑的武力有多高強!
  • 雍正一朝,有累死的皇帝,就有累死的名臣,還是兩個
    雍正帝是大清朝最勤政的帝王,沒有之一,這是幾乎所有人都認可的評價。 別說在大清朝,縱觀中國整個封建皇朝,雍正帝的勤政,也是幾乎沒有哪位皇帝能比的。 遊獵、酒色等,都與雍正帝不沾邊。
  • 諸葛亮器重關羽的兒子,為何不器重趙雲的兒子?
    趙雲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在幾次重要的軍事行動中,都帶著趙雲,比如,劉備取益州時的入川之戰,還有北伐時的箕谷之戰。因此,諸葛亮和趙雲的關係應該非常好,很喜歡趙雲,否則,也不會經常帶趙雲了。 那麼,既然諸葛亮很喜歡趙雲,為何不好好培養趙雲的兒子呢?
  • 劉備臨死前趙雲一特權,諸葛亮聽懂卻要不吭聲,趙雲:什麼意思?
    而當時三國裡的劉備,被大家稱為劉皇叔,乃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備也是當時蜀國的皇帝。因為但是大漢天子昏庸,被當時的梟雄曹操半道劫持到許昌。曹操的這個舉動就是為了表明自己要真心挾持皇帝,人後就逼著漢獻帝將他封為丞相。現在還有說曹操「實為漢相,名為漢賊「當時的詩人都在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哪個時期,劉備在臨死之前還給了趙雲一個特權,但是無奈趙雲聽不懂啊。諸葛亮卻是聽懂了,但是一聲不吭。
  • 蝦頭裡的膏狀體,到底是「屎」還是「黃」?其實很多人都弄錯了
    蝦頭裡的膏狀體,到底是「屎」還是「黃」?其實很多人都弄錯了!蝦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一種海鮮,雖然河裡面也有,但是河裡面的蝦一般個頭都比較小,還是海裡的那種大蝦,吃起來比較過癮,蝦的種類有很多種,每一種蝦的口感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價格也不一樣,平時我們在吃蝦的時候,會發現蝦頭裡面有一些膏狀體,很多人搞不清楚,這個到底是蝦的屎還是黃?其實很多人都弄錯了,白白浪費掉了一些美味,自己還不知道呢。
  • 遼寧盤山大窪曾是清代皇家牧場 專供皇帝東巡(圖)
    兩份100年前的清代檔案材料,即沙皇俄國軍官向瀋陽地區最高長官索要大凌河官馬的諮文等,揭開了遼寧盤山、大窪兩縣在清代全是皇家牧場的歷史。這裡最多時有1.97萬匹馬,主要為皇帝東巡謁陵提供馬匹。  大凌河牧場可謂清代東北最大的皇家馬廠,曾經為康、乾、嘉、道四任皇帝東巡謁陵提供馬匹,這個牧場存在的200多年間,見證了清王朝的盛衰。
  • 公孫瓚麾下有一員大將,文韜武略不輸趙雲,可惜劉備與其失之交臂
    趙雲有勇有謀,忠肝義膽,歷來都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其實除了他之外公孫瓚手下還有一名大將,才能也是非常卓越,文韜武略不在趙雲之下,而且還和劉備是同鄉。可惜劉備卻與其失之交臂,這樣一個人才到了曹操手底下也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你知道此人是誰嗎?比起公孫瓚的稍縱即逝,曾經在他手下效命的趙雲則是功成名就。
  • 清代祭祀的種類有一百多種,哪些必須是皇帝親自主持的?
    吉禮在古代的五禮中項目最多,清代有123項,佔了五禮將近一半。清代的祭祀對象與以往朝代的中原王朝還有一些不同的特殊內容。按照所祭祀的對象、壇廟處所、儀式規格,大約可以分為三個級別。大祀。祭圜丘、方澤、祈谷、雩祀、太廟、社稷,這些大祀非常隆重,按制度是由皇帝親祭,尤其是圜丘祭天。
  • 清代皇帝一天的膳食標準是多少?別的不說,僅是鮮奶就要一百斤
    每到皇帝用膳的時候,太監先在傳膳地點布好膳桌,當膳食從膳房運來之後,迅速按規定在膳桌上擺好,如果沒有特別的旨意,任何人都不能與皇帝同桌用膳。至於皇帝與后妃們每餐的膳食情況,清代有關史料中有很多記載。從以上記載來看,清代皇帝膳食雖然豐富,卻也不像影視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樣,每頓都是一百多個菜,更不是什麼滿漢全席。但儘管是這樣,皇帝也不可能吃完這一大桌子菜,許多美味佳餚不過是用來擺擺樣子,然後按照清宮的規矩,賜給屬下大臣或太監們。而后妃所剩下的膳食,則多賜給宮女及太監等人。
  • 故宮APP推出清代皇帝時裝秀
    [摘要]故宮博物院系列APP之《清代皇帝服飾》iPad應用發布。通過應用上配有詳細解讀皇帝服飾的「動態圖錄」即皇帝的「時裝秀」,觀眾可以系統清晰地了解宮廷服飾制度。只需通過一款名為《清代皇帝服飾》的APP,你就可以看到皇帝的「時裝秀」。
  • 古代皇帝長什麼樣?
    所以,在《歷帝圖》中,應該是有秦始皇的畫像的,只可惜現在看不到了。正史中記載的帝王長相在充滿神話傳說的上古時代,帝王或者聖賢都是天生異象的,東漢王充在《論衡·骨相篇》中議論道:「傳言黃帝龍顏,顓頊戴午,帝嚳駢齒,堯眉八採,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皋陶馬口,孔子反羽。
  • 他是名臣陳大受的兒子,官居總督,卻因救弟貪腐被皇帝賜死!
    可惜的是,歷史有時就像一隻無形的大手,讓你沒有辦法掙扎。 乾隆三十九年,甘肅發生大型災害,布政使王亶望請求朝廷通過捐監生的辦法來湊齊賑災銀子,當600多萬銀子到手後,他不僅沒有將銀子用在救災上,而且還順帶將乾隆皇帝撥給他的一百萬賑災銀子也一起貪腐了。作為長期與錢糧打交道的行政官員,王覃望情商非常高,覺得獨吞會引發下屬不滿,甚至會聯名舉報。
  • 為何清代妃子都是被包在被子裡抬進皇帝寢宮的?
    清代的后妃制度是在明代后妃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到了康熙以後,後宮的位號就有了具體的規定:一共分了八個等級,其中皇后一名,皇貴妃一名,貴妃兩名,妃四名、嬪六名,另外,地位比較低的貴人、常在、答應等不限人數。像貴人、常在、答應等皇帝是不可能到他們的寢宮去得,所以會又翻牌子一說。一般的說法是遮羞保暖防尷尬,但我們不能教條主義看皇室生活。
  • 康熙皇帝「東巡祭祖」吃啥? 曾攜帶70頭奶牛
    不信你看——  簡樸皇帝  清代康熙皇帝玄燁,儘管不是開國皇帝,但在清代皇帝中堪稱佼佼者。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二十一年(1682年)、三十七年(1689年),玄燁分別親率王公大臣、文武官員走馬關外,名為「東巡祭祖」,恭謁永陵、福陵、昭陵,實為巡視東北邊陲,鞏固國防。  雖然康熙皇帝玄燁多次出巡,但每次都不鋪張。
  • 新化縣天門:清代古橋上題有「皇帝萬歲」
    新化縣天門鄉長豐風雨橋  紅網新化站11月1日訊(分站特約記者 邱向明 分站記者 黎明明 伍薈雙)近日,新化縣政府梅山文化研究會(辦公室)負責人,向媒體透露,在該縣天門鄉發現3座清代風雨橋,其中長豐風雨橋橋上題寫的「皇帝萬歲」文物,保存完好,為了湘中地區不可多得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