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弗雷多 · 帕累託19世紀義大利著名的經濟學家,1897 年,他在研究英國的財富和收益模式時,偶然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在英國,大部分的財富都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不僅是英國,在研究其他國家的經濟模式時,他也多次發現了這一現象。並且經過研究表明,這種財富收益關係也表現得非常穩定。通過對這些事實的大量研究,帕累託最終發現,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表現得十分不平衡。其中,20%的人竟然佔據有80%的社會財富。
在帕累託發現這一經濟模式之後, 人們又陸陸續續在其他領城發現了同樣的現象。雖然這種不平衡關係也並非每次都恰好停留在20%與80%的分界線上,但「二八定律」的稱呼也沿用了下來。儘管二八定律的發現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但它的發現,卻對社會學和管理學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直至今日,二八定律仍然廣泛適用於企業管理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當然,人們對於二八定律的研究和運用,主要是著眼於最頂端的20%,對於底層的80%則不會過多看重。
如果覺得以上的描述有些空泛,我們可以把它換成一句極為通俗的話來描述人們在管理當中, 對這定律的運用「打蛇打七寸」。任何一件龐大無比的事情,也一定會有一個需要著重把握的關鍵。抓住了工作的關鍵,也就等於成功了半。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一說法略顯誇張,或是摸不著頭腦,不知如何具體運用。別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只需要看看前人是怎麼做的,就大有收穫了。
美國有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初入職場的時候,他給自己定下了月薪1萬美元的目標。但他的第一份工作,卻是當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推銷,月薪也只有1千美金。這位大學生在做了一段時間的銷售以後,對自己的銷售業績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最終發現,其中20%左右的銷售額都來自80%的客戶,而剩餘80%的銷售額卻源自20%的客戶。發現這一現象以後,他毅然把其餘小客戶都交給公司去跟進,只保留了36個最大的客戶,由自己親自負責聯絡和突破。距離自己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大客戶後僅僅3個月,他的月薪就真的達到了1萬美元。這時,他已經實現了自己在畢業之初的薪酬目標,但他卻並不滿足,而是有了新的人生規劃。
很快,這位大學生就從公司辭職,自己開了一家公司經營。在經營的過程中,他始終牢記自己在之前公司時總結出來的二八定律,並將它運用在生產、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最終,他的公司成為了美國西海岸最大的一家油漆製造公司,他的名字就叫摩爾。
摩爾取得成功的故事,就是運用二八定律的最佳例證。但二八定律的運用範圍,卻遠遠不止於此。對管理者而言,二八定律更是件制勝的法寶。不論是企業管理還是生產管理、財務管理還是人力資源管理、時間管理還是戰略目標制定,二八定律都是管理者不可忘的關鍵。
在現實中, 很多管理者經常會因手頭的事情手忙腳亂,失去應有的條理。出現這類情況,與他們不善用二八定律有著很大的關係。二八定律的核心,說白了就是分清先後、抓住重點,圍繞關鍵之處進行管理活動。比起下屬,管理者更需要宏觀的眼光,更需要整體看待與把握,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而不是大事小事一個不漏地去管理。像諸葛亮那樣不分大小「事必躬親」的做法,最終只能是耗費精力,卻無益於推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