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戀網絡怎麼就成精神病了?
中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的出臺沒有像它的制定者期望的那樣,結束醫學界長期以來無規範網癮診斷標準的歷史,反而引發了更大的爭論。根據新標準,網絡成癮將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和治療的範疇。很多網民對此表示不能理解:迷戀網絡怎麼就成精神病了?
牽頭制定新標準的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陶然解釋:「網癮雖然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但患者並非瘋子。」他告訴記者,精神疾病包括很多種,就網絡成癮而言,是指反覆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我們不是把所有長時間上網的人都列為網絡成癮者。」陶然說,網絡使用情況可分為正常使用、過度使用和網絡成癮,診斷為網絡成癮必須要符合一系列嚴格的標準。
「網絡成癮」的標準是什麼?
11月8日,陶然等人制定的這個新標準剛剛通過了專家的論證。該標準詳細界定了網絡成癮的「症狀」「病程」及「嚴重程度」,被評審專家認為是目前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權威的診斷標準。
新標準對網絡成癮症狀的描述首先有兩條:
(1)對網絡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衝動感;
(2)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
除此之外,具備以下5種症狀之一,就可以判斷為網絡成癮。這些症狀是:
(1)上網時間不斷延長;
(2)想要減少或停止上網卻不成功;
(3)明知上網會給自己帶來或已經帶來危害,仍忍不住繼續上網;
(4)除上網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明顯減少,失去以前的愛好;
(5)用上網來迴避現實或緩解不良的感受和情緒。
連續上網超過6小時者 小心「網絡成癮」
陶然說,網絡成癮可導致患者性格內向、自卑、與家人對抗及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出現心境障礙,部分患者還會導致社交恐懼症等。根據使用網絡的目的,新標準把網絡成癮分成網路遊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關係成癮、網絡信息成癮和網絡交易成癮5類。其中,網路遊戲成癮佔82%,其次是網絡關係成癮,即網戀、網婚等交友方式。同時,新標準還對網絡成癮的病程標準作了界定,平均每天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超過6小時,同時符合症狀標準3個月以上。
網絡成癮可以由精神科收治
在專家看來,新標準的確立不僅為臨床醫學增加了新病種,還明確網絡成癮患者應由具有精神科的醫療單位收治,為這些患者得到科學有效治療提供了途徑。「網絡成癮是可以治療的,一般治療時間為3個月左右,80%的患者都可以通過治療擺脫癮病。」據悉,新標準將送衛生部報批,在全國各大醫院,特別是三甲醫院精神科推廣使用。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出臺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的國家。
「網絡成癮」新標準從何而來
「這個標準是我們4年來對3000多人進行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專家說。為了幫助網絡成癮者告別網癮,2005年3月,北京軍區總醫院開展了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集中住院治療,並於2006年3月創辦了國內第一家網絡成癮診療基地「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經過幾年的臨床實踐及研究,這個基地在來自全國的3000多例網絡成癮患者的臨床資料中,抽取1300餘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臨床跟蹤研究。「我們收集了50%以上的患者同時擁有的症狀,然後我們又研究這些症狀發作的頻率。」專家說。
最初他們根據臨床經驗並參考國內外網絡成癮研究文獻,擬定了一份診斷標準條目的草案,包括8條症狀表現。然後,對以「沉溺於網絡,影響學習、工作或人際交往」為主訴就醫的110例患者進行標準草案調查,向患者家屬及其本人詳細詢問患者的症狀表現,將症狀出現頻率高於50%的條目保留,低於50%的刪去,形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