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和平區,有一個「五大道文化區」,那裡有著迄今為止全國範圍內,保留最為完整的洋樓建築群。
在這片總面積1.28平方公裡的長方形區域裡,由北至南分別有成都道、重慶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及馬場道等主要道路,因而統稱為「五大道」。
在這裡,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陸續建成了具有不同國家建築風格的花園式房屋2000多所,這些建築中囊括了包括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折中主義、巴洛克式、庭院式以及中西合璧式等眾多不同的建築風格,稱得上是萬國建築博覽會。
在重慶道55號,坐落著一座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院落,這就是被稱為「慶王府」的載振舊居。
您也許會問了:載振?這名有點耳熟,誰啊?
要說這位載振,來頭不小,大清乾隆帝的玄孫,嘉慶帝一母弟弟永璘的曾孫(對,就是那位有名的令貴妃的最小的兒子),慶密親王奕劻的長子,清室第四代也是末代慶親王。
要說這位慶王爺,還是有些能力的,曾歷任正白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管理火器營、正白旗總族長等職。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作為專使代表清廷參加了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併到法、比、美、日等國訪問和考察,回國後積極參與新政,奏請成立商部,任尚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上海信成銀行發行紙幣,幣面上就印有時任商部尚書載振的半身像。
可是啊可是,轉過年來的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這位有權有前途的小王爺就扯出了個大新聞,丟了個大臉不說,連官也沒了。
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光緒三十二年時,載振和時任巡警部尚書的徐世昌(也是民國七年時的大總統,他在天津也有故居,就是現在的和平區新華南路255號)一同出國考察,路過天津,由袁世凱黨人、天津南段巡警總局總辦段芝貴陪同伺候。
當時天津大觀園女伶楊翠喜色藝雙絕,段芝貴將其買下送給了載振。哪知光緒三十三年,《京報》載文曝光了這件事,御史趙啟霖彈劾段芝貴以歌妓獻於載振,進而得到黑龍江巡撫一職。
慈禧太后詔命時任資政院總裁的孫家鼐徹查,彼時載振已經把楊翠喜退回,孫家鼐復命查無實據。於是趙啟霖便因「奏劾不實」被革職查辦,一時輿論譁然。清廷不得不撤去段芝貴職位,載振也請辭謝罪。
這段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清末官場弊案「楊翠喜案」。
有些跑題了,咱們再說回慶王府。
重慶道上的這座慶王府,建於1922年。
最初的主人並不是載振,而是另一位名人,誰呢?清末太監大總管小德張。曾得慈禧太后賜名「恆泰」,也算是當時宮裡除大總管李連英之外,最得慈禧寵信的太監了。
1912年,隆裕太后去世,小德張也隨之結束了自己25年的宦官生活,到天津做起了寓公。1922年,他在英租界劍橋道(今和平區重慶道)選了一塊地,親自繪圖,精心構思,不惜工本,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
1925年,慶王爺載振看中了這座宅院,小德張便將宅子賣給了載振,自己則在英租界都柏林道(今和平區鄭州道)與怡豐路(今湖北路)之間,重新建造了一座花園住宅。
載振從1925年起,到1947年去世,一直居住在這裡。
慶王府建築的主樓為磚木結構二層(設有地下室)內天井圍合式建築;兩層外簷均設通敞柱廊,簡潔明快。室內設有共享大廳,大氣、敞亮,很適應當時的西化生活。水刷石牆面與中國傳統琉璃欄杆交相輝映,門窗玻璃上用比利時工藝雕琢的中國傳統花鳥栩栩如生。庭院東部則是中式花園,有假山、石洞和六角涼亭。
建築內的彩色玻璃上刻有「壬戌仲秋伴琴主人」字樣,因其中的山水圖畫為小德張親手所繪,便都刻上了自己的雅號,並將人字多出兩撇以作標記。載振買下這裡後,將刻有小德張雅號「伴琴主人」四字的彩色玻璃也一併沿用下來,足見他對小德張所建造的這座宅院的認可和喜愛。
位於三樓東西兩側房間的雙面透雕楠木落地罩和垂楣罩,設計考究,做工精湛,獨特的構思、複雜的工藝及對中國祈福文化的彰顯,堪稱瑰寶。
主樓二層載振三子溥銓的臥房、中庭迴廊和樓梯頂部,都繪有珍貴的彩繪。在後來的修繕過程中,通過數十次剔、擦和清洗等工藝,使這些精美的藝術品得以局部保留。
如今,這座慶王府是天津市首家別墅式歷史文化主題酒店,與毗鄰的山益裡、潤興裡共同打造成為集文化旅遊、餐飲休閒、住宿和會議為一體的綜合社區。
坡頂紅瓦、硫缸磚牆、疏密有致,五大道上的每一幢建築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每一座洋樓都有著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如果你喜歡談古論今,你可以來五大道,這裡曾住過數以百計的歷史名人。
如果你喜歡各式建築,你可以來五大道,這裡的每一座樓院都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品味。
如果你喜歡人物風情,你可以來五大道,這裡蘊藏有著數不清的故事和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