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科學的波普爾

2020-08-14 太極人生


波普爾


​自五四青年運動後,中國開始引進「賽先生」和「德先生」,至今北大校園裡還有「德先生」和「賽先生」的雕塑。所謂賽先生就是科學(science)。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愛科學、學科學。可是到底什麼是科學,其實很長時間以來我都沒有清晰的概念,似乎數理化就是科學,能用數學表達出來的學科就是科學。甚至,有人走向了科學至上,科學崇拜的迷途上去。直到看到波普爾對於科學的定義,我才對什麼是科學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01可證偽性是自然科學的本質

觸發波普爾提出這個想法,還要追溯到中國五四運動的那一年。1919年,在17歲的時候,波普爾成為一位精神分析學大師的助手。在做助手的過程中,波普爾發現,精神分析學說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可以自圓其說。比如,一個人將他人推到水中,這是因為」性壓抑「;如果一個人將溺水者救上來,這是」性壓抑「升華的結果。

這樣的學問是科學嗎?波普爾產生了懷疑。

同樣是這一年的5月29日,英國科學考察隊在日食的時候,觀測太陽引力對光線的彎曲作用,以驗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是在英國考察隊出發前,愛因斯坦說:如果觀測結果和理論預測不一樣,說明相對論是錯的,如果觀測結果符合理論,也不意味著相對論就一定是對的。

愛因斯坦對待自己理論的態度震驚了波普爾。

於是,後來波普爾提出了自己對於科學的見解:一個理論是否是科學理論,不在於它的對錯,而是要看它能否接受事實的檢測,能否被證偽。

當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後,人們發現行星圍繞太陽的軌跡完美符合理論的描述,甚至根據牛頓定律和觀測到的天王星的異常攝動,天文學家們通過運算,計算出另一顆行星(海王星)的質量、亮度和位置。最後,天文學家們在預計的天區發現了最後一顆行星——海王星。

發現海王星的這一天是科學的輝煌,也是牛頓力學的輝煌,海王星被稱為「筆尖下的行星」。

可是1859年,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發現水星的實際軌道進動與牛頓力學計算的結果並不十分相符,測量的結果超出了誤差的範圍。當時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提出了各種解釋和理論,都沒有得到證實。直到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的進動誤差並預言了光線在太陽引力場中的偏折(1919年英國考察隊觀測到情況)。可以說,牛頓力學被證偽了(日常工程中,誤差足夠小,不影響使用)。

可證偽性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動力和基石

如果理論和精神分析法一樣,永遠都自圓其說,沒有破綻。那就意味著理論不能持續進步和發展。只有當理論存在被證偽的可能性,才可能會有不斷的新理論進行替代,進行迭代。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到量子力學。

因此,波普爾提出了和傳統認知不同的科學發展方式。傳統方式認為我們科學認知的過程,是觀察事實,歸納理論,證實理論。但是,歸納法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永遠不知道黑天鵝什麼時候出現。波普爾提出,科學發展的範式應該是:先提出問題,然後提出理論猜想,再用事實證據來驗證理論猜想。如果沒有發現例外,就保留這個理論猜想。如果發現例外,就再次提出新的理論猜想,繼續驗證猜想。如此這般,循環迭代,產生進步。牛頓力學的勻速直線運動在現實中是找不到的,牛頓第一定律就是個猜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我們生活實踐的距離就更遠了,如果不是1919年英國考察隊成功地觀測到光線被太陽彎曲,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要更晚被科學界接受和認可。

從可證偽性和迭代的角度看,科學並不是絕對正確,而是不完美的正確,等待被證偽的正確。正是如此,可以說,科學是無法獲得真理的,科學至上論和宗教迷信沒有本質區別。

02不可能的烏託邦社會工程

在自然科學領域,波普爾提出,我們無法獲得徹底的「真理」,不能得到完美的正確。然後,波普爾將這個觀念推廣到了社會學領域。

波普爾認為,所謂的完美的「烏託邦社會」 是虛幻而不真實的,是不可能到達的狀態。如果我們認為可以按照預先設計的藍圖去改造社會,去創造終極完美的世界,結果一定是災難性的。歷史上好幾次烏託邦社會的實驗也都以失敗告終。

為什麼有這樣的結論?因為人雖然是理性的,但人是永遠無法杜絕錯誤的動物。正是社會問題的複雜和人不可避免的可錯性,人們無法設計出完美的社會。另外,人本身會對各種情景做出反饋,而這種反饋是隨著情景變化而變化,不能被預先知道並設計的。因此,完美世界無法通過整體工程獲得,無法通過頂層設計獲得。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有社會工程,不能有城市規劃。只是我們不能有在空間上涵蓋了所有社會領域,從時間上,從現在一直到未來到終極理想社會。我們可以有零星工程,改良工程。用鄧小平的話講,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歷史決定論是錯誤的,因此我們不能規劃完美社會。

如果當初馬克思將他的理論燒毀,不公諸於眾,或許資本主義已經滅亡。但是,當馬克思的理論公開後,工人階級知道了,發動革命。資產階級也知道了,就採取了各種懷柔政策,提高工人工資,提供社會福利,改善工人的狀態,所以資產階級到現在還沒有滅亡。

所以說,人的認知也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波普爾認為歷史決定論是錯誤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良社會,解決當下的問題,並準備因此而出現的新問題。

03一些思考

知道科學的可證偽性,就能理解我們其實和古人一樣,還在探索的路上;知道烏託邦社會工程永遠不能實現,就能理解所有大而不當的想法,從根本上就是不現實的。總而言之,謙遜。

相關焦點

  • 波普爾:科學就是可證偽,批判和懷疑精神不可或缺
    卡爾·波普爾作為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其證偽理論在科學哲學領域佔據著重要地位。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證偽主義呢?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有哪些要點呢?今天就來詳細了解學習。2波普爾其人其思波普爾出生於自然科學的革命時代,這培養了他對於科學始終持有懷疑、批判的創造精神。20世紀30年代,實證主義佔據統治地位,現代科學發展迅猛,人們對於自然的認知由宏觀轉向微觀,由低速轉向高速。
  • 真正的科學就是可被否證?波普爾的否證論及其難題
    今個月見到香港中文大學論壇上出了兩則帖文,都是質疑社會科學為何能稱得上科學。想不到竟然有人會在該處提到這個哲學大詰問,還要提到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否證論,實在令我這個哲學人無比興奮,必須搭兩嘴。怎樣算或不算是科學?社會科學是否科學?
  • 波普爾,一個連愛因斯坦和霍金,都崇拜的哲學大師
    因為他提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理論,也來源於他對:不確定性、歸納法、經驗主義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可以說波普爾的思想不僅在科學研究,在經濟學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廣泛的意義。
  • 【書評】|人間正道: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1934年完成的《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標誌著西方科學哲學最重要的學派――批判理性主義的形成。他的另一部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1945年)是其社會哲學方面的代表作,出版後轟動了西方哲學界和政治學界。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1902年生於奧匈帝國維也納的一個中上階層家庭。他的父母都有猶太血統,但在他出生前已改宗路德教。
  • 科學一定是可測試的嗎?
    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不論它的發起者和跟隨者做出的努力是多麼認真嚴肅,其方法最終還是淪為卜卦算命之流。在一些早期的表述中,他們的預言是可以被證偽,且已經被證偽的。但對於這些反駁,馬克思的追隨者不是接受而是對理論和證據進行了重新解讀,好使它們一致。
  • 波普爾的「證偽主義」 :證偽、試錯法、四段圖式、三個世界
    Popper)教授及其學生所進行的科學哲學和科學方法論研究。他的否證主義又稱批判理性主義(criticalrationalism)。這種立場不僅僅表現在知識的問題上,而且也表現在其他更為普遍的人類事務當中。波普爾在社會制度和社會理想方面做了不少思考。
  • 「千克」被重新定義:讓質量測量變得更科學、更精確
    原標題:「千克」被重新定義:讓質量測量變得更科學、更精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買個菜都會涉及到「斤兩」的問題,可見,千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據《長江日報》報導,近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英文簡稱為NIST)公布普朗克常數最精確測量值,並提交國際科學數據委員會(英文簡稱為CODATA),明年國際度量衡委員將以普朗克常數為基準,對質量單位「千克」進行重新定義。那麼,質量單位「千克」為什麼要被重新定義?重新定義「千克」會對我們的生活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 羅素是如何定義哲學的?
    但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羅素這裡主要是為了定義什麼是哲學。他強調「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翻譯者把其中的「Dogma」一詞翻譯成「教條」。這個英文單詞的意思和漢語的「教條」一詞的內涵並不完全一致,相差很大。
  • 深度總結: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從愛因斯坦、波普爾到李約瑟,再看中醫...
    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我們對科學這種認知模式再做一次總結: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科學理論,是經驗類認知工具。發明科學理論的過程,就是經驗類認知的意識工具化。可以說,科學的兩個關鍵點就是:經驗+意識工具化。古代的中醫、天象學是人類的一種經驗類認知,但是還沒有實現意識工具化,還不屬於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
  • 《科學哲學》自修筆記(1)
    然而,歸納在各門科學——甚至包括人們認識的硬科學中使用的如此廣泛,這難道不會讓人產生一絲懷疑嗎?  繼續回到我們的主線——什麼是科學?如果對馬克思,弗洛伊德等學者所遭受的攻擊有所熟悉的話,自然會知道曾有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科學哲學學說:波普爾的可證偽性。
  • 科學:隨著科學重新定義千克質量的量子躍遷
    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科學和政治動蕩的背景下,一小塊鉑銥合金在近130年間基本上不受幹擾地作為世界基準,確切地說是一公斤。公斤的國際原型,或稱為「Le Grand K」,因為它是溫柔的,它是科學上最神聖的遺物之一,與所有其他重量相比較的類比,以及伴隨自由時代的公制系統的圖騰,平等和博愛。
  • 昨天,計量單位"重新定義
    今天,所有實物基準已退出歷史舞臺,光速等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自然常數走上前臺,重新定義我們的「度量衡」。計量邁入量子化時代,世界測量技術規則將重構。這對我們影響幾何?中國又將如何應對?1967年,時間基準率先完成量子化變革,以銫-133原子超精細能級躍遷頻率來定義秒:銫-133原子「振動」9192631770次的時間周期為1秒。重新定義後的秒,比以前的測量精度提升了上千萬倍。然後是米,其新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接近三億分之一秒)內行進的距離,作為實物基準的米尺被光速這樣的自然常數取代。
  • 為什麼所有科學理論都是無法證明?
    證明一個科學理論是什麼意思?數學在科學中的作用是什麼?如何定義科學方法?下面來了解一下人們看待科學的基本方式,證明的含義以及一個假設是否可以被證明。數學分析是之後才放到理論上的,因為理論家相信科學可以用方程式和任意分配的常數來解釋。基於科學家的事先想法,可以去操控數學以獲得所需的結果,比如愛因斯坦在引力場方程中自行添加的宇宙學常數。然而,這種想法是不靠譜的。
  • 重新科學定義家庭教育概念,是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針對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從而倡導新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新時代家庭教育概念的重新定義,是時代的召喚。為此、對家庭教育的概念必須重新定位、創新和重塑,是時代發展的需求,更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需要。
  • 「千克」被重新定義 物理教材將修訂
    加之此前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的重新定義,至此,國際計量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基本物理常數定義。中學物理教科書將改寫「這是改變國際單位制採用實物計量的歷史性變革,也將成為人類科學發展進步中不會被忘記的一座裡程碑。」
  • ——「千克」被重新定義
    為什麼要重新定義「千克」?未來,千克將以符號為h的普朗克常數定義,質量基本單位將會更加穩定,量值傳遞更加可靠。不用再擔心國際千克原器「大K」的質量發生變化,更不必擔心它如果丟失、損壞,可能給全球質量量值統一帶來災難。未來,新的計量單位的復現將不再依賴「大K」。在新定義下,它取決於實驗方法。就我國來說,目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已獨立建立了基於新定義的千克復現裝置,預計將於2019年獲得等效的千克定義量值。
  • 為啥重新定義基本單位
    研究人員正在調試能量天平試驗裝置。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供圖 核心閱讀 5月20日,第二十個世界計量日,新修訂的國際單位制體系正式生效。「秒」「米」「千克」「安培」「開爾文」「摩爾」「坎德拉」將全部以常數定義,全新的測量體系正式啟用。
  • 「千克」被重新定義 中學物理教材將改寫
    根據決議,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4個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將改由常數定義,從而更具有穩定性和普適性,並將於2019年5月20日「世界計量日」當天正式生效。加之此前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的重新定義,至此,國際計量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基本物理常數定義。
  • 育兒專家領銜趣味科學實驗 《小孩的神秘生活》重新定義「熊孩子...
    來源標題: 育兒專家領銜趣味科學實驗 《小孩的神秘生活》重新定義「熊孩子」「反叛期」3月12日,首檔兒童行為解密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獨家登陸騰訊視頻。
  • 應對國際單位制變革,教科書裡的「千克」將被重新定義
    同時,該局正與教育部協商修改教科書,確保將準確無誤的最新科學知識傳輸到課堂。  作為國際通用測量語言的國際單位制,幾乎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法定單位制。今年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的1號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