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可以打塔塔兒人報族仇,又能討金人之好,一箭雙鵰,成吉思汗當然樂享其成。但塔塔兒人絕非鼠輩,考慮到金人可能觀望,與塔塔兒這一仗僅靠自己的力量並無必勝把握。因此,成吉思汗希望能獲得脫斡鄰勒罕的幫助。當然,同時也是一種討好,相當於說生意來了以示有錢共賺,有福同享。畢竟,有金人在,這仗絕不會輸,這比直接送禮要有策略的多(我們已經多次領略了成吉思汗的賄賂手法)。
而且,對脫斡鄰勒罕來說,因為他也曾被塔塔兒俘獲為奴,這樣一來,也算給他一個報仇雪恨的機會。同時,成吉思汗也將橄欖枝伸向了不久前和他翻臉的那一親族,說是也希望獲得他們的幫助,但實則很明顯,暗示了捐棄前嫌重修於好之意,對那一族來說,更沒有推脫的理由,因為對塔塔兒的戰爭直接就是在報族仇。
結果,脫斡鄰勒罕給足了成吉思汗面子,自己也得到豐厚的財富和眾多的奴隸,並被金的丞相冊封為王汗,這可不是一般的封號,這幾乎就相當於是金冊封的蒙古之王,難怪這之後,脫斡鄰勒罕的名字就沒人再叫了(也許他本人也不願意人們再這樣叫他),反正,王汗的名字是越叫越響,以至於人們竟忘了他本名到底叫什麼。
成吉思汗也類似,除了財富和奴隸——在財富上,顯然比脫斡鄰勒罕更有所得,因為塔塔兒那一族的兩個頭人(兄弟倆)的一個金銀車、一個玉珠被歸了他,此外他也被那丞相封了個官,名札兀惕忽裡,只是個百夫之長,這一點,比那脫斡鄰勒罕可差遠了。可以想見,成吉思汗的不滿當時就掛在了臉上,這使那丞相為了面子上過得去不得不改口道:「好像是小了一點?畢竟這次戰鬥也仰仗了你的鼎力相助,但我權力有限,待回去稟明聖上,再給你封一個更大的,像…為什麼權力有限卻有權封脫斡鄰勒罕為王汗。像招討使之類的。」
成吉思汗只差沒說顯然這只是場面上的客套話,不作數,過後就忘,不會也不可能再提起的,事實也是如此,封誰封什麼官還不是那丞相一句話,全是些無本買賣,天高皇帝遠誰管得了,說穿了就是不想封,就是看不起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後來如日中天,也就不再稀罕這個,甚至連那金國皇帝也不放在眼裡了。但是,就目前,這不怪那完顏襄丞相他有充分的理由看不起成吉思汗,至少現在就表面上說,成吉思汗根本不能同那王汗相比。
成吉思汗的母親也有所得,在塔塔兒營地,她又得了一個小孩,這孩子後來被成吉思汗封為蒙古大法官——斷事官。但正在與成吉思汗慪氣的那一親族情況就不同了,他們拒絕了成吉思汗的邀請,而成吉思汗又等足了時間(這最後都是要計成本的),成吉思汗為了等待他們花了六天時間,六天後,一切都結束了,隨著那一部塔塔兒頭人被殺,成吉思汗與那一親族的關係似乎也到了該了斷的時候。
偏偏在這時那一族又趁成吉思汗與塔塔兒人交戰而洗劫了成吉思汗的營帳——這回該他們主兒乞惕人揚眉吐氣了,他們將俘虜的成吉思汗部族的五十多人的衣服全部剝光,當眾羞辱,並當場殺死了十幾個人。成吉思汗決定行動了。本來,成吉思汗的那一親族是成吉思汗的爺爺合不勒合罕的長子選拔有膽、有力、有勇、無畏的部民組建的,因此,該部族一直保持著有膽、有力、有勇、無畏的傳統。
按理,有這樣一支強族加入成吉思汗的隊伍是件十分可喜的事,但該族卻偏偏尋釁鬧事,公然對成吉思汗的權威提出了挑戰,這是萬萬不能容忍的。特別是,他們自恃是他的近親,覺得自己血統高貴,在部族中飛揚跋扈,目中無人,如不及時處理,人們定會以為是成吉思汗有意祖護,這勢必會對聯盟的穩固產生重大影響,而且,也會使人對成吉思汗控制局面的能力產生懷疑和不信任,如任其發展,結果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眾叛親離。自從上次斡難河宴會風波以來,想團結該族共同戰鬥幾乎不可能了。
但成吉思汗並未完全放棄,仍然在積極地和竭力地爭取。在這一點上,成吉思汗確實努力了,但成效甚微。現在,在爭取已告失敗的情況下,就只有另一條路可走了,那就是不能讓這樣一支強大的力量投入到草原上反成吉思汗的聯盟中,而必須及時消滅它。但這需要時機,這種時機取決於兩方面的條件。一方面,是他們存在嚴重的不可推卸的罪責,對成吉思汗來說就意味著有一個十分體面的在道義上站得住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方面,就是在該族還未投入新聯盟前。
現在,這一切都具備了,剩下的一切都不過是個時間問題了。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開始了。成吉思汗的這一可憐的親族此時才明白,僅靠勇敢是遠遠不夠的。他們被強大的成吉思汗像趕羊一樣,從一條河被趕到另一條河,從一座山被追到另一座山,最後連掙扎的氣力都沒有被乖乖地從羊圈中拎出。現在,成吉思汗一筆一筆和他們的頭人算總帳—這時你不能不佩服成吉思汗的記憶力:罪一,你們在斡難河歡宴上無端生事,當眾責打我的司廚。罪二,砍傷我的弟弟別勒古臺。罪三,對世敵塔塔兒人姑息,讓我苦等六日,差點貽誤戰機。
罪四,趁我同世仇塔塔兒作戰偷襲老營,已不僅是背叛而是為敵了。罪五,你們勸我當王,並發了毒誓,現已背約。但是,在這麼多罪中,最後一條才是致命的,背約就要被拋屍原野,這可是他們自己當初說的。兩位頭人早已淚流滿面:「違約當斬,我們知錯,但悔之晚矣,我們請求速死,將頭顱棄之荒野,以醒示後人!」成吉思汗畢竟是成吉思汗,此時早已熱淚盈眶:「你們都是我的親族,如我之血肉,依我之想法,無論如何也不忍心置你們於死地。
因此,儘管你們犯了死罪,我還是準備寬恕,但你們卻執意不肯,非要以死來醒後人,我自然不好違了你等意願。和你等不同,我十分尊重別人意願和對別人之承諾。不過放心,你們死後,我會好好照顧你的族人。」就這樣,隨著手起刀落,兩顆人頭霎時落地,隨之被棄於荒郊,招來一群烏鴉、禿鷲和野狗。在這裡,對自己親族的清洗與箭殺自己的胞弟的行為並無多少不同,成吉思汗不允許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其他的歷史人物也是如此。你說呢?期待你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