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共生、共生思想的翻譯及和諧與和恊的比較

2020-12-11 中國文明網

  朋友常向群從英國來信告之:搜了一下英文報導中關於「和諧共生」的翻譯,1、新華網:seek harmonious relations with othernations.尋求與其它地區的和諧關係;2、央視網:aswell as the reform of theinternational system 也要...國際體制的改革;3、中央政府網,and will never seek hegemony,永不稱霸;4、China daily:沒提。

  說明國內這些外語翻譯腦子裡面沒有共生這個詞!這樣說,聽起來比較嚴重,但常博士肯定是善意的。

  她接著建議:「和諧共生」可以翻譯為harmonious symbiosis,在醫學和音樂方面有用此詞,在社會方面還沒見到;「和恊共生」可譯為co-symbiosis,如同co-existance(並存),目前還沒有co-symbiosis這個 用法,但是可能用起來。

  據我所知,關於「共生」概念的翻譯,有兩個單詞或組合詞可以對譯,一是英語、德語的symbiosis(19世紀中期直接從古代希臘語引入);二是法語的Co-naissance(近年來的事),Co是communicates的縮略,同時法國人也用symbiosis。意思都是指不同種屬共同生活在一起互助、激勵、生長的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動物、植物、微生物內部,以及三者中任意兩者之間,都存在「共生」關係。共生是無機物到有機體生物進化創新和生命自組織力的根本能量源。

  共生思想,在中文裡的意思,我認為就是史伯[1]說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中之「和」。

  和實生物之和,對人類、國家、社會來說,不只是言語一致一律的表象之「和」(諧),更是心力恊調、交通、溝通的內在之「和」(恊)。口是心非、陽奉陰違都可以造成所謂「和諧」的假象[2],卻換不來「和恊」的真相。

  對和諧與和恊,還有個檢驗方式區分其意義之大不同:「和諧」可以加上「被……」,是被動式,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和諧」也被詼諧成「河蟹」(意為自己的意志、思想、利益被擁有特權的資本或強權的強勢者所吞沒、壓抑、不接受);「和恊」不能「被……」,是主動式,即發揮不同個體精神體能及生命自組織力!

  所以,我建議:最好把「和諧共生」換一字,即把表達言語一致的「諧」,轉換為表達心、力恊調的「恊」,表達「和實生物」,不只是「言語的和」,更是「心力的和」。這樣,「和恊共生」這一動賓結構的中文短語或概念,有而且突出了「口」、「心」、「力」一致、恊調、溝通之意,所以,再用communicates中的Co作為前綴,獲得co-symbiosis這個合成詞(詞形與向群說的co-symbiosis正巧完全一致)。

  這樣,用co-symbiosis來意譯「和諧共生」(不直譯為harmonioussymbiosis),最後,通過出口轉內銷翻回來,即是:「和恊共生」。

  共生思想,可以追溯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史伯),亦即「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大道並行而不相悖」(周易)。在當代簡而言之,就是「自己活,也讓別人活」(何兆武),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小眾(小圈子)樂樂,不如大眾(大格局)樂樂。共生思想在世界觀上的通俗表達,即「一視同仨,和解共生」,在方法論或智慧論上,即「道不同,亦相為謀」。

  總而言之:共生就是「謀求自己過得好,也必須讓別人過得好」(習近平)。因而,共生既是自然界的本質,也是人類社會的本質,正是這種本質屬性決定了自然、人和社會處在同一個共生體、共生場之中。

  共生思想,翻譯成英語,用著名翻譯家何兆武先生多年前就告訴我的「Live and let live」(我生日那天接到友義兄祝福簡訊,也是這個意思)翻譯表達。

  --------------------------------------------------------------------------------

  [1]史伯為西周末期人,思想家,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諸侯、記錄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等,為朝廷重臣。比老子、孔子早200多年,是老子、孔子共同推崇的先聖,中華思想的原始碼重要創造者。

  [2]關於「和諧」的辭源學與實現效果,請參看《共生宣言》。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筆者認為,共生思想,能夠最好地代表這個時代的精神,對症下藥,適得其時,實際上是繼自由、平等、民主和博愛等價值之後,重新確立的時代價值典範。「生」的意義和用法非常之多,我們發現,「生」字的每一次出現都可以獲得一種新的含義,而且都還能夠保持與生命、存在或物自身的意義關聯。「生」字,幾乎可以代表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這對於理解方東美先生為什麼將生生之學翻譯為Creative Creativity大有幫助。而同時代的另一位哲學巨擘牟宗三先生亦云,中國哲學之所以殊勝於西方哲學,其分際也系乎「生」之一字。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共生課堂】英語:和諧互動 共生共長
    為深入推進「共生課堂」建設,傾力打造「共生教育」平臺,11月23日上午,我校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英語教研活動。 「實踐出真知」,在隨後的教學研討沙龍活動中,團委副書記徐瑋總結歸納了六種共生課堂的範式,與聽課老師分享了英語學科組打造「共生課堂」教學模式的反思與經驗。
  • 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西安網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涵。今天就讓我們繼續來了解其中的重要觀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奉節夔門風光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階段性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具體部署。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
    《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自然辯證法》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史和自然史的辯證統一性,將人與自然看作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認為人類盲目對待自然必然會招致自然的報復,打破了西方近代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自然觀。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光明論壇】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和繼往開來的歷史擔當,深刻指明了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
  • 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和諧共生
    為達到這個目標,需要觀念和行動的轉變,其中首要的核心觀念和行動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實就是,人類既要自己生存,也要讓其他生物生存。堅持這樣的觀念,就應當體現在地球不只是有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還應該有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和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過去,在世界範圍內很多地方都曾出現過只有人聲,其他生物蹤跡幾乎絕跡的困境和危機,這其實是只讓人類生存,不與其他生物和諧共生的理念和行為造成的。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擘畫了到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遠景目標。
  • 「千枝競秀,和諧共生」在明德發芽
    明德小學隔三差五派出老師到雙林小學進行跟崗學習,真正走進雙林的課堂,真實感受雙林老師是如何愛崗敬業和不放過一個後進生,對於參加學區、市級賽課的老師由行政帶領,到雙林小學找名師進行磨課,讓明德的老師從內心深處改變自己的思想和意識,改變已經形成的固有的教學模式和教法,跟上時代的潮流。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有怎樣的現實針對性?背後的意蘊在哪裡?
  • 光明日報: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原標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們既要著力美化環境,又要讓人民群眾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稻鄉漁歌」, 人城產的和諧共生
    「稻鄉漁歌」, 人城產的和諧共生 2021-01-13 1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汙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在相關領域國際專業人士看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持續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