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三座「皇宮」行在代王府

2020-12-16 小宋說旅遊

天下第一關嘉峪關

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築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歷了168年(1372-1539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餘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之稱。

嘉峪關城堡

太原道

2003年復建的拱極門城樓

太原被譽之「錦繡太原城」,源之於明代拓建後的太原府城,明太原城說是擴建,不啻新建。它的拓建者謝成,便是朱洪武皇帝的老鄉兼同事、忠臣兼勳臣、莫逆兼親家的死黨永平侯。洪武三年(1370)朱明王朝百業待舉,朱元璋將國之安危放在首位,對成人的十位皇子大舉封藩,以屏衛國家,防止外患。

冬季的太原古籍

明朝夜景太原城門

明朝襄陽府大殿(雄偉霸氣)

朱瞻善在明朝所有藩王中地位之高,禮遇之重是少有的。明襄王府在1641年—1643年間,曾兩度被張獻忠、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焚毀,過去的王府已不復存在,但綠影壁因其石材質地很幸運的保存了下來。據歷史記載,李自成是在明襄王府建立了「新順」農民政權,而且將襄陽改為「襄京」。這在姚雪垠的《李自成》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描寫。

襄陽府!綠泥礬巖雕刻雲龍

朱瞻墡(1406年4月4日-1478年2月18日),明仁宗第五子。明襄憲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封。莊警有令譽。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長沙。正統元年(1436年)徙襄陽(今湖北襄陽)。英宗北狩,諸王中,瞻墡最長且賢,眾望頗屬。太后命取襄國金符入宮,不果召。瞻墡上書,請立皇長子,令郕王監國,募勇智士迎車駕。書至,景帝立數日矣。英宗還京師,居南內,又上書景帝宜旦夕省膳問安,率群臣朔望見,無忘恭順。

永思殿建築群始建於明代,是壽皇殿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地面積為5000平方米。永思殿為五大開間,是金絲楠木的建築,後來因為年久失修而殘毀,由於無力修復,於1941年被迫申報拆除。《燕都叢考》記載:「殿東為永思門,門內為永思殿,為列代苫廬地。

景山公園(永思殿)

龍慶峽一驚

北京龍慶峽被人們譽為北京的「小灕江」。龍慶峽水庫高聳的大壩相連著兩座山,其寬有四五十米,大壩猶如一把白色的巨鎖把龍鎖住了。登上大壩俯瞰北面,墨綠色的水面倒影著山巒和白雲。東西的兩座山,峭壁直立,象刀切似的,足有幾十丈高,「龍慶峽」可能由此峽而得名。當你划船而渡,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水似飄羅帶,曲曲彎彎,山不轉水轉,仿佛永無盡頭,每轉一山就是一景。那千姿百態的山和石,有的像出鞘的劍,有的像舉起的大錘,有的像昂首的虎,有的像扭著頭的象……因此人們根據它們的形狀取名為「震山如來」、「雞冠子山」、「金缸山」等等。

山水畫面

兩邊的崖岸之上,有鎮山如來、石熊跳巖、九連洞、雞冠山、金剛山、馬蹄潭、將軍巖、金剛寺遺址等奇峰怪石,堪稱「塞外一絕」。它既有塞外的雄奇,又兼有江南的秀麗,可與桂林的灕江、長江的三峽相媲美。是北京十六景之一

龍慶峽

慕田峪長城旅遊

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境內,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自古以來就是守衛北京的軍事要衝,被稱為「危嶺雄關」。慕田峪長城建築構造風格獨特,敵樓密集,尤三座敵樓並矗一臺的正關臺,更是萬裡長城中罕見。

秋季的長城

明長城

慕田峪長城目前開放的城段約2250米,最東南端是慕田峪第一臺大角樓,往西北走,可以到達海拔最低的4號臺(正關臺),看看三座敵樓並矗一臺的稀奇構造。繼續向前,城牆相對平緩好走,可一直走到最西北端的第22臺,之後可從14臺乘坐索道下山。如果有興趣,原路返回到第6臺附近,這裡還設置有一條號稱「旱地雪橇」的滑道,沿著山坡,你可以一直滑到南檢票口旁,就這麼輕鬆地下山了。

紫竹院一景

紫竹院

紫竹院公園一般指紫竹院

紫竹院公園位於北京西北近郊,海澱區白石橋附近,北京首都體育館西側。紫竹院公園始建於1953年,因園內西北部有明清時期廟宇,「福蔭紫竹院」而得名,有蜀南竹海的竹園別致,又有兔耳嶺的靈石草甸景觀。全園佔地47.35公頃,其中水面約佔三分之一。南長河、雙紫渠穿園而過,形成三湖兩島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它是一座幽篁百出,翠竿累萬,以竹造景,以竹取勝的自然式山水園。2006年7月1日起,紫竹院公園免費參觀

荷葉

古時紫竹院這裡原是一片低洼的溼地,元代郭守敬在高梁河上遊開挖長河時,形成蓄水湖,成為北京重要的水源之一。明清時期湖邊曾建「福蔭紫竹院」,後已破敗。1953年建為公園,仍以「紫竹院」名之。

雄鷹

鷲峰森林公園

鷲峰位於海澱區北安河鄉。原名秀峰,因嶺頭如一隻兀立的雄鷲得名。海拔約為450米,有數株古松挺立山巔,故有小黃山之稱

鷲峰地震臺

30年代為農礦部地質調查所,該所在寺傍建有鷲峰地震臺,這是中國第一座近代地震監測

明孝陵紅葉古道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1961年3月,明孝陵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又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朱元璋豐功偉績

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範著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這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背依鐘山環境優美而著名於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守護帝陵的神仙

南京明孝陵[1]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於此。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的。明孝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諡「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30餘年。明孝陵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寢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改革祭天場所

圜丘

圜丘(round mound)在天壇南半部,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子牆四周各有一大門。北門叫成貞門,也稱北天門;東門叫泰元門,也稱東天門;西門叫廣利門,也稱西天門。南面正門叫昭亨門,也稱南天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璧門額。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為元、亨、利、貞。「元」,代表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亨」為萬物生長繁茂亨通;「利」,為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為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正固而持久。

代王府全景

大同代王府概況

代王府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改封為代王后,就藩大同所建的王府。明正德《大同府志》載,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內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遼金西京國子監改建」。 據《明史·朱桂傳》載,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於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八日由郭惠妃所生,5歲時被封為豫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又改封為代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月二十五日就藩大同,成為九塞王之一。市地方志編審姚斌說,代王妃是中山王徐達之女,其姊即仁孝文皇后(朱棣之妻)。由於朱桂特殊的身份,他在朝內外均有一定實力,實際上他在大同也起著地方「小皇帝」的作用。所以,作為這樣一位王子,代王府的建築規模之宏大,氣勢之雄偉,是可以想見的。

大同代王府龍樣

完工的王府道路

代王府規格經此北京故宮

明初,富麗堂皇的代王府巍峨屹立在大同城內東北隅,坐北向南,佔地面積達17.59萬平方米。

從明正德年間的《大同府志》上的「代王府圖」看,代王府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四周有高大的圍牆,四面各闢一門。現在的東華門、西華門、皇城口、後宰門正是王城四門的遺址,這四條街也因此而得名。由於其特殊的身份,朱桂在朝內外很有實力,在大同就是一個「小皇帝」。

代王府整個建築沿三條軸線鋪開。中軸線上,前有九龍壁隔和陽街與裕門相對。進裕門後依次為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崇信門、存心殿、長春宮、廣智門;東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廣贍倉、長春宮、望親樓、清暑殿、宗廟、燕居殿、後殿等;西線入戟門,有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大成殿,謹德殿、後殿等。

代王府景觀

王府與北京皇宮一樣

代王府一側門口

豪華宮殿

以明代王府宮殿建築群的歷史格局與歷史景觀風貌特色為依據,科學修復與再現代王府的建築風貌、文化內涵與皇家氣派,為大同文化旅遊發展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中都鳳陽鼓樓(原版明朝建築)

明朝中都洛陽停建!

明中都鳳陽古城

中都豐鎬遺,宮闕兩京陟。千裡廓王畿,八屯拱宸極。」這首詩句描繪了明中都當年的盛況。明中都城坐落在今安徽省鳳陽縣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

「中都豐鎬遺,宮闕兩京陟。千裡廓王畿,八屯拱宸極。」這首詩句描繪了明中都當年的盛況。明中都城坐落在今安徽省鳳陽縣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地上,佔地面積約50多平方公裡,它是明太祖朱元璋集2000多年來我國都城建築之大成,悉心營建的一座最為豪侈的都城。

明中都鳳陽正門神秘感

在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在老家安徽鳳陽營建過一個都城——明中都。洪武二年(1369)九月,他下詔以鳳陽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城址選在臨濠西20裡鳳凰山的南面。城垣宮殿初具規模,朱元璋決定遷都南京,所以工程全部停止,以後日漸荒廢,中都也就漸漸被人們遺忘了。明中都宮殿城垣遺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它的規模並不亞於明朝的南、北兩京,甚至有些方面還在兩京之上,對理解南北兩京的建築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相關焦點

  • 打卡大同代王府,看看朱元璋為十三子建造的天下第一王府有多牛
    代王府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在遼、金西京國子監的基礎上興建的一座規格僅次於皇宮的王爺府邸,被稱為「天下第一王府」,比北京故宮建造時間還要早25年。可見朱元璋對十三子朱桂的寵愛和器重,這樣一說朱桂應該是個有所作為的王爺吧。否則怎麼可能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將塞外邊關重鎮大同交給朱桂呢?
  • 絕無僅有,大同代王府內,為何會有座大成殿
    大同代王府還有一個餘其他親王府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府裡有座大成殿。這在王府規制中根本見不到,可謂絕無僅有。那麼代王府中為什麼要獨出心出心裁,建一座「大成之殿」呢? 代王府正是佔據剛維修十多年的大同府、縣儒學和孔廟地址而興建的。代王府所在地,正是北魏在平城建都後,承接兩漢崇儒尊孔的傳統,於平城建立太學,太武帝始光三年(426)「別立太學於城東」。太和十三年(489)七月廿六日,孝文帝「詔立孔子廟於京師(即此大成殿)。這是中國歷史上在京城建立的第一座孔廟。
  • 北京恭王府和山西代王府誰才是天下第一王府?
    王府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貴族府邸,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經過歷史的洗滌,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王府倖存於世,以明、清時代為主,而明代王府和清恭王府最為耀眼,那誰是現存的第一王府?恭王府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王府建築群。擁有各式建築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派非凡。府邸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中路最主要的建築是銀安殿和嘉樂堂,東路的前院正房名為多福軒,東路的後進院落正房名為「樂道堂」,是當年恭親王奕欣的起居處。
  • 民國1937年大同地圖中的代王府遺址:2011年起復建,至今還未完工
    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原本的王府在幾百年後成為一條條的街道呢?我們將時間調回到600年前的明洪武五年(1372年)一代王府的興衰1368年,明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的各座城池需要重新的修建,大同也同樣不例外。這座代王府也歷經了明王朝由繁盛進而走向失國的全部歷程,先後有11位代王在府中起居和辦公。
  • 大同復建代王府整體結構似故宮
    「大同九龍壁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築年代最早的一座龍壁,是明朝代王府的照壁。明朝覆滅時,代王府被起義軍付之一炬。如今,劫後餘生的九龍壁,足可見證當年「天下第一王府」的奢華壯麗。去年3月起,代王府恢復重建工程在原址上全面啟動。」講解員一邊介紹,一邊指向了與九龍壁一街之隔的代王府復建工地。
  • 明朝除盡功臣,為何在雲南留了個沐王府?
    這或許跟《琅琊榜》上的沐王府有一些時空上的聯繫,但不得不說,明朝時期沐王府在雲南的地位,可以說延續到了明朝後期,而且後來的南明王朝,也是以雲南為根據的。 雲南沐王府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能夠為明朝鎮守雲南數百年?
  • 正派家風:從皇宮走出的一門三代國子監祭酒
    明朝科舉考試,要經過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其中,殿試的考場在皇宮奉天殿,也就是今天的太和殿前丹墀的兩側,如果遇到下雨,就在奉天殿的東西兩廡進行。而殿試放榜,也就是公布成績的儀式,也是在奉天殿舉行。皇帝不僅親自確定前三名的名單,而且親自參加這個公布殿試成績的典禮。
  • 淺談明大同代王府
    前言代王府是明代規模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代王府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19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餘間。是新中國復建規模最大、復建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代王府歷史代王府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在遼、金西京國子監的基礎上興建王府,於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690m,東西寬260m,四面圍有數米高的牆垣。代王府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承運殿、圜殿、存心殿,是代藩舉行大典禮的地方。
  • 代王府軼事:代王朱桂夫婦的那些荒唐事兒
    代王府.大同朱元璋,安徽鳳陽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父親朱五四,一輩子做佃客幫工,生活十分貧困。少年時朱元璋的父母就早亡,因生活無著落,只好到寺院裡去做一名小和尚。代王朱桂就藩大同後,整天無所事事,不是吃喝玩樂,就是上街閒逛。據史書記載,代王朱桂經常身穿短衣小帽,引著兒子出遊市中,或步行或騎馬,手執大棍,袖藏斧錘,滿大街任意所向追逐軍民而捶之,而老百姓大多是猝不及防,被打的滿頭是血,四散而逃。更有甚直,朱桂自製彈弓,鐵丸,站在王府城牆之上,打擊沿街商鋪匾額及婦女臀部為樂,百姓苦不堪言。
  • 河南也有個「故宮」,為六朝皇宮,門票只比北京便宜10元
    可故宮畢竟是明朝才修建的,中華文明三千年,明朝前仍有大量皇宮存在。在河南就有個「故宮」,為六朝皇宮所在地,宮殿群雖不如北京完整,卻依舊恢弘大氣,它就是開封龍亭。開封作為七朝古都,曾誕生過很多著名建築,龍亭就是典範。
  • 北京朝陽公園東隅的郡王府是誰的府邸,這座王府張作霖還住過
    這座王府叫順承郡王府,建於清朝順治初年。不過,其原址並不在這裡,而 是在北京市西城區錦什仿街東側,舊趙登禹路三十二號。順承郡王府的第一位主人是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孫勒克琿,後 獲得了世襲罔替的殊榮。到光緒 七年(1881年),順承郡王府經10 世15代傳,歷代均為郡王,沿襲居 住府中。
  • 明朝皇宮的「大食堂」?皇帝和大臣:光祿寺的飯菜真難吃!
    在印象中,我們都認為為皇帝做飯的機構是御膳房,但那只是電視劇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在明朝卻並不是這樣的。在明朝,為皇帝做飯的人,在不同時期,負責的人也是不同的。最初,明朝皇帝的飲食,都是交給光祿寺負責的。光祿寺不是一個寺廟,而是當時明朝的五大衙門之一。
  • 中國最大的三座宅院,明故宮、王家大院上榜,北京故宮僅排第三
    中國最大的三座宅院,明故宮、王家大院上榜,北京故宮僅排第三 說起宅院,大家都不陌生,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房子,有錢人家的房子可能是200多平米,而且還不止一套,再有錢些直接買別墅。而普通人家,能夠住上100平米的房子就已經很不錯了,後面還要用半生的時間來還房貸。
  • 系明朝八代九位楚藩王陵寢,國家級文物,湖北省武漢明楚王墓群
    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九位楚藩王的陵寢。 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塋城、大殿、配殿、祭臺等建築物,現多已不存。1982年,對昭王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龍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現被闢為風景區。1956年,龍泉山明楚王墓群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九龍壁的琉璃映照——記代王朱桂背後的政治目的
    古代禮制森嚴,只有皇宮、王府、寺廟等可以修建。龍的數目之所以是奇數,和古代陰陽五行中的數字文化有關係。古人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在一到十這幾個數字中,九是陽數中的最大數,五是陽數中的居中數,九龍、五爪,這些都代表了九五之尊和九五至尊。
  • 山東這座小城藏著一座千年府衙,明朝漢王府就在此處
    這座府衙,始建於北宋時期大中祥福八年(公元1015年),至今已有千多年時間。府衙內都是古式建築,左右對稱,顯示出古代府衙的威嚴大氣,明朝時的漢王府也在府衙內。在明朝之前,這裡叫棣州。府衙大門前廣場還有一塊牌坊,上書「棣州故郡」四個大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棣州為樂安州,不過很快又改名了。
  • 是明朝皇帝朱棣
    其實才不是呢,紫禁城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永樂大帝朱棣建造的,仿的是南京紫禁城。建這座皇城的目的很簡單,明朝本來定都南京,但朱棣想遷都北京,既然如此,肯定得在北京建造配得上皇室身份的家。中國人從古至今,家國觀念都很重。家的原意就是指房屋、住所,漢字的「家」是個象形字,上面是屋頂,下面是豬。意為頭上有遮擋風雨的屋頂,再養上一些滿足生活所需的家畜,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家。
  • 《喵王府的生活》:一個典型清王府的百科全書
    這個府在清代王府中,算是佔地面積較大的。整個喵王府坐北朝南,府南面截斷喵家胡同,使喵家胡同分成了東西兩半。從西喵家胡同的西口進來一直往東,有座東西開的大門,門外有四架轄喝木,並有下馬石、拴馬樁,這就是喵王府的西阿斯門。進了西阿斯門,就是府內最南一進「門院」。
  • 桂林發掘修復明朝第九代王墓葬地宮
    華聲報訊:「奇峰秀色美如畫,松柏交映翠夾陵」,地處桂林堯山腳下的明朝靖江王陵,其第9代王墓地宮發掘工作有了實質性進展。經過一年的清理遺址,加固地宮,一座佔地9.4畝的明朝第9代靖江王康禧王陵地宮即將面世,整座陵園將巧妙地隱匿在蒼翠欲滴的松柏之中,蔥蔥蒼山,幽幽古韻,海內外遊客又有了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