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貓咪是領地意識強烈的獨居動物,每當有其他貓咪進入自己的地盤時,它們常會咆哮、對峙,甚至大打出手。
但是當貓咪生下小貓時,它們往往會遵守"群養"法則:成年母貓們協作保護或餵養幼崽。
比如:
兩位喵媽媽共同撫養12個寶寶。
又比如:
生完寶寶的貓麻麻一併照顧其它被棄養的小貓咪。
面對這麼多「熊孩子」,貓麻麻們會差別對待嗎?它們能否清楚地知道誰是自己的寶寶呢?
貓麻麻會對小貓們差別對待?
哺乳動物照顧寶寶通常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理論上貓麻麻應該優先照顧自己的後代才對。
然鵝!1987年,生物學家Naomi Ohkawa和Toshitaka Hidaka對貓咪在群體生活中,共同養護小貓的行為進行了觀察。
他們發現:母貓照顧自己的寶寶和其他貓咪寶寶的行為是一致的。
人們不禁產生了進一步疑問:有沒有可能是貓麻麻根本分不清誰是自己的寶寶呢?
貓咪能分得清自己的寶寶嗎?
墨西哥生物學研究所的Bánszegi等人想進一步驗證貓咪是否能分辨出自己的寶寶,於是進一步做了下面的實驗。
貓麻麻能否注意到不同的寶寶?
辨別小貓實驗: 實驗者將4隻幼貓(2隻自己的寶寶,2隻其他喵的寶寶)裝在塑料容器中放在距離貓窩入口大約1米的位置,每隻小貓間距離25釐米。 實驗者統計了貓媽媽嗅聞每隻小貓的時長,及將小貓帶回窩的時長和順序。
實驗結果: 參加試驗的12隻貓麻麻中,有7隻帶回了全部小貓。有2隻帶回了2隻小貓(1隻自家小貓和1隻別的小貓)。另外3隻沒有帶回任何小貓。 另外, 貓麻麻除了在接觸外來小貓時用時稍長一些外,在對待二者的行為幾乎沒有差別 。
這個實驗表明:貓麻麻雖然對待不同的寶寶差異性不大,但並不代表它們無法分辨寶寶。
為了進一步驗證貓麻麻辨別小貓的方式,研究人員又進行了另一個實驗。
貓咪是靠嗅覺分辨的嗎?對於許多生物如蝙蝠,山羊和綿羊,豬,狗甚至人類來說,嗅覺在母親識別後代中起著重要作用。
那麼是否貓麻麻也一樣呢?
肛門嗅聞實驗: 實驗者將3個貓咪自己的寶寶和1隻其它貓的寶寶分別用乾淨無味的布包裹,只露出肛門區域,讓貓貓媽媽們嗅聞。
實驗結果:貓媽媽用了很短時間嗅聞自家小貓肛門區域,但花了較長的時間嗅聞外來小貓。
這表明:貓媽媽能分辨出小貓,並且很可能是通過嗅聞的方式分辨出自己的寶寶的。
貓咪能僅依靠嗅覺分辨小貓嗎?由於第二個實驗中,不能排除其他有非嗅覺因素的影響,於是研究人員進一步做了第三個實驗。
單純的嗅聞實驗:實驗者用乾燥的無菌棉籤在每隻小貓背部,腹部,腋窩,肛門區域和面頰兩側擦拭5次,然後將拭子密封並在10分鐘內用以維持其味道。 然後實驗者分別展示了在母親自家小貓身上擦過的前三根棉籤,然後是一隻擦過外來小貓的棉籤,讓母親嗅聞每隻棉籤,並觀察反應。
實驗結果: 母親花很短的時間嗅聞摩擦過自家小貓的棉籤,而花了很長時間嗅聞摩擦過外來小貓的棉籤。
該實驗的結果證實:貓麻麻可以只通過嗅覺來分辨自家小貓或是外來小貓。
所以,貓麻麻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自己的寶寶,但並不會因此差別對待。
這可能是由於共同撫養寶寶是互惠的,如果母貓願意照顧別的小貓,那麼她自己的後代得到其它母貓的照顧也會增加,也將有更大的生存機會。
從進化角度來看,這樣的撫養方式更能增加貓麻麻基因被傳遞下去的概率。
本文為貓研所原創,謝絕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