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明確關停信用卡違規代還業務,這對信用卡的未來出現再一次的重整變局,一個新的信用卡未來將對很多人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會有你嗎?
信用卡已經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用卡已經完全滲透到人們的工作、旅遊、消費、娛樂、繳費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信用卡的透支和貸款功能強大,截至2016年底,我國信用卡貸款餘額佔比貸款總額3.81%
而關於信用卡的風險和出現的問題也已經對個人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已經成為一種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1.34%,比今年二季度末上升0.13個百分點。
而最讓人關注的是,信用卡套現、以卡養卡等成為信用卡風險的主要風險,並在部分年輕人中頗為流行。根據國家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在5月初發布的監測數據,「信用卡代還」結合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的運營平臺共計140餘家,其中相關網站平臺70餘家,在運營APP有80餘款。主要通過「套現貸」、信用卡套現、平臺代償等三種模式,其中 「平臺代償」方式已經成為信用卡風險的助推器。
2019年11月18日,中國銀聯下發《關於開展收單機構信用卡違規代還專項規範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收單機構應從外包服務機構合作、商戶管理、交易監控等各環節全面排查是否存在信用卡違規代還業務,對於發現信用卡違規代還業務的應立即關停。
雖然業內人士認為,關停信用卡違規代償業務對銀行業務和銀行卡業務都將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從一定程度上對信用卡持有人和信用卡代償機構產生的短期衝擊將是巨大的。而近幾年來,圍繞信用卡風險的重整和規範從來沒有停止過,而這一次仍將對信用卡秩序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一次,2011年強化信用卡整體額度的管理,但直到這兩年才開始起到規範的作用,從而對信用卡的一人多卡、大額度授信產生了影響
面對國外信用卡形成的「卡奴」現象,中國銀監會2011年第2號文件《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十五條明確規定,發卡銀行要加強信用卡總體授信額度的管理,應當對持卡人名下的多張信用卡帳戶授信額度、分期付款總體授信額度、附屬卡授信額度、現金提取授信額度等合併管理,設定總授信額度上限。
這個規定要求銀行對信用卡持卡人進行總體授信額度進行管理,實際上是要求對個人進行整體授信、總體額度控制。但在執行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般只認為這個規定是對一家銀行信用卡持有人進行總授信,而往往會忽略對信用卡持卡人在所有銀行的信用卡總授信應該如何管理!
2014年11月上海監局向各銀行提出信用卡業務風險管控的六條監管要求,其中要求各銀行 「剛性扣減」政策應覆蓋至全部新發卡客戶和已有固定額度調升客戶,不得以提高總授信額度或設置限制性條件等形式來規避「剛性扣減」監管要求。
2014年,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銀行卡業務風險控制與安全管理指引》,要求嚴控一人多卡、過度授信的情況。
因為2014年上海銀監局對部分年輕持卡人授信情況調查時發現,約16%的持卡人在該銀行授信時,已持有超過8家(含)銀行的信用卡,授信額度超過月收入的30倍,個別甚至達100多倍。
而2014年6月4日上海市虹口區一家三口由於信用卡透支無力償還而自殺事件,更引發了監管部門對信用卡管理約束的加強。這家人利用十餘張信用卡透支達50多萬被用於炒作期貨,由於沒有嚴格執行總授信額度管理和剛性扣減,最終導致信用卡過度透支無力償還,最終上海銀監局對工行、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交行等7家銀行信用卡機構處以總計240萬元人民幣的罰款,7家銀行涉嫌在信用卡管理上存在沒有充分審查申請人資料真實性、過度授信等違規行為。
但信用卡過度授信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直到2019年7月17日,銀保監會上海銀保監局對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浦發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等6家銀行因為信用卡業務違規受處罰。罰金分別為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罰款20萬元,興業銀行信用卡中心處罰40萬元,上海銀行信用卡中心處罰40萬元,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被處罰30萬元,建設銀行信用卡中心被處罰30萬元,工商銀行上海市第一支行被處罰30萬元,6家銀行合計被處罰190萬元,處罰的原因絕大多數是未遵守總授信額度管理制度。
2019年9月,銀保監會北京監管局公布銀行信用卡過度授信、導致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剛大學畢業的小王實際月收入僅有3000多元,卻申請到了多家金融機構的高額信用卡,授信總額度高達80萬元。在透支百萬餘元後,小王資金鍊斷裂。
2019年5月28日,廣東珠海律師助理陳某自盡,原因是月薪僅3000多元的陳某,名下卻有14張信用卡,授信額度超過77萬, 14張信用卡合計信用卡欠款總額達到87.8萬多元。
大量事實證明,銀行對信用卡整體額度的管理和控制仍然存在巨大的漏洞,隨著監管部門的嚴厲處罰和從嚴管理,各銀行加強對信用卡整體額度的控制,從而導致各銀行對信用卡頻繁而且大量的降低授信額度。
很多朋友都反映自己的信用卡被無端地降低了額度,甚至有的償還了信用卡欠款以後再沒有額度或者額度很少。這被認為是第一次對信用卡進行嚴格管控。
通過這一次的管制,信用卡迎來第一次變局,這一次的變局結果是:
第一是信用卡申請的審核越來越嚴格,對於已經在多家銀行有信用卡的情況下,新信用卡的申請審查會越來越嚴格,導致再申請信用卡或者新申請信用卡越來越難;
第二是信用卡的提額度越來越難,對於那些熱衷於信用卡提額度,甚至為了提高自己的信用卡額度以各種方式養卡的人,將面臨著信用卡再提額度難甚至會降額的難局;
第三是部分信用卡面臨大幅度降低額度,從2019年1月份以來,有一些信用卡用戶反映遭遇銀行下調授信額度,甚至很多人在沒有違規套現和逾期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徵兆地「慘遭」信用卡降額,從而會帶來非常大的不便。
第二次信用卡嚴格管控:從嚴管理信用卡的套現行為,從而對以卡養卡形成了嚴格的約束
卡奴的形成和過度授信的持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以提現為基礎的以卡養卡,導致一些信用卡持卡人不僅過度透支信用卡,而且在不斷累加透支額度的同時,還增加了經濟負擔。
目前社會上大量存在以卡養卡的行為,甚至在各種網絡上有各種以卡養卡的攻略,有的還鼓吹只要有信用卡就可以不勞動而過上富足快樂的生活,這是對社會極其有害的。
所有的以卡養卡即以信用卡的額度償還另一張信用卡的欠款,那麼這種以卡養卡必須以信用卡套現來實現。這就必然導致兩種現象的大量存在:
一是一個人儘可能多的申請信用卡,導致個人持有信用卡越來越多,上面幾個案例中,每個人都有十幾張信用卡,2014年上海銀監局抽查某銀行部分年輕持卡人群授信情況時進行了統計,約16%的持卡人在該銀行授信時,已持有超過8家(含)銀行的信用卡,授信額度超過月收入的30倍,個別甚至達100多倍。
二是在申請多張銀行信用卡以後,想方設法提高信用卡額度,所以一些養卡攻略盛行也就不足為奇,有的人為了提高授信額度不惜進行各種分期以給銀行信用卡提供良好的形象。
在申請大量信用卡和提高信用卡額度以後,就可以通過信用卡取現進行以卡養卡,但是以卡養卡包含著巨大的經濟成本,這一點往往被持卡性忽略了或者選擇性失明。
大家知道,雖然信用卡取現是信用卡的正常功能,但是信用卡取現要收取一次性的手續費,年化將近18%的取現全額利息。而那些以卡養卡的人一般都是通過套現服務機構完成的取現,而那些套現的服務機構在提現時要一次性的收取1%到2%之間的費用,1%到2%的手續費很多人覺得看起來成本並不高,所以對這個費用並不在意,但是如果仔細計算,那些通過信用卡套現還款的人如果每個月操作一次,一年就需要12次進行套現償還信用卡,那麼年度套現服務手續費就達到了12—24%,如果這些費用繼續以信用卡套現的方式償還,那麼必然導致信用卡透支額度越來越大,從而最終被巨大的信用卡透支額度所累而無法自拔。
面對信用卡套現和以卡養卡造成的社會危害,監管部門進行了第二次的嚴格管控。
2017年銀監會發布了《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加強信用卡預借現金業務風險管理的通知》(銀監辦發〔2017〕49號),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調整信用卡取現的還款政策從緊控制,明確:
「信用卡預借現金業務原則上不享受免息還款期或最低還款額待遇。持卡人確實有需要對預借現金業務申請分期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重新評估持卡人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的基礎上,籤訂業務合同,並在信用卡總授信額度中相應扣減該筆預借現金業務總金額」。
這一政策的調整,對信用卡透支取現政策進行了大的調整,從以前信用卡現在可以分期還款調整為信用卡取現在下一個信用卡還款日一定要全額償還,同時還要收利息和手續費。
這種政策調整雖然從表面上看只是加大了那些信用卡套現的成本和還款壓力,但本質上是對信用卡進行的再一次從嚴管控,即從源頭上控制了信用卡的以卡養卡和套現還卡行為。
不僅如此,這一政策的出臺還對信用卡取現的使用用途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和約束,包括現金提取、現金轉帳、現金分期等信用卡預借現金業務的資金用途只能為消費,不得用於生產經營、投資等非消費領域,包括但不限於購房、證券投資、理財、借貸及其他權益性投資。從而嚴格約束和規定了信用卡取現的實際用途。
這一次的調控政策可以稱之為第二次信用卡政策的嚴控和調整,從而對信用卡套現和以卡養卡進行了政策上的嚴控,並對通過信用卡取現、套現進行各種投資行為進行了嚴格的約束,對信用卡的未來規範直到了重要的規範作用。
第三次信用卡嚴格管控:就是這一次的嚴令停止各種信用卡代償業務
信用卡代償行為是信用卡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更是對那些沒有能力及時償還信用卡透支的信用卡持卡人清潔信用卡失信的重要之舉,從而維護了信用卡的表面失信清潔,更進一步助長了信用卡的各種透支行為和信用卡透支金額的擴大。
由於信用卡的提前消費和透支功能,導致一部分提前消費和超額消費,為了償還超過支付能力的信用卡透支,又不想在信用卡上留下失信記錄,各種信用卡代償不僅應運而生,更是加劇了信用卡透支缺乏還款的緊迫性和惡意透支的心安理得。
信用卡餘額代償就是信用卡持卡人通過在第三方機構申請較低利率(低於信用卡帳單分期利率)貸款,用這筆貸款償還發卡銀行的信用卡帳單,從而一次結清信用卡帳單,確保信用卡的額度不下降並保證了信用卡的良好信用,然後再分期還款給貸款的金融機構。
信用卡餘額代償某種意義上講,實際上就是一種負債的置換,從信用卡的透支置換成金融機構的貸款。信用卡持有人通過消費貸款的方式償還了信用卡的餘額,有數據顯示,目前信用卡轉貸金的利率大約為14%左右,而以前使用信用卡循環額度的年息大約為20%,信用卡分期的綜合利率大約在15—20%之間,信用卡人使用代償服務可以減少利息支出是信用卡代償機構存在的價值,也是信用卡透支額度不斷擴大的根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到2015年末信用卡未償餘額已經突破了3萬億,其中生息的部分有1.3萬億,信用卡貸款也已是除房貸外目前中國居民消費信貸最大的組成部分。
目前代償機構不僅社會性金融機構和各種網絡借貸平臺,還有銀行機構提供信用卡代償服務。有操作比較規範,收費和利率比較明確的,也有各種陷阱和貓膩的。
但不管怎樣,信用卡代償的存在仍然是以卡養卡和信用卡透支金額擴大的幫兇,更重要的是信用卡代償隱藏了信用卡消費的真實用途,甚至有的還造成了社會風險案件。
今年以來,陸續有「優可生活」、「蝸牛智能管家」、「碼上還」、「蜂收」、「趣還」、「藍鯨」、「騰旅通」、「卡主管」等多款信用卡代還款平臺,因涉嫌信用卡套現等問題被曝光。
2019年11月18日,中國銀聯下發《關於開展收單機構信用卡違規代還專項規範工作的通知》,要求收單機構應從外包服務機構合作、商戶管理、交易監控等各環節全面排查是否存在信用卡違規代還業務,對於發現信用卡違規代還業務的,應立即關停。
通知明確規定,信用卡違規代還的特點包括但不限於特定應用程式、行動支付APP利用信用卡帳單日和還款日時間差,通過違規存儲持卡人支付關鍵信息、系統自動化發起虛構交易,以較小的金額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循環還款。
這一通知的發布,將進一步加強機構對於業務規範管理的力度,更加注重整體風控。
通知還特別強調了對代償業務未來的處罰措施,明確自2019年12月2日起,收單機構仍存在信用卡違規代還業務的,一經發現,銀聯秘書處將根據銀聯業務規則從嚴從重處置,包括但不限於全行業通報、暫停銀聯網絡內業務等。
這一次政策的出臺,無疑對信用卡的第三次從嚴管制,從而對我國未來信用卡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當然,在短期內對信用卡持有人的行為規範、對以卡養卡、靠信用卡透支生活的人將受到嚴格的約束,從而長期看有利於信用卡業務的正常發展和信用卡市場的秩序重塑。(作者:麒鑑)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