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人感染豬鏈球菌病是由豬鏈球菌感染人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005年,四川省發生了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疫情,導致38人死亡。為了提高我國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的診療水平,實現人感染豬鏈球菌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我部委託中華醫學會組織編寫了《人感染豬鏈球菌病診療方案》。現印發給你們,以指導各地人感染豬鏈球菌病醫療救治工作。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附件
人感染豬鏈球菌病診療方案
人感染豬鏈球菌病是由豬鏈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感染人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從事豬的屠宰及加工等人員為高危人群,本病主要通過皮膚的傷口而感染。臨床表現為發熱、寒戰、頭痛、食慾下降等一般細菌感染症狀,重症患者可合併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 TSS)和鏈球菌腦膜炎症候群(streptococcus meningitis syndrome, SMS)。
1968年丹麥學者首次報導了3例人感染豬鏈球菌導致腦膜炎並發敗血症病例,1975年荷蘭也出現了散發病例的報導。此後,中國香港、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西班牙、日本、泰國、瑞典及中國內地陸續有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的報導。截至2000年,全球已報導了200多例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病例,報導病例較多的國家或地區普遍養殖業發達或有食用豬肉的習慣,病例呈高度散發態勢。在我國,1998年江蘇省報告了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發病25例,死亡14例;2005年6月至8月,四川省發生的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爆發疫情,為國內外迄今為止見於報導的最大規模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疫情,發病數204例,死亡38例。
[病原學]
豬鏈球菌屬鏈球菌(streptococcus)科,革蘭染色陽性,呈球形或卵圓形。鏈球菌科有30個以上的菌屬,分類有數種方法,根據鏈球菌蘭斯菲爾德(Lancefield)分類法,將豬鏈球菌分到了R、S、T群。近年根據細菌莢膜多糖抗原的差異,將豬鏈球菌分為35個血清型,即1~34型和1/2型,其中1/2型為同時含有1型和2型抗原的菌株。2型豬鏈球菌主要是R群,而1型豬鏈球菌主要是S群。
迄今為止,文獻報導感染人的豬鏈球菌分別是2型、1型和14型,尤以2型為常見,也是最常被分離到的豬鏈球菌型別,其他兩個型別僅有個案報導。
一、豬鏈球菌的理化特性
該菌無芽胞,有莢膜,在血平板上生長呈細小菌落,無色,半透明,直徑0.5~1 mm,邊緣整齊,凸起,光滑。根據溶血情況分類,豬鏈球菌在羊血平皿上表現為α溶血, 而在馬血平皿上表現為β溶血。適宜的培養基為血培養瓶及血平皿,培養溫度37 ℃、時間18~20小時。新分離的豬鏈球菌,形態較典型,鏈長可達20多個菌體;二代培養後細菌形態不典型,甚至變為革蘭陰性球桿菌,不成鏈。因此在診斷、研究時,對剛分離到的細菌形態進行觀察十分重要。豬鏈球菌對環境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差,對常見消毒劑都敏感。
二、毒力因子
目前認為,較為重要的豬鏈球菌毒力因子主要有:
1.莢膜多糖(CPS):是目前惟一被確認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毒力因子。
2.溶菌酶釋放相關蛋白(muramidase-released protein, MRP)和細胞外蛋白因子(extracellular factor, EF):除莢膜多糖外,這兩種蛋白是最常用於評價豬鏈球菌毒力的指標。
3.豬鏈球菌溶血素(suilysin):溶血素被認為是幾種細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可能在豬鏈球菌侵入和裂解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4.44000蛋白、IgG結合蛋白及其他因素:44000蛋白為2型豬鏈球菌的胞壁蛋白,IgG結合蛋白屬熱休克蛋白,有報導認為也與毒力相關。菌毛(fimbriae)、黏附因子(adhesions)也是一些細菌常見的毒力因子。
三、MLST分析
對我國江蘇和四川省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爆發期間分離到的菌株,進行多位點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證實均為序列7型(MLST 7型)。
[發病機制、病理改變與病理生理]
豬鏈球菌感染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傷口的直接接觸感染。豬鏈球菌經皮膚或黏膜的傷口進入人體,進入血液循環後在血液中迅速生長和繁殖,即敗血症,細菌隨血液循環進入人體的各器官、組織,致多器官、組織發生病變。細菌並釋放毒素,致機體發生嚴重的中毒反應,即毒血症。重症感染及細菌毒素的作用,致血管內皮損傷,以及血液處於高凝狀態,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導致全身性微循環障礙,多器官功能衰竭。
人感染豬鏈球菌臨床主要有兩種嚴重表現形式,即SMS和 TSS.SMS的主要病理表現是化膿性腦膜炎,腦膜血管充血明顯,並有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而其他臟器的病理改變輕微。
TSS的特徵是敗血症休克合併DIC,病理表現為全身多器官、組織實質細胞變性和壞死,以及不等量的中性粒細胞浸潤,間質內血管明顯充血、漏出性出血,毛細血管內微血栓(透明血栓)形成。主要受累器官的表現為:①皮膚、黏膜(胃腸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與漿膜出現瘀點和瘀斑;心、肝、腎、腎上腺、食管和腸道等臟器出血,血液不凝固,顏色鮮紅;部分器官(肺、腎)毛細血管內有數量不等的微血栓(透明血栓)形成,後者呈PTAH染色陽性,支持為纖維蛋白性血栓。②肺充血、水腫,灶性和片狀出血,以及毛細血管內微血栓形成。③急性脾炎。④肝臟輕度腫大,肝細胞點狀、灶性或片狀壞死。⑤腎臟充血、出血,腎小球毛細血管內數量不等的微血栓形成。⑥心肌纖維變性、點狀壞死及炎細胞浸潤,間質血管充血伴多灶性出血。⑦漿膜腔積液,如胸腔、心包腔和腹腔積液等。病變以肺、腎臟和心臟為甚,而腦和腦膜的病變不明顯。⑧有的病例可見皮膚有傷口,常見於手臂與足等處。
重症豬鏈球菌感染者可合併DIC.病理表現為全身多器官、組織內毛細血管漏出性出血,血液不凝固,繼而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
休克是強烈的致病因子作用於機體引起的全身危重病理過程,多種原因可致休克。重症人感染豬鏈球菌病患者發生休克應是多種原因所致,包括①某些炎性介質的作用引起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致血管總容積增加;②DIC致廣泛性毛細血管漏出性出血使血容量減少;③心肌病變致心輸出量減少等。
SMS患者,因腦脊髓膜血管高度擴張充血,蛛網膜下腔增寬,大量中性粒細胞、纖維蛋白及液體滲出導致腦脊液量增加,而引起顱內高壓,患者可有頭痛、噴射狀嘔吐以及病理徵陽性等症狀和體徵。因顱神經受累,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甚至永久性耳聾。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感染豬鏈球菌的病(死)豬是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的主要源頭。另有文獻報導,一些病死的鹿、羊、雞、鴨、馬、貓、狗及反芻動物體內能分離到2型豬鏈球菌,但這些動物是否為傳染源尚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尚無證據表明人感染豬鏈球菌病能在人與人間傳播。
二、傳播途徑
人感染豬鏈球菌主要因接觸被豬鏈球菌感染的生豬和未加工的豬肉製品,經皮膚破損的傷口或眼結膜而感染。是否能通過呼吸道,藉助氣溶膠由病豬而感染人仍有待深入研究。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直接接觸感染的病(死)豬或豬肉製品的人群為高危人群,有皮膚破損者極易發病。國外多數學者認為人感染豬鏈球菌病是人類一種重要的動物源性職業病。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感染豬鏈球菌,往往病症較重。
四、流行特徵
本病的流行特徵還不完全清楚,人感染豬鏈球菌病常伴隨豬群中鏈球菌病的爆發而高度散發,已報導的人感染豬鏈球菌病例常發生於夏季。豬間豬鏈球菌感染的擴散可能與高溫潮溼的環境密切相關,因此高溫潮溼也很可能是間接導致人感染豬鏈球菌病夏季發病增加的因素。人感染豬鏈球菌病與性別、年齡沒有必然聯繫,但與職業有很大關係,從事豬的養殖或者是參與豬的屠宰、加工、配送、銷售及烹調的人員均屬高危人群,尤其是宰殺病(死)豬者危險性更大。
[臨床表現]
潛伏期數小時~7天,一般為2~3天。潛伏期長短與感染病原體的毒力、數量以及機體免疫力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說,潛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一、臨床症狀和體徵
急性起病,輕重不一,表現多樣。
1.感染中毒症狀:高熱、畏寒、寒戰,伴頭痛、頭暈、全身不適、乏力等。
2.消化道症狀:食慾下降、噁心、嘔吐,少數患者出現腹痛、腹瀉。
3.皮疹:皮膚出現瘀點、瘀斑,部分病例可出現口唇皰疹。
4.休克:血壓下降,末梢循環障礙。
5.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表現:腦膜刺激徵陽性,重者可出現昏迷。
6.呼吸系統表現:部分嚴重患者繼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出現呼吸衰竭表現。
7.聽力、視力改變:聽力下降,視力下降,且恢復較慢。
8.其他:少數患者可出現關節炎、化膿性咽炎、化膿性淋巴結炎等,嚴重患者還可出現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的功能損害。
二、臨床分型
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1.普通型:起病較急,發熱、畏寒、頭痛、頭暈、全身不適、乏力,部分患者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表現,無休克、昏迷表現。
2.休克型: 在全身感染基礎上出現血壓下降,成人收縮壓低於90 mmHg(1 mmHg=0.133 kPa),脈壓小於20 mmHg,伴有下列兩項或兩項以上:①腎功能不全;②凝血功能障礙,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③肝功能不全;④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⑤全身皮膚黏膜瘀點、瘀斑,或眼結膜充血;⑥軟組織壞死,筋膜炎,肌炎,壞疽等。
3.腦膜炎型:發熱、畏寒、全身不適、乏力、頭痛、嘔吐。重者出現昏迷。腦膜刺激徵陽性,腦脊液呈化膿性改變。
4.混合型:兼有休克型和腦膜炎型表現。
[實驗室檢查]
一、一般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重症患者發病早期可以降低或正常),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嚴重患者血小板降低,繼發DIC者血小板可以嚴重降低。
2.尿常規:蛋白(+),部分患者酮體陽性。
3.生化檢測:部分患者ALT 、AST、TBil增高,白蛋白降低;Cr、BUN增高。
4.腦脊液:化膿性腦膜炎患者,顱內壓增高,白細胞明顯增高,常達500×106/L以上,以多核細胞為主,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
5.血氣分析:嚴重患者多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鹼中毒及Ⅰ型呼吸衰竭,表現為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漿實際碳酸氫根(HCO3-)和動脈血氧分壓(PaO2)均降低。晚期可出現呼吸性酸中毒及Ⅱ型呼吸衰竭,表現為PaCO2增高,HCO3-與PaO2降低。
6.DIC指標:出現DIC的患者,3P試驗陽性、D-二聚體增高、血小板降低。
二、病原學鑑定
豬鏈球菌的實驗室檢測主要是對細菌培養所獲得的菌株分離後進行生化鑑定、血清分型以及特異性基因檢測。目前尚無成熟的特異性抗體檢測方法。
1.標本採集及病原體分離
採集患者的血液、腦脊液或屍檢標本,直接接種於豬鏈球菌最佳培養基進行培養分離。如條件所限,不能立即接種,應4℃保存或冷藏送檢,爭取及時培養。
2.生化鑑定
對分離到的菌株應用API生化鑑定系統的Api20-step手工鑑定條及Vitek-compact2或其他生化鑑定系統進行鑑定,可直接鑑定到種。
3.血清分型
對經過生化鑑定的菌株用豬鏈球菌1~34型血清或用單克隆抗體進行分型。實驗方法:取1滴鏈球菌分型血清或單克隆抗體懸滴於載玻片上,與1滴菌懸液充分混合,或用接種環刮取單個菌落直接與血清混合,觀察是否出現凝集反應,同時用生理鹽水做對照。
4.PCR基因鑑定
挑取分離純化的菌落或選擇平板上溼潤的可疑菌落,利用特異引物進行PCR擴增。進行鏈球菌屬特異性引物(tuf)、豬鏈球菌種特異性、豬鏈球菌2型莢膜多糖基因(cps2j)、豬鏈球菌溶菌酶釋放相關蛋白編碼基因片段(mrp)及豬鏈球菌溶血素基因(sly)檢測。對已經大量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可將採集標本直接進行PCR法檢測,確認豬鏈球菌種特異性基因(16SrRNA),以及特有的毒力基因,若為陽性者則作為確診病例。
[診斷]
綜合患者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診斷,並應注意排除與本病表現相似的其他疾病。
一、診斷依據
1.流行病學史:起病前7天內有與病(死)豬等家畜直接接觸史,尤其是皮膚黏膜破損者宰殺病(死)豬,切洗加工或銷售病豬肉,埋葬病(死)豬等。
2.臨床表現:急性起病,有畏寒、發熱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狀。伴有TSS或SMS表現,或同時存在TSS和SMS表現。
3.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細菌培養陽性或特異性基因檢測陽性。
二、診斷標準
1.疑似病例:發病前7天內有與病(死)豬等家畜直接接觸史,具有急性全身感染中毒表現;或在上述流行病學資料基礎上,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2.臨床診斷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學史,出現TSS或SMS表現,或同時存在TSS和SMS表現。
3.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無菌部位標本培養分離出豬鏈球菌和(或)特異性基因檢測陽性。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其他可致發熱、瘀點、瘀斑、休克、多器官功能損害等表現的疾病相鑑別,尤其應注意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 其他鏈球菌TSS: A組鏈球菌以及所產生的鏈球菌致熱外毒素(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otoxins,SPE),如SPE-A、SPE-C、SPE-F等可導致嚴重TSS,B組鏈球菌、C組鏈球菌、G組鏈球菌以及草綠色鏈球菌中的緩症鏈球菌感染也均可引起TSS.結合患者發病前7天內無病豬或死豬等家畜直接接觸史,可與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相鑑別,PCR或免疫學方法檢測SPE-A等有助於診斷;感染部位標本或血培養鑑定為A組鏈球菌或其他鏈球菌即可鑑別。
2. 葡萄球菌TSS(Staphy TSS): 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毒素-Ⅰ(TSST-Ⅰ)和腸毒素引起、與人感染豬鏈球菌病臨床表現相似的TSS,分為月經相關性TSS(mTSS)和非月經相關性TSS(nmTSS)兩種類型。年輕婦女、有陰道月經塞使用史、月經期突然發病等有助於mTSS診斷;TSS繼發於局灶性感染、外傷、侵入性診療操作後,應注意nmTSS的可能性。臨床標本培養分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特異性TSST-I或腸毒素A、B、C、D、G等陽性結果即可鑑別。
3. 其他疾病:還應注意與其他革蘭陽性細菌敗血症、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爆發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腎症候群出血熱(HFRS)及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等疾病相鑑別。後期應注意排除其他嚴重感染所致的多器官功能損害症候群(MO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治療]
本病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早期診斷治療對預後影響顯著。
一、一般治療和病情監測
臥床休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特別注意血壓、神志等變化。
一般早期給予持續導管吸氧,病情進展者可改用面罩給氧。注意水電解質酸礆平衡。
根據病情需要,定期或持續監測血壓和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定期複查血常規、尿常規、血電解質、肝腎功能和X線胸片等。
二、對症治療
1. 發熱>38.5?C者,給予冰敷、酒精擦浴、降溫毯等物理降溫措施。慎重使用解熱鎮痛藥,並應注意汗液丟失量和監測血壓。
2.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的患者,可以禁食。靜脈補液,保證水、電解質及能量供應。
3.煩躁和局部疼痛患者,可給予鎮靜劑和鎮痛劑。
三、病原治療
早期、足量使用有效的廣譜抗菌藥物是防止休克發生、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1.可首選青黴素,每次320萬~480萬U,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療程10~14天。
2. 可選擇第三代頭孢菌素:頭孢曲松鈉2.0 g,加入5%葡萄糖液100 ml中,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或頭孢噻肟2.0 g,加入5%葡萄糖液100 ml中,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
3. 對有病原培養報告的患者,可根據藥敏報告結果調整治療。
4. 治療2~3天效果不佳者,應考慮調整抗菌藥物。
四、抗休克治療
1.擴容治療
部分患者在發病早期存在嚴重的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積極擴充血容量是糾正休克最重要的手段。即使沒有休克的患者,也應注意其血容量問題。
對於疑有低血容量狀態的患者,補液以先快後慢為原則。應先行快速補液試驗,即在30 min內輸入500~1000 ml晶體液或300~500 ml膠體液(白蛋白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同時根據患者反應性(血壓增高和尿量增加與否)以及對血管內容量負荷增加的耐受情況來決定是否再次給予快速補液試驗。
擴容(或容量復甦)的速度和劑量應根據血壓、尿量、末梢灌注情況及是否出現肺部囉音(或囉音增加)等臨床指標加以調整,有條件的情況下,應根據中心靜脈壓等血流動力學指標指導補液。
2.糾正酸中毒
根據酸中毒的嚴重程度,補給碳酸氫鈉溶液。對於HCO3-低於10 mmol/L的重度酸中毒患者,應立即補充碳酸氫鈉,一般首次劑量為5%碳酸氫鈉溶液100~250 ml.5%碳酸氫鈉每100 ml含有Na+和HCO3-各60 mmol.補充碳酸氫鈉1~4小時應複查動脈血氣分析和血漿電解質濃度,根據結果再決定是否需要繼續輸液及輸液量。應注意避免鹼中毒。
3.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
在積極容量復甦的基礎上,對於血壓仍無上升的患者,可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給予多巴胺5μg/(kg.min)。升壓效果不佳,可繼續加量至10μg/(kg.min),並可加用去甲腎上腺素(1~200 ug/min),根據血壓調整。
在充分擴容基礎上,對微循環障礙患者(四肢涼、口唇發紺、甲床紫紺),可將654-2 10 mg,加入100 ml 10%葡萄糖液中靜脈點滴,必要時可以重複。
4.強心藥物的使用
心率加快、升壓效果不好的患者,可以使用洋地黃類強心藥物。西地蘭0.4 mg,加入10%葡萄糖液20 ml中,緩慢靜脈推注。可以重複給藥,視病情每次給予0.2~0.4mg.也可應用多巴酚丁胺持續靜脈泵入。
五、糖皮質激素的使用
應用糖皮質激素的目的是抑制機體異常的免疫病理反應,減輕全身炎症反應,從而改善休克和腦膜炎的症狀。應用指徵如下:①經過積極的補液治療,仍需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②有明顯腦膜刺激徵或腦水腫表現者。
推薦藥物為琥珀酸氫化可的松200~300 mg,分2~3次靜脈給藥,連續應用7天後,逐漸減量。
六、腦膜炎的處理
1.顱內高壓的處理
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快速靜脈注射,每4~8小時1次,病情好轉改為12小時1次。嚴重患者在注射甘露醇的間歇可以使用速尿20~100 mg,或50%葡萄糖注射液40~60 ml, 靜脈注射。並可應用地塞米松10~20 mg,每天1~2次靜脈注射,連續應用3~4天,以防治腦水腫。
脫水治療應注意患者血容量狀態,避免血容量不足引起血壓下降和腎臟功能損害。
2.抽搐驚厥的處理
對抽搐驚厥患者,可以使用苯巴比妥鈉100 mg,肌肉注射,8~12小時1次。也可使用安定10 mg或咪唑安定5~10 mg,緩慢靜脈注射,注意患者呼吸。必要時10%水合氯醛20~40 ml,口服或灌腸。
七、呼吸支持治療
重症患者應監測SaO2變化,SaO2低於90%~94%是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現,應該給予積極的處理。若鼻導管吸氧或面罩吸氧治療,氧流量>5 L/min或吸入氧濃度>40%條件下,SaO2仍低於90%~94%;或經積極氧療,SaO2雖能維持在90%~94%,但呼吸頻率高於30次/min,伴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均應及時考慮機械通氣。
1.無創正壓機械通氣(NIV):NIV可以改善呼吸困難症狀,糾正低氧血症,有助於患者度過危險期,有可能減少有創通氣的應用。NIV的應用指徵包括:①呼吸頻率>30次/min;②氧流量 > 5 L/min或吸入氧濃度>40%,而SaO2<90%~94%.禁忌證:①有危及生命的情況存在,需要緊急氣管插管;②意識障礙;③上消化道出血;④氣道分泌物多和自主排痰困難;⑤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和多器官功能衰竭;⑥不能配合NIV治療。
NIV常用的模式包括持續氣道內正壓[CPAP,常用壓力為4~10 cmH2O(1 cmH2O=0.098 kPa)]、壓力支持通氣+呼氣末正壓(PSV+PEEP,PSV壓力水平一般為10~20 cmH2O,PEEP水平一般為4~10 cmH2O)。吸入氧濃度<60%時,應維持動脈氧分壓>60~70 mmHg,或SaO2>90%~94%.
2.有創正壓機械通氣:重症患者實施有創正壓通氣的指徵包括:①NIV治療耐受,或應用NIV治療後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症無明顯改善,PaO2<60~70 mmHg,並有病情惡化趨勢;②有危及生命的臨床表現或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緊急氣管插管。
建立人工氣道應首先選擇經口氣管插管,氣管插管時間超過5~7天,可考慮氣管切開。
機械通氣應遵循「肺保護性通氣策略」的原則,調整潮氣量,使氣道平臺壓力低於30~35 cmH2O,以防止肺泡過度膨脹。同時加用適當的PEEP,保持肺泡開放,避免肺泡周期性的塌陷和復張。存在明顯低氧血症的情況下,應給予肺復張手法(RM),促使塌陷肺泡復張,降低肺內分流,改善低氧血症。
八、DIC的處理
1.治療原則包括原發病治療(抗生素),支持替代治療,必要時肝素抗凝治療。當有出血、血小板減少或進行性下降、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3 s以上、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低於1~1.5 g/L或進行性降低、D-二聚體明顯增高或有其他纖溶的證據,應臨床診斷DIC.
2.替代治療:每天至少輸注新鮮血漿400 ml,至PT恢復正常或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高於1~1.5 g/L.如果患者血小板數低於50×109/L,先輸注單採血小板1 U;血小板數低於30×109/L時,1次性輸注單採血小板2 U.
3.肝素抗凝:如果經過以上積極替代治療1天後出血症狀不改善,血小板數和PT不能恢復正常,在繼續替代輸注治療基礎上可以給予肝素抗凝治療。可採用普通肝素鈉25 mg,皮下注射,每12~24小時1次;或者給予低分子肝素60 IU/kg(或用速避凝0.3~0.4 ml),每12~24小時1次。出血明顯改善,血小板數和PT恢復正常,可停用抗凝治療。
九、急性腎衰的防治
1.腎損害的預防:積極糾正血容量不足,糾正低血壓,保證腎臟灌注,同時避免腎毒性藥物,防止腎功能損害。當尿量明顯減少,特別是尿量少於0.5ml/(kg.h)時,可給予速尿20~40 mg,觀察1~2小時,尿量無明顯增加者,可加大速尿劑量,若200 mg靜脈推注仍無改觀,則速尿無效。
2.腎臟替代治療:對於少尿或血肌酐>442 umol/L,且循環穩定的患者,可採用血液透析治療。若循環不穩定,或存在嚴重全身炎症反應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有條件的可實施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也可試用高流量的CRRT.
十、應激性潰瘍的預防
存在休克、應用激素等危險因素的患者,可應用制酸劑和胃黏膜保護劑預防應激性潰瘍,制酸劑可選用法莫替丁或雷尼替丁等。若發生應激性潰瘍或消化道出血,可應用奧美拉唑。
十一、營養支持治療
應鼓勵患者早期進食易消化的流質飲食,當腸道功能障礙不能實施全腸內營養時,應採用腸內與腸外營養相結合的方法。發生應激性潰瘍和上消化道出血時,應禁食,改由全腸外營養。
十二、聽力障礙的治療
部分患者,特別是腦膜炎型患者會出現聽力障礙,因此在早期治療期間應注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一旦出現聽力障礙,可給予改善微循環的藥物以及鈣離子拮抗劑,有條件的可行高壓氧治療。
十三、中醫辨證治療
人感染豬鏈球菌病主要發生於氣候悶熱潮溼的夏季,有明顯的季節性,臨床表現具有暑熱閉竅、動風、動血,以及暑邪夾溼的特點,因此本病屬於暑溫範圍;因其可在短時間集中發病,因此又具有疫病發病特點,綜上可將本病暫定名為暑熱疫。
本病是感染暑溼疫毒引起,其感邪較輕者,暑(熱)溼疫毒蘊蒸氣分,充斥表裡,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乏力,或有腹痛、腹瀉等;感邪較重者,溼熱蘊蒸,蒙蔽清竅,甚或引動肝風,症見頭痛、項強、嘔吐,甚者昏迷;感邪嚴重者,病邪則直陷心營,即所謂心為火髒,暑為火邪,邪易入之。邪毒內陷,可致元氣欲脫,而迅速死亡。進入恢復期,多為暑(熱)溼餘毒瘀阻清竅,絡脈失養,而見耳聾、口眼歪斜;部分病患者出現氣陰兩傷,而逐漸康復。
治療:初起宜清熱解毒化溼;溼熱蒙蔽清竅者,宜清熱化溼開竅;伴有動風者,宜開竅息風;邪入營血,熱毒熾盛者,宜清熱涼血解毒;元氣欲脫者,宜益氣固脫。恢復期正虛邪戀,餘邪阻竅者,宜化痰通絡;氣陰兩傷者,可益氣養陰。
1. 溼熱蘊毒(普通型)
症狀:起病較急,惡寒,發熱,全身不適,乏力,可伴有頭暈,頭痛,腹痛,腹瀉。舌淡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溼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
廣藿香15g 滑石12g 茵陳15g 黃連10g
石菖蒲10g 黃芩15g 薄荷12g(另包後下)
連翹18g 白蔻10g(另包後下))
每劑以冷水浸泡,分3次煮沸,每次煮沸15 min,混勻,分3~4次服,日服1劑(下同)。
2. 溼熱蔽竅(腦膜炎型)
症狀:起病急,發熱,惡寒,全身不適,乏力,肌肉酸痛,頭痛,頭暈,項強,多伴耳聾目瞑,甚者可出現昏迷。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溼,醒腦開蔽
方藥:菖蒲鬱金湯加減
石菖蒲15g 鬱金15g 炒山梔15g 連翹30g
淡竹葉15g 丹皮15g 廣藿香15g 茯苓15g
生薑6g 黃連10g
每次以鮮竹瀝水10 ml加入湯液中兌服。
3. 熱深毒深,元氣欲脫(休克型)
症狀:起病急驟,高熱,寒戰,頭痛,頭暈,甚者昏憒不語,多數伴有皮膚出血點、瘀點、瘀斑,舌絳,苔黃厚膩,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開竅救逆
方藥:(1)熱深毒深:選用清瘟敗毒飲加減
銀花 30g 連翹30g 生地30g 黃連15g
黃芩15g 丹皮15g 生石膏30g 知母15g
淡竹葉15g 玄參30g 赤芍30g 桔梗15g
甘草15g 焦梔子15g 水牛角30g(另包先煎)
(2)元氣欲脫:選用生脈注射液10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1日2次。
4. 恢復期
(1)正虛邪戀:
症狀:唇周皰疹,耳聾,耳鳴,口眼歪斜,舌質瘀黯,苔黃膩,脈弦。
治法:熄風開竅,化瘀通絡
方藥:三甲散加減
柴胡15g 僵蠶10g 蟬蛻10g 桃仁15g
地龍10g 石菖蒲12g 鬱金15g 龍膽草6g
赤芍20g 甘草 3g
(2)氣陰兩傷:
症狀:倦怠,短氣,乏力,口渴,舌淡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
太子參30g 麥冬15g 石斛15g 黃連6g
淡竹葉15g 荷葉15g 知母12g 花粉15g
炒谷芽15g
5. 預防用藥
方藥:清暑解毒防疫湯
銀花藤20g 連翹15g 荷葉15g 廣藿香15g
淡竹葉15g 蘆根20g 車前草30g 蒲公英30g
生甘草3g
以上為一人份量,每劑以冷水煎至500ml,分3次溫服。
[預後]
2型豬鏈球菌感染的病死率高達12%~26%,但不同臨床類型預後明顯不同。普通型預後良好,若無併發症,一般能夠痊癒。腦膜炎型患者如及時得到治療,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可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感知性耳聾或復視,其中近一半患者的症狀不可逆。休克型病死率最高,可達75%~80%,多數在發病後1~3天內死亡,是2型豬鏈球菌感染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998年江蘇南通地區2型豬鏈球菌感染爆發期間,休克型患者的病死率高達81%.2005年四川發生2型豬鏈球菌感染爆發,早期休克型患者的病死率高達80%,後期由於抗菌藥物的及時應用和加強治療,病死率下降至67%.
[預防與控制]
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的預防控制應以疫情監測、嚴格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等綜合性防治措施為主。
一、疫情監測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尤其在已經發生動物疫情和曾經發生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疫情的地區及周邊地區,要開展對不明原因發熱病例的監測。接診可疑不明原因發熱患者必須詢問流行病史,如發現有病(死)豬接觸史,應在積極治療的同時,立即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二、管理傳染源
應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對病(死)家畜進行消毒、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嚴禁屠宰、加工、販賣病(死)家畜及其製品。
三、切斷傳播途徑
1.對直接接觸(如宰殺、洗切加工、搬運等)感染的病(死)豬或豬肉製品的人員,開展為期1周的醫學觀察,主要觀察體溫變化,一旦出現發熱應立即就診。
2.做好疫點的消毒處理。對患者家庭及其畜圈、禽舍等區域和患者發病前接觸的病(死)豬所在家庭及其畜圈、禽舍等疫點區域進行消毒處理。
患者的排洩物、分泌物、嘔吐物等應用消毒液消毒。
3.根據實際情況,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必要時採取一定管制措施。
四、保護易感人群
1.個人防護
動物疫情發生地的生豬屠宰、加工、銷售等從業人員或其他相關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工作,特別是從事動物疫情處理的工作人員應採取嚴格的個人防護措施。
從事人感染豬鏈球菌病例調查、採樣、臨床救治、實驗室檢測和消毒工作的醫務衛生人員均應採取嚴格的個人防護措施,嚴防發生感染。
2.藥物預防
對直接接觸感染的病(死)豬或豬肉製品的人員可用阿莫西林進行預防性服藥,每次0.5 g,每天3次,連服3天。
3.健康教育
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健康宣傳教育,向群眾宣傳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治知識,告知群眾不要宰殺、加工、銷售、食用病(死)家畜。
五、流行病學調查
發現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疫情後,疫情發生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立即組織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在最短時間內對所報告病例進行核實,進行個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