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也許你現在生活的地方就是以前的南蠻地域!
古代以中原(即黃河中下遊一帶)為天下中心,先秦時代,中原王朝稱周邊四方的南方部落為"蠻"、北方部落為"狄"、西方部落為"戎"、東方部落為"夷"。南蠻以盤瓠﹑廩君﹑板楯三者最大。盤瓠蠻因以神犬盤瓠為圖騰而得名。秦漢時﹐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東及鄂西南邊緣地區)﹑長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區)﹐故又稱"武陵蠻"或"長沙蠻"﹔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蠻"之稱。你能想像,基本上長江以南都是蠻地,包括,現代發達的廣東!以前更是不毛之地!
當然,這也是因為古代人口不足,地域過大,開發不足,從秦朝開始,歷代歷朝一直開發南部,直到明朝,南方各地均得到大力發展!今日,我們來說說,湖南中部的小縣城,耒陽的開發之功!公元907年,時任耒陽縣令朱昂,在杜甫卒葬之處(今一中校內),築杜陵祠,並以此為基礎,興建杜陵書院。這是耒陽最早的「公立」書院,也是耒陽最早有記錄的規模書院。書院,就是類似今天的大學,杜陵書院的興建時間,可以和中國四大書院相比,只是耒陽地理位置優勢稍顯薄弱。但是,耒陽書院的建立,為耒陽培養本土人才,作為縣令,朱昂開啟了耒陽書院建設的先河,讓耒陽文脈代代相傳!
今一中,杜甫墓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耒陽知縣魏璉,舉全縣之力,開通灶市至常寧縣驛道60華裡,建松林、鬱衝、城上第六大驛鋪,使耒陽和常寧、永州連為一體。當時的永州仍屬蠻荒之地,魏璉以其獨到的眼光,向西修路,把衡郴官道和嶺南官道分出一條支線,這是非常獨闢蹊徑的舉措,一舉將耒陽的交通,變成湘南樞紐。想致富,先修路,有了交通,才會便利,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這是耒陽縣令為耒陽的一代善舉!
在耒陽歷史上,清廉為民且辦了許多實事的知縣還有不少。明嘉靖年間的耒陽知縣馬宣,就是佼佼者。為了重複杜陵書院,馬宣把自己的薪奉拿出來,並向鄉紳募捐,將杜陵書院翻修一新,杜陵書院翻修後,馬宣又將餘款積蓄起來,準備再新建一所書院。他手下的書吏勸他將自己募捐的薪奉拿出來,他斷然拒絕。後馬宣又帶頭募捐,新建了耒陽又一所書院白石書院。
千年古縣耒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而歷代縣令所奉獻的風採,也給耒陽形象添光加彩。當然,耒陽作為一方福地,也造就了一些縣官的光輝形象,讓他們聲名鵲起,成為歷史名人!耒陽,耒陽縣令,地靈人傑,相輔相成!