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7月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臺南市政府近日通過新登錄吳文進道長為傳統工藝《糊紙》保存者,並列冊《王船彩繪-曹天助》、《王船建造與修復-陳金龍》、《交趾陶-呂世仁》與《金工-蘇啟松》等4項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與《燈籠彩繪-杜柏錡》等1項傳統工藝,日後並將依法進行登錄審議程序。
傳統工藝「糊紙」保存者吳文進道長。(臺南市文化局提供)
本次唯一登錄吳文進道長的《糊紙》技術又稱紙紮、扎作、彩糊等,用途除燈籠、雨傘、扇子、風箏等生活用品外,多與宗教禮俗相關,如普度建醮常見的王船、喪事所用紙人紙厝、寒林院、護壇十騎等。 吳文進道長為金登富一系重要傳人,手藝純熟,尤其擅長神騎製作,不僅具備完整糊紙工藝知識,並樂於傳授後進,今年更與臺南市文資處合作於新營文化中心開設推廣課程,傳承糊紙工藝。
傳統工藝「糊紙」保存者吳文進道長。(臺南市文化局提供)
《王船彩繪》與《王船建造與修復》皆為王船信仰儀式中不可或缺之技術,具有專業性,曹天助師承丁網,具備傳統彩繪技藝,從事王船彩繪逾30年,技術純熟;陳金龍13歲起在叔公陳明慶的造船廠中學習造船技術,是安平地區傳統造船師傅,也是重要的王船製作藝師,已有一甲子的造船經驗,能正確體現王船製作技術。
繞境王船。(圖/林鬱姍)
《交趾陶》常見於傳統寺廟與民居建築裝飾,是文資保存不可或缺之技術,呂世仁師承林添木一派,精通交趾陶製作之各項工序,並能燒制10呎以上大型作品,充分掌握交趾陶保存技術與知識。
《金工》技藝自清初隨漢人移居傳入臺灣,許多生活用品與宗教民俗上的裝飾皆使用金屬製品,如髮簪、耳環項鍊、神明銀帽、金牌、笏等,亦為古物修復上不可或缺的技術,蘇啟松從事金工工藝30多年,熟悉各種金工技法,並能修復或仿製宗教民俗文物,正確體現金工知識與技能。
《燈籠彩繪》 結合臺南紙糊技術與彩繪技術,在民俗信仰儀式中具重要地位,展現漢人民俗特色。杜柏錡所繪製的燈籠彩繪表現具個人特色,反映師承流派與地方審美觀點。
以上4項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以及1項傳統工藝之列冊者,日後可望續於大會中完成審議,登錄為本市無形文化資產。文資處表示,「傳統工藝」反映地區與族群的生活態度與文化認同,並充分展現藝師個人的審美表達;而「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則著重於文化資產維護與傳續上所不可或缺的技能,未來,文資處將持續協助其記錄、保存並透過教育紮根, 以保有臺南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