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築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歷了168年(1372-1539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餘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之稱。
2003年復建的拱極門城樓
太原被譽之「錦繡太原城」,源之於明代拓建後的太原府城,明太原城說是擴建,不啻新建。它的拓建者謝成,便是朱洪武皇帝的老鄉兼同事、忠臣兼勳臣、莫逆兼親家的死黨永平侯。洪武三年(1370)朱明王朝百業待舉,朱元璋將國之安危放在首位,對成人的十位皇子大舉封藩,以屏衛國家,防止外患。
朱瞻善在明朝所有藩王中地位之高,禮遇之重是少有的。明襄王府在1641年—1643年間,曾兩度被張獻忠、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焚毀,過去的王府已不復存在,但綠影壁因其石材質地很幸運的保存了下來。據歷史記載,李自成是在明襄王府建立了「新順」農民政權,而且將襄陽改為「襄京」。這在姚雪垠的《李自成》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描寫。
朱瞻墡(1406年4月4日-1478年2月18日),明仁宗第五子。明襄憲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封。莊警有令譽。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長沙。正統元年(1436年)徙襄陽(今湖北襄陽)。英宗北狩,諸王中,瞻墡最長且賢,眾望頗屬。太后命取襄國金符入宮,不果召。瞻墡上書,請立皇長子,令郕王監國,募勇智士迎車駕。書至,景帝立數日矣。英宗還京師,居南內,又上書景帝宜旦夕省膳問安,率群臣朔望見,無忘恭順。
永思殿建築群始建於明代,是壽皇殿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地面積為5000平方米。永思殿為五大開間,是金絲楠木的建築,後來因為年久失修而殘毀,由於無力修復,於1941年被迫申報拆除。《燕都叢考》記載:「殿東為永思門,門內為永思殿,為列代苫廬地。
北京龍慶峽被人們譽為北京的「小灕江」。龍慶峽水庫高聳的大壩相連著兩座山,其寬有四五十米,大壩猶如一把白色的巨鎖把龍鎖住了。登上大壩俯瞰北面,墨綠色的水面倒影著山巒和白雲。東西的兩座山,峭壁直立,象刀切似的,足有幾十丈高,「龍慶峽」可能由此峽而得名。當你划船而渡,大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水似飄羅帶,曲曲彎彎,山不轉水轉,仿佛永無盡頭,每轉一山就是一景。那千姿百態的山和石,有的像出鞘的劍,有的像舉起的大錘,有的像昂首的虎,有的像扭著頭的象……因此人們根據它們的形狀取名為「震山如來」、「雞冠子山」、「金缸山」等等。
兩邊的崖岸之上,有鎮山如來、石熊跳巖、九連洞、雞冠山、金剛山、馬蹄潭、將軍巖、金剛寺遺址等奇峰怪石,堪稱「塞外一絕」。它既有塞外的雄奇,又兼有江南的秀麗,可與桂林的灕江、長江的三峽相媲美。是北京十六景之一
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境內,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自古以來就是守衛北京的軍事要衝,被稱為「危嶺雄關」。慕田峪長城建築構造風格獨特,敵樓密集,尤三座敵樓並矗一臺的正關臺,更是萬裡長城中罕見。
慕田峪長城目前開放的城段約2250米,最東南端是慕田峪第一臺大角樓,往西北走,可以到達海拔最低的4號臺(正關臺),看看三座敵樓並矗一臺的稀奇構造。繼續向前,城牆相對平緩好走,可一直走到最西北端的第22臺,之後可從14臺乘坐索道下山。如果有興趣,原路返回到第6臺附近,這裡還設置有一條號稱「旱地雪橇」的滑道,沿著山坡,你可以一直滑到南檢票口旁,就這麼輕鬆地下山了。
紫竹院
紫竹院公園一般指紫竹院
紫竹院公園位於北京西北近郊,海澱區白石橋附近,北京首都體育館西側。紫竹院公園始建於1953年,因園內西北部有明清時期廟宇,「福蔭紫竹院」而得名,有蜀南竹海的竹園別致,又有兔耳嶺的靈石草甸景觀。全園佔地47.35公頃,其中水面約佔三分之一。南長河、雙紫渠穿園而過,形成三湖兩島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它是一座幽篁百出,翠竿累萬,以竹造景,以竹取勝的自然式山水園。2006年7月1日起,紫竹院公園免費參觀
古時紫竹院這裡原是一片低洼的溼地,元代郭守敬在高梁河上遊開挖長河時,形成蓄水湖,成為北京重要的水源之一。明清時期湖邊曾建「福蔭紫竹院」,後已破敗。1953年建為公園,仍以「紫竹院」名之。
鷲峰森林公園
鷲峰位於海澱區北安河鄉。原名秀峰,因嶺頭如一隻兀立的雄鷲得名。海拔約為450米,有數株古松挺立山巔,故有小黃山之稱
30年代為農礦部地質調查所,該所在寺傍建有鷲峰地震臺,這是中國第一座近代地震監測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1961年3月,明孝陵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又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範著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這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背依鐘山環境優美而著名於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南京明孝陵[1]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於此。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的。明孝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諡「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30餘年。明孝陵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寢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圜丘
圜丘(round mound)在天壇南半部,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子牆四周各有一大門。北門叫成貞門,也稱北天門;東門叫泰元門,也稱東天門;西門叫廣利門,也稱西天門。南面正門叫昭亨門,也稱南天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璧門額。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為元、亨、利、貞。「元」,代表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亨」為萬物生長繁茂亨通;「利」,為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為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正固而持久。
大同代王府概況
代王府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改封為代王后,就藩大同所建的王府。明正德《大同府志》載,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內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遼金西京國子監改建」。 據《明史·朱桂傳》載,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於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八日由郭惠妃所生,5歲時被封為豫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又改封為代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月二十五日就藩大同,成為九塞王之一。市地方志編審姚斌說,代王妃是中山王徐達之女,其姊即仁孝文皇后(朱棣之妻)。由於朱桂特殊的身份,他在朝內外均有一定實力,實際上他在大同也起著地方「小皇帝」的作用。所以,作為這樣一位王子,代王府的建築規模之宏大,氣勢之雄偉,是可以想見的。
明初,富麗堂皇的代王府巍峨屹立在大同城內東北隅,坐北向南,佔地面積達17.59萬平方米。
從明正德年間的《大同府志》上的「代王府圖」看,代王府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四周有高大的圍牆,四面各闢一門。現在的東華門、西華門、皇城口、後宰門正是王城四門的遺址,這四條街也因此而得名。由於其特殊的身份,朱桂在朝內外很有實力,在大同就是一個「小皇帝」。
代王府整個建築沿三條軸線鋪開。中軸線上,前有九龍壁隔和陽街與裕門相對。進裕門後依次為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崇信門、存心殿、長春宮、廣智門;東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廣贍倉、長春宮、望親樓、清暑殿、宗廟、燕居殿、後殿等;西線入戟門,有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大成殿,謹德殿、後殿等。
以明代王府宮殿建築群的歷史格局與歷史景觀風貌特色為依據,科學修復與再現代王府的建築風貌、文化內涵與皇家氣派,為大同文化旅遊發展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朝中都洛陽停建!
中都豐鎬遺,宮闕兩京陟。千裡廓王畿,八屯拱宸極。」這首詩句描繪了明中都當年的盛況。明中都城坐落在今安徽省鳳陽縣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
「中都豐鎬遺,宮闕兩京陟。千裡廓王畿,八屯拱宸極。」這首詩句描繪了明中都當年的盛況。明中都城坐落在今安徽省鳳陽縣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地上,佔地面積約50多平方公裡,它是明太祖朱元璋集2000多年來我國都城建築之大成,悉心營建的一座最為豪侈的都城。
在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在老家安徽鳳陽營建過一個都城——明中都。洪武二年(1369)九月,他下詔以鳳陽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城址選在臨濠西20裡鳳凰山的南面。城垣宮殿初具規模,朱元璋決定遷都南京,所以工程全部停止,以後日漸荒廢,中都也就漸漸被人們遺忘了。明中都宮殿城垣遺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它的規模並不亞於明朝的南、北兩京,甚至有些方面還在兩京之上,對理解南北兩京的建築有很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