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想要更持續更健康穩定的發展下去,科研是一個城市始終繞不開的環節,像我國比較發達的城市北京、上海,都是科研大城,科研實力在全球都是位居前列的。
在本月19日於北京舉行的中關村論壇期間,最新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正式對外發布。此次,我國共有6座城市上榜前20位,其中北京和上海位居前5位。可喜可賀的是,北京的科研實力超過美國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位居全球首位。
上海的表現也非常不錯,位居第五位,而第2-4位都被美國城市獲得,這也就意味著前5位中,中國佔了2城。除此之外,南京也進入全球前十位,此次位居第八位,超過巴黎、洛杉磯、芝加哥等一堆經濟強城。
武漢和廣州分別位居全國第四、五位,全球第13和15位,相比去年都有很大的提升。當然,最大的黑馬當屬合肥,這也是首次上榜全球前20位。
從上榜城市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這6座城市的高教都比較突出,而且高校實力也比較厲害。這說明,一個城市的科研實力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地高校實力的高低。
北京是我國科研實力最強的城市,也是高教第一城,分布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農學大學等科研實力很強的高校,而歐美國家顯然高校實力更強,但是他們不會有太多強校都集中在一個城市,而這正是北京的優勢。上海同樣不甘落後,比較出名的大學有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這些高校科研實力都在國內前50位。
同樣的實力比較強的高校則包括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而武漢則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這些高校的科學研究水平五一例外,全部在全國前50以內水平。
廣州和合肥兩城的高教實力顯然遜色得多,顯然不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漢這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但是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還很強的,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也發展得很快。
合肥的高教看不上可能不那麼突出,但是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所國內頂尖高校領頭,還有眾多的中科院科研院所,以及兩個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支撐,科研實力自然不會太差。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軟科大學排行榜上,這6座城市都有高校進入排行榜前十位,而且佔據了前十中的9個名額,北京的北大和清華,上海的復旦和上交,武漢的武大和華科,南京的南大,合肥的中科大,廣州的中山大學,這也就意味著軟科的大學排名很可能是按照科研實力來排的。
除了以上6城,期待下次有更多的中國城市入選全球科研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