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逢人減歲,遇物加錢」,是啥意思?人人在用的經典處世之法

2020-12-17 小於品詩說文

歡迎來到小於品詩論著!更多精彩文章更新期待您的關注,感謝支持!

俗語「逢人減歲,遇物加錢」,是啥意思?人人在用的經典處世之法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法,是人一生都在研習的課程,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那麼相處的方式也就各不相同。為人處世之道自古就是一門大學問,對於人情世故,有的人得心應手,能左右逢緣,有的人就非常頭疼,不知如何更好地處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商高低的問題。

然而不論怎樣,相處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使人與人之減少陌生感,讓彼此的關係變得融洽,不會過於尷尬。既然這樣,那麼在說話或者辦事的時候,若能讓對方變得高興,心情大好,那麼相處的目的其實就已經達成了。對此,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不少相處的小技巧和經驗,並流傳了下來,如果我們能好好地掌握並運用自如的話,那麼在某些時候,我們也會成為高情商的人。

而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這句古人留下的俗語,便是這人情世故、與人相處的一個小技巧,非常實用,非常經典,適用於任何人、任何時代。

逢人減歲,遇物加錢

這句俗語就是人與人相處時,很經典的一種技巧應用,前半句適用於第一印象,後半句便是相處過程中的一種技巧升華。這些技巧的應用,實則有意,卻是看著無心,但卻能很好地抓住對方的心理,投其所好使對方開心。

「逢人減歲」,這種相處技巧並不是單指為一方「減歲」,而是根據不同的場合分為兩種意思,若能很好地掌握這兩種場合,那麼「減歲」的效果會出乎意料的好,第一印象便能深入他人腦中。

第一種「減歲」,是為他人減歲。相信大家都有這種體會,人過中年以後身體的各項機能都會開始走下坡路,人就開始慢慢變老,然而他們自己卻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開始老了,甚至害怕自己老了,所以「老」便成為了人們的一種心結。而在於中年人尤其是上了歲數的人打交道時,有意無意地將對方的年齡往小了說,那麼對方會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呢?他們肯定會很高興。畢竟有人誇讚自己年輕,誇讚自己會保養,擱誰誰都會很開心的。

舉個例子,當你與一位年齡在60多歲的人聊天時,若你這樣說「看您這精氣神,您今年有50歲嗎?」,這時的對方,是不是會很高興地說「都60多了!」。這種時候,適當的減少對方的年齡,一定會令對方高興,他們會覺得你這人懂事、會說話、嘴甜還有教養,這第一印象就絕對是個好印象了。那為什麼說要適當減年齡,假如你在面對一位60多的人時,問人家今年有30了嗎?人家會怎麼想?人家肯定覺得你這人太皮、說話沒譜、靠不住。所以說,這逢人減歲不僅要分對象,還要減得恰當。

第二種「減歲」,那就是為自己減歲了。在這裡「減歲」並不是減的年齡,而是身份。意思就是說,在與陌生人相處時,壓下自己的年齡,放低自己的身段,將他人擺在被尊重的位置上,不能一副自己很大的樣子。遇到年輕的,叫聲哥哥姐姐,遇到年齡大點的,喊聲叔叔阿姨,這樣不僅讓人覺得你有禮貌,還會使雙方變得親切一些。如此這樣,你給他人的印象好了,別人才會還你該有的尊重,就像「謙和」二字,首先你要「謙」,他人才會「和」。

「遇物加錢」,這種說話的技巧,是用來針對別人的物品的。在經濟社會,人人都需要買東西,而每個人都有一種以低價購好物的心理,這是常態。當別人買了一件自己認為價錢很理想的物品時,如果你以高於這件物品的價格來評價,那麼別人就會有一種成就感,當然會很高興。相反的,若你用低於他所購買的價格,那麼別人的失落感就會油然而生,不高興是必然的,沒準還會譴責你不識貨,因而對你產生討厭的心理。

還有,當別人在和你炫耀一件物品時,並說出它的價格,這時你如果對這件物品大讚一翻,說何止值這個價,對方肯定會特別高興,對你也是心存好感。而如果,你不識趣地說,這件東西哪裡值這麼高的價錢,那對方又會是什麼態度,那就可想而知了。

逢人做減法,遇物做加法是人情世故、人與人相處中很簡單很實用的方法。雖然簡單,卻也是祖輩先人們用智慧總結而出,並由一代一代的中國人驗證得實的。「逢人減歲,遇物加錢」這句俗語,其實就是很好的抓住了人們虛榮心強的心理,投其所好,讓對方高興,這樣就能縮短兩人之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若能很好地掌握其中要點,定能讓情商不高的你擺脫尷尬的局面。

本文由「小於品詩論著」撰寫整理!更多好文,每日更新,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動動手指點擊關注、讚賞!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俗語「逢人減歲,遇物加錢」,老祖宗的處世哲學,越早學習越好!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與人相處這事最難之處,就在於你不敢邁出第一步,去主動與人打招呼。如果不主動,那麼便不會有機會,與別人從陌生人轉化為朋友;如果不學會察言觀色,那麼原本歡快的氛圍,就會因你的語言而變得尷尬起來。與人相處時最理想的狀態是相處的舒服,那麼應該做些什麼才能達到這種狀態,如何才能與別人相處的舒服呢?
  • 俗語「逢人減歲,遇物加錢」,何意?古人為人處世之道!令人讚嘆
    俗語「逢人減歲,遇物加錢」,何意?古人為人處世之道!令人讚嘆!人活一世,有一種方式一定要學會,那就是為人處世。特別是從校園剛出社會的毛頭小子,剛從浪漫的校園生活走進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由於初來乍到,涉世不深,導致人際關係非常之差,才能也得不到全面的施展。要想做到輕鬆為人,巧妙處世,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而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叫做「逢人減歲,遇物加錢」,也是教大家為人處世的方法,希望這句話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提醒和思考。
  • 老話說:「逢人減歲,遇物加錢」,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有句話叫做「好人出在嘴上,好馬出在腿上」,意思是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能不能給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說話是很關鍵的,也是為人處世的一個道理。比如有些人會說話,大家都喜歡聽。而很多時候得罪人,也是因為一句話,所以有句俗語叫做:「逢人減歲,遇物加錢」,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民間俗語:「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啥意思?教你怎樣為人處世
    文/雪山民間俗語:「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啥意思?教你怎樣為人處世大家多多少少都應該知道一些農村俗語吧,這些都是老祖宗總結出來告誡後人的,幾乎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俗語雖然語言很簡潔,其中卻包含了很多人生大道理。這四句處世俗語,每一句說得都很現實,教會你做人的學問,小編現在就帶大家來看看!一、 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啥意思?
  • 古代俗語:「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啥意思?老祖宗留下的處世哲學
    古代俗語:「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啥意思?老祖宗留下的處世哲學君子和小人,關於這兩類人的話題似乎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都說是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確實,君子是對一個人的美稱,想要配得上這個稱呼也要付出很多。
  • 俗語: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啥意思?老祖宗的處世哲學
    俗語: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啥意思?老祖宗的處世哲學中國古代,等級森嚴,如果一個人沒有顯赫的家世,他就不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像現在,九年義務教育用不了多久都要變成十二年義務教育了。古代老百姓沒有書本,也不識得字兒,所以他們把很多生活經驗都編成了俗語,這些俗語樸實無華,道理卻能夠影響這些老百姓的一生。可以說,沒有俗語,就沒有老百姓的做事憑據。當然,俗語那麼多,也是一直處在更新之中的。那些有道理的俗語會一直流傳下來,而那些不好的,平常人們用不著的,就會在口口相傳之中被降低引用頻率,於是漸漸被人們遺忘。
  • 老祖宗處世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年輕人不妨一看
    老祖宗處世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年輕人不妨一看人立於天地之間,處在繁華俗世之中,一不小心就會走上歧途,於是乎老人們便把自己的經驗和走的岔道總結成智慧語言,口口相傳給下一代,作為以農業為本的超級文明古國,在鄉間田地當中有許多俗語植根於生活沃土,卻也是文學領域的生動素材,而今天給大家介紹了這麼一句處世俗語便是如此,「窮不走水,富不涉淫」,作為老祖宗的血淚忠告,您知道嗎?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民間俗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人人生經驗的重要渠道,在農村老人的口中,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這句俗語傳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古人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誡後人:在年輕的時候不要肆意妄為,在年老的時候不要過度節慾。古人之所以強調「老洩殘精」的危害,正是因為步入老年後各項生理機能的衰退,如果對自己的精和神不加控制還過度消耗的話,就如同機器一樣老化了還強行使用最終只能散架了。而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才是重點,可惜少為人知!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啥意思?有道理嗎
    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一句老話沒有:「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啥意思?有道理嗎?這句話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人老了,就不要做耗費精氣神兒的事,人在年少時,吃得過補容易上火,那麼老祖宗為何要這樣說呢?老祖宗流傳的這些俗語,到今天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說:人到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情,老了就不要操心太多心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年輕的時候,也不要仗著自己身體好,隨意大吃大喝,不知道節制,最後只能適得其反,吃虧的還是自己!俗語,言簡意賅,當你熟讀以後又會發現這裡面有著很多人生道理,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也很有借鑑的意義!
  • 俗語「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啥意思?蘊含相處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傳承,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國學經典,單獨拿出一門學科,都足夠讓人研究一生。比如四大名著,好多專家學者十數年如一日,深入解讀其中隱藏的情節,細細品讀還真是有理有據。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經驗雜談,並以諺語亦或者是俗語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僅朗朗上口,便於記憶,而且其中充滿了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比如人們常說的這樣一句俗語:「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到底啥意思?其中有沒有道理呢?
  • 古代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啥意思?民間隨禮講究多
    文/失語者古代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啥意思?那便是俗語文化,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聽到過別人說出的俗語,句子簡短卻富含深意。俗語是跟隨我們人類文明的開始便發跡的一種語句,在以前,先輩為了將自己的處世經驗和對於自然的領悟技巧傳承給後輩,就用膾炙人口的簡短語句將這些經驗濃縮,這便形成了如今的俗語文化。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俗語是老一輩人一輩子的生活經驗所積累得來的,有的仔細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很多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社會,但對我們的為人處世還是很有啟迪的。古代交通落後,出一趟遠門很不容易,舟車勞頓,與之有關的一句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什麼意思呢?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有人認為其意思是前行十裡不要問如何吃飯,前行二十裡不要問何處住宿、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啥意思?一生至少明白一個
    而這些經驗,往往就會流傳在老人的口中,再傳給我們,這就是俗語。誠然,老祖宗的話無法與時俱進,但是其中的一些道理,至今仍然非常適用。比如說「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這句話啥意思?建議一生至少明白一個。
  • 農村俗語:「有錢不住東南房,無錢不求娘家忙」啥意思?有何道理
    農村俗語:「有錢不住東南房,無錢不求娘家忙」啥意思?有何道理?在農村裡,有錢人和無錢人的區別還是挺大的,單看這一句:「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就能說明一切。不僅如此,在農村裡由於習俗不同,人們的生活還是有講究的。
  • 「三虎出一豹,三斑出一鷂」啥意思?三句經典道盡處世智慧!
    俗語:「三虎出一豹,三斑出一鷂」啥意思?三句經典道盡處世智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老祖宗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總結了眾多飽含哲理的俗語經典,如:「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龜背蛇腰不可交,瞟眼看人不用刀」「鷹鼻鷂眼不可交,矬子殺人不用刀」「男無性不剛,女無性無秧」等等,這些俗語老話既然能夠歷盡千年歲月滄桑而長盛不衰,身為一脈相承的炎黃子孫,更應該奉守老祖宗的這些教誨。
  •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會因此熱鬧一番,而作為大多數傳統節日的發源地農村來說,不僅僅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還留下了寶貴的處世智慧和社會經驗,它們隨著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的歡聲笑語流傳至今,讀來讓人忍俊不禁,想來又讓人回味無窮。好比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聽起來就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在古代這話可是很有講究的。
  • 農村俗語「春雪流成河,人人吃白饃」啥意思?春雪能使小麥豐收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春雪流成河,人人吃白饃」啥意思?春雪能使小麥豐收嗎?大家都知道,我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我們的祖先在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總結了很多道理。現在流傳下來的農村俗語,很多都是古代農人經驗與智慧的結晶。當前剛立春不久,很多地方都下起了大雪,這對人們有何影響呢?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說的是啥意思,其實還有後半句,惹人深思!
    ,每日獲取經典好文說起俗語文化,在我國已經流傳了千年,由於其樸實的言語,更容易被很多人記住。在歷史的長河中,俗語文化幾經沉浮,包羅萬象,每一句俗語的背後,都有著耐心尋味和深思的道理,閃爍著古人的智慧光芒。這些俗語的出現,使得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起來,當我們大聲朗誦和品讀的時候,總會暗自感嘆其中的內涵。要好多俗語我們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但是有些俗語卻從未聽聞。有些俗語我們只知道其中的上半句,而下半句卻鮮為人知。
  • 古人云:「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和尚」啥意思?老祖宗處世之道
    古人云:「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和尚」啥意思?老祖宗處世之道中國人都比較熱情好客,我們一直遵循「來者是客」的原則,不管對方和我們的關係如何,只要他來家裡做客,那麼我們這個主人一定會熱情地接待。我們古人有這麼一句俗語:「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和尚」,這話是在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來詳細地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