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初,在日本上映的電影《阿凡達》一度被同期一部紀錄片「搶了風頭」。這部紀錄片早在幾年前就在日本富士電視臺播出,此次上映仍熱潮不減,滿座率一度超過《阿凡達》。片中故事引發社會熱烈討論,讓很多人熱淚盈眶。而其主人公卻是一位中國人——確切地說,是一位非法滯留日本「打黑工」的中國人。
這部紀錄片名叫《含淚活著》,該片獲得當年日本放送文化基金會最佳紀錄片大獎。時長109分鐘的影片,攝製組卻花了10年時間拍攝製作。如片名一樣,看過該片的人無不為主人公的經歷落淚。
來源:豆瓣截圖
主人公名叫丁尚彪,曾在安徽農村當知青,後和妻子返城回到上海。由於學業中斷且無一技之長,他只能從事炊事員、後勤等工作,日子過得舉步維艱。
1989年,丁尚彪35歲。一位在日本的朋友說「日本人不要的彩電、冰箱、微波爐就丟在馬路上,撿起來就能用」,這激起了他出國的願望。他計劃去日本留學,和妻子借遍了所有能借的人,勉強湊夠42萬日元,這在當時相當於他們家15年的工資。當年6月,他在妻子的注視下踏上前往東京的飛機。
《含淚活著》紀錄片截圖。
丁尚彪落腳日本的第一站,在北海道的阿寒町,該地偏遠苦寒。他打算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償還債務,可這裡禁止留學生打工。無經濟來源無法在當地生活,在和校方溝通無效後,丁尚彪和同期50多名留學生在一天夜裡發動了一場驚動日本的集體逃亡。這場「北海道大逃亡」曾被NHK電視臺連續報導關注。
逃離北海道來到東京,丁尚彪籤證過期,失去了在日本的合法身份。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打「黑工」。最初的日子極為不堪,他曾半夜拎著箱子去投靠朋友,談了幾句話就被趕出來了;曾經因為活沒幹好,被店長一掌打出鼻血……日語不通、一邊打工一邊擔心被警察抓住遣返,他苦頭吃盡。
自己的求學夢破滅,丁尚彪把理想全部寄托在女兒身上。他要努力賺錢,把女兒送到外國一流大學留學,讓她實現自己的夢。
每一天,他工作十多個小時,幹完車床廠的工作後又匆匆趕往一家餐館當廚師。半夜12點後下班,末班車沒了,他便沿著鐵軌走回家,怕打擾鄰居休息,上樓梯時總踮著腳。
來源:《含淚活著》紀錄片
日子也過得極度節儉。丁尚彪獨居在30多年前的木板房中,住處沒有洗澡的地方,就在廚房把塑膠袋圍在一個桶裡,以免水四處流。掙到的錢除去必要的花銷,全部寄給妻子陳忻星。
由於回中國後就會被禁止再次進入日本,丁尚彪一次也無法回家。
日復一日,時光流逝。到了1997年2月,攝製組帶著拍攝好的丁尚彪視頻畫面,來到了他上海的家中。
近8年時間,妻女第一次通過屏幕「見到」了丁尚彪。
8年前離開時,女兒丁晽還是小學生,此時已是高三學生。母女倆盯著屏幕,眼淚止不住。丁晽嚎啕大哭:「我很恨我自己,以前浪費這麼多時間。」
妻子陳忻星則表情克制,平靜中帶著笑,說:「習慣了,以前他在上海我有依賴性,現在就我一個人,也沒辦法,習慣了。」
離別前一家三口合影。圖片來源:《含淚活著》紀錄片。
母女倆在上海的生活也非常簡樸,兩人同住一間臥室。陳忻星幾乎從不添置衣物,生病了就自己扛著,一個人吃飯時常常是麵條就著醬油。所有的錢都為女兒出國讀書攢著。女兒也很爭氣,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就讀,成績優異。
8年兩地相隔,丁尚彪說自己「最大的苦就是一個人,沒有家庭的溫暖,對子女無法教育,對家庭沒有盡到責任。」但實際上,他和妻女的關係並沒有因此疏遠。
女兒丁晽珍藏著一個錄音帶。這是丁尚彪在她生日時通過上海廣播局為她點的歌,還附帶著一封信。信中,丁尚彪滿是叮囑:
「丁晽,爸爸的好女兒,雖然我不能在你身旁,給你直接的指導和關懷。但是,當你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的時候,當你聽課思想不集中的時候,當你複習功課疲倦的時候,請你在心中聽一遍爸爸在遙遠的東京給你點播的歌曲。我想,這首歌會給你溫暖,給你父愛,給你力量,將激起你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努力吧,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女兒很爭氣,如願考上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赴美的航班在東京中轉24小時。這一次,她終於能面對面見到爸爸了。
來源:《含淚活著》紀錄片。
還在新幹線上,丁晽一眼認出了爸爸,車門一開便快步向丁尚彪奔去。在回住處的路上,丁尚彪仔仔細細端詳著女兒。
「差點認不出來了,比我還高了。」——「是鞋跟高了。」
「要好好減肥了。」——「不要緊啦。」
「你做雙眼皮了?」——「不要跟別人講啦!」
24小時相處短暫,在去機場的路上,父女倆陷入了沉默,雙雙掩面而泣。由於機場需要驗證身份,丁尚彪只能在機場前一站下車。他在站臺久久站立,咬著嘴唇流淚看著女兒的身影消失。
丁晽說,自己上大學了,可以出去打工還能申請獎學金,爸爸其實不用這麼辛苦,但勸他回國,卻不答應。
從此開始,一家三口分散在三個國家,隔著時差隔著山海,每個人的生活都艱辛不易,但一家人的心卻始終聚在一起。
丁尚彪繼續拼命工作,他還抽出時間考取了好幾個技術資格證書。時光慢慢改變了他的容顏,頭髮稀疏了,牙齒鬆動了,皺紋越來越密了。
丁尚彪自學考到吊車駕照。圖片來源:日本《中文導報》
在上海,妻子陳忻星在一家製衣廠上班,自己卻幾乎沒添置過新衣,她開始申請赴美籤證想去探望女兒。在第12次申請時,她終於成功了。
此時已到了2002年春天,陳忻星赴美將在東京中轉,有72小時停留時間。夫妻分別13年之後,終於能夠見面了。
離開上海前,她特意在服裝店做了套新衣服,還去理髮店做了個頭髮。丁尚彪也為重逢做著準備,換好床單被褥,還拿出了結婚時妻子親手縫製的枕巾——當初離開時,他和妻子一人拿著一條。
重逢時刻,兩人看上去波瀾不驚,但內心想必已是驚濤駭浪。在新幹線上,夫妻對望著並不說話,但嘴角的笑和眼中的溫柔卻自自然然的流淌。13年光陰不曾分開彼此的心,這背後該是對家人多麼深沉的愛意。
來源:《含淚活著》紀錄片。
珍貴的72小時開始倒計時。丁尚彪為妻子做飯,帶著她遊覽東京的各個景點,一起拍照、拜佛、逛街,相聚的喜悅似乎衝淡了這些年獨自生活的苦澀。然而,時間一結束,丁尚彪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分別的列車,在機場的前一站流淚默送妻子離開,不舍卻別無他法。
2004年6月,女兒考入醫學院並取得助學貸款,不再需要資助。丁尚彪終於考慮回到中國。臨行前,他再次來到北海道阿寒町,在這個第一次踏足日本的地方,他深深鞠躬,感激這裡成為這段異國生活的起點,也感激在日本度過的沉甸甸的歲月。
在飛機上,他望著窗外淚流滿面。從35歲到50歲,從風華正茂到慢慢變老,丁尚彪在日本的15年,像螞蟻一般勤勉工作,雖然異常艱苦,卻也充實、無悔,以自己的巨大付出讓一家人的生活苦盡甘來,也終於得以擁抱平平常常的幸福。
來源:《含淚活著》紀錄片
這一家三口「含淚活著」的經歷就此翻篇。此後的日子,都帶著歡笑。
丁尚彪回國後購置了新房,還曾在日資公司裡工作。2009年,55歲的他隨女兒到美國定居。對丁尚彪來說,人生又翻開了新的篇章,不過這一次,不再有苦澀分離,而是愛與團圓。
一家三人團聚在女兒的畢業典禮上。圖片來源:日本《中文導報》
奮鬥仍然是丁尚彪不變的底色。女兒工作不錯生活優渥,但丁尚彪不願在家待著養老。他重拾在日本打工的勁頭,從零開始去建築工地當小工,去中國超市跟車送貨,去韓國飯店洗碗打雜,去日本飯店當廚師。他把這一切當作體驗美國生活。
後來,丁尚彪在紐約一家酒店做洗碗工,由於工作勤勉出色,他於2012年被推選為紐約市賓館業協會優秀員工(紐約大蘋果獎),這是紐約市賓館行業最高榮譽。在自己的文章裡,他說:「世間七十二行,無論在哪一行,只要忍耐、認真、勤奮、行行都能出狀元。」
丁尚彪在美國工作的酒店前留念。圖片來源:日本《中文導報》
2020年上半年,丁尚彪又傳來新的消息。他按計劃退休了,花時間學習英語,如願通過了美國公民入籍考試。而作為醫生的女兒,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成為了一名一線抗疫醫生。
丁尚彪的故事未完待續。為人生路上永不止步的奮鬥精神致敬,祝福這一家人幸福安康。
素材來源:《含淚活著》紀錄片,導演:張麗玲;日本《中文導報》:《我在紐約新冠疫情中寫下遺囑》《從東洋到西洋,我靠技術革新求生存》《「含淚活著」丁尚彪在美國公民考合格》,作者:丁尚彪
作者:冉文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
再獲獎!華人導演佳作獲多倫多電影節「人民選擇獎」
海南僑鄉第一宅,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