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常向群從英國來信告之:搜了一下英文報導中關於「和諧共生」的翻譯,1、新華網:seek harmonious relations with othernations.尋求與其它地區的和諧關係;2、央視網:aswell as the reform of theinternational system 也要...國際體制的改革;3、中央政府網,and will never seek hegemony,永不稱霸;4、China daily:沒提。
說明國內這些外語翻譯腦子裡面沒有共生這個詞!這樣說,聽起來比較嚴重,但常博士肯定是善意的。
她接著建議:「和諧共生」可以翻譯為harmonious symbiosis,在醫學和音樂方面有用此詞,在社會方面還沒見到;「和恊共生」可譯為co-symbiosis,如同co-existance(並存),目前還沒有co-symbiosis這個 用法,但是可能用起來。
據我所知,關於「共生」概念的翻譯,有兩個單詞或組合詞可以對譯,一是英語、德語的symbiosis(19世紀中期直接從古代希臘語引入);二是法語的Co-naissance(近年來的事),Co是communicates的縮略,同時法國人也用symbiosis。意思都是指不同種屬共同生活在一起互助、激勵、生長的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動物、植物、微生物內部,以及三者中任意兩者之間,都存在「共生」關係。共生是無機物到有機體生物進化創新和生命自組織力的根本能量源。
共生思想,在中文裡的意思,我認為就是史伯[1]說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之「和」。
和實生物之和,對人類、國家、社會來說,不只是言語一致一律的表象之「和」(諧),更是心力恊調、交通、溝通的內在之「和」(恊)。口是心非、陽奉陰違都可以造成所謂「和諧」的假象[2],卻換不來「和恊」的真相。
對和諧與和恊,還有個檢驗方式區分其意義之大不同:「和諧」可以加上「被……」,是被動式,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和諧」也被詼諧成「河蟹」(意為自己的意志、思想、利益被擁有特權的資本或強權的強勢者所吞沒、壓抑、不接受);「和恊」不能「被……」,是主動式,即發揮不同個體精神體能及生命自組織力!
所以,我建議:最好把「和諧共生」換一字,即把表達言語一致的「諧」,轉換為表達心、力恊調的「恊」,表達「和實生物」,不只是「言語的和」,更是「心力的和」。這樣,「和恊共生」這一動賓結構的中文短語或概念,有而且突出了「口」、「心」、「力」一致、恊調、溝通之意,所以,再用communicates中的Co作為前綴,獲得co-symbiosis這個合成詞(詞形與向群說的co-symbiosis正巧完全一致)。
這樣,用co-symbiosis來意譯「和諧共生」(不直譯為harmonioussymbiosis),最後,通過出口轉內銷翻回來,即是:「和恊共生」。
共生思想,可以追溯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史伯),亦即「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大道並行而不相悖」(周易)。在當代簡而言之,就是「自己活,也讓別人活」(何兆武),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小眾(小圈子)樂樂,不如大眾(大格局)樂樂。共生思想在世界觀上的通俗表達,即「一視同仨,和解共生」,在方法論或智慧論上,即「道不同,亦相為謀」。
總而言之:共生就是「謀求自己過得好,也必須讓別人過得好」(習近平)。因而,共生既是自然界的本質,也是人類社會的本質,正是這種本質屬性決定了自然、人和社會處在同一個共生體、共生場之中。
共生思想,翻譯成英語,用著名翻譯家何兆武先生多年前就告訴我的「Live and let live」(我生日那天接到友義兄祝福簡訊,也是這個意思)翻譯表達。
--------------------------------------------------------------------------------
[1]史伯為西周末期人,思想家,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諸侯、記錄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等,為朝廷重臣。比老子、孔子早200多年,是老子、孔子共同推崇的先聖,中華思想的原始碼重要創造者。
[2]關於「和諧」的辭源學與實現效果,請參看《共生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