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逾百產品違約 信託公司破剛兌力不從心?

2020-12-17 金融界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北京商報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監管部門加大風險排查力度的影響下,信託行業風險仍在加速暴露,違約事件頻發。7月15日,北京商報記者從用益信託處了解到的最新數據顯示,開年1月至6月半年的時間,信託行業違約次數共計發生159起,違約金額總計超過939億元。而伴隨著資管新規延期預期的升溫,信託公司對違約產品是否剛兌也陷入糾結,從業者態度陷入分化。不少信託公司從業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直言,「打破剛兌」對信託公司的聲譽影響巨大,現在不具備「打破剛兌」的心理環境。在分析人士看來,「剛性兌付」的打破還需要循序漸進,仍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機制,如真實履行信託的「信義」,投資者教育深入開展等。

違約金額超939億

今年的信託行業著實不算平靜,違約事件頻發,信託公司紛紛忙著四處「滅火」。來自用益信託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開年1月至6月僅半年的時間內,信託行業發生違約的次數就高達159起,單月信託發生違約次數分別為5起、5起、49起、41起、26起,33起,涉及違約金額共計約939.6億元。

隨著違約項目的逐漸增多,每月「上榜」的信託公司也在悄然增多,1月、2月,出現產品違約的信託公司均為4家,3月、4月出現違約的信託公司數量持續上升,3月涉案公司為12家,4月這一數量增至21家達到頂峰,5月、6月數量有所回落,其中5月有13家信託公司出現產品違約。6月當月信託行業共發生違約事件33起,涉及信託公司7家,涉及金額高達224.03億元。從6月違約產品的投向來看,投向工商企業領域的產品違約情形較多,涉及金額最大為206.46億元。其次為投向房地產領域的產品,違約涉及金額為8億元。

在上述多起違約事件中,引起市場廣泛輿論關注的是金凰假黃金質押,造成多家信託公司「踩雷」,以及四川信託TOT資金池信託項目違約事件。就「踩雷」金凰珠寶事項的兌付進展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從一知情信託公司人士處了解到,「雖然已及時通過司法途徑要求保險公司履行對質押黃金的保險責任,但司法流程時間進展沒有那麼快,公司會妥善處理項目後續事宜。」

四川信託TOT資金池信託項目違約方面,記者從多位投資者處最新了解到,監管已經入駐搜證,對查處的四川信託違法違規問題做了相應的行政處罰。針對資金池信託違約一事的最新進展,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致電四川信託進行求證,但電話始終未接通。

違約事件被刷屏後,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近日在答記者問時指出,2020年1月起開始被逐步揭露的武漢金凰假黃金事件,牽涉多家銀行、保險和信託機構,除了企業本身的原因外,也暴露出一些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一位資深行業觀察人士預測,目前來看,在監管趨嚴以及疫情的影響下,信託行業違約事件可能還會持續增多,信託公司需要根據風險項目具體情況處置風險。

隨著風險規模的增大,信託資產風險率也有較大幅度的上升,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0年一季度末,信託業資產風險率為3.02%,較2019年末提升0.35%。從風險項目數量和風險資產規模的環比變動來看,2020年一季度末,信託業風險項目個數為1626個,環比增加79個,增幅為5.11%。有業內觀點預判,2020年二季度末,信託業資產風險率可能會超過3.5%。

打破剛兌陷「兩難」境地

信託一直是近年來投資者看好的投資品種之一,不僅得益於高收益,更有不少投資者是奔著以往「剛性兌付」的隱形保障來購買產品。

2018年4月27,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業內俗稱「資管新規」)打破了這一規定,「資管新規」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破除多層嵌套與禁止資金池模式。

所謂「剛性兌付」,通常理解是資管產品到期後,金融機構必須如期支付投資者信託本金及收益。而根據資管新規的具體規定,資產管理產品的發行人或者管理人違反真實公允確定淨值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採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使得資產管理產品的本金、收益、風險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發生轉移,實現產品保本保收益;資產管理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者兌付困難時,發行或者管理該產品的金融機構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者委託其他機構代為償付;金融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均會被認定為剛性兌付。

隨著資管新規對「剛性兌付」信仰的打破,信託產品違約和延期兌付事件亦引發投資者關注。7月10日,在央行舉行的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壓實相關金融機構和相關股東的主體責任。依法保護投資者的知情權、公平選擇權、財產安全權、求得賠償權等合法權益。加強投資者教育,幫助投資者樹立「收益自享、風險自擔」的風險責任意識,準確評估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產品處理上,要嚴肅市場紀律,防止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在信託業觀察人士李奎霖看來,監管此舉也是要嚴肅市場紀律,防止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一些信託公司風格保守內控嚴謹,給出的收益率會低於那些風格激進內控流於形式的信託公司,長此以往,投資者容易盲目追逐高收益產品,導致行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雖然破除剛兌可維護資管市場穩健發展、金融機構良性運作、樹立投資者理性決策觀念,但在實際執行中,金融機構也有諸多顧慮。多位信託行業從業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打破剛兌」對信託公司的聲譽影響巨大,更嚴重的導致投資者不看好市場,影響後續產品發行,信託公司都在被迫變相保「剛兌」。一般來說,信託公司常見的風險處置手段為,信託公司或實際控制人有資產處置團隊的可以自行消化風險項目,也可以和外部資產管理公司合作處置風險項目。在項目基本面沒有大變化且只是短期流動性問題的情況下,可以做項目展期或續發,用時間換空間,這也就是常說的「變相剛兌」。

一位信託公司從業人士介紹稱,出現風險後,信託公司首先是按照合同約定,儘快進行資產保全,比如質押、抵押物的變現。評估發現根據最新情況,仍不能覆蓋兌付要求,就需要與客戶等多方溝通展期,基本都是發新換舊、置換法。該人士直言,現在不具備打破剛兌的心理環境,包括投資者心理、接受度等多種方面。

另一位信託公司相關人士也表示,監管一直要求行業「打破剛兌」,但就市場行情來看,短期「剛性兌付」還會存在,不過隨著風險暴露的加快,尤其是個別信託公司風險加大,很難實現「剛性兌付」,所以不排除部分信託公司「剛性兌付」能力減弱。

「破剛兌」仍需循序漸進

「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時點漸漸臨近,不少信託從業人士都對業務轉型感到焦慮,認為按期完成資管業務轉型有較大難度。7月10日,央行方面也指出,「資管新規」過渡期「可能延一年是比較合適的」,同時指出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製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

「資管新規」的主旨就是壓降非標和破除剛兌,避免資金空轉套利放大系統性風險。但隨著「資管新規」延期預期的升溫,信託違約產品「剛性兌付」的猜測再起。普益標準研究員梁傳義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資管新規」及後續文件要求,信託公司需按照「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進行展業,一方面是加強投資者教育,明確投資風險事項,另一方面是盡職盡責履行信託公司在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項目盡職調研、存續期管控、及時披露項目信息等工作與義務,做好投資者的投資過程管理,而非兜底風險項目。

在信託公司從業人士看來,「剛性兌付」打破的核心問題還是信託公司對項目信息披露和風險告知充分性與否,而不是簡單的說項目出問題直接「甩鍋」給投資者或者只要項目出了問題來自身「背鍋」。

一位信託公司資管人士認為,違約的情況一直都有,並不是現在才出現,實際還是項目本身的情況和信託公司的運營情況而定。正常的金融機構都有一定比例的不良資產,關鍵是控制住不良比例和實際損失。隨著「資管新規」的穩步推進,各類資管產品都要更規範的運營,信託公司在無過錯的情況下,會平衡項目的情況做出相應的對策,而不是簡單的進行「剛性兌付」,而信託公司有過錯的情況下,則需要自有資產賠付。

除此之外,「打破剛兌」還需要區分責任,針對由於信託公司自身管理問題對於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需要進行賠償,而針對由於市場風險造成的風險,需要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市場多認為,目前信託公司違約產品應以清收處置為先,「剛性兌付」顯然並不符合「資管新規」原則。

用益信託研究員帥國讓直言,「剛性兌付」扭曲了風險承擔機制,導致產品風險與收益不匹配,通過市場傳導,危機整個金融市場穩定,過去10多年來,「剛性兌付」可以維持主要在於資產價格總體上升,但在當前經濟逆周期環境下,資產價格繼續上升顯然不是常態。但「剛性兌付」的打破需要循序漸進,也是切合「資管新規」的要求,但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機制,例如,「如何界定受託人的責任」,真實履行信託的「信義」,投資者教育深入開展等。

相關焦點

  • 信託「黑名單」:信託違約機構及產品全梳理
    怎麼挑選產品才能避雷?掃碼獲取6W+字報告尊享信託違約專場直播摘要搶先看破剛兌:2014年爆發違約潮2014年之前只零星幾個項目被爆出違約,直到2014年信託開始爆發違約潮。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經有414隻信託違約,今年還沒結束,信託違約數目已經創歷史新高,可查確定延期或違約信託產品118隻。
  • 信託打破剛性兌付 這些前提莫忽略
    在業內人士看來,儘管存在諸多難題,但破與不破之間,並不是一道選擇題,只是在打破剛兌的策略上應講究依法、誠信、科學,面對信託風險不能簡單「一破了之」。信託項目違約之後打破剛兌勢在必行。那麼,信託項目發生違約後,信託公司是怎麼做的?
  • 中信信託增資至112.76億元 年內6家信託公司合計增資逾百億元
    摘要 【中信信託增資至112.76億元 年內6家信託公司合計增資逾百億元】中信信託的註冊資本將由100億元增加至112.76億元,增加的註冊資本由中國中信有限公司出資,這也將使其所持中信信託的股份比例由80%增加至82.26%。
  • 2020年集合信託違約超1600億,未來3年還有9.2萬億信託到期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2020年全年,集合信託產品共發生310多起違約事件,涉及違約項目金額超過1600億元。
  • 中青旅實業子公司5億信託貸款違約 中信信託、平安信託踩雷
    (澎湃新聞)   違約潮中又一信託產品爆雷。   近日,中國青旅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中青旅實業)旗下子公司北京黃金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稱北京黃金)5億元信託貸款構成違約。
  • 中青旅實業子公司5億信託貸款違約,中信信託、平安信託踩雷
    違約潮中又一信託產品爆雷。近日,中國青旅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中青旅實業)旗下子公司北京黃金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稱北京黃金)5億元信託貸款構成違約。知情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稱,該產品系金融機構定製類型,受託人按照合同約定,根據受益人大會決策執行,目前相關方正在協調妥善處理。中信信託為信託業一梯隊,2017年公司固有資產達到362億元,同比增加28%,淨利潤35.9億元,較2016年上升18%,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30億元。
  • 假黃金事件中,民生信託為什麼願意剛兌?
    假黃金事件又有後續,在此事件中受損最嚴重的肯定就是民生信託了,他們有著多達14億的信託產品陷入其中。所以民生信託針對信託產品的處理方式,也牽動著無數購買信託的投資人的眼光,同時也給其他涉及此事件的多家信託公司開出了一條道路。結果就是全額兌付。
  • 兌付延期、提前轉讓收益權 那些「爆雷」的信託產品是怎樣處置的?
    來源:信託專家信託公司之所以願意對風險產品進行剛兌,原因在於,「違約」對信託機構的聲譽影響太大了。一家信託公司若出現風險產品且持續未兌付,就很難發行新產品繼續募資了。「爆雷」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是爆雷後的產品究竟如何處理,很多投資人還是一頭霧水。
  • 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 購買信託產品前 投資者需要問自己的三個問題
    在信託行業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過去「閉著眼睛買信託,睜開眼睛拿收益」的美好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在購買信託產品之前,穩盈財富建議投資者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是否有了答案。 問題一:我要買的信託產品是不是假信託?
  • 「財富雅談」打破剛兌後 投資信託理財會有多大的風險?
    央廣網北京5月12日消息 銀保監會新發布的《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裡,有哪些變化和個人投資者理財有關?信託打破剛兌以後,投資風險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財富雅談邀請光大信託研究員袁吉偉為您解讀信託這種高端理財。馮雅:對於投資人來說,購買信託理財產品後,他最擔心的可能是融資方會出現兌付的違約風險。
  • 光大信託2018年淨利潤增長102.4% 業績逆勢翻番
    一位華北地區信託公司人士稱,這個降幅已經算穩健經營了,沒有為了業績而放開風險敞口。「雖然信託業2018年面臨諸多挑戰,承壓明顯,但我們認為2018年也是中國信託業從高速粗放發展向全面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換擋元年。」百瑞信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研究員谷曉明稱。
  • 北京黃金5億信託貸款違約 中信信託半個月「踩了倆雷」
    報告顯示,借款人北京黃金2018年5月4日未能按信託貸款相關交易文件約定償還相應到期本金5億元,到期應付利息1050.94萬元。據交易文件的相關約定,借款人已構成實質違約。5億信託貸款違約具體來看,文件中所提到的信託產品為,中信信託於2017年5月4日設立的「中信·長天2號北京黃金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下簡稱「長天2號」)。相關公告中表述,長天2號總規模10億元,首次募集的A類信託本金為5億元,以現金形式認購。
  • 2020年信託被打破的兩大鐵律:一個是打破剛兌,另一個是……
    一條是打破剛兌,吉林信託松花江77號91.18%債轉股,僅能回款8,82%;另一個條是比金剛鑽還要鐵的鐵律,安信信託已經發生,四川信託可能即將發生,它是……提到信託理財,不少人仍然認為是保本的,即使偶有違約,但僅限於延期,本息最終都能保住的,再不濟也能退而求其次,捨棄利息只保本金也是可以的。
  • 地產信託違約頻發 五礦信託兌付糾紛等判決
    五礦信託4億元兌付糾紛2011年在五礦信託剛剛起步階段,與上海松江當地一家小型地產開發商——榮騰置業籤署了信託計劃。該信託計劃期限24個月,信託規模為4億元,信託資產用於受讓榮騰置業名下榮豐廣場三、四期收益權及公司60%股權。
  • 中信信託再遇違約 信託業兌付壓力大增
    除了上述兩起信託違約案例,今年以來,已有至少12隻信託產品出現兌付延遲或無法兌付的情況。「這是今年企業與信託公司雙重壓力的表現,一方面是企業降槓桿,企業的償付壓力增大;另一方面,信託公司在資管新規下面臨合規壓力。」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信託行業資深律師陳標衝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 光大信託一個產品虧掉近一年的利潤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硬核的光大信託開始不剛兌了。據不完全統計,最早出現延期的產品是天津物產集合信託計劃,到期時間為2019年7月份,而在這之前,小編印象最深刻的是光大信託提前兌付了青海省投項目,這個產品規模高達18.35億,而光大信託2019年淨利潤才不過20.78億,可以說這一筆業務幾乎虧掉了光大信託近一年的利潤。
  • 信託風險劣變啟示錄:訴訟纏身的安信信託何去何從?
    安信信託兌付問題爆發風險以來,信託行業保底「剛兌」的法律風向出現了明顯變化,也再次將信託產品如何打破「剛兌」的問題推向風口浪尖。雖然項目違約原因有外部環境不佳的客觀因素,也有公司內部管理的缺失,但巨額訴訟背後,無疑集中反映了安信信託內部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的不足,也為違約信託公司敲響了警鐘。
  • 訴訟纏身 安信信託面臨「排雷戰」
    安信信託兌付問題爆發風險以來,信託行業保底「剛兌」的法律風向出現了明顯變化,也再次將信託產品如何打破「剛兌」的問題推向風口浪尖。再遭金融機構「討債」臨近年關,安信信託再遭金融機構「討債」。安信信託日前發布《訴訟公告》稱,該公司於11月25日收到了上海金融法院出具的《應訴通知書》,丹東銀行起訴安信信託,討要約8.6億元本金和利息。
  • 信託產品該怎樣選擇
    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之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的背景,多家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產品出現延期兌付。那麼,個人投資者應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信託產品?  信託行業風險可控  所謂「打破剛兌」就是買理財產品再也不保本了,產品出了風險後,金融機構不再剛性兌付,虧損由投資人自己承擔。
  • 信託產品估值指引正向信託公司徵求意見
    信託公司信託產品估值指引(徵求意見稿)》 (簡稱《指引》)近日已下發至信託  據了解,該文件是「資管新規」的配套文件,有助於統一信託產品淨值化標準,指導信託公司開展業務實踐。對信託公司而言,產品淨值化管理是打破剛兌的重要基礎。   記者拿到的《指引》文件顯示,要求信託公司建立估值管理委員會作為估值管理機構,負責全面統籌估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