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雅談」打破剛兌後 投資信託理財會有多大的風險?

2020-12-17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12日消息 銀保監會新發布的《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裡,有哪些變化和個人投資者理財有關?信託打破剛兌以後,投資風險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財富雅談邀請光大信託研究員袁吉偉為您解讀信託這種高端理財。

馮雅:對於投資人來說,購買信託理財產品後,他最擔心的可能是融資方會出現兌付的違約風險。您給我們解讀一下,融資方的兌付違約風險到底是一個多大的風險?遇到這種情況時,信託公司通常會怎麼處置?

袁吉偉:首先融資方的違約風險,還是跟大的金融環境,大的宏觀環境,包括整個行業的發展的一些系統性風險是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大的形勢好,一般違約風險是比較低的,在經濟下行的態勢,包括行業受到比較嚴格的監管時,違約風險會有一些上升。但是整體上相對來說,通過信託公司本身的風控把關,這個風險一般都是會比較小,是可控的。

在我們看來,違約風險其實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處置手段也會多種多樣,一般會根據違約的不同因素來源進行區分。最常見的一種就是企業本身的主業經營還是非常好的,只是說短期的經營惡化可能會導致它的流動性不足,這種企業我們還是堅持去扶持,去幫助企業渡過困境,包括一些債務的延期,幫助企業重新回歸到正常的經營態勢。

對於一些企業確實經營不善,包括償債意願不是很強,或者惡意逃債這種行為,可能就會採取法律訴訟的手段,資產轉讓的手段來去處置違約的風險,最大程度地去保護投資權益,幫助回收投資本息。

馮雅:對於這個問題,我也看到網上有一些投資人的討論,有的人就認為信託逾期或者說融資方出現了兌付違約風險,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他們認為信託是會兜底的,是會剛兌的一個投資,所以只不過是會延期給你而已,不會存在「投資打水漂了,就沒有了」這樣的風險。這種理解是對的嗎?

袁吉偉: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觀念,但是投資者應該樹立一個新的投資的風險意識。信託作為資管產品來講,我們堅持的監管理念,就是「賣者有責、 買者自負」,就是說信託公司或者說產品的管理人,他會盡到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最大程度地維護投資者的利益,但是這個產品的投資風險是需要由投資者自身來承擔的。

所以我覺得不能僅僅依靠信託會有剛兌這種傳統的或者說不正確的意識去進行信託產品的投資,而是要真正樹立一個投資風險意識,要真正去識別管理人的能力,包括信託產品本身的風險,做一個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才能實現投資者的資產的保值和增值這樣一個目的。

馮雅:可能在過去,投資信託理財產品確實是剛兌的,但是資管新規出來以後,「剛兌」這個理念就已經被逐漸淡化了。特別是這一次新發布的《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裡,要求投資者自擔投資風險,也就是您說的「賣者盡責、買者自負」。這個對投資者來說意味著什麼?是不是說以後投資信託理財產品不但沒有剛兌了,而且投資信託產品的風險可能是非常高的?

袁吉偉:也不能這麼說,我覺得整個信託產品一直還是保持了比較穩健的態勢,包括信託公司對產品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即為投資者提供一個穩定收益的渠道。所以打破剛兌不意味著產品本身風險大小,只是說在產品出現風險的分擔方面,需要做責任的劃分。

投資者也不要過分恐慌和擔憂,因為在產品的運行過程中,信託公司是有它的責任存在的,如果由於信託公司本身管理不到位,這部分的風險責任是需要由信託公司跟投資者來共同承擔的。

所以我覺得雖然是打破剛兌,但是產品本身風險的狀態其實沒有變化,只是說在產品選擇方面,投資者要做更好的決策,要清晰產品的風險是否與自己的風險偏好相匹配,選擇最適合自身的產品。

馮雅:剛才我們提到,銀保監會5月8號下午發布了《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從媒體的報導來看,據說對信託行業有非常大的影響。但我們關心的是,對於投資人理財來說,《暫行辦法》裡有哪些點是要關注的?您幫我們分析一下。

袁吉偉:這裡面我覺得大家關注幾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它對於信託產品進行了重新分類,我們之前可能更多的是以投向分類的,比如說房地產信託、政信信託。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以後對於信託的產品劃分為三大類,固定收益類,權益投資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金信託和混合類,所以未來信託公司推薦產品的時候,大家對這幾個產品劃分要有新的認識,跟我們傳統的信託產品劃分要有所區別。

再一個就是新規對於信託產品的銷售有了更明確的要求。比如說在產品推介的過程中,對產品的風險要有充分的揭示,要提示投資者,比如說投資經理的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的業績,不能承諾投資保本保息這樣一些話語,不能有誤導的營銷宣傳。信託公司要對信託產品進行分類,要評價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把適當的產品銷售給投資者。

另外,信託產品需要有淨值化的管理。淨值化管理也就是告訴投資者你的產品的增值程度大概有多少,比如說,一般來講信託產品或者說資管產品,它的初始的淨值是一塊錢,隨著淨值的變化,你就會知道你的投資收益會有多少,比如說到了一個月之後,你的淨值變為1塊1毛錢,那麼就證明你的投資收益是1毛錢。

淨值能更加清晰地告訴投資者,他的投資本身的狀態是什麼樣的。所以投資者以後在定期的信託公司披露的管理報告裡面,除了要了解它的資產管理狀態,也要關注一下信託產品的淨值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勢。

相關焦點

  • 打破剛性兌付後 信託理財產品還能買嗎?
    什麼是打破剛兌呢?就是買理財產品再也不保本了,金融機構不剛性兌付了,風險由投資人自己來承擔。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呢?經濟日報記者日前採訪了百瑞信託的理財經理王偉,由業內專業人士為大家分析一下如何看待信託理財打破剛性兌付?
  • 2020年信託被打破的兩大鐵律:一個是打破剛兌,另一個是……
    一條是打破剛兌,吉林信託松花江77號91.18%債轉股,僅能回款8,82%;另一個條是比金剛鑽還要鐵的鐵律,安信信託已經發生,四川信託可能即將發生,它是……提到信託理財,不少人仍然認為是保本的,即使偶有違約,但僅限於延期,本息最終都能保住的,再不濟也能退而求其次,捨棄利息只保本金也是可以的。
  • 信託打破剛性兌付 這些前提莫忽略
    無論是《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還是隨後的多個細則以及相關監管機構的表態,都多次強調,機構和個人投資資金信託應當自擔投資風險並獲得信託利益或者承擔損失,信託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投資者承諾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這也就是業界常說的「打破剛兌」。
  • 信託,破剛兌,嚴監管,選擇靠譜理財經理!
    「打破剛性兌付」有了權威標準和明確的處罰措施,穿透式監管、嚴格限制資金池業務等提上日程。意見出臺後,一時間眾說紛紜,業界紛紛稱之為「最嚴監管」,大家都明白,這是大事。但究竟如何影響信託、資管公司,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這一新形勢呢?
  • 看視頻學理財|什麼是信託?投資信託有風險嗎?
    近期啊,經常有一些剛剛接觸信託的投資人過來問我,小杜老師,聽說信託挺好的,收益又高,產品又安全,還是富人專享的理財方式。信託究竟是什麼,真有傳說中那麼好嗎?本期視頻,小杜老師就來給大家講講,什麼是信託,以及信託的風險。
  • 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 購買信託產品前 投資者需要問自己的三個問題
    在信託行業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過去「閉著眼睛買信託,睜開眼睛拿收益」的美好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在購買信託產品之前,穩盈財富建議投資者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是否有了答案。 問題一:我要買的信託產品是不是假信託?
  • 信託風險劣變啟示錄:訴訟纏身的安信信託何去何從?
    安信信託兌付問題爆發風險以來,信託行業保底「剛兌」的法律風向出現了明顯變化,也再次將信託產品如何打破「剛兌」的問題推向風口浪尖。安信信託兌付問題爆發風險以來,信託保底「剛兌」的法律風向也出現明顯變化,11 月14 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下發了《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其中第七部分「關於營業信託糾紛案件的審理」第92條明確規定,「保底或者剛兌條款無效」。
  • 假黃金事件中,民生信託為什麼願意剛兌?
    假黃金事件又有後續,在此事件中受損最嚴重的肯定就是民生信託了,他們有著多達14億的信託產品陷入其中。所以民生信託針對信託產品的處理方式,也牽動著無數購買信託的投資人的眼光,同時也給其他涉及此事件的多家信託公司開出了一條道路。結果就是全額兌付。
  • 「壓降融資類信託規模」之後,信託公司如何突破權益類信託
    具體到財富管理端,在前兩年「剛兌」預期的大背景下,信託變成了一種標品。 談客戶,節奏很重要!這裡還是繼續以權益類產品舉例,確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符合權益類資產要求之後,可以從以下流程中層層遞進來進行溝通。
  • 年內逾百產品違約 信託公司破剛兌力不從心?
    而伴隨著資管新規延期預期的升溫,信託公司對違約產品是否剛兌也陷入糾結,從業者態度陷入分化。不少信託公司從業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直言,「打破剛兌」對信託公司的聲譽影響巨大,現在不具備「打破剛兌」的心理環境。在分析人士看來,「剛性兌付」的打破還需要循序漸進,仍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機制,如真實履行信託的「信義」,投資者教育深入開展等。
  • 工商銀行汪楠:再見,剛兌類理財
    經過一個多月的在線報名和答題篩選,全國百強銀行理財師終於誕生,複賽環節,百強選手將結合當下市場熱點,暢談行業未來投資機遇,分享專業實用理財知識。理財乾貨,一睹為快。既然是以保值、增值為目的,不少投資者便將其理解為只有保本保收益類投資才是理財,其他類產品都是以掏空「錢袋子」為目的的誘導誤投。實際上,並非如此。投資者們之所以認為保本固收類產品好,並不真的是因為它們「零風險」、「低風險」,而是銀行或者信託公司以剛性兌付為盾牌,替投資者擋下了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
  • 收益權Vs受益權 「盈理財」創新信託拆標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意安 在掀起1元團購銀行理財產品引起江湖一陣騷動後,上海多盈金融旗下平臺「盈理財」近日再次推出 「信託合買通」,用戶最低購買起點為1萬元,打破了信託產品100萬的購買門檻。這是盈理財的獨家創新模式,有利於破解信託資產流轉難題。」多盈金融總裁方瑞典認為,信託產品收益權拆分後將有利於其轉讓和交易,將大大推動信託資產的流動性, 「湊錢合買信託產品在民間已相當普遍,尤其在經濟發達省市,民間資金比較活躍,理財意識也比較強。信託產品比較穩健,湊錢合買能讓『小錢』獲得百萬貴賓客戶才能享受的高收益,其中的機會在理財意識較強的投資者中廣受認可。」
  • 一文看懂信託投資:如何安全的與高收益共舞?
    長期以來,我國信託都是「剛兌」的。不僅發行過程中通過增信和擔保提供本息保障,實際運行中,通常還有信託機構作為最後一道屏障進行兜底。而國外信託機構只是代人理財,受益人盈虧自負,風險自擔,機構不承擔兌付風險。3.運作模式不一樣。由於信託機構本身是信託關係的當事人,海外信託會採取迴避,只對信託的收益按照委託人意願進行處置,受託的財產通過單獨設立離岸公司,交由第三方機構經營。
  • 為什麼銀行沒有保本保收益的理財了?什麼是剛兌?
    剛兌是剛性兌付的簡稱,銀行的理財產品到期之後,必須要向投資者分配投資的本金以及預期的收益,就算是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發生了風險,產品本身沒有足夠的現金價值,銀行就需要自行兜底,由銀行的自由資金墊付。簡單說就是能夠保證保本保收益。為什麼要取消資本保全收入的資金管理?
  • 理財- 信託理財產品可靠嗎信託投資理財產品怎麼選?
    相信有很多投資者們都了解信託,信託就是在信任的基礎上將自己的資金託付給他人來打理,信託理財比銀行,保險,基金理財等理財方式更高端一些。那麼,信託理財產品可靠嗎?我們來簡單的分析一下。信託理財產品可靠嗎?信託理財產品可靠嗎?
  • 信託打破剛兌第一例!逾期7年後債轉股,僅能兌付8.82%本金
    而該信託日前有了新進展,吉林信託官網公開了該信託的2020年第二季度管理報告,顯示投資人虧損本金已成定局,這將成為信託歷史上首例真正意義上打破剛兌的案例。對於留債部分從2020年4月21日起計算利息;同時,從重整執行期結束後的第一年(即2020年)開始償還本金。已經有投資人起訴信託公司一審、二審均敗訴,通過起訴信託公司獲得賠償這一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因此不管表決結果如何,投資人虧損本金已成定局,這將成為信託歷史上首例真正意義上打破剛兌的案例。
  • 信託安全嗎?信託的風險有哪些?
    我們在看待預期收益時,主要要看產品的投向來認定風險,投資股票、黃金、外匯這樣波動的標的必然有風險;而一些債權、債券、實體項目、股權類的投資方式風險低得多;如果再有完善的風險控制措施,是完全可以安心投資的。不要對「預期收益」一棒子打死喲!
  • 告訴你信託理財產品的優勢在哪裡
    信託理財產品是信託公司為投資者提供的一種風險較低,收益較為穩定的理財產品,從投資原理上講,銀行系理財產品與之幾乎類似,只是散小化特徵更加明顯。相對而言,信託理財產品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平均預期收益率高於銀行理財產品,這是最大亮點。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去年全國68家信託機構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在8%左右,而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不到4.5%,二者產品風險等級幾乎都屬於中低風險範疇。信託理財產品一般有抵押或質押擔保,而銀行理財產品未設置抵押擔保。
  • 信託牌照如此稀缺,究竟為何?信託財產獨立性再次確立
    給投資者的選擇也是更多剛兌潛規則過去,信託的剛性兌付一直存在。相關部門出文件或者信託公司自己拿錢給投資者兜底。所以無論投資項目是否有問題,投資者的利益沒有受到絲毫損失,這是信託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剛兌,能給投資者投資過程中增加信心。
  • 信託受益權帳戶管理細則獲批 信託打破「剛兌」再進一步
    受益人自主選擇是否在中國信登或代理開戶機構開立信託受益權帳戶。二是帳戶實名原則。帳戶開立需以自己或金融產品名義開立,原則上由本人申請開立,並保證所提交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三是一人一戶原則。一個受益人只能開立一個信託受益權帳戶,不能多頭開立。四是信息保密原則。中國信登及代理開戶機構不得洩露開戶資料信息和帳戶信息,不得違規使用信託受益權帳戶,也不得將信託受益權帳戶出租、出借或者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